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8 22: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

(1)按照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2)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三、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四、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五、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城市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以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

②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和农村。

③城市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城市燃煤及汽车尾气释放出大量的烟尘、SO2、CO2、NO2、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质量恶化。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

城市化将增加耗水量,往往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常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②对水质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3)城市化对于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特别是近代工商业大城市的发展,往往不是受计划的调节,而是受经济规律的控制,许多城市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柏油路面,森林和草地几乎完全消失了,除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几乎看不到其他的生命,被称为“城市荒漠”。 (4)城市化对环境的其他影响。城市化过程还造成振动、噪音、微波污染以及交通紊乱、住房拥挤、供应紧张等一系列威胁人民安全宁静地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问题。城市规模越大,环境问题就越严重。 六、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

(1)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80年代以前) 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的骨痛病事件; 1961年日本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造成的因素:①人口迅猛增长,都市化的速度加快。②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消耗大增。

(2)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后)

①造成的因素:伴随着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

②人们共同关心的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三类:一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荒漠化。三是突发性的污染事件叠起,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等。 (3)两次高潮的不同 ①影响范围不同。

第一次高潮→工业发达国家,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

第二次高潮→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经济发达的国家 + 众多发展中国家。 ②危害后果不同。

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

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每分钟因水污染和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污染源复杂程度不同。

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通过污染源调查就可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二次高潮的污染源和破坏源非常之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

④一潮的“公害事件”与二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

第二次高潮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例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受害面积达40平方公里。据估计,死亡人数在6千~1万人,受害人数为10~20万人之间,其中有许多人双目失明或终生残废,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 四、当代环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臭

氧层耗竭、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垃圾围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等众多方面。 五、《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在2008——2012年间,将发达国家CO2等6种温室气体(CO2、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 六、酸雨是PH值<5.6的雨。我国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的酸雨危害也相当严重。 七、海洋污染主要有原油泄漏污染、漂浮物污染、有机化学物污染及赤潮、黑潮等。

第三节 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综合防治阶段: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本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要素:就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和阳光等。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

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二、简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2.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污染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三、判断是非题

(1)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的原因是由于汽车废气所进行的光化学反应所致。(√)

(2)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发生于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阶段。(√) (3)“三同时”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战略方针。它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的统一。(×)

(4)pH值小于7.0的降水称为酸雨。(×) 四、选择题

1.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

A.人口激增 B.城市化进程 C.工业发展 D.资源消耗 2. 第一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A)

A. 1972年6月5日 B. 1974年6月5日 C.1975年6月5日 D.1973年6月5日 3、第一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哪一天?(D) A. 1995年5月22日 B.1997年12月29日 C.2001年5月22日 D.1995年12月29日

4、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C) A. 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5、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哪一年?(B) A.1942年 B.1943年 C.1944年 D.1945年

6、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在当时的哪个国家?(B)

A. 前苏联白俄罗斯 B.前苏联乌克兰 C.前苏联俄罗斯 D.前苏联乌兹克斯坦 7、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C) A. 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8、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召开? (A) A.1972年,斯德哥尔摩 B.1973年,巴黎

C.1972年,巴黎 D.1973年,斯德哥尔摩 五、填空题

1.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原生环境问题 )和(次生环境问题 )这两种类型。 2.在第(二 )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3.在第2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应(同步规划 )、( 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 )。

4.符合我国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 )、(强调环境管理 )。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平衡及其意义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1.定义: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二、生态平衡破坏的标志 (1)结构的改变

表现在缺损一个或几个组分成分,使平衡失调,系统奔溃,如:毁林、开荒等,也表现在某一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如: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非生物成分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等。 (2)功能的衰退

主要表现在能量流动受阻,如:生产者数量减少;也表现在物质循环的中断等。 三、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 (1)自然原因

首先是灾难性的自然原因,如火山、地震和水旱灾害等,它们会急剧破坏生态平衡。其次是自然界本来存在的有害因素,例如母岩风化放出有害元素,或者土壤缺乏必要的元素。 (2)人为因素

