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更新时间:2023-04-09 23: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如何理解“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同时又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这是对典型理论的重大贡献。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从对社会关系即现实关系的描写和揭示中,才能更好地描写人,揭示人的性格实质。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主张“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2]。其实,恩格斯的这个想法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主张的“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的思想是一致的。

要深刻的理解恩格斯的这句话,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要明白现实主义的概念与范畴。19世纪,现实时期的文学不断得到发展,到了三四十年代,便形成了现实主义思潮。可见,现实主义思潮的前身是现实型文学。我们知道现实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它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个特征,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也具有这一特性。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要客观的再现现实,对客观现实要进行逼真的描写。这决不等于对生活现象作简单的、机械的抄袭和记录,它所要求的是突出典型,要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典型环境,什么是典型人物,以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有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体现了作家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与作品展现的特定环境吻合,既有较大思想深度,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是一个独特的“一个”,是熟悉的陌生人。

总地来说,现实主义是客观地真实地表现生活,那么典型环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那些本质现象的环境,典型人物也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因此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典型环境决定了典型人物,而典型人物又反映了典型环境。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设想在阿Q的典型环境里,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造成阿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简单地说,没有地主们举起的“哭丧棒”,阿Q就不会挨打,也不会在心里骂道:“儿子打老子。”【3】一句话,若没有环绕着阿Q的未庄社会,没有阿Q与上述人物的不平等压迫关系,阿Q的性格特征也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典型人物。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因此,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人物与环境是相互

精品

.

依存的关系。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

精品

.

“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小多读诗书,才思聪慧,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亲,礼教的约束相对少点,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之后,贾府所需要的却是宝钗那样的女性,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造成了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4】。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例如阿Q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受人欺凌的。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往酒店的柜台上一甩,地位便立刻改观:昔日被视为“伤风败俗”的阿Q,这时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赵太爷一家深夜静候的客人。特别是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大叫道:“造反了!”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社会的现实关系,不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就连昔日八面威风的赵太爷,也“怯怯的迎着低声”称他“老Q……”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的反作用。这种现象特别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通过人物的努力可以把法庭变成讲台(如高尔基《母亲》),把监狱变成战场(如《红岩》),可以改变穷山恶水,可以带来周围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甚至推动历史的前进。

总之,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包含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直观自身、认识生活的主要形式。它是写实型作品的最高的美学追求和理想的范型模式,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之一。

参考文献与注释:

[1]《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关系》,郑保国,2004.2,第一期,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真实的描写生活——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现实主义札记》,张少康

【3】《阿Q正传》,鲁迅,2009.1,人民文学出版社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曹雪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9a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