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兵法

更新时间:2023-10-06 11: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粟裕兵法

一切调度都要着眼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毛泽东

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6年7月至8月,我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的率领下进行了著名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先后歼敌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第一个歼敌最多的战役,也是1946年内歼敌最多的一个战役。毛泽东闻讯后极为兴奋,在战役结束的前三天即8月28日,就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在这份很有名的电报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粟谭军从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一个半月内,作战六次,歼敌六个半旅及交通总队五千,造成辉煌战果。而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办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八月二十七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第1页,共26页

毛泽东把苏中战役作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向全军介绍,并要各战略区仿照办理,这无疑是对粟裕作战指挥才能的充分肯定,是对粟裕成功地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方针的最高奖赏。 打歼灭战,这是毛泽东战争指导上的一贯思想,是我军在战役战斗上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详尽阐述了歼灭战的思想。他强调,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的红军,基本的方针只能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他幽默地说,“拼消耗”对中国红军是不适宜的,因为“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这未免滑稽。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决定胜负的东西,而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重大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人,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毛泽东还认为,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其中,集中兵力是首先的主要的,它是打歼灭战的基本战法。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的形势。他说过:“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之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的真理。”因此,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这是红军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常胜将军粟裕,对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不仅理解透彻深刻,而且运用纯熟灵活。他在回忆录中说:“由于红军是在敌人包围之中作战,武器装备一切取之于敌,因此歼灭战一直是我军作战的基本方针。战略战术的

第2页,共26页

运用常以能否达到歼灭敌人为标准。在井冈山时期,红军为了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了不同的战法。对于一打就垮的部队,采取穷追;对于战斗较强的部队,则运用迂回包围。如井冈山第二次反“进剿” 时,红军打赣南刘士毅的部队。该敌是地方部队,战斗力不强,与红军刚一接触就逃跑了。粟裕所在的部队一口追了35公里,俘虏敌营长以下官兵300人,缴枪250支。这种追击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击,而是为了达到歼灭敌人的战术。

粟裕在研究战史时曾经谈到,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是一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当时,蒋介石调集11 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的兵力,统由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指挥,向中央苏区发动进攻。我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向根据地中部实施退却。敌人以平均日行35公里的速度,分多路向我进攻,每路又分成梯队。我军在多路敌人中选择了鲁涤平的嫡系部队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的第五十师。这两个师各约1.4万人,我军集中 4万人的绝对优势分别歼灭之。当得悉张辉瓒师孤军深入,已进抵龙岗时,我军迅速定下决心,乘敌立足未稳,集中优势兵力,运用迂回包围战术,于12月30日一举全歼该敌,活捉张辉瓒;接着,又在1931年1月3日歼灭谭道源一个旅,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粟裕根据当面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针,“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屡战屡胜”。

第3页,共26页

前面提到的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战役,敌处绝对优势,共15个旅约12万人;我处劣势,共19个团3万余人。正是由于粟裕乘敌之隙,巧妙用兵,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实现了七战七捷。 一战宣家堡和泰兴。粟裕乘敌骄狂,进攻前戒备疏松之隙,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第一师、第六师各以6倍于敌的兵力,分别出其不意地向宣家堡、泰兴守敌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发起攻击,歼灭敌2个美械团另2个营,共 3000余人,扩展了我军的回旋余地,为转用兵力、连续作战打开了局面。

二战如南。我采取避其锋芒、击其侧翼的战法,以少数兵力迷惑敌人,主力则长途奔袭百里,以4倍于敌的兵力,出敌不意地攻击向如南增援之敌第四十九师,在运动中歼敌1个半旅,连同在阻击中消灭的敌人,共1万余人。

三战海安。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敌集中6个旅的兵力分路由如皋、姜堰合击海安,我以运动防御阻击敌人,杀伤敌3000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比1的记录。

四战奇袭李堡。我主动撤离海安后,敌误认为“苏中共军大势已去”。我乘敌骄兵轻进和2个旅的部队正在换防之机,集中兵力突然向李堡发起攻击,歼敌1个半旅9000余人。

五战丁堰和林梓。我华中野战军经短期休整后,集中主力16个团3万余人,以夜行军插入敌侧后,从敌兵力薄弱的丁堰、林梓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子里,全歼5个交警大队,另1个营,共3000余人。

第4页,共26页

六战邵伯。我第十纵队3个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顽强坚守邵伯、乔墅阵地,抗击敌整编第二十五师2个旅的疯狂进攻,毙伤敌2000余人。

七战如(皋)黄(桥)路。我军攻黄(桥)救邵(伯),用攻其必救的办法调动敌人,在如皋、黄桥之间与敌遭遇。我先是集中5倍于敌的兵力,歼灭分界之敌第九十九旅;随后向加力转用兵力,集中15个团歼灭敌第一八七旅和第七十九旅1个团,共歼敌2个半旅约1.7万余人。 粟裕在总结苏中战役的经验时指出:苏中作战之所以能获得重大胜利,就军事上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执行了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则恰好相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他在后来还回忆说:“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长期熏陶下,我们总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就整个苏中战场来说,敌我兵力对比是三点五比一,由于我们灵活用兵,在第一、二、四、五各决战斗中,我们都集中了三倍以上的兵力对付待歼之敌,有时为了保证全歼和速决,还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四倍、五倍、六倍于敌之兵力。”正因为如此,苏中战役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毛泽东高度评价说,苏中战役“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朱德也赞扬道:“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在集中优势兵力的具体运用上,粟裕从不拘泥于已往的经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度和使用兵力。他认为,部队数量较少时,可以只对一个作战目标形成优势;部队数量较多时,可同时对几个作

第5页,共26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ag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