主要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不平衡,如工业排放“三废”、滥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等。

综上所述,人类既可破坏生态平衡,又可以改造环境,为使生态系统在良性循环下达到稳定平衡,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三、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1)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规律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 (3)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规律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四、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1、树立生态学观点,管理环境和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学问题。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若干个生态系统的组合。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必须在注意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也注意遵循生态规律。

运用生态学观点管理和保护环境,必须把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渗透到工农业生产之中。

在现代化的工业建设中,为了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与能源,有效地保护环境质量,人们提出了要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生态工艺是指无废料生产工艺。无废料是相对而言,指不向环境排放对生物有毒有害的物质。这是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模拟。 2、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

所谓的生物监测就是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出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而且也能反映出环境污染的历史状况,这种反映可以弥补化学与仪器监测的不足。

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比较普遍的是利用植物叶片受污染后的伤害症状。

水体污染可利用水生生物进行监测和评价。采用的方法也很多,污水生物体系法就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各种生物对污染的忍耐力是不同的,在污染程度不同的水体中,就会出现某些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不同的生物体系,根据各个水域中生物体系的组成,就可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 3、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的制度提供依据

要切实有效地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已经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就必须制定出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的制定又必须以环境容量为主要依据。为了确定允许的污染物浓度,要求得综合研究污染物浓度与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关系的资料,并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这三次联合国会议一般被认为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会议。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 (1)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大会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注。

(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形势需要,同时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而召开的,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

1.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2. 会议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各国政府代表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三)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时间:2002年8月26日~9月4日 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

目标:全面审议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主要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行动的战略与措施

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10周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谈判,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三份重要报告 (一)《增长的极限》

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的1972年 (二)《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有三个:①解释生命资源保护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②确定优先保护的问题及处理这些问题的要求;③提出达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

虽然《世界保护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且反复用到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但它并没有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7年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观点,并在这样的一个总观点下,从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

方面。该报告第一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概念

①《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需求

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应当特别优先考虑世界上穷人的需求; 2、限制

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其思想实质是尽快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但经济发展不应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保证经济、社会能够持续发展; 3、平等

指各代之间的平等以及当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平等。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可简单地归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够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危机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发展,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书30页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的公平。

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

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就是指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生产活动及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生态足迹。

二、生态承载力的含义

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资源持续供给能力,环境容纳废物能力)及其可维持养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第一节 清洁生产

第二节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2002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生产包括3方面的内容。

(1)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2)清洁的生产过程 包括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保证中间产品的无毒、无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音、强振动等;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进行物料再循环(厂内、厂外);使用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管理等。

(3)清洁的产品 清洁产品指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的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致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产品,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的产品,合理包装的产品,具有合理使用功能(以及具有节能、节水、降低噪音的功能)和合理使用寿命的产品,报废后易处置、易降解等产品。

第二节 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给出的定义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二、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循环经济的三原则(3R):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循环原则(recycle)或资源化

三、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产生,而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置量的方式之一。

第五章 资源环境保护

一、水资源的含义

水资源为“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被利用”。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论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一切,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只有注意保护它,才能使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食物、烧柴、建筑材料、渔业)和生产资料(木材、纤维、造纸原料、橡胶、树脂、松香、木柴和木炭等燃料、食品、布料和医疗等)。维持生物多样性,会不断丰富我们的食物品种,也会提供各种工业生产中的必要原材料和新型能源。

②生物多样性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控制生物灾害、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优良环境。 ③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以其作为外源基因,可培养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生物新物种。

④生物多样性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具有特殊的贡献。有许多发明创造就是来自生物的启示,如仿生学,即源于一些鸟、兽、昆虫等。一些物种引发了人们的灵感,或成为人工智能的仿制原型。此外,动物作为医学等科学研究的实验模型,也对科学技术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⑤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生物多样性还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旅游、可更新能源、环境监测和预警等生态服务功能。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总之,生物多样性既是过去、现在,又是将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是当代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及意义

