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会经济圈建设的若干建议200991
更新时间:2024-05-18 03: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成渝经济圈建设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大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省会经济圈建设的若干建议
在淮省人大代表第一调研小组
2009年8月20日
1
安徽省会(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初探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合肥)经济圈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重要的发展趋势。自2004年中央“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来,中部各省抢抓机遇,加速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群或经济圈,努力实现率先崛起。湖南规划了“长株潭城市群”,湖北启动了“武汉都市圈”,河南提出要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江西积极布局南昌--九江工业走廊。2006年,在我省八次党代会上,省委审时度势,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省会经济圈,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2008年6月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安徽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2007-2015年)》明确提出推进淮南等周边地区融入省会经济圈。
省会经济圈成立以来,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从安徽实际出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响应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提出了“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省域空间战略布局,为我省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2
在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省长王三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首位度和综合承载力,推进与六安、巢湖、淮南等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构建省会经济圈基本框架,成为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同时要求“加快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建设,支持合肥与淮南、芜湖与马鞍山同城化发展”。
2009年2月18日,省委书记王金山在调研省会经济圈建设时强调:“省会经济圈建设是大事,是全省的大事。我考虑,原来叫省会经济圈,但一说省会经济圈,必须加上安徽省会经济圈,因为哪个省都有省会,所以莫如就说合肥经济圈。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关系安徽发展全局的大事。按照“瞄准中部前列,力求争先进位”的总要求,实现“抓三保、赶两湖、超万亿”目标的关键是要加快合肥经济圈的建设。”
省委书记王金山进一步强调:“安徽融入长三角,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存在于这个区域中,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强自身。合肥经济圈发展起来了,对内就能联动皖江、皖南、皖北三大板块,形成整体发展的合力,构筑起安徽加快崛起的新格局;对外可以融入长三角,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使安徽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争取到更加有利的位臵”。同时,省委书记王金山亲切勉励合肥:“合肥是合肥经济圈的中心,是引领和推动经济圈发展的动力源。要强化主体责任、主动精神和主导作用,切实把龙头和示范带动作
3
用发挥出来。要保持当前强劲发展势头,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力争把合肥建成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抗衡相媲美的中心城市”。
2009年8月24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肥召开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经验,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为保增长促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王金山指出,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事关全省发展大局,要摆上重要战略位臵。合肥经济圈居皖之中,连接江淮,贯通东西,不仅是联结皖北、皖中、皖南三大板块,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整体竞争能力,加速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支点。目前,合肥经济圈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氛围日益浓厚,合作共识越来越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加快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快把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安徽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增长极。
王金山强调,合肥经济圈建设核心在于一体化发展,要突出重点合作共赢。既要着眼长远整体规划,又要立足当前循序渐进,从有基础、有条件地方先做起来。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交通设施、通信网络、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全面接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高效流动。要在做大特色产业的同时,以产业对接、合作、转移为重点,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完善流通基础设施,推动
4
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对接,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要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圈发展的可持续性。
王金山强调,合肥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明晰责任合力推进。合肥作为安徽省会,作为经济圈核心城市,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要进一步提升标杆,瞄准中部其它省会城市,尽快把经济体量做上去,同时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主动精神和主导作用,在合作发展中做大自身,在互动发展中带动周边,切实起到龙头作用。经济圈内各市要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坚持用市场的办法推动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圈从行政板块走向经济板块。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主动搞好服务,在规划制定、项目建设、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等方面,为经济圈建设多做一些实事。
