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十三行史话之五“哥德堡号”的奇幻漂流 doc

更新时间:2023-10-06 23: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广东十三行史话之五】“哥德堡号”的奇幻漂流

作者:罗三洋

来源:《中国民商》2013年第05期

想要了解“哥德堡号”传奇背后的历史真相,还要回溯到始于公元1700年,终于公元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北欧霸主瑞典输给了东欧新贵俄罗斯,从此失去了通向亚洲的陆路通道。长久以来,俄罗斯通过恰克图进口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转手将其中大部分卖给瑞典等欧洲邻国,从中赚取巨额差价。为此,瑞典也成立了“瑞典东方公司”,与俄罗斯、波兰和土耳其等国家展开贸易。

由于“大北方战争”的爆发,俄罗斯自公元1700 年开始,停止向瑞典出口商品,瑞典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从英国、荷兰等国进口中国商品,又试图通过挪威、土耳其等国打开新的东方航道,但均未成功。久而久之,高昂的东方商品物价令瑞典国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瑞典政府只得将瑞典东方公司改组为“瑞典东印度公司”,仿效英国、荷兰等国的东印度公司,派船队绕过大西洋和印度洋,去遥远的东方与广州十三行展开贸易。

瑞典自古以“北欧海盗”闻名,哥特海盗与诺曼海盗都曾经从这块寒冷的国土出发,洗劫大半个欧洲,一直打到永恒之城罗马和圣城耶路撒冷,甚至曾经渡过大西洋,在哥伦布之前四百年就发现了北美洲的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不过自十字军东征以来,北欧海盗已经渐趋沉寂,“大北方战争”之后的瑞典严重缺乏远洋商船和有经验的海员,又没有任何东方殖民地可供补给,因此瑞典东印度公司起初只是个皮包公司,负责把贸易合同承包给英国、荷兰等国的东印度公司,托他们的船队代自己到广州去做生意。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十几年后,瑞典东印度公司终于决定,在西南部大港哥德堡兴建自己的远洋船队。公元1731 年6 月14 日,第一艘瑞 典东印度公司自主设计并建造的商船在哥德堡下水,顺理成章地被命名为“哥德堡号”。在许多瑞典人看来,这艘排水量1250 吨、比同期欧洲普通商船大好几倍、达到当时粤海关许可商船长度上限的大帆船,承载着国家经济复苏的神圣使命。

经过7 年多的磨合训练,“哥德堡号”于1739 年1 月离开波罗的海,展开第一次中国之旅,当年秋季顺利地抵达了珠江口。与漫长的颠簸旅程相比,“哥德堡号”上的瑞典东印度公司雇员们在广州面对着更多的困难: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不仅难以与中国人交流,还要面对其他国家商人的竞争和排挤。更有甚者,刚刚战败的瑞典经济凋敝,没有多少商品可以卖给中国,购买中国商品的白银货币也不充足,又没有东方殖民地可供勒索。看来,他们的第一次贸易注定不会顺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概连瑞典东印度公司雇员们自己也没想到,他们在广州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意做得异常成功,次年6 月就满载着中国商品返回哥德堡,卖出后获利丰厚。原因无他,这些远方的来客在广州有贵人相助。

如此慷慨帮助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是当时广州十三行的年轻商人潘振承。 外国的商船不来,咱们的商船能不能出去

后来以商名“潘启”或“潘启官”广为人知的潘振承,公元1714 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同安县的一个渔民家庭。同安县依山面海,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民众主要以渔业和商业为生。潘振承是父亲潘乡的长子,自幼生活贫困,父母还给他生下了四个弟弟和多个姐妹,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公元1727 年,雍正皇帝开放海禁,福建民众由此可以参予获益丰厚的外贸,一时应者如云。次年,年仅14 岁的潘振承就带着三弟潘振联出外打工。后来,潘振承的次子潘有为写诗解释说,当时潘振承“家无宿舂升斗储,风飧露寝为饥躯,”小小年纪出外打工糊口,实为饥饿所迫。

虽说海禁已开,但外国商船大多还是因约成俗地到他们熟悉的广州来做买卖,这里也就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潘振承、潘振联兄弟进入社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把一批武夷山红茶从福建运往广州,交给广东十三行。他们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因此得到了十三行中一位福建籍老板的赏识,聘用为洋行雇员。这位老板姓陈,外国人称他为“Quigua”( 音译,原名或为奎官)。

由于欧洲人对武夷山红茶的喜爱日甚一日,雍正一朝,福建籍商人在广东十三行内的比重越来越大。按照雍正皇帝本人在公元1732 年的调查结果,“洋行共有一十七家,惟闽人陈汀官、陈寿官、黎关官三行任其垄断,霸占生理。内有六行,系陈汀官等亲族所开,现在共有九行。其余卖货行店尚有数十家,倘非钻营汀官等门下,丝毫不能销售。(外商) 凡卖货物与洋商,必先尽九家卖完,方准别家交易。若非( 粤海关)监督纵容,伊等岂敢强霸?”也就是说,公元1732 年广州共有17 家办理外贸牌照的洋行,其中9 家的老板都是福建人,且有垄断市场的迹象。潘振承、潘振联兄弟的老板陈奎官,无疑就是雍正皇帝所谓的“陈汀官等亲族”之一,属于广州的福建商会集团。

雍正皇帝在公元1732 年对广东外贸市场的调查结果,一则表明广州的外贸市场基本被福建商人垄断,二则表明广州洋行自公元1727 年开放海禁以来迅速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十三行”的传统数目,有外贸牌照的就多达17 家,还有数十家企业试图加入,外贸市场已经饱和、以至于过剩。再加上此时欧洲历经数十年战火之后,经济普遍凋敝,来华的商船数目也不如以往,这就使广州的外贸市场变成了一个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就连垄断广州外贸市场的福建商人自己,也经常苦于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在库房里,加之广州气候湿热,天长日久难免变质腐烂,造成巨额亏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