(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典型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如珍稀动植物的集中栖息或分布区、重要的自然景观区、水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地质建造和重要的自然遗产和人文古迹等)以及其他为了科研、监测、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

(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993年国际自然和自然保护联盟形成了一个“保护区管理类型指南”。指南中将保护区类型按保护目标确定为6种:自然保护区/荒野区,国家公园,自然纪念地,生境/物种管理区,受保护的陆地景观/海洋景观,受管理的资源保护区。

根据我国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的规定,我国自然保护区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②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③开辟科研、教育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④保护自然界的美学价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

我国自然保护区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性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因此,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擦,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五、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与加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还会对人类自身直接造成危害。 (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产的露天采掘和废石的大量堆积都要占用大量土地。开采建筑材料的采石场,例如对石灰岩、花岗岩、石膏、碎石、玻璃用砂的大量开采,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大煞风景,破坏旅游资源。砂砾坑、粘土坑、磷石坑以及挖掘或淘洗河床砾石也会造成对植被和土地平整性的破坏。 (2)由采矿引起的岩石和顶板的块体运动

由矿坑和石油抽出而引起的崩塌、陷落和地面下沉,以及由采矿或废石堆积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都会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3)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影响

由采矿造成的土壤、岩石裸露可能加速侵蚀,使泥沙入河,淤塞河道;由矿区和尾矿堆渗出的酸性废水或其他污水会造成对水体的污染等。 (4)对大气的污染

矿物冶炼排放的大量烟气、化石燃料的燃烧,特别是含硫多的燃料,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5)对海洋的污染

海上采油、运油、石油化工与有机高分子合成工业等都会造成对海洋的污染。此外,还有与采矿和加工有关的疾病以及辐射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

可见,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虽然可以大大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

第六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环境污染使某些化学物质突然地增加和出现了环境中本来没有的合成化学物质,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引起机体疾病甚至死亡。 二、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三、人类活动排放各种污染物,使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引起各种疾病或死亡,成为公害病,也成“环境污染疾病”。

四、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五、克山病目前初步认为此病和缺硒有关。 六、公害病具有以下特征:

①它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

②损害健康的环境污染因素是很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③公害病的流行,一般具有长期陆续发病的特征,还可以累及胎儿,危害后代,也可能出现急性爆发性的疾病,使大量人群在短期内发病。

④公害病是新病种。有些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清楚,因而缺乏相应的治疗方法。 七、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性污染物 、生活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物。 八、环境污染物的特征: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容易、治理难。

九、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书P72

环境污染物通过空气,水,食物等介质侵入人体,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如引起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产生亚临床和病理的变化,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遗传效应,发生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或死亡。 (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4)生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十、环境致病因素的含义:

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类正常生理调节的限度,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甚至造成病理性的变化。这种能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

十一、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有剂量、作用时间、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书P76

十二、室内污染源有八种:

1、生活燃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2、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3、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

4、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的辐射 5、其他污染物放出的有害气体 6、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7、生物性污染源 8、室外来源 十三、居室污染的预防 防止室内污染,一是要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装修时选用环保材料;

二是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应特别指出,使用空调的房间由于封闭,会使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使血液中的PH值降低。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逗留,人们就会感到胸闷、心慌、头晕、头痛等。同时,空调器内有水分滞留,再加上适当的温度,一下致病的微生物会繁殖蔓延,空调器也就成了疾病传播的媒介。因此,最好定时清洁空调器,还要注意适当通风。

十四.我国第一部《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一、水污染的概念

(1)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根据水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

(3)化学性污染包括酸碱盐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有毒物质污染、需氧污染物质、植物营养物质、油类污染物质。

(4)物理性污染包括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5)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废水(如医院废水)进入水体后,随水流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主要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如伤寒、霍乱、痢疾、肠炎、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等。

