简析社会诚信缺失及重塑

更新时间:2023-10-26 19: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析社会诚信缺失及重塑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实践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 诚者,真诚、真实;信者,诚实、不欺。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诚信结合在一起就表现为诚恳厚实、有信无欺、坦诚相待。诚信,作为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社会诚信问题,是关系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问题。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重塑社会诚信,既是社会良知的呼唤,也是经济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儒家以“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认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认为“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国语·周语上》)。孔子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准则,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后来的儒学家们发展和完善了孔孟的“诚”和“信”,他们将“诚”视为“圣人之情”,是至静至灵寂然不动的“心”(精神)(唐·李翱);将“诚”用以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认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北宋·周敦颐);甚至认为“诚”这一精神实体有化生万物的作用:“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以“诚”为宇宙的一般规律,并以“知”“行”关系去阐述“诚”与“明”的关系(明末清初·王夫之)。总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诚信之光始终普照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农耕文明走向商业文明。

诚信缺失是指社会中诚信的道德缺失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当前,“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充满诚信氛围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可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缺乏诚信的现象。

[论文摘要] 一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实意地为善去恶,以诚立德;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信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诚信要求人们守信履约,不弄虚作假,不欺诈为恶。它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不讲诚信,却成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道德问题。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人都成了商人,因此就是要讲赚钱第一。在他们看来,不讲诚信,不讲规矩,不讲道德才能赚钱;讲诚信、讲规矩、讲道德只能赔本。一些人由于上过当、受过骗或者曾经不同程度地做过不讲诚信的事,以至于认为诚信的道德信条适用于古而不适用于今。在他们那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已荡然无存,非但认为别人说的话不可信,就是亲眼看见的事也认为值得怀疑。由于社会上坑蒙拐骗现象的存在,因而增加了人们的设防心理,有些人常常既不肯对的确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也不肯轻易在真正需要人们帮助的时候接受人们善意的帮助。由于不少地区确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恶劣官员,因而许多人对于所有政府官员都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宁肯相信小道消息也不肯相信领导干部开会时的讲话。一些人由于看到个别不公正的执法事件和个别贪赃枉的公安干警和执法者,因而宁肯私了人际中的纠纷和冲突,也不肯诉诸法律。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并不罕见。现实中大量的事实说明,诚信缺失已经给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持和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社会诚信缺失大量地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等等,不一而足。我国近年来侵

1

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绝,在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一是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二是企业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三是企业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四是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五是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

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还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久前,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组长任克礼发表文章,认为“现在的危险是滋生腐败和不讲真话”,提出要把“不讲真话”当作一个严重问题来解决。

诚信缺失的原因

社会中诚信的缺失何以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而严肃的思考。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其一,中国历史变革方面的原因。由于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以及与之相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长期普遍存在,使得内在的道德约束远未形成一种全社会都遵循的游戏规则。诚实守信虽然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倍受推崇,如素有“一诺千金”之说,但中国古代所讲的诚信更多的是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角度弘扬诚信伦理的,而个体之间的契约意识和信用精神则比较淡薄。上个世纪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更是将浮夸、虚假之风推向极端,对社会整体的诚信理念造成很大冲击。在“政治挂帅”之下,人们讲的是政治标准或革命标准,道德标准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伦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传统道德伦理日渐衰微,拜金主义、利益至上观念抬头,部分企业和个人不顾应有伦理道德底线和最基本的市场“游戏规则”,背信弃义,牟取暴利。

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方面原因。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对于初学乍练的中国人来说,在道德和情操上留下些许伤痕也在所难免。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几七百年的历史中,诚信同样一直困扰着社会大众。特别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早期阶段,诚信状况也非常糟糕。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商业资本是对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利润就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直到西欧工业革命接近尾声,市场经济体制已相对完善和发达时,诚信状况才有了很大改观。究其原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滑手腕在大市场上己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由此可见,经营者从不诚信到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发现,而恰恰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到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是作为现代经济规律之一而存在的,它是市场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

