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

更新时间:2024-03-29 23:1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有浩浩五千年文明史,各种文学作品浩如繁星,文学形式丰富多采,如果按时期分,大致可分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金散曲,明清小说。现在我试着对以上各种文体作一个粗略的介绍,因为水平有限,不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通行本一共十七篇。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他作品也都承袭屈原作品的形式。因为运用楚地的文学形式、方言声韵、风情物产等,故名“楚辞”。《楚辞》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是在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出现的新形式。称“楚辞体”,又称“骚体”,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人物,相传这种文体就是这位楚国大夫所创,他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楚文化,其想象奇特,词句华美,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名作:《离骚》、《九歌》、《九章》等,对后世的作家有着深厚的影响。其作品中的众多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求知者。“楚辞这个名词可以作三层解释。首先,这是一本书的书名;其次,这本书所包涵的作品都属同一种文学体裁,而这种体裁就叫“楚辞”;最后,这种文

学体裁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所以才叫“楚辞”。下面我们按着相反的顺序来说明上面所提的三点。

(1)“楚辞”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楚国是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地处南方。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文化上,一向和北方的国家大有不同。楚国有它独特的宗教祭典,在祭典中使用了极其特殊的仪式。这仪式中包涵了一连串的祭歌。这祭歌,原来可能是主持祭祀的巫者在长期的积累下慢慢编成的;至少我们可以说,这是楚国民族共有的文化成品。后来,有些比较富有文学天才的楚国人(可能大部分是贵族),觉得这些民间祭歌很有意思,于是先是加以修改,改成更有文学气息的文字。然后,就用这些祭歌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风气慢慢流传开来,就这样形成了“楚辞”这种文学体裁。从民间祭歌到文人手中的楚辞,这中间不知经历多少时间,不知有多少文人贡献了他们的心血。但是我们知道,在战国的最末期(大约半世纪的时间),楚国产生了一批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士”,这种文士就用这种正在成长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与不平。甚至很可能,把楚辞从民间祭歌发展成特殊的文学体裁,其实就是他们所作的工作。不管怎么说,在楚辞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贡献了最大的心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之中,最有名气的人物,也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早的一个,就是屈原。也可能,在所有当时不得意的文士中,他的遭遇最惨(最后投江自杀),而在完成楚辞这种体裁的过程中,他的成就与贡献也最大。因此,他也成为这群人中最著名的人物。除

了他之外,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宋玉、景差、唐勒等,都是屈原的后辈,时代要稍晚一些。

(2)“楚辞”正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的时代,楚辞虽然在楚国慢慢流行起来,但也只限楚国一地。而且,当时恐怕还没有“楚辞”这个名称。这个正式的名字是在西汉初年形成的。西汉初年,也有一些具有文学天才的人,在政治上没有出路。于是他们因遭遇相同,不免大为同情屈原。他们读屈原的作品,模仿屈原的作品,宣传屈原的作品。于是,屈原和楚辞这两个名字就大大流传开来。这个时候的“楚辞”才完完全全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全国流传起来。

(3)“楚辞”本书的编成------从西汉文帝、景帝时代,楚辞渐渐成名。到了西汉中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刘向的,他奉命整理朝廷的图书。于是他把传说中属于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汉文人的模仿之作“包括他自己的”,编成了一本书,冠于“楚辞”的名字,这就是楚辞这本书了。但是,刘向所编集的这本书的原始面貌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楚辞,是东汉中叶一个学者叫王逸的所编的注解本。这本书叫“楚辞章句”,意思是逐章逐句的解释楚辞。除了加入一篇王逸自己的作品以外,这本书所收的篇章可能大致和刘向的本子一样,只是次序有点调动罢了。

王逸的“楚辞章句”所收篇目按原顺序如下:离骚经第一 屈原;九歌第二 屈原;天问第三 屈原;九章第四 屈原;远游第五 屈原;卜居第六 屈原;渔父第七 屈原;九辩第八 宋玉;招魂第九 宋玉;大招第十 屈原或言景差;惜誓第十一 不知作者或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 淮南小山;七谏第十三 东方朔;哀时命第十四 严忌;九怀第十五 王褒;九叹第十六 刘向;九思第十七 王逸。从以上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从离骚到大招都是屈原时期原有的作品,而从惜誓以下则完全是汉朝人模仿之作,这只是王逸及汉朝人的看法,未必正确。根据古书记载,在王逸之前,已经有不少汉朝人注解过楚辞里的某些篇章(如离骚、天问),但现在我们都看不到了。不过,我们可以说,王逸的“楚辞章句”是对汉朝人注解的一次总整理,而不只是王逸个人的见解。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王逸的书,我们仍然可以大致了解汉朝人对楚辞的看法。王逸章句的最大贡献在于,对楚辞逐章逐句的注释。楚辞的文字是相当古奥难解的,汉朝人距离屈原的时代还不算太久,有很多特殊的字句他们还不知如何解释。假如没有王逸把这些解释加以汇集,把它们保留下来,那么,恐怕楚辞比现在更难读。

王逸以后,注解楚辞的书非常多,如: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楚辞集注 宋朱熹;楚辞通释 清王夫之;楚辞灯 清林云铭;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屈原赋注 清戴震;屈辞精义 清陈本礼。这些书除了洪兴祖的补注以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特别重视

一般所认为的屈原、宋玉、景差的作品,汉朝人的模仿之作,他们大都删去。甚至有的只选传统上认为屈原所作的来注释,这样作并没有错,实际上汉朝人模仿的作品极少有好的。说到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套用两句成语,即:无远弗届、无孔不入。首先我们从整体精神上来看,我们常说,楚辞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泉,这种话一点也不夸张。我们可以说,在汉朝以前,除了一些极零星、极片段的作品外,中国的诗歌就全包涵在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书中了,这两部书是中国诗歌的“始祖”,所有后代的诗人,无不从这里“生长”出来。这样说,我们足以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及深远的影响力。其次,说到浪漫主义。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学一般是比较平实,比较富有人世间的气息。

