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11 22: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研究

时间: 2010-07-24来源:商业文体(学术版)作者:陈艳编辑:XL

?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有关方面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也必然会触及个别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一些人便开始在会计流程中做文章,为了不给那些不法之徒以可趁之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就显的十分重要。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有助于保障国有财产的安全与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性是财务管理中的首要问题,严格的会计风险控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对财产的验收、记录、领用、核算和保管,避免浪费、挪用、贪污等问题的出现。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严格的会计风险控制可以保证会计各个操作环节中所记录与统计的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和有效,这对国家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其监控、提高对社会问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可以促进其在行使职权时合法合规。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管理机构,使职权时的守法和诚信是其公信力的基础。严格的会计风险控制可以减少其违规操作的

机会,避免其受小集体利益的驱使,使其严格居于国家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合法合规的行使职能。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可以管理效率。严格的会计风险控制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乃至人员进行协调和考核,敦促其履行职责、提高效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管理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所存在的风险 1、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后并不重视会计风险控制问题,使得在其会计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严重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例如,不少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内容过于简单,格式不够规范,使原始凭证失真或难以对资金流动进行准确划分;在账目管理上比较混乱,特别是对会计科目的使用上不够规范,账证、账账不符的现象屡见不鲜;资产不清,一些单位的资产账面价值不能也无法准确反映其实际拥有量,资产验收环节流于形式。

2、转移收支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近年来国家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使的以前的“小金库”很难再存在下去,不少单位的招待费用、员工额外福利开支难以取得资金来源。因此,一些单位出现了转移收支的现象。如:将行政收费项目转移,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拥有行政性收费的权力,但为了逃避监管、为单位谋求小利,一些单位采取与缴费单位协商的方式,将行政收费款项截留、转移到如工会一类的部门中,

以之作为单位非法开支的来源。当其有发放额外补贴、支付执行费用、支付旅游费等难以报账的项目时,就从工会等账目中列支,实现转移收支、谋求私利的目的。

3、备用金管理混乱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设立了多种的备用金,但对这些备用金的管理比较混乱,甚至造成了备用金流失。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财务部门在主观上缺乏责任感,时常不能定期与借款人进行沟通,对已出借的备用金没有监管,甚至对应收回的备用金不进行催收、对核销凭证不进行检查,在观念上将备用金作为已支出部分,或等催交备用金时用各种各样票据填数。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有缺陷,在人员调动或是解聘时,人事部门与财务部门往往没有协同工作,导致备用金无法收回。

4、固定资产购置管理流于形式

一些工程项目不进行公开招标就上马,导致费用过高,甚至出现暗箱交易,虚报固定资产。而会计风险管理也往往变成为工程涂脂抹粉、进行粉饰的报告而已。甚至有些固定资产充当费用而没有按规定做固定资产入账,对固定资产使用,处置用其他情况下进行内部监管下,没有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财实相符,又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没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导致单位固定资产价值严重高估,固定资产价值损耗和净值无法在固定资产原值中得到真实的反应,没有反映真实实际价值,而且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考核中,也没有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

考核目标,领导干部的任职调整,只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不进行资产移交的审计。

5、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主要是通过高校职业教育来培养财务会计人员,但发展缓慢,社会后续教育未形成规范化和完整的体系,过去行政事业单位用人体制存在缺陷,大多数会计人员只掌握一些基本核算的功能,只能根据日常业务记录,登记账簿,提供财务报表,而无法利用这些会计资料对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帮助管理者制定更长远计划,指导和控制当前的财务活动,在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人员价值观和职业水准上还比较低,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达不到新时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要求,因此存在发生会计风险的隐患。

三、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上述会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1、单位领导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观念上不重视会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受限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很多单位的领导乃至整个领导班子对会计都不甚了解。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机构,政绩是考核领导工作情况的唯一标准,而内部会计风险控制往往不在这一标准范畴之内。

2、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财政部在其所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有不少内容涉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管理工作,但是也仅限于基本理念和原则,其主要对象仍然是企业。而企业与事业单位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这一规范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应用上仍是比较有限的。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具有比较大的针对性,但是各个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很多准则在事业单位的具体操作中实用性不强。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往往是以国家所出台的适合于一般情况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总结自身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内部会计风险控制体制。这些内部会计风险控制体制往往只强调开支方面的会计风险,对其财他环节的控制过于简单,无法真正实现会计风险控制的目的。

3、职务分离不完全,缺乏相互牵制

在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明确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在机构、岗位设置及职权划分上要科学、合理,对相关职务要相互分离,保证不同机构与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衡,同时实现不同机构与岗位的责权明确。根据这一规范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实现诸如审批权、经办、记录、托管、监察等职务的分离,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业单位比较难做到这点。

4、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考核分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两个方面。从内部监管方面来看,由于内部监管机构设置与会计部门平级,在对会计部门进行监管时权威性不高,其执行力也比较有限。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监管考核,有些精简了内部监管机构设置,使其无法充分完成工作,有些则将监管与考核脱钩或是奖惩程度较小,无法对会计工作人员形成约束与激励作用,无法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8k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