以此来分析前面所述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失信行为,显然他们并非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而恰恰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的内在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在经历了几十年不需要信用的计划经济时代后.传统道德范畴的“诚信”观念已相当淡薄,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理念还远没有建立起来,信用观念的“真空”不同程度

2

的存在。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源自市场自身的通过诚信采取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形成,使得守信获利,失信受罚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诚信者没有获得诚信的回报,失信者却因违约成本大大低于其可能的收益而大量存在,这样诚信理念很难得到张扬。

其三,政府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市场经济是产权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展开充分竞争的经济,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需要制订市场规则,并按照该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转轨时期,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直接进人市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过多地对具休经济行为进行行政干预,使得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生命周期缺乏良好的预期,助长了短期经济行为,使本来就不健全的市场竞争更加无序,客观上庇护了假冒伪劣商品制造销售者;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又对本应该履行的市场监管职责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管不到位,对假冒伪劣等现象姑息迁就,搞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个别政府官员在履行裁判员职能时吹偏哨,甚至吹黑哨,有意无意地充当失信行为产生的温床或保护伞,扰乱了整个市场经济秩序。

其四,法治不完善的原因。在我国,对失信违约行为的惩罚,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执法上,都不足以将失信成本提高到“无利可图”的程度。这表现在:一是立法上不够完善,还有许多巫待健全的地方。比如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和对于契约双方权益的保护都还不够。有关诚信规范的法律制度散见于诸法律法规中,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诚信的法律体系,还有的互相矛盾或抵触,给不守诚信的经济主体以可乘之机。二是执法上不够严厉。对于不遵守诚信规范的企业、个人,对于假冒伪劣、拖欠赖帐等失信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大,使得很多制假售假一旦败露,改头换面照样可以??挂羊头卖狗肉”。甚至经常出现“官司赢了,钱却追不回”的法律白条现象,使法律尊严仅仅停留在一纸判决上,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一、诚信缺失的经济学探因

关于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有??道德说”和“制度说”两种。

“道德说”认为,社会诚信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滞后及人们道德水准的下降。人们常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正是这一说法的最好佐证。

依据“道德说”,社会诚信的缺失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道德缺失有关。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在社会经济转轨时期,新旧思想的更替,观念的错综复杂,道德约束的缺失等均为信用失衡提供了滋长的空间;同时,体制上的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失,从而使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以证券市场为例,道德约束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股市发展的重大缺陷。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尽管中国证监会每年都会查处一批案件,但在业内并没有形成操纵股市可耻的观念,相反,在业内却经常流传着一些令人羡慕的操纵成功的事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部分人思想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及道德约束的普遍缺失。

“制度说”认为,社会诚信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制度存在缺陷。在制度经济学家和遵从制度经济学的人看来,任何制度安排下的普遍违规现象的存在都意味着制度设计本身或者是为维持这一制度权威而制定的制度(制度的执行环节)存在缺陷。 关于中国市场诚信缺失原因的许多观点,比如政府过多干预下的市场畸形发展、信誉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监管不力以及广为流行的产权不清说等等,实际上都是从制度角度寻找答案。

社会诚信缺失的“道德说”和“制度说”,就各自的视角而言,是成立的。但它们两者都没有说明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道德约束缺失和制度约束缺失背后隐藏的深层的经济学上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社会诚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学上的成本与收益失衡有关。