中国文学比较缺乏一种超然远举的想象力,比较没有一种神话世界的召唤,没有一种鲜明的色泽,没有一种诡谲奇异的调子。如果有的话,那么这种精神最主要的源泉之一就是楚辞。从这个方面来看楚辞可以说具有某种浪漫主义的倾向。现在我们从文学形式这方面来看楚辞的影响。我们可以说,楚辞至少对中国两种文学体裁的形成有过极大的贡献,即:赋和七言诗。我们已经知道,楚辞所以会从楚国一地流传到全国,主要得力于西汉初期一批文人的努力。他们一方面亦步亦趋的模仿屈原的作品,一方面又把楚辞融合其他要素,创造了“赋”这种形式。屈原很多名作,形式就是七言诗的雏形,当然,七言诗的形成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过楚辞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

赋的第三个演化方面是散文化,这就是唐宋以来文赋的出现。唐宋两代曾经有过三次重大的文化运动,即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这些文学运动革新的领域不尽相同,但它们共同反对绮靡浮艳的文风。这股强劲之风吹进文坛,不能不震动赋的创作。它要求赋从“应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摆脱限韵的僵硬模式。韩愈的《进学解》轻松自如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柳宗元的《牛赋》、《瓶赋》等小赋寓意深刻;杜牧的《阿房宫赋》深沉的感叹历史的盛衰,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则成为文赋的扛鼎之作。文赋的繁荣,说明汉大赋体制的新生。元明清各代均有一些好的文赋问世,我们甚至可以把当代著名作家杨朔的《茶花赋》和峻青的《秋色赋》,看成是唐宋以来兴起的文赋的自然延续。赋这只文学领域的凤凰,终于经过火中的涅磐,而更加多姿多彩 [三]唐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领风骚的汉文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凡华夏之脉,炎黄子孙,无不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受其永恒光辉之照耀。唐代的诗歌,以非凡的灵姿异彩,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园地里,绽放出最耐人寻味的芳醇与携永。唐诗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文学奇迹,它犹如百川汇海,水到渠成,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破土而出的。我们知道东汉末年有黄巾之乱,天下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接着是曹丕篡汉、三国鼎立,然后进入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

代的统一,这期间的三百年可以说是胡汉纷争与融合的历史。其后的唐是自秦、汉以来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大约维持了三百年的岁月。这个融合着胡汉血统的新兴国家,在最初的四十年里,国势强大。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精神与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

唐初的诗歌一方面承袭了六朝诗人们所创的格律,吸取他们作品中的精华,同时醒觉了六朝诗歌的缺点。唐初的诗人多是平民出身,象:高适、王昌龄、李白、杜甫、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由于人类同胞爱的激发,他们所要表达的就指向普遍大众的心声。这样一来,诗歌的社会基础不仅阔大而且加深了。这个时期的作品不仅数量多,应为有竞争,所以质量也很高。唐代的诗歌是六朝诗歌的延续,是前代旧文学的大融会。但是,不论就它的内容、风格或形式来看,它都有比以前更了不起的卓越成就。现在我按时间的顺序来粗略介绍一下唐代诗歌:

一、初唐时期,----大约从唐高祖武德初,到玄宗的一百年间。这个阶段的贡献是酝酿和形成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和绝句,但仍属试验阶段,有关诗的理论也还未完备。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所谓的:“初唐四杰”、“沈宋”与“文章四友”。“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的诗虽仍沾染着六朝遗留下来的磨丽习气,但已见风骨,并致力于诗体的变革,“沈宋”之沈诠期、宋之问完成律体。他们的功劳不小。自号“幽忧子”的卢照临,最拿

手的是七言歌行,像《长安古意》等。七言古意虽然早有曹丕,鲍照倡作于前,但经由卢照临的承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于杨炯,他的作品多半是五古、五律,像《从军行》有一种极活跃的格调,他对近体诗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沈诠期和宋之问是武则天时代有名的宫廷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律诗格律的推动上极具份量。沈诠期的两首描写战乱下苦难人民心声的作品《杂诗》、《古意呈补阕乔知之》,实开了边塞闺怨诗的先河。宋之问的《师大庾岭北驿》以五律的格式写尽思乡的情愁。“文章四友”与沈、宋同时,是指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他们一方面承袭六朝华丽诗风,一方面成为沈、宋律诗运动主要的推动人。初唐时期还有一位大诗人陈子昂,他是这个时期极力反对六朝柔靡诗风的第一人,他以为诗歌应该直追汉魄,更以实际的创作来实践。他那有名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一洗宫体诗的华艳,充分表现出像建安时代慷慨高歌的情调,摆脱了沈、宋律诗的影响。他的名作《登幽州台歌》把他的风格表达的淋漓尽致。另外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诗人还有王绩,他很羡慕陶渊明,又性喜读易老庄,写出的诗颇富田园风味,诗中恬静的境界给了以后的王维很大的启发。他有一首名为《野望》的诗,里头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很可以代表他作品的特色。总之,齐梁以来的诗歌到了初唐四杰的手上,格式趋向严整,完成了五言律诗。接着沈诠期、宋之问等人草创推敲,完成了七律,而七律可说是唐人的独创,所以当时称为近体诗。

