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妇女衣装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07 09: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宋代妇女衣装研究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研究进入了学术殿堂,而服饰史研究就逐渐成为一个吸引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领域。服饰随着历代各个时期的演变显示出了多样的时代特色。而宋代的服饰除对唐、五代服饰的一些传承之外,明显有了自己的特色。宋代尚文重理性的风气体现在服饰上,发展出拘谨素雅的风格。

关于宋代妇女服饰研究的成果不少。如在一些服饰专著中会提及宋代妇女的服饰。例如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重视考古和文献资料,运用了大量第一手的考古资料。孟晖《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中的“两宋风流”一章运用了考古发现、墓室壁画及宋代绘画等资料,并对宋代妇女着装式样进行了具体描述。而孙阳和唐永霞的文章还对宋代女装的风格

[1]

予以关注,孙阳的《理学对宋代女装的影响》认为“理学使宋代妇女的服装拘谨而质朴”,唐永霞的《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也认为“宋代妇女服饰是阴柔病态、质朴

[2]

拘谨”。而台湾佛光大学陈燕菁的硕士论文《宋代妇女服饰研究》是目前所见到的唯一一篇有关宋代妇女服饰研究的专文,文中结合出土文物的考古报告、史料文献与近人研究资料,互为论证,分析了宋代妇女服饰的形象。此外,福建福州黄昇墓的考古报告中,不但提供了南宋贵族女性服饰的出土实物,而且也对其服饰特点有所分析。

不过,上述成果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对宋代下层妇女的关注较少,仅有的一些宋代妇女服饰文献中,大多也只是围绕上层社会妇女衣装研究。另一方面,对宋代妇女服饰的研究,大多是在制度框架下对妇女服饰展开研究,导致了研究的制度化、模式化,从而忽视了妇女作为个性的主体对衣装的选择。本文所讨论的衣装,特指宋代妇女的着装,即上衣、下裳及衣裳上的装饰,试图在还原宋代妇女上衣、下衣的样式、质地、花纹等本来面貌的基础上,揭示各阶层妇女衣装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影响妇女着装的社会因素及女子在着装上的自主性选择。

一、 宋代妇女衣装的样式

两宋时期,妇女仍旧把衫、襦和袄作为主要的上衣,下面则主要穿各式的裙子或裤子。

1、 上衣

宋代妇女在衣装上有自己独特创建的就是背子。其实背子并不是创始于两宋时期,背子在隋唐时期就已是十分盛行的服饰。但隋唐时期的背子袖子是半截的,衣身不长。而宋代的背子为长袖、衣身大多垂至足,这是前代所没有的,还有衣服的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宋代女式背子领子的形状大多为直领对襟式。当时不论男女老少皆穿背子,所以在许多表现宋代的绘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背子的身影。男子一般把背子当作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而妇女则把背子当作日常的服装或仅次于大礼服的日常礼服来穿。因此在许多绘画或墓室壁画中我们经常可见宋代妇女穿着背子。关于宋代妇女的背子 女式背子的由来有一种说法笔者认为比较可信,它认为“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3](P311)

故名背子。”宋代女子穿着背子是一种时尚,上自皇后妃嫔下至民间普通女子乃至奴婢侍女都穿着各式背子。

大袖是两宋时期与背子并存的另一种别具特色的服装,大袖的样子与背子相似,但大袖的袖子要比背子宽得多。宋代的衫子因为袖子很宽的缘故,所以又名大袖。宋代女子大袖的形制样式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直领对襟式。宋代妇女承袭隋唐五代的风俗,喜欢穿大袖。但庶民妇女因穿着大袖行动不

黄昇素罗大袖

便,所以大袖是属于士族阶层妇女的衣装。此外,宋代社会比较保守,所以穿大袖时,里面会再穿一件或是在里面多缝一层布料。例如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一件大袖的衫子,“衣衫材质是纱质,长一百二十公分,袖宽即长达六十九公分,超过衣长的一半,在袖子的中间

接缝处缀有一道亮眼的泥金花边,与袖口、腋下及下摆的花边形成一体,即使在地下埋藏多年仍不失其金碧华丽、光彩夺目

的光彩”[4](P9)