3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抛开这一基本假设的任何研究方法都不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任何结论都不是经济学的结论。在这一假设前提下,任何理性经济人行为决策的标准只有两个:成本与收益。其实,从经济学的视角看诚信的缺失,问题很简单。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经济人个体是否守信既非因为其道德品质突然发生了什么变化,亦非简单的由于某种制度安排与其不协调,而是取决于其在既有制度框架下对自己的成本收益的理性判断。无论道德缺失还是制度缺陷,都仅仅是覆盖在“成本—收益”这一根本内核外的“面纱”。 从历史文化的层面上来看,中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是一个以人情事理为纽带的礼义社会。受古训“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的约束,社会成员普遍重情讲义,谁不守信用,谁就在交往中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这就等于剥夺了其生存权。在这里失信的成本是相当巨大的,信用的严肃性由此得到维护。而且,在封建宗法社会,其信用大多是建立在宗法血缘的基础上的,这种信用是封闭式的,背后隐藏着封建伦理观念,仅靠道德和舆论的约束就能够对违信者进行足够严厉的惩罚。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式的、平等的社会,旧有的道德约束机制不再能够对违信者进行足够严厉的惩罚。因此,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包括证券市场上欺诈成风现象的出现,决非像某些极端的观点所表述的是“道德沦丧”。道德依然存在,理性人依然理性,只不过历史变迁过程中道德约束给违约者带来的潜在成本(风险)在下降。至于导致诚信缺失的各种制度缺陷之所以成为缺陷,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个体发现,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违信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换句话说,这样的制度安排客观上给予经济个体违信的冲动。

可见,无论道德缺失还是制度缺陷都源于违信成本的弱化;无论道德约束还是制度约束都是违信成本的约束。重塑诚信的关键在于在经济个体对成本收益的权衡中,使其认识到违信的成本大于其收益。

2、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

首先,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交往活动少、活动地域窄、生产规模小,基本是“熟人关系”,一般不会担心相互失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与增加,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因为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得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其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量企业举步为艰;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失信使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第三、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

4

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第四、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2、诚信缺失的危害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对个人而言,诚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公民正确的道德取向。从修身的角度看,诚信是人内心升起的太阳,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诚信是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人的心锁,也可以打开知识和财富的大门;诚信绽放着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对企业而言,诚信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对城市而言,诚信等同于它发展的机遇;对国家民族而言,诚信是其繁荣昌盛、自强自立的基础。而一旦诚信缺失,危害甚大。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言一朝不信,人就会失掉立身之本,企业就会失掉生存之根,城市就会失掉发展之机,国家民族就会失掉兴盛之源。老子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一旦诚信缺失,社会上便会欺诈成风,市场混乱,道德沦丧,人心惟危。当今社会,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假文凭假学历盛行,假政绩假数字屡禁不绝,信用欺诈防不胜防,假新闻假广告层出不穷,正是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据悉,中国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诚信的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 解决方案

在目前,对诚信危机必须采取“标本兼治”。从治标上说,当务之急是要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浮夸虚报、贪污受贿等不诚信行为,遏制失信的势头。从治本上来说,要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弘扬诚信理念,提高社会的诚信度。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包括树立诚信形象,强化平等互利意识和法制教育等方面。进行树立诚信形象的教育,就是使人们充分认识树立诚信形象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作为为人处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立身之本。强化平等互利意识教育,就是使人们认识到,产生诚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极端的个人或团体本位意识在作怪。这种本位主义遵循的原则是只讲个人、团体的利益,把自己的胜利建立在他人的失败之上。平等互利意识则追求主权平等、互利双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切坚持极端个人或团体主义的人,都是不择手段的,都是没有诚信的,其事业也都是短暂的。只有加强平等互利意识的教育,使之成为我国民众的基本理念,建立诚信形象才有坚实的基础。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人们真正意识到,社会主义法律准则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心态的基础上,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建立起这种牢固的法律意识,提高按法律办事的素质,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办理一切事情,诚信才有可靠的保证。

其次,各级政府和所有领导干部应该成为率先履行诚信义务的表率。“信为政基”是中华民族古训之一。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普及,“民不可欺”,“无信不立”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党的