二、盛唐时期----自唐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初的五十余年,是唐诗黄金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一方面繁荣安定,另一方面又频繁发生内外战争,在繁荣的背后一隐藏多少民生凋敝的悲哀。这个时期的诗人无疑得到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就思想而论,有王维代表的佛教思想,有李白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杜甫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有三种思想合流的,真是五光十色,风姿竞发。从初唐王绩奔流而下的自然诗歌,到了盛唐时,就由王维和孟浩然承继下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自然诗人王维,后人推崇他的诗为“唐人五绝中神品”,他的名作太多了,名句更是俯首既是。像“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以五古、五律见长的“鹿门诗人”孟浩然,在自然诗的天地里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名作“春晓”和“过故人庄”,风靡古今,许多人都能朗朗上口。盛唐时,与王、孟代表的自然诗歌能平分秋色的另一风格的诗歌,就是由高适,岑参擅其场的”边塞诗“。因为盛唐时,边塞征战常年不断,使得一些镇守边邑,辅佐戎幕的诗人有深切的征行离别之情。衷心所感,发为吟咏,自然成为独树一帜的边塞诗了。边塞诗的特色是风格豪迈浪漫,充满异国情调,感情则往往粗中有细,壮里带柔。诗体以七言歌行为主,像高适的《营州歌》、《燕歌行》,岑参的《胡笳歌送颜真卿赴河陇》、《奉和杜相公发益昌》等。边塞诗人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其他诗人

也有写边塞诗写的极好的,如:崔颢,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被称为“诗天子”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他的边塞诗多以绝句写成,像《出塞》、《从军行》,长起长篇歌行别有一种风味。王昌龄还写宫院离情,最为大家熟悉的像《鞭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唐代“诗仙”李白是迄今为止最杰出的一位诗人。他的思想基本源于道家,他性情奇傲,天才横溢,他的诗篇里经常充满着嘲弄传统礼教的风格。乍一看浪漫乐观,狂放不羁,其实骨子里奔腾着悲慨辛酸的生命洪流。如果远溯李白诗歌的源流,那几乎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集大成。他的灵魂太活跃,他的才情太纵横,他的想象太超绝,他的痛苦太尖锐,他的精神太浪漫,他的诗歌内涵又丰沛,千百年以下,大概无人望其项背。初唐陈子昂独树一帜的复古清风,真正能够承其余绪并且远远超其成就的,当属李白为第一人。他的古诗和绝句最拿手,有名的《古风五十九首》就是这种见解的具体实践。他写的乐府常常沿用六朝旧题,其实是五七言的古诗。至于绝句,更是不让王维、王昌龄。他的名作,多不胜举,要想了解这位绝世诗仙,旷世天才,是应该看遍他的诗集才行。与李白并世为盛唐最出色的另一位诗人是杜甫,他的诗歌最大的特色是综合并且提高扩大前人写诗的经验,创造出最富于写实色彩与最富于悲悯情怀同爱国思想的伟大诗篇。他被后人称为“诗圣”、“诗史”,他的诗完全是以血泪得到的。如果说李白是唐诗中的一团赤日,光芒四射;那么,杜甫就是苍穹里的一圈皓月,青辉千里。李白的浪漫狂热固然激动人心,而杜甫的冷凝悲辛更

叫人情不能已。李白、杜甫的出现把盛唐的诗歌推向了一个无可比拟的颠峰。

三、中唐时期,-----是指代宗大历初到文宗太和九年这七十年间。这个时期“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许多已经暴露出来的国家危机并没有因此消失。虽然唐室和异族间的冲突表面上看去似乎是和缓了,但是,藩镇的日益跋扈,宦官的夺揽军权,士大夫们的沉迷党争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使这个夕日的盖世王朝摇摇欲坠。因此,中唐的诗歌有很多是在描写人民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安,与困处于此种情境下知识分子极度苦闷的心声。自然诗到中唐,能够承王、孟余风的,应数韦应物和柳宗元。韦应物擅写五言古诗,诗的内容意境效陶渊明之风。柳宗元的诗写景极好,有极其清新飘逸的风致,他的《江雪》、《渔翁》简直不作第二人想,但是,在田园山水的背后,他也是充满投荒逐臣的悲恸。杜甫之后,中唐诗坛有所谓的“大历十才子”,指的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 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李端。其中以卢、韩、钱、李四人成就最大。社会写实的诗风自杜甫以后最有名的是张籍,元稹和白居易。张籍的诗努力以乐府歌行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筑城词》、《野老歌》充分的暴露人民在力役和租税下的悲惨生活。和张籍同时的王建,擅长乐府诗,是唐代极有名的宫体作家。元稹和白居易所提倡的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与当时的韩愈、孟郊、贾岛等人“为艺术而艺术”的作风是背道而驰的。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体人称“元和体”。元

稹的文才很高,可惜他过于追名逐利,但我们不能因人废文,他不但有传奇《莺莺传》的杰作,宫词和诗都非常出色。《连昌宫词》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宫中嫔妃很爱他的诗,称他为“元才子”。其实元稹也写了很多关心民生的诗歌,如《男家词》、《织妇词》,都极力刻画出政治的败坏,官吏鱼肉人民的真相。白居易的诗歌尽量作到通俗易晓,唐代的诗人很少象他有这么丰富的产量,也很少的作品象他的作品流传的这么广泛,这么被大众所接受。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能站在劳苦大众的一边,用文学来反映生活真相,斥责权贵的无耻,控诉战争的酷惨。像《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篇,篇篇有泪,创作素材都取自于社会现实。《长恨歌》、《琵琶行》不仅当时的人耳熟能详,即使千百年后喜爱的人还很多。白居易和他的另一好友刘禹锡被并称为“刘、白”。刘禹锡年少得声,持才傲物,一辈子命运坎坷,大部分岁月在贬谪中度过。他对诗歌方面的贡献不少,曾经改编过湘西土人的歌谣,成为人们极喜爱的民歌,《竹枝词》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五言诗很有名,七绝更是唐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像《乌衣巷》、《石头城》等。以“文起八代之衰”的盛名响誉于文学史上的韩愈,他在诗歌方面很注重技巧的追求。他经常拿写散文的方法写诗,喜欢用僻字、造怪字,甚至押很奇特的韵。这样的作品诗味荡然,诘屈聱牙,像《南山诗》。不过他也有一些清顺雄放的佳作,像《山石诗》就是。中唐时候走僻苦奇险诗风的诗人,还有孟郊和贾岛。“苦吟诗人”孟郊是韩愈的好朋友,韩愈的僻险在于用字章法,而孟郊则在于命意造境方面。他的诗充满愁苦之音。另一位和孟郊的命运,遭遇极