襦也是宋代妇女常见的衣装,其身长较短,袖子较窄,以斜领居多。除了襦之外,宋代还有一种介于衫、襦之间的上衣叫作袄。宋代的袄以夹衣居多,有的妇女做袄的时候在中间加棉花,这就是后来的棉袄。宋代妇女的襦和袄都较为短小,但袄较襦厚,是秋冬季节妇女的防寒衣装。并且,袄常常与裙子相配套穿,一般袄会自然垂在裙上。如四川大足宝顶宋代石刻养鸡女就生动刻画了穿长袖袄的妇女,她穿的袄即与裙子相配,是当时妇女秋冬较冷时节必不可少的衣着形式。

此外,是宋代妇女的贴身衣服。其形制基本沿用至今,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就出土了几件背心,均以直线条缝制,开领、对襟,一般呈长方形,下摆有开衩。内穿抹胸大约出现在晚唐,宋代妇女所穿着的抹胸,其样式与现代妇女所穿的胸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唯一不同的是古代的抹胸可以把整个胸腹全掩住,一般用纽扣或带子系上。普通的百姓人家多用棉抹胸,而富贵人家的女子会用丝绸制品,并绣有花纹。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一些精美壁画所表现的女服中,在背子敞开的两襟内可见抹胸的形象。

霞帔自宋代开始就作为贵族和上层妇女的正式衣服。《宋史·舆服志》中描述后妃的衣

装时提到“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5](P3535)

。宋代妇女中具有命妇身份的人才能佩戴霞帔,平民是不得私自佩戴的。这也就使得霞帔成了贵妇的象征。霞帔一般是绣有兽鸟纹样的宽带分别从两肩向前后垂下,还缀有玉坠子一枚。

2、 下裳

两宋妇女的下裳包括裙和裤等。

宋代妇女的下裳以裙子为主,一些样式直接承袭唐、五代,最突出的就是唐代盛行的石榴裙和五代流行的百褶裙。如五代的百褶裙这中裙式在宋代歌舞伎中十分流行,因为裙子褶

很多,舞起来就显得轻柔飘逸。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中也出土了一款百褶裙,样式十分华美,褶皱仍旧清晰可见,至今其样式也不落伍。虽然宋代的裙子在名称和样式承袭自前代,但在形制上还是有一定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唐、五代妇女的裙子比较宽大,下摆长,而宋代女子的裙子一般比较紧窄。并且在穿法上也有不同,宋之前妇女穿裙子时一般都将襦衫扎进裙子内,而宋代则相反,以将上衣下摆垂落黄昇墓“百褶裙” 于裙子外面为时尚。就裙子的色彩和纹饰来说,宋代较为讲究,以黄色裙为贵,红色是歌舞伎穿的,青绿色裙是为老年妇女或农村妇女穿着,裙子的纹饰样子多为彩绘纹。而就裙子的材质来说,由于宋代的纺织业比较发达,一些较高难度的丝织品也能生产,比如罗这种上乘的丝织物,宋代妇女就很喜欢用罗这种材料来做衣服,其中裙子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当时习惯称这种质料的裙子叫罗裙。在宋代妇女中,穿着罗裙是一种时尚。此外,宋代还有两种较为特殊的裙子,其中之一便是“旋裙”。这种裙子的独特之处是在裙的前后中间处各开一衩,目的是便于双腿活动。起初穿这种裙子的妇

足宝顶养鸡女石刻

女是一些妓女,后来这种裙子式样才被广大妇女尤其是上层妇女接受,贵族妇女纷纷效仿。另一种叫“赶上裙”,其形制为前后各一片,两片相掩,活动范围较大,这种裙子便于骑马。但是这种裙子只在宫内女子中常见,在一般妇女中流行时间不长,且后来因为被视为“服妖”而遭禁止。虽然宋代妇女服饰制度严格,但是不管是哪个阶层的妇女,也不论身份高低,一般下半身都穿裙子。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的家具有了大的发展,太师椅、凳子、椅子等都应用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去了。人们从过去的座席转变为垂足而坐,因此表现在服装的变化上即促成了裤子的盛行及改变,在宋代裤子是仅次于裙子的下裳。古代的裤子并不像现代人们认为的那样有裆,而有裆的一般为小短裤名叫“裈”(kun)。由于封建礼教的影响,裤子大多是穿在裙子内的。两宋时期,妇女穿的裤子有两种,一种是开裆的,其形制主要继承了原有的裤子形式,穿着方式是外面罩上裙子来搭配穿。其中,贵族妇女外面所穿的裙子大多较长,一般以过脚面的裙子最为常见。如黄昇墓出土时,黄昇所穿的裤子就是开裆裤,并且套在长裙里面。而中下阶层的女性则多以裆裤、掩裙的衣饰为主,这也是宋代所特有的衣装形式。这是因为裤装便于劳动,所以下层劳动妇女一般以穿裆裤、掩裙相搭配的