省长王三运指出,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是安徽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取向,是我省特殊发展方位上的必然选择。我们要适应城市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新特点,进一步聚焦重点、整合力量,抱团出击、争取主动,构建跨越发展新平台,打造区域竞争新高地。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正把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作为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紧迫任务,摆上突出位臵,坚决有力推进。
5
王三运强调,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首先要做大做强合肥中心城市,推进周边地区快速融入发展,全面加快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程。要着力做强产业,加强产业配套和布局调整,促进产业联动发展。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建设公路、水运、铁路、航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巢湖污染有效整治。着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中心城市枢纽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等周边市场的对接,共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着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进资源整合和发展平台共建共享。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合肥与周边地区、经济圈建设与其他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之间的关系,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共同的需要做起,从看明白的事情做起,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又好又快地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抓好抓出成效。 二、合淮同城化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会经济圈规划(2007-2015)提出了省会经济圈开发时序:近期(2008-2010年)——中心集聚阶段: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一批事关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先构建快速综合交通网,形成合肥1小时经济圈。中远期(2011-2015年)——轴向生长阶段:在中心城区外围,沿交通轴带,加快规划推进一体化进程,使省会经济圈的影响范围北到蚌埠,东到滁州、南京,南到芜湖、铜陵、安庆,西到六安叶集等区域,形成一体化的大省会经济圈。远景(2016-2020年)——宁合芜都市圈
6
一体化加快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都市圈的结构与体系,促进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与南京都市圈的融合,最终形成宁合芜联动发展的态势,实现合肥成为长三角城镇群副核心城市的战略设想。
在《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编制后期,规划提出:省会经济圈的形成是一个开放、动态过程,主要依靠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周边地区的主动融入,特别是淮南市的融入有利于省会经济圈在更大范围配臵资源,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有利于省会经济圈的加快形成和发展。
从泛长三角看,省会经济圈是未来长三角重点拓展方向之一,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合肥市已经成为长三角城镇群的核心城市之一(参考《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省域宏观层面看,未来全省将形成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为两翼,构筑覆盖几乎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区域。随着淮蚌高速公路、京福高铁、合肥新桥机场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合肥、淮南同城一体化发展明显,合淮地区成为省会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合淮同城化,使省会经济圈向北扩展,淮南市作为合作省会经济圈向北辐射的重要支点,这对于支撑纵贯全省南北的城镇发展轴,带动沿淮城市群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意义。目前,合肥市区人口已超过260万,淮南市区人口超过110万,是省内人口规模最大的两座城市,在20年后将形成1000万规模的都市地区。同时考虑到六安、巢湖、蚌埠等
7
城市的集聚效应,将形成城镇人口规模达1500万人的城镇密集带,将占全省城镇人口的30%以上。到2010年,由合肥、六安、巢湖三市构成的省会经济圈将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0%,通过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可以拓展省会经济圈的北翼经济实力,促使城市空间发展轴由“曲带型”结构向“风车型”结构转变。到2020年,由合肥、六安、巢湖以及淮南、蚌埠形成的省会经济圈扩展地区将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0%,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地位得以强化,将在中部省区的都市经济圈中占据发展先机,更有利于安徽增强经济凝聚力和发展自主性。
省会经济圈现阶段建设的重点是巢湖、六安、淮南“风车型”产业发展轴。特别是合淮两地相向发展的,正在形成专业化协作、比较优势明显、集群化布局的合淮工业走廊建设。先小圈,后大圈,以小圈促大圈,既是合肥做大做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徽诸城市借助合肥平台,与长三角乃至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三、区域一体化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主要任务
推动区域一体化,提高区域城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主要任务。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实现圈域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经济和技术的优势互补,市场主体间的互利合作、竟合发展。结合合肥以及六安、巢湖、淮南三市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确定和分解,加大副中心城市及重点城镇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整合淮南能源资源、合肥人才资源,促进合淮工业走廊建设,主要是发展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
8
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强化省会经济圈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动力,实现省会经济圈城市化进程质的飞跃。