相似的“诗囚”就是贾岛,他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那首《寻隐者不遇》。中唐诗坛的尾声里,暴出一位“鬼才”诗人李贺,他的诗歌要算乐府写的最好,他很擅长比喻、象征的表现技巧。他的诗歌中带有一种浓丽奇诡的风格,充满了迷离恍惚的美丽与哀愁。他的名句“桃花乱落红如雨”可为其诗风的注脚。至于他的感讽诗的独到之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他是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七岁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四、晚唐时期----指文宗开成初到昭宣帝天佑三年这八十余年间。这时候的唐帝国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社会的动荡不安,各界层的冲突高度膨胀,最后不可避免的爆发了纷争战乱。这时候的诗歌,一方面是写实色彩的存续,另一方面是避开现实的华美风姿的扬起。晚唐文学的潮流,慢慢从写实返回到浪漫。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杜牧的作品多少还保留着盛唐的风韵,他以擅长写七绝七律闻名。他的七律尤其和杜甫晚年的诗风相似,所以有“小杜”的雅称。他的杰作像《泊秦淮》、《山行》、《遣怀》、《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等不知倾倒多少众生。李商隐是一个夹在党争中左右为难,一生郁郁寡欢的诗人。他的诗细密工丽,长于七律,喜好用典,寄托深微,完唐唯美诗到他手中已达化境。李商隐写过许多《无题》诗,它的内容多半是缠绵悱恻的恋情,神秘中有太多太多的伤感。只要真正爱过的人,都无法抗拒他的诗魂所具有的魔力:“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腕晚,残宵

犹得梦依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春梦雨常飘瓦”......是那样的缠绵,是那样的深入,是那样的宛曲。唐代的诗歌上的起落衰大致如此,它已经绚丽了一千多年,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它仍会被广大人民所传诵和发扬。 [四]宋词

从中国词史上看,词是很特殊的体裁,它不仅发挥了中国文字的音乐潜能,也展示了抒情传统的魅力。因此,它能够跨出唐诗的边疆,在传统文学宫殿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关于词的起源时代与兴起背景等问题,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O七),甘肃敦煌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并掀起了敦煌学的序幕,这对汉学的贡献毋宁是划时代的。其中有部分资料曾经使文学史的研究,推向新纪元。特别是《敦煌曲》(约三百阕),对词史久讼不决的问题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新证据。《敦煌曲》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人曲子(其实就是词),这些都是从未曾著录过的作品,由于藏在敦煌石室才得以保存下来。对《敦煌曲》,尤其是佛曲以外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加以检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含有盛唐时代的作品,例如《凤归云》、《菩萨蛮》。这两阕词的内容都在叙述闺怨,字里行间蕴藏着极强烈的念征夫远去的幽怨情绪,与盛唐边塞诗表现的情调并无二致。这与中国第一部词的总集《云谣集》所

展示的情调与社会现实,极为吻合。所以说,在盛唐时,词已在民间诞生了。

关于词的兴起背景,说法也颇有分歧,约有四派:(一)源于诗经;(二)源于乐府;(三)源于绝句;(四)源于新声,即胡乐。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必定会牵涉到复杂的问题,包括时代、环境、种族、与文体本身的自然规律等。词,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配合外来文化的刺激,经由孕育而创造出来的新体裁。换句话来说,词是中国文化,特别是音乐(自诗经、乐府、吴歌、西曲,一脉相承的“里巷之音”。)和西域音乐互相融汇整合的结果。词以崭新的形式盛行于民间之后,引起爱好民歌的文人的兴趣,进而模仿填词。

在文人的词作里,相传以李白的《菩萨蛮》与《忆秦娥》这两阕词最早,黄升称之为“百代词曲之祖”。在盛唐或盛唐以后,文人填词风气已普遍存在,像戴叔伦的《调笑令》,张志和的《渔父》,白居易的《长相思》,至于刘禹锡的《竹枝词》,鲜活的语言,乡土的题材,更深具民歌味道。文人层面填词的风气,在晚唐,五代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成果也更为辉煌。当时西蜀和南唐的词风甚浓。西蜀安定的生活环境,与舞榭歌台的情调,助长了词的发展。从赵崇祚的《花间集》(共收晚唐、五代词家十八人,作品百阕)可以看到,其中以温庭筠,韦庄两人的成就最为显著,为花间领袖。他们的作品,

