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

更新时间:2024-04-26 14: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

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基本要素。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

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

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 劳动

一、 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

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 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

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 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

关系。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 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P36)

六、 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P42) 七、 从表2—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的特征。(P43)

八、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

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

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九、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十、 人口老龄化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 十一、 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十二、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人际关系理论:1、证明工人不是“经济人”而

是“社会人”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3、发现了非正式群体。4、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十三、 群体结构: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十四、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2、职能制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距阵结构。

十五、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十六、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1、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

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

力。2、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步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3、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七、 克来顿·艾尔德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十八、 “自我实现型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

第三章 劳动者

一、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二、社会素质:

1、 文化素质;

2、 思想道德素质;(它是劳动者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

“工作满意度”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 3、 劳动者的现代化。(P79,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特征要了解,共10点,多选题型) 三、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形式:

1、 自主控制; 2、 诱导控制; 3、 胁迫控制。 四、企业文化的内容:

1、 价值观念;

2、 企业意识; 3、 管理方式; 4、 企业规范;

5、 企业英雄人物; 6、 企业形象;

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五、从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的角度,区分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

为。

六、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劳动性行为,简称劳动行为。 七、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八、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

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九、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论)(可与十或十一结合出题)

1、 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 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3、 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十、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论)

1、 家庭教化;

2、 学校教化; 3、 社会教化;

4、 网络互动;

5、 劳动组织教化。

十一、 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论)

1、 预期社会化;

2、 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

3、 劳动者基础社会化; 4、 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十二、 劳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第四章 职业生涯

一、 职业的时代性特征: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高考热”到“考研热”,

又发展到“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

程度。

二、 职业生涯的概念由沙特烈提出; 三、 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四、 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 ? 健康情况:健康是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

每个人对身心健全的关切,与其有效的职业掌握直接相关。

? 社会阶层的影响:每个人所降生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机会都大有影响。受过高等教育

的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与贫困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

? 教育: 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

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 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在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年龄:工作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有少数人在一般认定

的年龄之后,才开始事业的重要新阶段。

? 负担:这是对别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成人必定会受各种义务的束缚,

我们需将事业放在各种关系中审查,选择职业绝不能毫不考虑个人的生活形态。

? 自我观:人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义,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 地理因素:世界上不平等现象的其中之一就是地理因素。

五、 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五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六、 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划分阶段中,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学习职业

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

七、 比较择业动机,确定选择的职业:一般来说,多以择业动机分值高的职业作为自己的

选定结果。P119,图表4-2,对于劳动者甲来说,职业B的效价(60)高于职业A(50),但他认为谋取A比较有把握,而欲谋取职业B,他要付出较大的努力,经过权衡,择业动机(A)=效价(A)*职业概率(A)>择业动机(B)=效价(B)*职业概率(B),即劳动者甲倾向于选择职业A。

八、 胆汁质人的优点:较适合做反映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危险性较大、难度较高

而费力的工作,他们可以成为出色的导游员、勘探工作者、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

者、外事接待人员等。

九、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

发展和评估的过程。

十、 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 职业生涯管理能充分调动人的内在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

十一、 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员工自我评估、组织对员工的评估、职业培训与指导、

制订员工发展计划(是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一块)。

十二、 “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它的五类型

如下:(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

? 技术/职能型:这一类型的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成长只有特定的技术或职能领域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 ? 管理能力型: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也相信自己具备胜任责任管理所必

不可少的技能和价值观。

? 安全/稳定型:安全锚的人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仰赖组织或社区对他们能力需要的识

别和安排。 ? 创造型:创造锚的个体时时追求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

? 自主、独立型:自主锚个体追求的主要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

十三、 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基本方向: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向核心方面发展。 十四、 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 ? 立足本职的道路:把自己所在的职业岗位,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首选道路,这样不仅可

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增加人力资本,还能够随着工作单位的发展而获得个人的发展和成

功的机会;工作中“有心”,这是一个人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的很重要的一点,学业上选择走本职岗位成才的道路,把学习和本职工作联系起来,使学业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的成功。

? 自学成长的道路:选择合适的专业领域自学,有着宽广的空间。但是自学的目标要和个

人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优势、自身的资源条件及社会环境相结合,这样能够保证

比较顺利地走上成才之路,取得成功。

? 转换职业的道路:当一个人不适宜在原岗位上工作时,一定要另辟蹊径,转换职业,走

新的生涯发展道路。

? 自我创业的道路:国家政策为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它是一条完全自主、经

历艰辛但又前途广阔的职业生涯之路。 十五、 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内容:员工的自我评价;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

第五章 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

一、 职业声望:它是与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

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二、 A、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要求;职业报酬;职业环境。 二、B、按职业技术划分的职业分类:经理及行政人员、专业人员、辅助专业人员、文员、服务工作及商店销售人员、工艺及有关人员、机台及机器操作员及装配员、非技术人员、渔农业熟练工人有不能分类的职业等。

三、 韦伯采用多指标体系划分社会分层确定了三个指标:财富、声望和权力。 四、 社会不平等的制度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撒拉尼和维克多˙倪。