二、工业废水的四个特点: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水质水量多变。 三、水体自净能力是指水体通过流动和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污染程度降低或使污染物分解、转化,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功能,包括稀释扩散、沉淀、氧化还原、生物降解(有机物质通过生物代谢作用而分解的现象)、微生物降解(微生物把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无机物的现象)等。

四、水体的物理自净过程是指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降低的过程。

五、水体的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过程是指由于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凝聚、中和、吸附等反应而引起的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六、水体的生化自净: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这就是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 七、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八、水质就是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的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方面的综合性质。

九、水质指标是指水中所含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具体衡量标准。

十、水污染控制应分别从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和污染综合管理三方面共同达到控制目的。

十一、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 十二、根据对污水的不同净化要求,废水处理的各种步骤可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十三、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品,也是必然产物。

十四、赤潮的危害有:导致水体缺氧,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堵塞海洋鱼类的呼吸器官,导致鱼类死亡;含毒素的浮游生物使鱼贝死亡,且危害人体健康。

十五、海洋污染的特征:(1)污染源多而复杂 (2)污染持续性强 (3)污染扩散范围大 (4)防治难、危害大

第八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的含义及其分类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按照污染范围,大气污染大致可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局限于小范围的大气污染,如烟囱排气;地区性污染,涉及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如工业区及其附近地区受到污染或这个城市受到污染;广域污染,涉及比一个地区或大城市更广泛地区的大气污染;全球性污染,涉及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目前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三个方面。 二、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按照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三、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大气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四、大气中主要的气态污染物是哪几种?

(1)硫氧化物SOx (2)氮氧化物NOx (3)碳氧化物COx (4)碳氢化合物 HC (5)硫酸烟雾 (6)光化学烟雾 五、典型大气污染的类型?

(1)煤烟型污染 (2)石油型污染 (3)复合型污染 (4)特殊型污染 六、简述大气污染的危害和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植物、器物和材料及大气能见度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1)对人体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入侵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在突发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甚至在短时间内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污染物,会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2)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通常发生在叶子上,最常遇到的毒害植物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臭氧、PAN、氟化氢、乙烯、氯化物、氯、硫化氢和氨。 (3)对器物和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对金属制品、油漆涂料、皮革制品、纺织品、橡胶制品和建筑物等的损害也是严重的。这种损害包括玷污性损害和化学性损害两个方面。玷污性损害主要是粉尘、烟等颗粒物落在器物上面造成的,化学性损害是由于污染物的化学作用,使器物和材料腐蚀或损害。 (4)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大气污染最常见的后果之一是大气能见度降低。能见度是指在指定方向上仅能用肉眼看见和辨认的最大距离。一般来说,对大气能见度或清晰度有影响的污染物,应是气溶胶粒子、能通过大气反应生成气溶胶粒子的气体或有色气体。因此,对能见度有潜在影响的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其他气态含硫污染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光化学烟雾。 (5)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气候产生大规模影响,其结果是极为严重的。已被证实全球性影响有由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SO2、NOx排放产生的酸雨等。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由于太阳辐射的散热损失和吸收损失,大气气溶胶粒子会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的降低,辐射—散热损失可能会致使气温降低1C。虽然这是一种区域性的影响,但它在很大的地区内起作用,以致具有某种全球性影响。

七、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第三节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防治技术

一、常见气态污染物治理方法有哪些?

用于气态污染物处理的技术有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催化转化法、直接燃烧法、膜分离法以及生物法等。其中,吸收法和吸附法是应用最多的两种气态污染物的去除方法。

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或工业区的大气污染控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看,涉及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区划分、人口增长和分布、经济发展类型、规模和速度、能源结构及改革、交通运输发展和调整等各个方面;从环境保护方面看,涉及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及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方式和特性等。因此,为了控制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污染,必须在进行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做

好全面环境规划,采取区域性综合防治措施。 2、严格环境管理

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是由环境立法、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三部分组成的。环境法是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它以法律、法令、条例、规定、标准等形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为环境管理及时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是实施环境管理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3、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①实施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个方面。 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包括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积极开发利用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水电、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③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开展综合利用,使各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