像:温庭筠的《更漏子》,韦庄的《菩萨蛮》,其圆融巧妙的表现,在词的发展上,象征词体的成熟。尤其词调与作品数量的增加,以及艺术性的讲究,使词成为新兴的独立国度。

与西蜀词坛相比较,更具影响的是南唐词坛。由于社会安定,加上君主的爱好与提倡,所以南唐词风炽盛,作家辈出,风格独特。其中以二主一冯为核心人物(即南唐中主李憬,南唐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他们以“乐府新词”,“娱宾遣兴”,盛况不亚于西蜀。二主一冯的风流余韵对后代词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就词学的系统而言,北宋初期的词人,完全继承了南唐的遗绪。宋朝特殊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使“词”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帜,它的发展不仅反映文体的运作现象也关系到宋代的生命脉搏。小令的发展,先由冯延巳、李后主的经营,欧阳修、晏殊继承南唐遗绪,到了晏几道而集大成,贺铸是此一脉络的后续。他们所写的内容大多是悲欢离合与闲愁,以“诗人之句法”造成沉着重厚的风格。像:晏殊的《浣溪沙》,欧阳修的《踏莎行》,晏几道的《阮郎归》,何铸的《减字浣溪纱》等。由于文人学士的参与,使小令的境界为之提高,而逐渐远离闾巷俚歌的风味。而柳永一出,使词风为之改变,他一扫鄙视里巷歌谣的心理,不惜士大夫的唾骂,为教坊乐工填词。因为他善于利用民间俚俗的言语,和铺叙的手法,完成声调靡曼的“慢曲”,因此,他的歌词盛行于娼馆酒楼。在柳永的《乐章集》里,共有二百阕词,用调一百三十左右,令只有三十余调,全集有十分之八都是长调。这种数量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他

写长调的技巧高妙,其长篇巨幅,开阖变化,已达到运用自如之境。在叙述伤春惜别,室内身边之外,也写出了深邃的情感。柳永的尝试使歌词(口语化)与民众接近;而“变旧声作新声”,更使词体恢张,有驰骋才情的余地。但他仍脱不掉绮罗芗泽之态,儿女之情。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位写长词即多又好的人,他的词作,像:《雨霖铃》、《八声甘州》,写登山临水,望远兴怀,凄清高旷,言近意远;同时音律谐婉,细密妥溜,因此南宋以来,一直脍炙人口,腾传后世。柳永之后,擅长慢曲的词家,如张先、秦观等人都是北宋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们曾受柳永的影响,可是写的长调却不象柳永那么澈底、那么巧妙,所以没法相媲美。不过他们的词清丽和婉,风格遒上,使慢词趋向淳雅。

北宋前期的词,形式上,不论欧阳修、二晏的小令,或柳永,秦观的慢词;风格上,不论典雅或俚俗,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内容大都局限于男女的悲欢离合,一己的春愁秋恨,与无端闲愁。这种情况到了豪放派领袖苏东坡的出现,才有突破性的发展。他首先打破传统的狭隘观念,开拓词的领域,提高词的地位,经营词的意境,使词脱离小道末技,达到与诗文同样的庄严地位。苏东坡以卓越不群的自尊,高雅磊落的人格,加上天资学问,与豁达胸襟,形诸词篇,造成逸怀浩气的风格。他的词,豪放高亢,清丽韶秀,兼而有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不仅豪放杰出,而且字里行间有自己的人格、学问、情感与思想,这是苏东坡独特之所在。典型词派的

词家,以“负一代词名”的周邦彦为领袖,他是词的“集大成者”。他对柳苏词调的融合,弃短取长,建立形式格律化,并推动乐曲的发展,成为北宋后期词风转变的枢纽。一阕《片玉词》就是他理论的实践,音律严整,词句工丽,多咏艳情景物是他主要特色。

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次年徽宗、钦宗及后妃太子亲眷三千余人被俘虏北去,徽宗九子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邱),后迁都临安(今杭州),是为南宋。面对此一政治巨变,一时慷慨之士,各抱恢复失土的雄心壮志,慷慨、悲痛的心情,发为歌词,不假雕琢,苍凉激壮。所以,南宋前期约五十年的词风,多少连接苏东坡的豪放风格。像朱敦儒、陆游、辛弃疾、张孝祥等人为此期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如:朱敦儒的《相见欢》、陆游的《夜游宫》、辛弃疾的《水龙吟》、张孝祥的《六州歌头》等。其中以辛弃疾歌词造诣最为特殊,与北宋词人苏东坡并称为“苏、辛”他的词篇,有慷慨激昂,有悲愤苍凉,也有英雄失意的悲怆,就辛弃疾的生命史来看,他是地地道道的悲剧英雄。南宋晚期,词坛走向格律化,像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都是此时的代表词家。其中以姜、吴、张三人最具特色。姜夔妙解音律,能自度曲,因此他的词句注重典雅,声律力求精严。他的词,如:《点绛唇》、《一萼红》、《扬州慢》、《暗香》、《疏影》等阕都是名作代表,极其耐人寻味。周邦彦的词风工丽,姜夔的词风清空,两人都有相当的成就。而吴文英在两家风格之外,别开绮丽蹊径,他的词时露意识流手法,造成时空错综复杂的效果,而词句的晦

涩也是他的特点。对他的代表作,如:《齐天乐》、《高阳台》、《八声甘州》,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了解。

两宋交替之间,出了一位女词家----李清照,她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曾受苏轼赏识,为“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幼承家学,早有才名,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她能写散文、骈文、诗词,并能作画、考证金石。词有《漱玉集》,不传。早年多描写闺房生活,清丽婉约,似受花间影响。中年以后,因国破家亡,词中多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且工于造词,富于意境。她还著有《词论》,提出词应“别是一家”,要求严格区分四声阴阳,对苏轼等豪放词颇有微辞,对婉约词风则推崇倍至。但她的词却有时于哀婉之中含抗爽之致,对婉约派的词风作出很大的贡献,当为婉约第一人。其作,如:《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等至今仍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张炎是姜夔,吴文英一派的继承者,他精于词学,强调“词以协律为先”。他与王沂孙、周密的词,以浑雅、空灵、含蓄见长,笔调委婉曲折,感情低徊掩抑,主题隐晦不明。象张炎的《绮罗香》、《红叶》、《西子妆慢》诸阕就是例证。就词的音律、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法而言,张炎的词,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辉煌的词艺正也告示了两宋词的结束。 [五]元金散曲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为我国文学宝库中三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特殊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泽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有几个同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有党项族建立的夏,还有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各民族政权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同时也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公元一二O六年,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宋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科技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就在这样的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中,出现了元曲这种文学体裁。

