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容与《人到中年》2

更新时间:2023-09-20 02:01: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谌容与《人到中年》

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必然会对其创作取向、创作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我们不可否认。谌容作为一个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段艰难岁月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影子,她时常会不自觉地把那个时代给她的悲剧色彩带进作品里。我认为她之所以始终如一的关注现实,关注知识分子的问题,并一直在反映复杂地现实生活的作品里,经常着力塑造一些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比如《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傅家杰夫妻,《献上一束夜来香》中的李寿川,《人到中年》里的姜亚芬、刘学尧夫妇等等。这些形象的重点描写肯定与她自身的一些经历有着复杂的关联。由于长期身处于“文革”这样的大环境,谌容饱尝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人生的孤独及生活的艰辛,她在走上创作道路后一方面能够坚强地面对现实残酷的人生,但另一方面她对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和严酷就会显得特别敏感。

因此,在她的作品里,在描写现实人生的时候往往会加入一些悲剧的人生观念,致使悲剧色调融入了其小说创作之中,这些悲剧色调肯定与她自身的经历有关。同时,谌容自身就属于知识分子,在她的思想意识中有着建国后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情结,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人对政治生活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批判意识,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在对政治的参与与批判意识的驱动影响下,她的创作时常是面向女性自身,面向知识分子,面向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因此写出了一些具有较大社会反响的作品。《人到中年》就是这样一部反映女性问

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现实生活问题的佳作。在《人到中年》里,她塑造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社会、工作、家庭的多重负担下,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因此,这些知识分子内心充满着矛盾:他们一方面非常热爱这个国家,因此舍弃了国外的优越环境回到了祖国,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来建设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却无法给予他们较好的生活以及科研环境,他们甚至连一张写字的桌子都没有,只好无奈地在床铺上进行科学论文写作,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那时中国是很常见的,但也是不容忽视的。

前面我提到过,谌容因为经历过“文革”那段艰难的岁月,在饱尝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人生的孤独以及生活的艰辛之后,她对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和残酷就显得特别地敏感。因此,她的小说善于捕捉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反映当时人们真实的社会心态。《人到中年》就通过描写人们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展示了七、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对于生活的美好渴望,也对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了热情歌颂,但是作品更多的是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付出与回报的描写,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在那个时期,在那样的年代,中年知识分子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往往不能形成正比,反而有着极大的反差。

陆文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这样一个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医生,努力工作了那么多年,医院却没有分配给她一间像样的住房,一家人一直挤在一间不足十二平方米的简陋房里;每个月只领着

五十六块半的微薄工资,用这些钱来养活一家四口,可以想象得到,她们家的物质条件一定非常缺乏,她的两个孩子有时候还会挨饿,以至于她在病倒情况下还在想着她的孩子没有吃上饭,甚至给她的孩子园园买一双白球鞋的钱也没有;丈夫傅家杰也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却不能够得到重视,自己家里连一张可以写字的桌子都没有,只能无奈地在床上进行科学论文写作;她自己努力幸苦工作了那么多年,各种复杂困难的眼科手术都需要她做,她没日没夜拼命的工作着,却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她自己连一个主治医生都还不是,只是一个普通大夫,这是多大的讽刺和悲哀。“他们是在做出牺牲,包括他们的孩子,而这种牺牲又往往不被人重视和承认。”作家由此提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人”的问题,主要是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作品揭露了中年知识分子在现实环境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问题,希望社会对知识分子这一中坚力量加以重视和尊重,能够给他们一个像样的环境。当然,谌容自己本来就是那个时期中年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她肯定对于某些事情是有亲身体会的,作家在这里表达的知识分子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她自身的问题,她也是从自身的一些真实经历出发,希望社会和国家尊重和重视一下像她那样的知识分子。

在“文革”那个残酷的时期,知识分子不被重视,甚至遭到社会的残酷迫害,知识、知识分子时常遭到人们的蔑视,知识分子的地位非常低下,根本没有多少尊严可言。他们不是像眼科专家孙逸民那样被关进“牛棚”、打扫院子,就是像科研工作者傅家杰那样被赶出实验室,只好无奈地在床铺上进行科学论文写作,以致大好青春荒废,

大好知识无用武之地。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知识分子才在政治上、精神上得到了所谓的解放,他们的处境地位本来应该有所改善的,但是事实是他们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仍旧没有得到一点儿改善和提高。我承认,国家在大的方向上肯定提出了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因为在七八十年代,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急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国家对于知识分子肯定是比以前要重视得多的,对于知识分子肯定有一些好的优惠政策的,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却很难顾及到所有的知识分子。因此,有些知识分子的地位和生活条件一定是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作家谌容看到或者经历了某些尴尬事情之后,作为知识分子本身的作家就会想,在“文革”那样的时期,知识分子得不到重视就算了,没想到到了七八十年代,他们在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同时,他们的政治地位却迟迟没有得到改变,知识分子的待遇仍旧没有得到多大改善。作家肯定就会在她的许多作品里都提到了知识分子待遇的问题,这是人之常情。

比如在《人到中年》里,主人公陆文婷是一名眼科大夫,她的处境地位就没有变化,她仍然处在地位卑下的境地。她就像一台机器,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但是她对于生活、待遇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也从不抱怨工作的疲累与生活的艰辛,她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十几年如一日地为病人做手术,为医院做贡献,直到因为心肌梗塞而病倒在病床上。陆文婷这样一个医术高超的人,本来也可以像她的好友姜亚芬那样离开这个国家,去国外工作的,但她始终没有走。按照

现在人们的看法,陆文婷这人真的有点傻,去国外工作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在国内遭受这份罪呢?至少在我看来是不大明智的。要报国哪里不是报,但是我们首先得养活自己啊。想想,在国外肯定能找到比国内五十六快半的工资高的工作吧,生活应该不用愁了吧。陆文婷是平凡普通的,又是伟大高尚的。她医术那么精湛,做了许多成功的手术,很多病人都非常感激她,但是她每个月的工资仅仅为五十六块半,她连主治医师都还不是,最后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差点因心肌梗塞而死去。这么一个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女人,要知道她是一个女人啊,为了工作,都没有多少时间去关心孩子和陪伴丈夫,甚至工作到累倒下的地步,但她的生活地位仍旧没有多大变化。她十八年如一日,每天努力辛苦的工作,为了病人无怨无悔,为医院作了许多贡献,但就是因为她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就遭受了秦波这种官僚太太的无端侮辱和怀疑,就是因为她地位没有得到改善,就不能当上主治医师,就不能首先得到一个较好的分配房屋,这不知是她的悲哀还是这个国家时代的悲哀。

小说明确提出了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反映了在那个特定时期,国家、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是不够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在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他们的地位却是极为尴尬的。前面就提到过,谌容自己亲身经历了那个压抑混乱的“文革”时代,她本来就是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她在饱尝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人生的孤独及生活的艰辛之后,对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和严酷就会显得特别敏

感。因此,她明白并且理解当时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命运,因为这其实就是她自己处境的真实写照,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才会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情结”。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作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人到中年》这本小说,通过一些严峻的事实,发出一点儿诚挚的呼吁声,希望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呼吁社会对知识分子多那么一点关心、帮助和尊重。

参考文献:①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任一鸣,《人生之态与女性之梦——谌容与张洁创作比较》,

《新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2卷第2期;

③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第29页,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④何齐,《理想 矛盾 悲剧——简析谌容笔下女性的人生之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⑤刘莹,《“人间悲喜剧”中的问题与无奈——从《人到中年》

等作品浅析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9g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