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含金量极高,永久

更新时间:2023-06-03 22: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2010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含金量极高,永久.txt
2010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9-07-29 文都教育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是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框架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绪论这一章本身的试题并不多

,而且考点在哪里,题目怎么出,也比较明确。然而今年恰逢课程考试体系改革

,情况发生了变化。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章的试题仍然不可能很多,也不会很难。

但内容都是全新的,以往没有考过。考点怎样设置,我们不能大而化之,要具体

分析。不能想当然,要掌握到位。复习本章时要留意以下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这在学术上早已不是新问题,但在政治课教学体系中

则是全新内容。必有考题。要把几个角度掌握的全一些,提法记得准确一些。

第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的确,时代孕育了马克

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开辟了新的时代。就考试来说,这部分考点不少,而且以

客观性试题的形式为主,题目内容可以出得很活。像《共产党宣言》所说的 “

魔法师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 ” 是什么意思?三大工人运动指

的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的一些标志性著作,特别是作为马

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渊源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空想社会

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的名字,都有可能在试卷上出现。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具体内容。在理论上,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实际上是从总体上
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要干什么?怎样干才算是坚持了

马克思主义?既然内容重要,当然就会出题。但复习起来却很不容易下手。考生

看书的时候,感觉大段文字竟然全象是空话套话,重点线都不知道画在哪里。更

不要说把握考点了。我们时间又紧,必须采取最为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对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于梳

理出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思路来,看明白他到底要说什么,想通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只要达到这一步,对于这一部分的客观性试题就算是是基本复习到位了。这种

考试的特点是如果不理解就会觉得很难,理解了,见到选项就不会出错。如果再

能重点记忆,那就可能攀登高分。其实这还是能做到的。学进去了也未必就是煎

熬。况且等待你的是好成绩的奖赏和成功的喜悦。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 160 年,却随着历史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邓小平同志说: “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

思主义是科学。 ” 当人类即将迈入 21 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 (BBC) 在全

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 “ 千年思想家 ” 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这个

评选结果发人深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无穷的思想魅力。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 .从创立主体,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在各个时代、各

个民族的后继者所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 .从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

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 .从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 .从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

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 .从狭义上,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

体系。

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 1886 年曾经作了说明。他

说: “ 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

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

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

6 .从广
义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7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

思主义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它既包括由马恩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

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 一 )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纺织机和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

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

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

盾的突出表现。这表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

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病疾。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 “ 这个曾经仿佛用法

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

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

2 .无产阶级的斗争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人数众多的无产阶

级。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

19 世纪 30 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发生重大转折。一是 1825 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

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首要的

社会矛盾。 1831 年、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举行起义; 1838 年在英国工

人爆发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法、英、德三大

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几次起

义均告失败说明,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的指导。

( 二 )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革命实践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卡尔 ·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 “ 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 ” 。 1841

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论文,逐步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

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弗里德里希 · 恩格斯 17 岁时由于父亲的坚持而辍学习商,他通过接触穷苦的

工人群众而写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

作。

2 .批判继承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 (1770-1831) 和费尔巴哈 (1804-1872)

。黑格尔以其惊人庞大的哲学体系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领域描述为

联系和发展的整体,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 “ 合理内核 ” 。但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 “ 绝对观念 ” 的产物。这就颠倒了思想

和现实的关系。

费尔巴哈一举颠覆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

任何观念而存在的。但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 斯密 (1723-1790) 和大卫 · 李

嘉图 (1772-1823)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 “ 自然规律 ”

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

步探讨。但是,他们把资本看做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又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

危机的可能性。表现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 · 圣西门 (1760-1825) 、沙尔 · 傅立

叶 (1772-1837) 和英国的罗伯特 · 欧文 (1771-1858)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

作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科学阐明这些矛盾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

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3 .理论创新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说明,他们在革命实践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

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伟大的理论创造活动,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 三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1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由此也成

为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

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

义者的态度,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

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开创了

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中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

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

主义的新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 160 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

感召力。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一 )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

新成就为依据的世界图景。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方

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和科学相联系,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思想武器。

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历

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
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 “

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 。

马恩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

剩余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马恩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二 )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 “ 哲学把无产

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 “ 掘墓人 ” 、建设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2 .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

,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完全一致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3 .是否站在人民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 ,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 “ 行动着的群众 ” 。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三 )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 160 年来马克