所谓元曲,就是元代的散曲,最常见的形式有小令(独立的单只曲牌)和套曲(以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按一定规则组成一篇)。套曲其实是元杂剧的戏词,元杂剧是在宋金两朝滑稽戏、讲唱戏等各种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曲不仅在形式和格律上迥别于诗词,而且在风格、韵味上自成一家,贵俚俗、尚直露、多谐谑,提倡以尖巧出奇制胜,表现出高度的艺术特色。

元初大家当首推元好问,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亡不仕,专心著述,著又《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元好问多才多艺,古诗、词、曲都很擅长,诗名尤盛,为冠绝金元两代的诗坛宗师。他的散曲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力求雅正清新、淳朴自然,曲谱往往采用为定式。其作《[双调]骤雨打新荷》、《[中吕]喜春来》可为其风格之注脚。王和卿,河北大名人,元初散曲名家,其性格疏放、才高风流。他的作品可以用“滑稽佻达”四字形容,他的《[仙吕]醉中天》、《[仙吕]一半儿》满纸冷嘲热讽,无物不撄讥讽。

元曲从产生到成熟经过了很多名家的努力,对元曲贡献最大者,首推“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他是元代首屈一指的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的奠基人,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他的作品最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生动塑造了许多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他的剧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单刀会》等。代表了我国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崇高的地位。他的著名悲剧《窦娥冤》,生动刻画了在恶势力的迫害下,窦娥的反抗精神升华到新的高度,她不但指斥贪官污吏,而且敢于直斥在封建社会具有无上权威的天地。而他的《救风尘》一剧,却有喜剧意味,以风月手段解救风月中人,令人忍俊不住。关汉卿的散曲,也丰富多采,自然当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他的一首有名的散套《[南吕]一枝花》中,他极度夸张自己在妓院中的浪漫生活,毫不掩饰自己是“郎君领袖”、“浪子班头”、“锦阵花营都帅头”,表现了不怕重压,不甘屈服的铮铮硬骨头精神。其言语的泼辣、诙谐,句式的排比对偶,衬字的大量运用,气势的纵横、奔放,尤非他人所能企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汉宫秋》,描写了王昭君对汉朝的忠贞,不事番王的民族气节,鞭挞了毛延寿之流贪污受贿,卖国求荣的丑行。在剧末以《梅花酒》几曲传出衷肠,语气渐紧,繁音促节,令人回肠荡气,低回不止。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马致远被誉为“元人第一”,纵观他的散曲,大多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本色自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越调]天净沙.秋思》是他一首写秋思的名曲,周德清《中原音韵》称之为“秋思之祖”。曲子将各种暮秋傍晚的景物,组织在一幅画面里面,并给它涂抹上一层夕阳的余辉,烘托出萧瑟凄凉的气氛,突出了曲的意境,表达出了羁旅独特的彷徨与悲怆的心情。风格浑朴,音响斩截,流传广泛。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懊州(今山西曲沃县)。他的曲作,无论是杂剧和散曲,都具有浓重的抒情性,文辞恬淡清丽,独具一格。白朴的剧作,以描写爱情体裁而负有盛名,他的《墙头马上》和《梧桐雨》皆为名作,《墙头马上》本事缘于白居易的诗《井底引银瓶》,

但白扑却反其意而用之,肯定了李千金小姐大胆追求爱情的思想和行为,深刻刻画李千金聪明机敏,敢作敢为的性格。白扑的散曲名作有:《[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仙吕]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双调]庆东原.叹世》、《[仙吕]寄生草.饮》等。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著杂剧十八种,流传下来的有八种,前人称“其词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临风而生珠玉,诚杰作也。”元代前期,南宋灭亡之后,北方剧作家很多移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方戏剧因之骤然大盛,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其中以郑光祖最为著名。《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写张倩女思念书生王文举而死,其魂追随书生而往,情节变幻起伏,扑朔迷离,颇富浪漫主义情调。明人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直接受其影响。其散曲代表作为:《[正宫]塞鸿秋》、《[双调]蟾宫曲.旅怀》、《[双调]鸳鸯煞尾》。

元初与关汉卿齐名的另一位名家王实甫,本名德信,大都人,在杂剧的创作上颇丰,他的名作《西厢记》,几百年来长盛不衰,家喻户晓。它体制宏大,相当于五本杂剧,无愧为大手笔,所写的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已人所熟知。全剧曲辞优美,其《长亭送别》一折尤为出色:“[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太和

正音谱》说王实甫的词“如花间美女”,“深得骚人之趣”。《[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为其代表作。

元初散曲另两位代表作家为时称“姚卢”的姚燧和卢挚,他们均能文擅曲,卢挚的风格多样,具典雅、本色两派之长。代表作,有:《[黄钟]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双调]殿前欢.酒兴》、《[中吕]朱履曲》等;姚燧作品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儿女风情之作。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双调]寿阳曲.咏李白》、《[中吕]醉高歌.感怀》等。

