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 重点

更新时间:2024-05-26 05: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行政管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行政管理?

答: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答:1)研究对象:①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是行政组织的构成、运作、执行过程和效果,以及内部管理等客观规律。其中也包括为适应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应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

②行政管理的主体: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行政管理的客体:国家和社会的法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④行政管理的原则:民主法治; ⑤行政管理的目标:效率与公平。

2)研究内容:行政管理实践本身在不断的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也必然“与时俱进”。

1926年怀特所著的第一本行政管理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的研究内容只有四个部分: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四版比第三版(2006年)增加了“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绩效管理”两个重要内容。

夏书章第四版《行政管理学》将行政管理细化为36个要素,包括环境(形势)、目标、预测、计划、谋略、决策、组织等。

3、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行政管理学的研究?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具体成果),这一理解成为我们各种行为的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行政管理实践本身在不断的发展,因此行政管理学也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设计和评价行政管理;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央和地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和国际。

第二章

1、什么是行政环境?

答: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2、如何理解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答: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需要而产生,又能动地选择与塑造外部环境。同时,外部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又有微观和宏观之分。 1)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这是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互依性的首要表现,包括:①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②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

③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人、财、物)、非物质要素(信息)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

2)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选择自身所能接受的部分,主动改造和控制外部环境。 第三章

1、什么是行政职能?

答:行政职能又称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2、行政管理主要有哪些职能? 答:1)基本职能:

①政治职能,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基本职能,核心在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它包括专政和民主两个职能方面。

②经济职能,是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③文化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管理,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的。

④社会职能,是指除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对社会生活领域中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

2)运行职能:①决策职能(首要);②组织职能;③协调职能;④控制职能。

3、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答:1)行政职能扩大;

2)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3)政府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强化与行政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

4、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职能重心的转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职能关系的理顺:①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的职能关系;②理顺政企关系;③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④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⑤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3)职能方式的转变:

①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②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5、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②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第四章

一、什么是行政组织?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哪些?

答:1)行政组织是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即政府行政组织。

2)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二、行政组织包括哪些基本要素?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1)包括六个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权责体系、法规制度、物质因素。

2)包括七个主要类型: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派出机构。

三、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各有哪些优、缺点?

答:1、纵向结构:1)优点:事权集中、权责明确、指挥统一、便于控制。 2)缺点:组织内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级行政首长管理过多、责重事繁,容易顾此失彼。

2、横向结构:1)优点:各级领导人设有由其直接管理的职能机构,分工精细,能减轻首长的负担,有利于专业化。

2)缺点:事权分散,容易有扯皮和推诿的现象。

四、编制管理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

2、编制管理是仿制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 3、编制管理有利于节省财政开支。

第五章 一、什么是领导?什么是行政领导?

答:1)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为过程。

2)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

二、如何理解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答:即领导者、管理者要掌握领导和管理的专业方法、技巧,要掌握领导和管理的科学。

三、怎样理解民主集中制?

答: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与集中制相结合的制度。

1)民主制:即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制度。包括有权以不同的合法方式参与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和法律的讨论,参加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

2)集中制:即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现合理集中,包括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民主制和集中制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四、简述行政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

答:1、政治素质: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 3)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

2、知识素质,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3、能力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4、心理素质:1)勇于决断的气质; 2)竞争开放型的性格; 3)坚忍不拔的意志。

五、什么是公共领导?为什么说它是行政领导的发展趋向?

答:1、公共领导是指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体现公共精神而进行的高层次管理活动。

2、原因:1)公共领导是具有“公共”精神的领导; 2)公共领导是政治或政策型领导;

3)公共领导是战略型领导;

4)公共领导更关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人事管理、人事行政、人力资源管理。

答:1、人事管理:是指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人事两宜、适人适事),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人事行政:是以国家行政人员或公务员为对象(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的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等活动的总称。

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

2、强调政治中立;

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4、实行功绩制原则;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三、我国《公务员法》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其适用范围与西方国家的公务制度有何区别?

答:2006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

1、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

2、我国《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这一范围界定体现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我国人事行政变革的基本趋势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基本趋势:中国的人事行政改革受到西方国家人事行政变革的影响,同样借鉴市场化方法和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和技术。 2、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政府雇员制;

2)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3)绩效考核创新;

4)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第七章

一、什么是公共预算?公共预算的目标是什么?

答:1、公共预算是政府在一定时期(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

2、有以下四大目标:

1)总额控制:即对收支总额进行控制。

2)配置效率:即改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将有限的资源用在高效率的项目上。

3)运作效率:即通过预算执行防止资金被贪污、挪用和浪费,将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

4)财政问责:即政府的财政活动应履行其对公民和社会的承诺,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也是公共预算的最终目标。

二、简述我国预算编制审批程序。

答:我国预算编制审批程序主要是被称为“两上两下”预算程序。

1、“一上”:支出部门收到年度预算编制通知后进行下一年度收支测算,然后送报财政部门;

2、“一下”:审查预算并反馈意见,下达支出预算控制数并要求各部门在控制数内修改部门预算;

3、“二上”:各部门重新编制部门预算后报送财政部门,经审查后汇总成政府预算,并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后报同级党委审查。最后,将草案交由人大常委会初审,初审后形成的预算提交至人大审议。

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部门,开始预算执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