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 .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

彻底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属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

,根本原因就在其科学性。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 .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的发

展规律。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3 .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不断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

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在理论上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当今世界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国际国内都面临许多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

上作出新的回答。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

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
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

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四 )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

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马克思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主义不仅提出构想,而且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出种种构想,但都没有找到解放

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 (

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马克思称

之为共产主义的 “ 第一阶段 ” ,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 所代替的论断

,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2 .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而是建立在历史规律上。

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并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3 .树立崇高理想,脚踏实地建设。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共产主义不是脱离

实际的学说,而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必须坚持共产主

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一方面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另一方面,脚

踏实地投入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规律

本章集考点、重点、难点三位于一体。这样特殊的地位是由本章的内容所决定的

。本章的实质内容是内在联系着的两大理论板块,一为 “ 辩证唯物论 ” ,一

为 “ 唯物辩证法 ” 。即所谓 “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 。中宣部教

育部关于课程要求的三条指导方针中,头一条就是 “ 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 。

本章有三个理论核心。一是 “ 物质 ” ,二是 “ 实践 ” ,三是 “ 矛盾 ”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

义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变革的关
键。矛盾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围绕

着这三大核心,有一系列的概念和原理,生成了大量的考点。其中有些较难,有

些成为高频命题点。但我们只要下一点决心,花一些功夫就照样能把它们一一拿

下。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首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要理解好 “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物质 ” 的客

观实在性,以及它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 运动,运动着的物质又是以什么

形式存在的,即如何理解 “ 时空 ” 的概念。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又具有物质性,不仅构成物质性的活动形式,而且

形成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再次,要特别注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这里考点密集。要纵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即 “ 联系和发展的观

点 ” ,深刻理解 “ 联系 ” 和 “ 发展 ” 的范畴;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主体

是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量变和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

,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实这也是命题的重心。最后,

作为课程改革后新调整的内容,关于客观规律的问题,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

别,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也需要加以注意。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

题。

( 一 )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

。哲学是将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

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广义的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

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

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 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即
思维与存在或曰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是对客观世界的

两大类现象 (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 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 ) 所体现的关系的最高概括。

(2) 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基本问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

者为第一性。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 。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

理论体系的性质决定的:

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

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

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

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

和发展。

③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没有思维和存在关系

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

活中并表现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究竟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还是从客观现实出发的倾向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

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 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其基本表述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

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

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也是指

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更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工具。

(6) 中国哲学表达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特殊方式

人类认识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各民族思维类型,语言表述形式都有所不

同。我们中华民族早在先秦就已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住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

过,中国哲学是独立于欧洲自行发展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通过
心物、

天人、名实、理气、道器、知行以及有无、形神、本末、体用等关系来揭示和表

达的。

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

证法和形而上学对此作出了不同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回答。其主要分歧在于: ①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

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

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② 发展的观点和静

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

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 ③ 是

否承认矛盾是对立的焦点和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

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

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

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实际工作和生

活中,由于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 “ 片面 ” 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使得这

种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我们还会有一

定的影响。使得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有可能陷入片面性,出现各种失误。因

此,在思想方法上,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

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

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

旧唯物主义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它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因而导致了重大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

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深刻地指出人与世

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因此,实践不仅

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由此正确地
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分离的。 )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在马克

思主义之前,唯物主义只是贯彻于自然领域,而在社会历史观上一直由唯心主义

占据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着统治地位。 ) 。

( 二 )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古到今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

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 (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 ②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

。 ③ 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④ 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 ⑤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 “ 原子论 ” 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①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 ②

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③ 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

机械性 ( 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 ) 、形而上学性 ( 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

) 和唯心史观 ( 唯物主义不彻底性 ) 。特别是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正

如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时所说: “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

,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

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

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 列宁的 “ 物质 ” 定义

“ 物质 ” 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 “ 物质 ” 定义中。

列宁关于 “ 物质 ” 的定义: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

(2)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

和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

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

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① 物质和
意识对立的绝对意义 ( 绝对性 ) 是指,虽然从本体论上说,整个世界

都是物质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但只有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物质和意识区分

开来,才能展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样的最基本的哲学关系。否则,哲学

基本问题乃至哲学本身就无从谈起。因此,承认物质与意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识对立的绝对性是哲学