黄昇墓出土的开裆裤 形式居多。而另一种直接穿在外面不开裆的裤子叫做“合裆裤”。

这种裤子是介于裆裤和裙子之间的一种衣物,由于其活动方便,

保暖性又强,所以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在贵族妇女中也有人穿合裆裤,但质地好得多。在黄昇墓中就出土了几件绢罗质地的“合裆裤”,其形式是用两片长方形衣料对合,形成裤管的形式,两条裤管又各剪掉一角,而后将剪掉一角的衣料缝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人”字形合裆裤。由于剪掉的一角,使合裆裤便自然的形成了上窄下宽的“喇叭腿”状。此外,北宋时妇女的裤装中还有一种裤子在当时十分流行,称为“钓墪”。本来是胡人的衣装,由于北宋末年禁止穿胡服,所以这种裤子也被禁穿。

古代的人们十分重视衣服上的配饰,而下裳的配饰有腰巾、玉佩、荷包等。其中腰巾是一种经常被人们忽视的衣服配饰,其色彩以黄色最为著名,因此也称为“腰上黄”。玉佩基本被作为腰饰,一般都单独使用,不过也有将玉佩组合一起佩戴,组配中常见的并贵重的是大佩。古代妇女最常见的饰物有觿(xi)、荷包、香囊、刀等十余种,这些除了装饰作用外,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觿(xi)是以兽骨角制成的头尖尾粗的形如牛角的锥子形饰物,可以

[6](P86)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解结的小型物品,”它的实用价值比装饰价值要高得多。材质上最初为象角,后改为玉质,也就逐渐丧失了其实用价值。荷包的名称出现在宋代后期,黄昇墓中就出土了一件彩绣荷包,它的“底部和盖面是用银丝编成纹路,边有子母套,上下可开合,

[4](P17)

近尖端处有一小孔,是穿线用的”。

二、 两宋妇女衣装的质地、颜色、纹样

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了许多大袖、背子、背心、裙及裤等衣物。就质地而言,“以罗为最多,绢、绫、纱等也很多,而新兴的丝织品缎仅有一件。这些织物的制作工艺复杂高

[4](P85)

超,除绢、纱等平织物是素面之外,罗、绮、绫等织物都有精美的花纹。”黄昇墓提花织物的纹样是以生动活泼的花卉纹为主,以”缠枝花、折枝花为主,有牡丹、芙蓉、山茶、

[4](P87)

荷花、玫瑰等十多种,而以芙蓉和牡丹为主。”这些花卉纹是在唐代纹饰上进一步发展

而来的,花形、花瓣、花叶均有很高的写实性,富有活泼动态,无疑是宋代高度发达的花鸟画艺术的一种反应。这些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的花卉形象又根据实际需要而被程式化、工艺化,不同花卉组合而成的纹饰在织物表面上布局自然合理,穿插有致,疏密适度,使织物看上去既华丽又清新。而普通百姓的衣服质地就没有上层妇女那么讲究,一般是以素面织物为主,依据其经济社会地位而添加一些适当的花纹,他们的衣服多以实用价值为主。

宋代的礼服仍然承袭前代的红色,以红色礼服为时尚,也可以搭配黄色的裙子,且以销金饰的衣裙为华美,这也间接证明了宋代尚红衣尚金饰的习俗。而至于日常的服饰,一般应该比礼服的色彩和纹饰朴素、淡雅一些。宋代女子日常的便服,在宋代人的画作有所体现,其服饰多呈现素雅风格,服饰色彩的明亮度上也趋于浅色、明亮且干净,在色系上多为冷色系,主要是一些调和色,很少有人使用大红大绿这类对比强烈的色彩。

花缬纹饰在宋代的衣装中很常见,“花缬纹所呈现的轻快、活泼、俏丽的效果,实为其

[7](P145)