①保证必要的环境保护投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 ②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我国已经实行的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SO2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 5、绿化造林

绿色植物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造林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调节空气湿度和城市小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而且在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气体、颗粒物、杀菌)和降低噪音等方面都会起到显著作用。 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当采取了各种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之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仍达不到排放标准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则必须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对污染源进行治理,这是控制环境空气质量的基础,也是实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防治措施的前提。

第九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土壤污染概述

1、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而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土壤质量恶化、正常功能失调,甚至某些功能丧失的现象。 2、什么是土壤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污染时的元素含量,特别是土壤本身有害元素的平均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要素所能够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土壤污染有什么特点?书P116

(1)累积性与隐蔽性 (2)持久性与难排性 (3)生物显示性与间接有害性 5、土壤污染的类型?

根据土壤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环境的途径不同,可将土壤污染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水体污染型 (2)大气污染型 (3)农业污染型 (4)生物污染型 (5)固体废物污染型 (6)综合污染型

第二节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

1、土壤污染最主要的重金属有哪些? 汞 (Hg)、镉(Cd)、铅(Pb)、铬(Cr)、砷(As) 2、汞对植物和人体各有什么危害?

汞主要影响植物株高、根系。叶片、长势、蒸腾强度和叶绿素含量*。 无机汞化合物除HgS外都是有毒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无机汞盐主要储蓄于肝、肾和脑内,它产生毒性的根本原因是Hg2+与酶蛋白 基结合抑制多种酶的活性,使细胞的代谢发生障碍,Hg2+还能引起神经功能紊乱或性机能减退。 3、铅对植物和人体各有什么危害?

铅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强度,可使叶绿素下降、暗呼吸上升,进而阻碍了呼吸作用和同化作用。

铅主要与人体内多种酶结合或以Pb3(PO4)2沉淀在骨骼中,从而干扰机体多方面生理活动,常出现便秘、贫血、厌食、腹痛等疾病,过量中毒会引起造血、循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病症。 4、镉对人体有什么毒害作用?

镉是对人体有较强毒性的一种重金属,其对机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它能取代体内含锌酶系统中的锌、骨骼中的钙,引起肝肾脏损伤,会出现骨软化病,易得“痛痛病*”

5、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1)工程措施 ①客土、换土和翻土 ②隔离法 ③清洗法 ④电化学法 (2)生物措施 ①植物修复技术 ②动物修复技术 ③微生物修复技术 (3)施用改良剂

在某些污染的土壤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能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它们进入植物体、微生物体和水体的能力,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对于重金属污染的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或配施钙镁等碱性肥料,提高土壤pH值,降低重金属的溶解性,从而有效地减轻对植物的危害。而在重金属污染的碱性土壤上,如碳酸盐褐土,由于CaCO3含量高,土壤中有效磷易被固定,不宜施石灰等碱性物质,可以施加K2HPO4使重金属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 施加改良剂措施不仅治理效果较好,且费用适中,如果有农业及生物措施相配合效果会更好,在中度污染地区值得推荐使用。但要加强管理,以免被吸附或固定在土壤中的污染物再度活化而造成新的污染。

(4)农业措施 ①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环境容量 ②控制土壤水分

③合理施用化肥 ④选种抗污染农作物品种 ⑤改变耕作制度或改为非农业用地

第十章 固体废物及其资源化

第一节 概述

1、固体废物的概念和分类?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固态废物按物质的成分可分为无机废物和有机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五类;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附则》中,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三大类。 2、什么是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什么是固体废物的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的目标和方法是什么?

(1)固体废物的处理通常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

(2)固体废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3)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 4、什么是固体废物的处置?

对于因技术原因或其他原因还无法利用或处理的固态废物,是终态固体废物。终态固体废物的处置是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

5、固体废物污染具有什么特点?

资源性、污染的特殊性和严重的危害性 6、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的原则? 无害化、 资源化、 减量化

7、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从“无害化”走向“资源化”,无害化是资源化的前提。 8、什么是固化处理?