5

为国之基,执政之本。政府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其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诚信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而言,其要求一是决不能急功近利,成为各种虚假浮夸之风的始作俑者,不能制定和维护让诚信守信者吃亏受穷,让背信弃义者升官发财的市场游戏规则和政策等利益导向机制;二是必须公开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不能让权力干预市场,并让企业失信行为成为自己寻找市场租金的来源,从而充当企业失信行为的保护伞;三是制定政府及各种决策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公开透明,开诚布公,充分接受人民的监督批评,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四是向人民讲真话、实话,不讲空话、套话,对人民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取信于民。惟其如此,政府才能成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可靠力量,才能成为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第三,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内涵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规范的市场竞争中,社会信用好,美誉度高的企业胜出,社会信用差、美誉度低的企业负出,乃是自由竞争的重要规则和必然结果。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已经证明,凡是在实现了自由竞争的地区、行业和领域,尤其是在竞争规范而又激烈的地方,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是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的。正是自由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迫使人们不敢欺诈或不得不放弃失信行为。与此相反,凡是在那些特权干预市场、排斥竞争的地方,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在特权的保护下不必为失信行为支付市场成本,因而有暴利可图。这种情况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诚实守信的企业被淘汰,弄虚作假的企业胜出的不合理结局。这一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因此,强化市场经济运作所要求的自由竞争和各级政府的监督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净化功能来维护市场秩序,由市场力量来褒奖那些讲诚信、社会形象好的企业,惩罚诸如欠赖帐、违背合同、虚假广告、造假售假等各种背弃诚信的原则,蹂蹄商业道德的企业和个人,把他们从市场竞争中无情地淘汰出局,这样,将会给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提供一个正确的依据,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也才有可能被有效遏制。

第四,强化法律约束力。道德的感化作用总是建立在行为人的自省和自控基础之上,如果行为人的道德堤坝没有从内心深处筑起,则“道德经济”就难以实现。也就是说道德的约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一个没有市场经济积淀的国家更是如此。对无信者的放纵就是对守信者的打击。因此我们还必须重视法律的强制约束力。用法律的强制权力惩治不法奸商、纠正失衡和不道德的社会行为,使之成为规范市场秩序、打造诚信社会的基本手段。

为此,当前必须加快社会信用方面的立法和修法工作,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并颁布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指导信用体系的建立。尤其是要规范信息发布行为,在信用的信息征集、评估、披露、使用以及企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方面,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对信息源的信用缺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更要有明确的规定。要借鉴国外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比如对于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就不仅要还债,还要有加罚的措施。此外,还必须严格执法,防止“法律白条”现象的发生,从而对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总之,打造诚信社会离不开法律的调控,它即有赖于立法者制定出充分反映道德需求的法律规范,也有利于执法者严格依法办事。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建设诚信社会的正途。

二、重塑诚信的经济学视角

要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重塑社会诚信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重塑社会诚信,在经济学的视角看来,应解决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一)违信如何惩罚—选择最可置信的威胁

前文中提出重塑社会诚信的关键在于加大违信成本,给予违信者足够严厉的惩罚。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加大违信成本,如何给予违信者足够严厉的处罚。

6

中国自古就有“乱世重典”的说法。于是,面对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现象,严惩失信行为便成为社会的最高呼声,也很自然成为管理当局的首选策略。很显然,严惩失信行为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严惩呼声背后所反映的理念与现代文明是格格不人的。在早已走出封建文化侄桔的现代社会仍然强调高压政策不仅是极其可悲的,而且与解决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股市建立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我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反证券欺诈的法律、法规。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是,随着反证券欺诈惩戒措施的逐步严厉,证券欺诈行为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发向多元化、专业化、隐蔽化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目前困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难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既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又具有充分个人激励功能的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利益驱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诚信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却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威胁,社会诚信危机已经凸现并且明显地波及到了高校,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难题之一。

一、 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道德人格,是道德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价值的总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与竞争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资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在古人看来,“诚信”乃是天下人团结一致的基本保证,是为人之道,是人们所需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诚信的基本道德内涵是务真求实,诚实守信,不妄不伪,真实不欺。