五、 西方社会学家对中产阶级壮大的原因分析大致包括: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客观上为管理阶层的出现提供了空间,资本的扩张及其社会化

增大了资本经营管理的技术难度,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阶层来代理资本家本人进行管理;

?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或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它们对劳动力数量的

需求开始下降,而对劳动力技术素质的要求不断上升,尤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中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 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必须履行更多

的社会功能,这也为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六、 在功能范式的框架中,最早对社会分层进行论述的是法国的涂尔干,它认为,道德是

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他的《社会分工论》一书的思想中,

他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方面的一些更为明晰的观点。

七、 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达伦道夫。 八、 社会分层的意义:(论述:请各位自行组织语言说明,以下仅供参考)

? 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对于理解我们面对的这个社会,对于认识社会成员相互

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社会的本质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一项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工作;社会成员的基本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变化非常深刻地反映了

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内容。

? 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包括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源配置方式。 ? 通过分层和流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同时,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 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社会分层研究在弄清社会成员的基本结构、提示社

会资源配置的机制、对社会阶层结构作出科学判断之后,必将以制定准确的、合理调整

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社会政策作为落脚点。 九、 职业流动的原因:

? 大材小用,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 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胜任工作;

? 或二者兼而有之,虽在所处的本职岗位上表现能力差,而并不是个人能力差。 十、 职业流动:单位负责人、办事员、商业人员这三个职业的职业流动率不分年龄阶段均

是比较高的。

十一、 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

? 从产业角度看,当代青年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及国外发达国

家;

? 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十二、 改革开放后职业流动的特点:双向性、双为性

第六章 劳动组织

一、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企业劳动组织工作的内容

1、 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

2、 组织机构设置(1)按产品设置;(2)按客户设置;(3)按地区设置;(4)按职能设

置;(5)按计划项目设置 三、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

1、 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2、 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 3、 成员之间存在着正式的互动。

四、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1、 积极作用:A、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B、提高劳动生产率;C、信息通道;D、维护

个人自尊心。 五、古典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 六、韦伯的三种权力

1、 传统权力; 2、 超凡权力; 3、 法定权力;

七、通过霍桑试验,梅奥得出三个新论点:

1、 职工是“社会人”;

2、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有非正式组织; 3、 企业领导必须努力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八、劳动组合的类型:

1、 指令组合;

2、 任务组合; 3、 利益组合; 4、 友谊组合; 5、 委员会。

九、人力资本化(名):就是将人力看成生产要素而投入使用,并将其看成能转化为资本或

财富的第一资源。 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第七章 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休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劳务关系是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依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简)

1、 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 2、 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们的区别; 3、 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 4、 当事人之间在承担义务方面的区别; 5、 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6、 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 四、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1、 主体因素; 2、 环境因素; 3、 经济环境; 4、 社会环境; 5、 政治环境;

6、 制度因素; 7、 传媒因素。

五、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如果企业能够采用高绩模式下的“进步的”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冲突就可以避免,并且会使双方保持和谐的关系。

六、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日本过去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

七、正统多无论学派的观点:这种学派在实践中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的劳动关系。在德国,企业被视为“社会机构”而不是一个“赢利机构”。 八、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简)

1、 集体谈判制度:集体谈判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

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名) 2、 民主协商制度;

3、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4、 三方协调机制。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关系的通行做法和基本制度之一,是社会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手段。

九、目前,中国通过立法的方式,基本建立了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及过去安全卫生等内容的劳动标准体系。(P215,详细内容了解) 十、工会的性质:(简)1、阶级性;2、群众性3、社会性。 十一、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1、 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制度; 2、 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3、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4、 建立健全调整劳动争议的机制;

5、 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援助机制。

第八章 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分配

一、 直接报酬包括基础报酬、绩效报酬、激励报酬和各种延期支付。 二、 间接报酬即福利。

三、 基础缽是企业或劳动组织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支付的基本现金报酬。 四、 维持生存薪酬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酣配弟提出的。 五、 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

1、 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

2、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 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开发;

4、 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 六、 我国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

1、 经济依据是要素所有权; 2、 现实依据是市场经济。 七、 公平分配:

1、 分配机遇公平;(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地参与个人收入分配的机遇。) 2、 分配规则公平; 3、 分配结果公平;(这是收入分配公平最主要的内容。) 八、 分配不公的表现:

基尼系数:国际上判断一个国家收入差距的主要标准是基尼系数。(P231) 九、 推进机会均等的目的就是给人们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

第九章 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

一、政府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能包括:1、政府担负着规划、引导与调控经济建设的责任;2、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3、同时,政府也担负着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职责和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和谐发展的任务。 二、我国改革中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简)

1、 转换管理机制;

2、 培育劳动力市场; 3、 进行社会服务; 4、 加强宏观调控;

5、 建立保障体制。

三、劳动政策的性质: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的是雇佣关系。

四、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五、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简)

1、 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

2、 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较多; 3、 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 4、 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六、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 合法原则;

2、 公正原则; 3、 调解原则;

4、 及时处理原则。

七、劳动争议调解的机构是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八、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必经程序。