存在的前提。

② 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意义 ( 相对性 ) 是指,从本体论上,哲学关注的是世

界的本原问题。如果解决了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之后,仍然把物质和意

识绝对对立,就是错误的,毕竟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因此,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必须再把意识和物质

统一起来,才是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 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思想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 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感

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③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④ 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造。

(4)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①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如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去定义物质,着重指出物

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

,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方

式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回答。

列宁物质定义还表明,只有先在本体论上肯定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之后,再指出物

质和意识的对立,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是物

质的产物,也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统一于物质,因此二元论

是错误的。

②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物质定义明确指出物质 “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 , “ 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 ” ,物质具有可知性。可反映性。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

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因而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探索宇宙奥秘指明了方向。

③ 体现了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深刻

的辩证性质。列宁物质定义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

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

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质观体现的唯物

辩证法。

④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

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的统一。

3. 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

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 ( 列宁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

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 。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

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 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

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但又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

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

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

的发展。

(3)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 —— 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②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 “ 观念的东西不外

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a.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

客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它们反映的事

物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却是客观存在的。

b.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

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即对于同一客观
对象可以形成不同主观

意识。

c.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像,但虚假映

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 “ 原型 ” 。

③ 坚持唯物辩证地理解意识本质的科学原理的理论意义

科学地把握意识的本质,就能作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到既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

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a. 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b. 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脱离人和社会的 “ 客观精神 ” 。

c.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看作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

在的东西,看作是一种物质,从而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最终仍是堕入唯心论。

( 三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运动

表现出来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从最一般的意义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 , 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

和功能的质变。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

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2)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 ,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 ,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

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世界上的

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人们认识物质

,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如托兰德、霍

尔巴赫、狄德罗等人,虽然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

结为机械运动,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

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3)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

有它的物质主体。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即使是 “ 纯粹 ” 的思维

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脱离了任何物

质主体的 “ 运动 ” 只能是一种荒唐的虚构,这是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证明了

的事实。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在物质世界 “ 产生 ”

之前就独立存在的 “ 绝对精神 ” 、 “ 理 ” 、 “ 太极 ” 等等的 “ 运

动 ” ,主观唯心主义所谓没有物质基础的 “ 感觉 ” 、 “ 观念 ” 、 “

意志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 等等的 “ 运动 ” ,都是空洞荒唐的观念。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

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

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

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承认运动的绝对

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物质的具体形态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具有积极意义。相对的静止并不是消极保守的因素。相对静止是人们认

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极端的片面性观点:

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 绝对主义 )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

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这种观点把相对的静止夸大为绝对的东西,这样 , 就出

现了所谓不变的天体、不变的物种、不变的社会制度、不变的人性等等荒谬的观

念。

另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 相对主义 ) 。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

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这种观点完全否认任何意义上的静止,因而也就必然否认

宇宙间有任何确定的事物。

(4) 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

与动态考察相结合,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使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

实际;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推动事物发展,又要注意

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原理

(1)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存在形式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具有时空特征,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

间中才能进行。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 “ 纯粹 ”

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2)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①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

、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②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是相对的。

时空的具体特性也是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可变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

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原理推广于

引力场的研究,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证明了空间以及与它联系着的时间的

性质依赖于物质的状态。实物的分布愈密,引力场愈强,空间的 “ 曲率 ” 愈

大。他总结说: “ 空间 —— 时间未必能看作是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真实客体

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

这样看来,关于 ‘ 一无所有的空间 ’ 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 。这是用自然

科学的成果有力地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空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哲学原理。

③ 时空观上的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可变

性。

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

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时空的客观性,但却把时空理解为与物质并列的存在

。例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就把时空理解为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就使坚持时空客

观性失去了依据。这种不以物质为内容的时空不可能具有客观性,因为按照这种

观点,完全有理由设想把全宇宙的物质 “ 搬走 ” 之后而时空还能继续存在。

这样的时空观既会导致僵化的形而上学结论 ( 时空与物质运动无关,是物质的

“ 容器 ” 和表演物理事件的 “ 舞台 ”) ,又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

脱离物质运动后独立存在的时空不可能是物
质性的,而只能是神的别名 ) 。

这些错误观点的形成有其认识论根源: a. 要形成时空概念,就必须在思维中把

时空的物质内容暂时撇开。而时空概念形成之后,如果忘记了抽象掉的物质内容

,就可能误以为现实的时空可以没有物质内容。 b. 相对论产生之前,人们的时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空观长期没有变化,而这一时期人们对物质特性的认识却有明显进展,这就有可