固化是指用化学、物理方法,把有害固体废物固定或包容在固体基质中,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三节 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

1、固废资源化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固废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生产建材,比如由粉煤灰制造水泥和砖;提取各种金属,把最有价值的各种金属提取出来是固废资源化的重要途径,某些稀有贵金属的价值甚至超过主金属的价值;生产农肥,比如由堆肥制造有机肥,由钢渣制造钙镁磷肥;回收能源,比如利用厌氧发酵制取沼气,利用有机废物热解产生贮存性能源,垃圾焚烧产生热能等;取代某种原料,加工处理后代替工业原料,节约资源,比如用高炉渣滤料处理造纸废水。

第十一章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什么是噪声?

噪声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噪音具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特点。 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噪声就是各种频率和声强杂乱无序组合的声音。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看,令人不愉快、讨厌以致对人们健康有影响或危害的声音都是噪音,即对噪音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当声音超过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所允许的程度时就成为了噪音污染。 2、噪声污染?

当声音超过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所允许的程度时就成为了噪音污染。 3、噪声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1)工厂噪音污染源 (2)交通运输污染源

(3)建筑施工噪音污染源 (4)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源 4、噪声分类?

若按噪音产生的机理来划分,可以分为机械噪音、空气动力性噪音、电磁性噪音

和电声性噪音四大类。 5、噪声污染有什么特征?

主观性、局部性、暂时性、间接性 6、论述噪声的危害性?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①听力损伤

当人们突然暴露于极强烈的噪声之下,由于其声压很大,常伴有冲击波,可造成听觉器官的急性损伤,称为暴振性耳聋或声外伤。此时,耳的鼓膜破裂、流血,双耳完全失聪。我国古代时有这样一种刑罚,叫钟下刑。受刑的人被扣在一口大钟的里面,然后行刑的人在外面用木槌用力敲钟,使受刑人在钟里痛苦难忍,甚至造成精神分裂或昏迷。这说明在强烈噪声的环境下,人将受到严重的危害。 除上述的急性损伤以外,噪声还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慢性损伤。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长期在不同的噪声环境下工作,噪声性耳聋发病率会有所不同。80dB以上每增加5dB,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增加10%左右。 ②生理影响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多种疾病的发展和恶化与噪声有着密切的关系。噪声会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导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衰退等症状。 噪声还会导致交感神经紧张、、代谢或微循环失调,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使人产生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管痉挛、血压变化等症状、不少人认为,当今社会中的噪声是造成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噪声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导致肠胃机能阻滞、消化液分泌异常、胃酸度降低、胃收缩减迟,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功能紊乱等症状,从而导致胃病及胃溃疡的发病率增高。 噪声还会伤害人的眼睛。。当噪声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后,由于神经传入系统的相互作用,使视觉器官的功能发生变化,引起视力疲劳和视力减弱,如对蓝色和绿色光线视野增大,对金红色光线视野缩小。 噪声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有调查显示,在噪声环境下儿童的智力发育比在安静环境下低20%。

(2)对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①对睡眠的干扰

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数量,老年人和病人对噪声干扰比较敏感。当睡眠受到噪声干扰后,工作效率和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②对语言交谈和通信联络的干扰

环境噪声会掩蔽语言声,使语言清晰度降低。噪声级与语言声级相当时,正常交谈受到干扰。噪音级高于语言声级10dB时,谈话声就会被完全掩蔽。 由于噪声容易使人疲劳,因此会使相关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这对于脑力劳动者尤为明显。

此外,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会使人不易察觉一些危险信号,从而容易造成工伤事故。

(3)损害设备和建筑物

噪声对仪器设备的危害与噪音的强度、频谱以及仪器设备本身的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当噪声级超过135dB时电子仪器的连接部位会出现错动,引线产生抖动,微

调元件发生偏移,使仪器发生故障而失效。当噪声超过150dB时,仪器的元器件可能失效或损坏。

高强度和特高强度噪声能损害建筑物的结构。航空噪声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如超音速低空飞行的军用飞机在掠过城市上空时,可导致民房玻璃破碎、烟囱倒塌等损害。

7、噪声控制的基本技术有哪些?