第十章 动社会保障

一、 保障概念:为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

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

二、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四根支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 三、 由于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因而,该模式又称为强制投保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型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有雄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 四、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

实施的一种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模式。由于该模式在福利国家实施。 五、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国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模

式。

六、 失业保险:是指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失业为给付条件,由国家按劳动法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的社会保险制度。 七、 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相比较有以下不同:

1. 实施保险的前提条件不同。 2. 实施保险的对象范围不同。有些项目以全体社会劳动者为保险对象,而失业社会保险是以劳支者年龄之内的社会劳动者为主要对象不包括已经超过过去年龄的老年人。 3. 劳动危险事故形成的原因不同。失业保险针对的失业现象,主要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4. 保险的具休职能不同。

八、 养老保险的特点:(简答)

1. 养老保险具有积累性

2. 养老保险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险种。

3. 养老保险保障的是全体劳动者。 4. 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5. 养老保险的开支大,负担重。 九、 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

1. 普遍保障的养老模式。

2.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 3. 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4. 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

5. 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

十、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是世界上大多国家实行的老年社会保险模式,它的基本特点

是: (1)实施三方负担的财务机制,是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典型形式。 (2)实行与收入关联的给付机制。 (3)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的特性。

十一、 世界上主要医疗模式:

1. 国家(政府)医疗型 2. 社会保险型 3. 储蓄基金型

十二、 我国基本医疗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十三、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简答) 1. 国家和单位对医疗费用包揽太多,致使医疗费猛增 2. 医疗费用浪费与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问题并存 3. 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不利于劳动资源合理流动 4.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滞后

第十一章 动与就业问题

一、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形式。

二、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如短期就业、季节就业、承包就业、传呼就业独立就业)

派遣就业(雇佣型派遣就业和登记型派遣就业)、钟点工等。(举例选择)

三、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分阶段后,再参加社

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它是与终生就业相对应的。 (如近年来,专家提出妇女在生育期和幼儿成长期,在家承担哺育子女而退出社会劳动,待子女上学后再去社会上就业,这也是阶段性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非正规就业(全称是“非正规部门就业”)(名词解释)

———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非正规就业主要包括:A、微型企业;B、家庭的生产服务单位;C、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五、根据失业者的定义,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年龄规定范围以外的无工作者不是失业者

2.丧失工作能力者流域入失业者 3.在校学习者不叫失业者

4.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工作或不积极去寻找工作的人不统计在失业者中 5.有些未领取失业救济的未登记注册的无工作者,没有被计入统计数字 六、失业的类型:

1. 摩擦性失业 2. 结构性失业

3. 季节性失业:如旅游业、建筑业等。 4. 周期性失业

5. 隐性失业:这种失业主要是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出于需要,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 七、失业治理的途径:(简答)

1. 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2. 培育劳动力市场 3.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八、凯恩斯理论认为,失业主要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 九、发展非正规就业具有四方面的意义:(简答)

1. 可以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2.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3. 有利于国有经济体制改革。

4. 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都有是就业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看,非正规就业是人们为

适应经济结构的演变而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和创业的一种就业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十、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化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功能(简答)

1. 支援了吸纳地的经济建设,为当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大中型企业的劳动

成本,提高了三资企业的剩余价值。

2. 方便了城市群众生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勃兴。 3. 反哺了流出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4. 推动了农民的“第三次解放”。

十一、 组织和管理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跨地区流动(简答) 1. 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2. 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 3.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一、特殊群体概念:是由于年龄、生理结构、技能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在社会劳动过程中,遇到了特殊的社会问题并因此而形成了独特行为规律的群体。 二、特殊群体主要包括:妇女群体、残疾人群体、未成年人群体、老年群体、外来移民群体。 三、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

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它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四、就业弱势群体在遇到就业困难时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经济收入的减少。 五、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收入水平的比例。

六、职业结构:是指男女两性在业者在各种职业中所占的比例和状况,它是衡量在业者就业

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名词解释) 七、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简答) 1. 提高女性劳力力的文化素质

2. 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3. 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第三产业人才。 4. 家务劳动社会化。

八、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

2. 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尊重和保护

3. 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九、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

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和未受完9年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 十、移民的成本分析:

十一、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户籍制度不科学,劳动力尚

不具务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加之具体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缺陷致使劳动力应运成本居高

不下,主要表现在: 1. 就业成本偏高 2. 生存成本偏高 3. 交通成本偏高 4. 心理成本偏高

5. 风险成本偏高

十二、 户籍制度妨碍了中国农民的身份转换,改革前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与

之配套的“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体制、户口管理体制这“三驾马车”,共同阻碍了

农民的流动。

十三、 移民的社会交住圈局限在亲缘、地缘关系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导致他们与城市

人接触次的困难,而这种困难又直接妨碍着他们与城市文明同化、交融。移民在城市中接触的是一种与他们以前社会化完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可以用迪尔凯姆的“失范”来描述。 十四、 失范:是表现为个人在社会行为过程中适应的困难,丧失方向和安全感,无所适从,

失范在社会层面上就集中体现为犯罪。但是这种失节会因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而降低。

(名词解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3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