首先,诚信是一个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国家秩序得以正常维持,政策、法律得以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而失去诚信,则国家、政策、法律的权威将不复存在,社会公平、公正就无法实现,社会秩序将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其次,在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经济交易必须是建立在讲诚信、讲信用的基础之上的,这是经济交换的基本原则。在经济领域,经济信用是诚信的最主要体现,诚信是经济信用的坚实基础和依据,而经济信用是企业、居民等任何微观层次的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基本支柱;而失去诚信与经济信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于经济活动的主体而言,其危害是毁灭性的。 再次,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领域,诚信是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桥梁与纽带,是折射真善美和社会良知的一面道德之镜;而失去诚信,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状况就受到了威胁,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美好、和谐的生活状态就会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精神奢望。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在国家机器与政策运行、政治与法律、经济交往、意识形态与思想、文

7

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保障性的作用,是绝不容动摇的,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和导向、示范功能。

由此看来,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其主要表现如下:

1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树立起来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如果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那么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将危害终身。

2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的相对高素质人群,诚信在这些高素质人群中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远比其他人群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明显。 3 大学生诚信缺失所引起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隐蔽性。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尚未真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危害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当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分布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后,诚信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危害才会真正凸显出来,到时候再亡羊补牢就晚了。如果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对诚信缺失所产生的影响,不难发现,诚信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讲诚信起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

二、 树立起“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多方共赢互利的诚信观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基本出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商品经济意识、物质利益原则广泛地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领域,并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这就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冲突。在这种冲突中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带来了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倡和鼓励了个人奋斗和社会竞争,激发和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由“禁欲”发展到“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为追求自身利益,行为主体有可能会采取不讲诚信、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做法。

在大学生讲诚信,求竞争,谋发展,实现合法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该倡导和鼓励他们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多维度综合考虑,尽最大努力给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创造良好的“外部性”,即自身行为对他人和外界创造良好的促进作用和效益,以达到多方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而树立互利互惠、双赢共赢的合作与竞争观念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潮流中所需确立的基本观念之一,因为全球化的规则也是建立在信用和国际法的基础之上的。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没有诚信与信用,就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资格,遵循道德行为规范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源泉,讲诚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要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就必须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才能找寻到走出困境的出路。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追求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和良好的导向功能,我们要在肯定大学生对自身正当经济、物质利益和财富追求的前提下,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引导到讲诚信、追求竞争合作、实现合法合理利益的轨道上来,并同时鼓励和倡导他们想方设法给他人、社会和国家创造良好的“外部性”,能够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满足他人的利益,关心和维护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富足。

为社会找回诚信

8

诚信的基本要求就是对待他人要真诚,要讲究信誉。古人曾有“人无信不立”之语,究其原因,就在于讲究诚信对于个人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都是必要条件。对个人来说,不讲诚信在单次利益博弈中可能会带来好处,然而现实生活是个多次利益博弈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不讲诚信的人会被排除出社会交往体系,无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而讲诚信的人则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赞誉,从而得以建立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生存和发展。从长期来看,不讲诚信的成本要远大于其收益,而讲诚信的收益却远大于其成本。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人,讲诚信自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理性选择。从国家层面来说,个人之间的不讲诚信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管理费用,因此必然会对不讲诚信的行为进行打击,对讲诚信的行为进行奖励和提倡。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同时也面临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形式的多元化所造成的陌生人环境,为一些不讲诚信的行为提供了空间,加之契约传统的缺失、法制的不健全降低了不讲诚信的成本。于是,不讲诚信的行为大行其道。这种不良现象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看到不诚信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顾诚信的约束,不讲道德地追求利益。

那应该如何加强我们的诚信建设呢?我认为这肯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其中有一个具体措施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个人的诚信记录制度,为每个人建立诚信档案,将个人所有不诚信行为都记录下来,同时实行全国联网,使其成为个人发展的基本凭证。这种方法,有助于替代传统熟人社会对诚信的监督功能,使诚信恢复为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a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