①吸声:多孔吸声材料 、共振吸声结构(薄膜与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微穿孔板吸声机构、薄塑盒式吸声体等)②隔声:隔声墙、隔声罩、隔声间、声屏障 ③消声: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

第二节 电磁性污染及其控制

1、电磁辐射有什么危害? ①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高强度的地磁辐射以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方式作用于人体,能使人体组织温度升高,导致身体发生机能性障碍和功能紊乱,严重时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跳、血压和血象等方面的失调,还会损伤眼睛导致白内障。此外,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②电磁辐射对机械设备的危害:电磁辐射可直接影响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的正常工作,造成信息失真、控制失灵以致酿成大祸。如火车、飞机、导弹或人造卫星的失控,干扰医院的脑电图、心电图信号,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③电磁辐射对安全的危害:电磁辐射会引燃引爆,特别是高场强作用下引起火花而导致可燃性油类、气体和武器弹药的燃烧与爆炸事故。 2、控制电磁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控制电磁污染的手段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将电磁辐射的强度减少到容许的强度,二是将有害影响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 (1)电磁屏蔽

在电磁场传播的途径中安设电磁屏蔽装置,可使有害的电磁场强度降至容许范围以内。电磁屏蔽装置一般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封闭壳体。当交变的电磁场传向金属壳体时,一部分被金属壳体表面所反射,一部分在壳体内部被吸收,这样透过壳体的电磁场强度便大幅度衰减。电磁屏蔽的效果与电磁波频率、壳体厚度和屏蔽材料有关。一般来说,频率越高,壳体越厚,材料导电性能越好,屏蔽效果也就越大。

(2)接地导流

将辐射源的屏蔽部分或屏蔽体通过感应产生的射频电流由地极导入地下,以免成为二次辐射源。接地极埋入地下的形式有板式、棒式、格网式多种,通常采用前两种。接地法的效果与接地极的电阻值有关,使用电阻值越低的材料,其导电效果越好。

(3)吸收衰减

电磁辐射的吸收是根据匹配、谐振原理,选用适宜的具有吸收电磁辐射能的材料,将泄漏的能量衰减并吸收转化为热能的方法。石墨、铁氧体、活性炭等是较好的吸收材料。

(4)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应注意工业射频设备的布局,对集中使用辐射源设备的单位划出一定的范围,并确定有效的防护距离。进一步加强无线电发射装备的管理,对电

台、电视台、雷达站等的布局及选址,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以免居民受到电磁波的辐射污染。实行遥控和遥测,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减少工作人员接触高强度电磁辐射的机会。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概念?

环境管理又称环境行政管理,指有关环境行政管理事务,也就是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而组织和配置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种资源的过程。其包括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管理组织、行政协调)、环境行政管理改革制度、环境管理手段和措施、对废物的环境行政管理、对资源的行政管理和对产品的行政管理。 2、环境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全过程控制、双赢原则

3、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 4、什么是“三同时”制度?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规定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统称为“三同时”制度。 第三节 环境标准 1、什么是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为保护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维持生态平衡,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环境技术规范。

2、我国的环境标准主要有哪六类?

我国的环境标准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六类。 3、我国的环境标准有哪三级?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三级。 第四节 环境监测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 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等。 (1)按监测目的分类: ①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对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②特定目的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应急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3、环境监测的污染物分析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环境分析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四类,每类又可根据所采用的分析原理和仪器分为若干种。

第十三章 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 2、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 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调查法、监测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4、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数法)、环境预测模拟模型法等。

常用的环境分析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四类,每类又可根据所采用的分析原理和仪器分为若干种。

第十三章 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 2、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 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调查法、监测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4、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数法)、环境预测模拟模型法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