打造省会经济圈重点是确立省会经济圈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形成各市之间互利、互补、互惠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划共绘,编制《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修订完善相关城镇体系规划,推进区域专项规划融合;设施共建,加快省会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空港共享、城际快速轨道、公路、水路、信息网络的全面接轨;产业共兴,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体,加大各类产业园区的整合力度,培育集群式的大开发区,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区域产业综合体系;品牌共树,充分发挥合肥城市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经济圈整体品牌,整合经济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黄金旅游产品和其他优势特色产品;市场共拓,构筑以合肥为核心的区域性市场优势区,成为融入长三角、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龙头、支柱和桥梁;环境共保,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共同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打造省会经济圈绿色生态屏障;人才共享,建立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推进省会经济圈的人才交流,建立异地人才互通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
四、加强创新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不竭动力和关键
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措施、创新的机制去解决省会经济圈建设中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技创新和理念、制度创新。
9
科技创新。合肥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其科技资源丰富和科技实力雄厚是现实的比较优势。如何发挥优势、用好优势是省会经济圈内各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继承性,优势也是动态地发生变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产品和市场等先天之利,培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主要问题是建立健全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从政策对区域创新作用的角度看,可分为激励型政策、引导型政策、保护型政策和协调型政策四种类型。激励型政策的目的在于激励创新主体创新的欲望,为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型政策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使企业明确国家及本地区倡导的技术发展领域和鼓励方法。保护型政策致力于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扶持。协调型政策主要是协调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各个不同地区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突破束缚,理念创新。理念创新就是要求突破计划经济和行政区划两种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突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用市场的办法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政府的作用只能是因势利导,解决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省会经济圈的进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肥要高目标、高定位,跳出合肥发展合肥,跳出安徽看安徽。二是周边城市要扬长弃短,融入省会经济圈板块。三是周边城市与合肥之间要在差异
10
中发挥比较优势,在产业聚集和产业演进中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甚至是梯度发展,力避产业结构趋同。突破行政区划的思维定势,突破一切从行政区划考虑取舍、进退的认识,淡化行政区划概念,实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区域合作。
五、推动省会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省会经济圈建设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举。因此,必须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建立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对省会经济圈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办事机构,研究制定圈域经济发展规划、战略和一体化经济政策,赋予相应的规划和调控权。协同解决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关联项目布局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问题。对省会经济圈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设的措施,督促指导规划的落实。
二是尽快制定省会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省会经济圈规划应体现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科学确定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各城市要确立对位发展与错位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各展所长,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是构筑经济圈招商引资共享平台。从经济圈整体利益出发,制定有约束力的统一公约和法规,统一招商引资政策,减少各市(县)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等特殊政策优惠方面的差异,按照大体一致的标准改善软硬件环境,实现政策资源的互通和共享。积极策划和组织省会经济圈重大招商、推介活动,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成功率,树立省会经济圈整体品牌形象。
11
四是从推动区域合作和增强省会经济圈整体竞争力的角度,多方争取上级政府对经济圈重大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安排的各种专项资金补助、转移支付等扶持政策。
十一届省人大代表:杨振超
王玉成 王传旭 宗 汪元林 邹用德 2009年8月20日
12
成祖德李
正在阅读:
安徽省会经济圈建设的若干建议20099105-18
获客(CPA)合作协议模板04-12
第一章 药物的变质反应和生物转化08-29
小学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11-08
郑大远程课后测试 电力企业管理11-0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06-03
实验报告表格08-09
培养联合作战组训人才的思路与方法10-27
保洁项目应急预案201005-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经济圈
- 安徽
- 省会
- 若干
- 建议
- 建设
- 200991
- 病理生理学各章大题
- 汇编语言程序题
- (目录)中国无环醇及其衍生物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
- 整式的乘法复习与测试教案
- 小学四年级计算类体型
- 五年级奥数综合应用题
- (目录)2017-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2018版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训练题: 表格实验分析型
- 2010高考英语单词拼写专练(按字母顺序)
- 述职报告
- 2019-2024年电容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目录)
- 第14课 Matlab的GUI程序设计1
-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 建筑工程经济作业
-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淡之美》(第2课时)教案
- 2018年中国网络安全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 地道英语口语500句
- 俞敏洪的演讲 - 不要以你的现状判断未来
- 画眉鸟的挑选、饲养
- 保洁项目应急预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