元朝中叶,元曲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这个时期的曲作家完成了大量的作品,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是质的飞跃。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为张可久,他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元庆(今浙江勤县)人,今存散曲作品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曲九套,在元曲作家中,保存作品数量首屈一指。张可久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多纪游怀古,赠答唱和之作。他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煅句,讲究对仗协律,形成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元曲到了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代表作,如:《[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中吕]山羊坡.闺思》、《[越调]寨儿令.鉴湖上寻梅》等。

同时期另一位与张可久齐名的散曲家是乔吉,他字梦符,号笠鹤翁,原籍太原,后流寓杭州。他的散曲风格清丽俊逸,继承了前期散曲作家的朴质风格,注重艺术技巧,艺术成就很高。他的代表作有:《[双调]水仙子.寻梅》、《[双调]蟾宫曲.荆溪即事》、《[南吕]玉交枝.恬退》等。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他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在元代散曲家中作品数量上仅次于张可久与乔吉。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他的作品同其他的散曲家颇异其趣。《[中吕]山羊坡二首----〈潼关怀古〉、〈骊山怀古〉》是他的两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两支万口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到道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曲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

元代后期,元曲的发展由盛及衰,作品大多描写儿女之情,作者专注于遣词用句的技巧之上。其间代表的作家为周德清,他字挺斋,高安(今江西)人,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后裔。他工乐府,善音律,著有《中原音韵》和《作词十法》,开拓了今音韵学一派的研究领域,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散曲,音节流畅,词采俊茂。他的代表作,为:《[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中吕]朝天子.庐山》、《[中吕]红绣鞋.郊行》等。汪元享,字协贞,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

州(今江西波阳)人。后来徙居常熟。今存《云林小令》恰符此数,内容多为警世归隐之作,是他对宦海生涯的反思和总结。张鸣善,名择,号顽老子,原籍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家在湖南,流寓扬州。所作散曲富有文采,讥刺现实相当尖锐深刻。其代表作,为:《[双调]水仙子.讥时》、《[中吕]普天乐.嘲西席》等。刘庭信,原名廷玉,益都(今属山东)人。其作品大多写闺情闺怨,曲辞却新鲜活泼,在后期散曲作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如:《[双调]蟾宫曲.忆别》(二首)、《[双调]水仙子.相思》、《[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等。

元末,元曲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发展到极至,所谓物极必反,这也是元曲从此走向衰落的先兆。 [六]明清小说

对于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我毋庸多说了,可以说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在一篇篇精美的小说故事中长大的。小说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展最为完善的一种文体,时至今日,它还占据着主流文体的地位。小说以其通俗易懂,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等独有的特点,成为广大人民的最爱。

现在我对小说的发展过程做一个简要的介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现在一般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

“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了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谈论故事,正是小说的起源。”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可见小说起源于神话和传说。早期的人们见到世间万物的变化,又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便用神鬼之说来解释,并衍生出众多的故事,便是今人所说的神话了。

种种神话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著作中可以见到,如:《艺文类聚》、《列子》、《庄子》、《淮南子》、《山海经》、《穆天子传》、《吕氏春秋》等。汉朝时期,小说作品题材有了开拓,开始为前人作传。现存《汉志》中所列小说现已失传,其中包括:《伊尹说》、《青史子》、《师旷》、《虞初周说》、《百家》、《务成子》、《宋子》等。今存汉人小说皆伪托,象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内传》,郭宪的《汉武洞冥记》、刘歆的《西京杂记》,伶玄的《飞燕外传》及汉人的《杂事秘辛》等。中国古代社会本信巫道,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六朝时期鬼道愈炽。巫道后来又分成两派,一派为方士;一派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后来佛教从印度传入,受佛经的影响,“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的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达起来。”这个时期的小说作品多为神鬼志怪书,象:魏文帝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搜神后记》,刘敬叔的《异苑》,刘义庆的《幽明录》,吴均的《续齐谐记》等皆受印度

之影响。其时,尚有阐述释家之明因果之作:王琰的《冥祥记》等。方士之劝诱之作:王浮的《神异记》、王嘉的《拾遗记》。

同时期还有另外一种题材的小说,称之为“志人小说”。晋人所贵的是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在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这便是“志人小说”产生的社会基础。刘庆义的《世说新语》可作代表。其他象《语林》、《郭子》、《笑林》等皆是。

唐时,起了一个大变迁,因为唐时考试时,甚重所谓“行卷”,到了开元天宝以后,有人把小说也放在行卷里去,而且竟也可得名。因此传奇小说,就盛极一时了。所谓“传奇”者是作故文的人,对它的恹贬之词,叫它作“传奇体”。这种小说,现在已多没有,只能从宋初的《太平广记》中可以看到唐时传奇小说的大概了。唐初小说作品,受曲之影响很大,象:王度的《古镜记》、无名子的《白猿传》、张文成《游仙窟》等。开元天宝以后小说作者蔚起,佳作迭出,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沈亚之的《湘中怨》、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唐时小说作家中有两大家,他们是元稹和李公佐。元稹既是唐时的小说家,又是一名诗人,他的小说作品并非很多,但对后世的影响

