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学考试大纲

更新时间:2024-07-12 13:3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

3.科学教育学阶段: 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不能自圆其说,要夯实基础。 2.不能脱离现实性,要把握动态性。

3.不能脱离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1

第一节 社会与教育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生物本能起源说 心理模仿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持劳动起源说者看到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认为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

近些年我国的研究者对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

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内容的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 1.学校的出现

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

学校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2.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阶级性、等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内容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普及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2.近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 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 (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 (3)教育的现代化

2

(4)教育的民主化

(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有的主要特点 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 (一)经济与教育 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的制约;(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

(二)政治与教育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2.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三)文化与教育 (四)人口与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属性与教育的本质属性

育人性既为所能罗列的任何教育所共有,又使教育与非教育相区别,因此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属性中,本质属性才是永恒的。

(二)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

3

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在看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教育具有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教育

一、人生阶段与教育 (一)婴幼期与教育 1.婴幼期的年龄特征 2.婴幼期的教育 (二) 童年期与教育 1.童年期的年龄特征 2.童年期的教育。

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是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少年期与教育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2.少年期的教育

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四)青年期与教育 (五)成年期与教育 (六)老年期的教育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与相应教育举措

(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

4

应注意因材施教。

(四)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素质的物质前提作用 (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作用 (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

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可以借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在育人中占据优势地位

2.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向师性,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强烈愿望,具有可教育性

3.学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学校只有发挥出主导作用来,才可能担负起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责任

(四)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内部推动作用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二)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 (三)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

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 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 3.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教育目的和相应培养目标来展开。教育目的的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9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