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第一章

更新时间:2023-09-04 20: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际经济合作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第一章 导 论

Introduction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

有关本课程的研究对 象及其争议

1.国际经济合作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

首先,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普遍认可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和研究体系。 我们教学和研究领域之“国际经济合作”,与西方国家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最 为 接 近 。 此 外 , 与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存在内容的交叉。 其次,西方国家在使用国际经济合作这一概念时,更多是作为一般性政 治语言、政策语言,或是外交辞令,而非专门的学术性范畴。例如 APEC上的争论。 第三,国际经济合作并没有成为国标学科分类的三级学科或子学科,国 际和国内著名高校在是否设立的这一课程上有争议。从学科分类、学位 点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也可以看出该课程的争议性质。另一门类似的 课程就是世界经济。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2.国际经济合作概念的一般界定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跨国(区) 流动与配置及其相互间的政策协调。 商品的国际流动是国际贸易活动,货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是 国际金融活动,包括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尤其 是国际化配置,是国际经济合作活动。

这三种国际经济活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递进发展的关系, 在当代相应地表现为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 国际经济合作着重研究的是生产全球化。那么,什么是经济 全球化呢? 准确掌握国际经济合作概念,需要把握几个要点: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1)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

企业、个人、政府和国际组织都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 但核心主体是企业。 国际经济合作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跨国配置。虽然政 府与国际组织也从事一定量的要素国际流动与配置,但在 当代,要素流动的载体与配置的主体,是企业,更明确地 说,就是跨国公司。 国际经济合作还涉及到国家地区间的政策协调,在这些领 域,政府和国际组织是主体。相应地,国际经济合作分为 微观国际经济合作与宏观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活动的 广泛领域属于微观国际经济合作,WTO、区域一体化等, 属于宏观国际经济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2)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

生产、流通、研发、服务以及各国政策的协调等领域都可以发生国际经 济合作。生产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是核心,这也是它为什么也被称作国 际生产的原因。 但是,这个生产的含义比较广泛,包含投融资、运输、研究与开发、管 理与信息、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服务

等。国际生产是全部经营资源和整 体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具有“一揽子”(package)的性质。 为什么强调生产领域的中心地位:1)投融资——国际金融,FDI与国际 金融相关但有不同的重点;2)流通——国际贸易;3)服务——服务贸 易;4)政策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等。 对国际生产的研究,也就是对跨国公司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跨 国公司各有其重点。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3)要素种类、要素的流动性与跨国配置可能性

要素种类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管理、 信息、技术、无形资产等。制度是否是生产要素? 上述要素是否都具流动性和跨国配置的可能性呢?一般认 为,不具流动性的是土地,有限流动性的是劳动力,最具 流动性的是资本。其实,全部要素都具流动性和跨国配置 的可能性。 从形式上看,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研究的是资本跨国流动 与配置,实质上重点在于技术、管理、组织、制度的国际 转移及其与当地要素的结合(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4)“合作” 一词的内涵

国际经济合作中所讲的合作,是经济行为,是以利润最大 化为目的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活动,是国际商务活动。 虽然国际经济合作中也包含国际援助,但是,一方面,它 不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另一方面,任何援助都具有利 益目标,并且最终会归结到经济利益目标上。 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利益,包括交易性利益、集结性利益和 补偿性利益。 总之,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合作”,不能理解为诸如友好 往来的泛泛术语。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合作所追求的利益

交易性利益,即合作各方通过合作(交易)而实 现的各自的利益。 集结性利益,即合作各方的共同追求的利益。 补偿性利益,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对共同利益的 分割或是一方利益的让与,而获得的利益。 斯密“自动公益说”,阿罗不可能定理,信息与 博弈,连续博弈。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

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最原始也是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 是国际贸易,即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与频繁,贸易规模与数量的扩大,出 现了货币的跨国流动、货币汇兑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 这就是国际金融的雏形。为什么称作雏形,货币运动与资 本运动是有区别的,正如当今中国存在资金过剩,但不是 资本过剩。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 系与经济交往方式进一

步发展,这就形成更高一级的国际 经济联系方式——国际经济合作。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2.更高级的国际经济联系方式?

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形态看,最初是自给自足,而后在一定的地理范围 之内,比如一国之内出现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当要素流动与配置跨越 国界时,国际经济合作就产生了。 从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看,国际贸易反映的是商品分工与合作, 国际金融反映的是单一要素的分工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反映的是完 全的要素分工与合作。因此国际经济合作反映了分工合作的最高层次。 为什么分工合作水平越高,经济活动的层次就越高呢?分工越发达, 专业化的水平越高,技术水平才越高,合作的程度越高,社会越是进 入一个更高级发展状态。 另一方面,有分工就必然有交易,有交易就必然有交易费用。因此, 交易效率是制约分工的关键因素。交易效率提高反映的是:一方面, 交通运输、通信信息等方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反映的 是制度的进步。只有技术与制度进步到一定的高度,国际经济合作才 可能产生。 盛洪:分工与交易 / 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3.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1)战前,局部和偶然的国际经济合作。

合作的主体主要限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 合作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劳动力要素和自然资源要素;资本 流动以间接投资为主,劳动力流动部分地具有非经济性质, 如政治、宗教迫害、战争等原因。 合作的产业领域主要限于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的开发;所谓 “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这一时期最为典型。 合作的机制并不稳定。宗主国对殖民地资源的掠夺与控制、 以及各宗主国之间为掠夺与控制殖民地资源为目的的战争, 一方面使“合作” 的性质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使得合 作处于不稳定之中。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2)20世纪60年代,国际经济合作正式起步。

50年代马歇尔计划与援助日本的计划,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国 际经济合作有很大的区别。一是政治意义超过经济意义(美 苏对抗);二是以国际借贷即资本的间接流动为主;三是技 术要素的流动以援助为主。 60年代跨国公司大量出现,是微观国际经济合作正式发展 的标志;欧共体的稳定发展,是宏观国际经济合作正式发展 的标志。 60年代国际经济合作正式起步,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又有 制度层面的原因。技术层面看,传统生产技术的革新,主要 是自动化、流水线技术,产量规模与生产社会化迅速扩张, 出

现了历史上第三次企业兼并浪潮;制度层面看,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干预与国际协调成为正式的制度安排。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3)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大规模发展时期

各种类型的国家和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之中。 各种生产要素全面流动、全球配置,流动的规模以及相互依赖的程度 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市场机制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主导性的制度安排,并成为各国的共识与 发展趋势,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合作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国际经济合作 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合作有力地推 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事实上,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经济合 作的大规模的展开和全球性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许坚

三、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原因

政治经济学分析

1.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7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