却很大,他所做小说只有一篇,即《莺莺传》,亦名《会真记》,讲述的是小姐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之后,宋赵德麟取其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阕,金则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厢》,元则有王实甫作《西厢记》,关汉卿作《续西厢记》,明则有李日华作《南西厢记》,其他如《竟西厢记》、《翻西厢记》、《后西厢记》等多不胜数,至今西厢故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唐人传奇遗留不少,但象如此煊赫的,惟有此篇与李朝威所作的《柳毅传》而已。李公佐,字颛蒙,陇西人,其著作今存四篇,其中以《南柯太守传》最有名。其他作品为《谢小娥传》、《古岳渎经》、《庐江冯媪》。除以上两位以外。传奇文所作较为显著的当数陇西李朝威所作的《柳毅传》,其后,有金人取其事所作杂剧,元尚仲贤则作《柳毅传书》,翻案而为《张生煮海》,清李渔又折衷之而成《蜃中楼》,又有蒋防作《霍小玉传》,许尧左作《柳氏传》。其事又见于孟禀的《本事诗》,其他如柳埕的《上清传》,薛调的《无双传》,皇甫枚的《非烟传》,房千里的《杨娼传》等。而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流转最为广泛。在曲则明凌蒙初成有《虬髯翁》、张凤翼张太和皆有《红拂记》。

鲁迅说:“传奇小说,到了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作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宋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加以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之把小说也多理学化了,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量藏书中有俗文之故事数种,称作变文。变文的产生

跟佛教有紧密的关系。佛教徒为了进行宗教宣传,光讲抽象玄奥的道理是不行的,于是就产生了俗讲,俗讲就是把佛经经意通俗化,对其中有意趣的故事,有说有唱有表演的加以通俗演释。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文学的发展,一种新兴的萌芽状态的讲唱文艺形式在佛寺中出现了。变文就是这种俗讲的话本。其代表作有:《秋胡变文》、《董永变文》。唐之传奇小说于后世影响最大。沈既济的《枕中记》成了明人汤显祖的《邯郸记》的底本。陈鸿写了《长恨歌传》后,影响到清人洪升所作的《长生殿》传奇。白行简的《李娃传》对于元人的《曲江池》、明人薛近兖的《锈襦记》都有影响。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被汤显祖写成了《南柯记》。宋代则别又有艺文兴起,即为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叫做“平话”,就是今天的“白话小说”的意思。宋元短篇话本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并直接奠定了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基础。宋初多志怪及传奇文,代表的有:徐铉的《稽神录》、吴淑的《江淮异人传》、洪迈的《夷坚志》、乐史的《绿珠传》、《杨太真传》,秦颢的《赵飞燕别传》。《大业拾遗记》、《梅妃传》。宋初所修《太平广记》保留了众多的前朝小说。宋之话本集,流传至今的保存比较完整的为:《五代史平话》与《京本通俗小说》。宋时,除话本之外,还有一种模拟话本的某特点,但又自成一体的一种新的小说题材,叫做拟话本。代表的有:刘斧的《青锁高议》及《大三藏法师取经记》、《大宋宣和遗事》。

元代文学以元曲为主,但在小说的创作上,出了一个旷世奇才--罗贯中,罗贯中,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钱唐人(一说云越人),所著小说颇丰。明时之书曾云其著书数十种,今存除《三国志演义》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等。《水浒传》故事自南宋以来流传以久,宋江亦实有其人,宋洪迈《夷坚乙志》中就曾对梁山之事有记载。宋末拟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即是以梁山好汉为人物。现存之《水浒传》有六个版本,最重要的有四种,对其作者为谁莫衷一是,现在所属之名为罗贯中与施耐庵两人。

明代中叶,“说话”技艺虽然衰败,“话本”却因文人大量编辑,书商大量刊行,反盛行于世。《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就是明代辑印的。明代中期,道教之风渐盛,受其影响出现了一些这样的作品,如:余象斗的《四游记》、《华光天王传》及《玄天上帝出身传》,吴元泰的《上洞八仙传》,罗懋登的《西洋记》,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另外还出现很多神魔小说,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榜》,董说的《西游补》。明代的人情小说主要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其他的《玉娇李》、《隔帘花影》等,才子佳人小说《玉梨娇》,获岸山人的《平山冷燕》,名教中人的《好逑传》,云封山人的《铁花仙史》等。一些文人因加工“话本”近而模拟“话本”。明天启年间,冯梦龙广泛收集了宋元的“话本”和明代的“拟话本”编辑成“三言”;凌蒙初在“三言”

的直接影响下,又编辑了“二拍”。明之拟宋市人小说除《三言、二拍》外,另有周清原的《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抱瓮老人的《古今奇观》,东壁山房主人的《古今奇闻》,无名氏的《续古今奇观》。

小说到了清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小说从品质、种类到风格都是前朝无法比拟的,清朝初期,拟唐人传奇文之风渐盛,以文言作短篇小说首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另外还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王韬志的《遁窟谰言》等。清之讽刺小说当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其后的讽刺小说再不能望其项背了。清之人情小说集大成者便是《红楼梦》了,其全书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叙述了四大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为曹雪芹,后四十回是由高鄂续写的。以半本小说而享誉世界的恐怕只有曹雪芹一人了,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红楼的续书众多,但大都不足道哉。清代以小说见才学者,如:才藻之作,屠绅的《镡史》,陈球的《燕山外史》;文章经济之作,夏敬渠的《野叟暴言》;博物多识之作,李汝珍的《镜花缘》。清之狭邪小说,多以描写嫖客与妓女之间琐事,乐而不淫,代表作为:陈森的《品花宝鉴》,魏秀仁的《花月痕》,俞达的《青楼梦》,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孙家振的《海上繁华梦》,张春帆的《九尾龟》等。清之公案小说,多写侠义之事,作品有: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及俞樾重编的《七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正续小五义全传》,《施公案》

及《彭公案》。清末之谴责小说,多为揭露当时社会黑暗为内容,代表为: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及曾朴的《孽海花》。小说到此,从内容到形式已完全成熟了,作为一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文体,它一直风靡至今。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我以上的小文只是蜻蜓点水,管中窥物。因为水平有限,有很不

到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我只愿抛砖引玉,为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提供一个大家交 流的机会。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l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