能使人们误认为时空是永恒不变的主观形式。 c. 相对论产生以后,长期没有变

化的时空观突然发生了 “ 崩溃 ” 性的变革,这又使人有可能误认为时空是人

们主观经验的产物。把时空观与现实的时空混为一谈,是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走

上否认时空客观性道路的缘由。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时空观是现实的时空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主观的东西;

而现实的时空则是物质固有的存在形式,是客观的东西。时空观念无论长期不变

或者急剧变化,都不能推翻现实时空的客观性。

④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表明:物质、运动、时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

,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都是运动着

的物质。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的客观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唯物主义原

则,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

灵魂。

(3)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有限和无限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客观矛盾,是物质运动在时空上表现出来的辩证

联系。有限反映着具体事物、现象的暂时性、局部性和相对性。无限反映着客观

实在的物质总体的永恒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客观世界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性原理告诉我们: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由有限构

成。

有限包含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有限可转化为无限,超出有限的界限即趋向无

限;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

时空无限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

和实践活动有重要指导意义。人们是通过有限认识无限,通过有限去把握无限的

。在有限和无限的关系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时空无限性原理是坚持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必要条件,是批判唯心主义、破除迷


信邪教的重要环节,也是确立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

4. 社会的物质性

(1) 旧唯物主义不能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 “ 半截子 ” 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

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人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物主义不理解人的

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

误结论。

(2)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

①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

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

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

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

,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② 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

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

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③ 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

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5.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

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

殊形式。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归根到底都具有物质性,

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2)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系列基

本原理都是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前提的。它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及神学世

界观的
思想武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人

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要取得实

践的成功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

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二、杜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 一 ) 科学的实践观

1. 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

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 “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 的《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 “ 全

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实践的一般本质 ( 区别于意识 )——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 “ 感性 ” 活

动,具有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特殊本质 ( 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 )—— 实践又是人

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能够按照人的目的改造客体,把人的意图和能力等本

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具有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特点。

2. 实践的基本特征

(1)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 ( 人 ) 、实践的对象 ( 客体 ) 和实践

的手段 ( 工具等 ) ,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也是客观存在的;实

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同主

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

(2)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

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

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

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
的,因而都是

具体的、历史的。

3. 实践的基本形式

(1)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主体的力量,

借助于物质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的活动。生产劳动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

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同时生产和

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在实践的基

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2)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改革

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类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

由不同的阶级利益引起的阶级矛盾通常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实

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

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 ( 或通

过社会调查 ) ,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科学实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活动。科

学实验与艺术和教育活动都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

实践 ( 广义的 “ 科学实验 ”) 。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文化创造实践这三种基本类型的实践活动构

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

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 ( 文化 ) 结构。

4.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标志着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动物是通过消极地适应自

然来维持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实

践把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实践创造了人的特征,创造了人的社会结构,实践改

造着自然也改造了社会。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

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
的本质力量

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2)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

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

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

性。

(3)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实践根据自己

的需要来改造自然。人类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

自然的改造。

( 二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 实践与自然和社会的对立统一

(1) 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与社会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

① 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

化是自发的。亦称为 “ 天然自然 ” , “ 自在世界 ” 。这是狭义的自然。

广义的自然还包括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被改变的自然,称为 “ 人化自然 ” 。

②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有机体。

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和人化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这种在人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又称为 “ 人类世界

” 。

(2) 社会与自然通过实践形成辩证联系

①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形态、结构乃至其规律的作用方式,但不能消除天

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

人类社会之中。

②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具有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物质基础。人的实践创造的人类社会又反过

来影响改变自然界。

③ 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通过社会实践,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在实践中形

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纳人了社会关系的物质交换关系。

2. 实践把自然 “ 变成人的无机身体 ”

(1) 实践使人更深刻地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

虽然在人身外,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但却是人的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础。社会实践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超越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不仅依靠自然界生活,还


靠自然界进行生产,并且依靠自然界提供意识的内容和精神生活的对象。

(2) 自然界 “ 对人进行报复 ”

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

机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9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