它提花、刺绣工艺所不能代替。”花缬工艺由于成本低廉、手段便捷、花色丰富,被作为服装装饰的重要手段,其应用十分普遍,以至于官方把花缬服饰引入国家仪服制度,用作军队服饰。花缬工艺在宋代妇女衣装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也在一方面体现出宋代妇女的衣装虽然在色调上趋于淡雅、含蓄,但是并不呆板而是更有活力、追求俏丽的服饰风格。

此外,由于宋代妇女的上衣以直领、对襟为基本形式,比较朴素、单一,因而常在衣领、两襟、领口等处镶饰比较宽的花纹带子作为装饰,使衣物在视觉上不至于太单一。如在黄昇墓中出土的多件实物,大部分均以彩色花边作为装饰。这些彩色带子再一次显示了宋代高超的印染技术,其中除少数采用刺绣之外,大多以印花彩绘或者纯手工制作,非常精美。

三、 宋代妇女衣装的阶层区别

宋代是有阶层区别的封建社会,妇女阶层大致可分为贵族妇女、上中层妇女和下层妇女。贵族妇女指的是那些有贵族身份地位的妇女。下层妇女既包括普通劳动妇女,也包括婢女等,

贵族妇女和一些上中层妇女,会获得封号,被称为“命妇”。命妇可分为内命妇和外命妇。内命妇除皇后之外,在她之下又分为两大等,一为皇帝的妃嫔,二是为皇室服务的女官,即宫内服务人员。外命妇也分为两种:一是皇室的女性亲戚,二是朝廷中高级官员的母亲或妻子,这种外命妇需要皇帝的册封。因为内外命妇身份不同,体现在封号上也有等级区别,所以在服饰制度上也就有了品级之分。宋代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服饰制度,尤其是针对命妇礼服就有严格的规定。如《宋史?舆服制》中记载的后妃服饰有四种:“一曰袆衣,二曰朱衣,

[5](P3534)

三曰礼衣,四曰鞠衣。”袆衣是深青色的,这种服装是在皇后受封、朝谒、朝会及诸多大事时穿着的。朱衣是绯罗制成的,是在朝谒皇帝以及乘辇时穿的。鞠衣是以黄罗制成的

[5]

是,表示皇后也同一般百姓一样从事农桑时穿的。又记载有皇太子妃的“褕翟”“鞠衣”(P3535)[5](P3535)

。至乾道七年,确定皇后的服装为“袆衣、礼衣,妃備备翟”可见贵族妇女的服饰制度是极其严格的。其他内外命妇的服饰,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各自的制度规定。

而相对于贵族妇女来说,下层妇女的服饰也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但执行起来并不严格,大多并不依制度规定来穿着。如宋代服饰制度中规定下层妇女只能穿白色的衣服,但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根本不受限制。

具体到上衣,宋代妇女的阶层区别在其间也有所表现。如下层普通百姓多外穿襦衣,无论年轻女子还是老年女子都喜欢穿襦,襦没有年龄界限。前面笔者已经介绍了襦,这种衣服便于妇女劳作,因此下层妇女一般都穿襦。不过,有一些贵族妇女也穿襦,但是大多是作为内衣,外面加穿其他服饰。而贵族和上层妇女是常将大袖作为外衣,这种大袖对于下层劳动妇女而言在穿着上非常不方便,所以大袖仅是贵族妇女的穿衣时尚。至于衣服的配饰,宋代

妇女中具有命妇身份的女子才能佩戴霞帔,普通百姓不得私自佩戴霞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霞帔已经成为妇女身份的一种标志。虽然普通百姓不能披霞帔,但也有一种类似霞帔的服饰可以搭配。此外,在衣物质地和纹饰方面,各阶层也有不同之处。宋代妇女很喜欢用罗来裁制衣装,其中罗裙就是常见的衣着。而一些贵族和上层妇女为了显示身份,喜欢在罗裙上绣一些图案,因此又有一种“绣罗裙”的称法。而下阶层妇女因财力物力有限,所穿的罗裙直接用的是素罗或提花罗等织物,并无绣图。

此外,由于宋代大城市与大量中小地主阶层的出现,城市文化的产生与繁荣,市民阶级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在实力和人数上增加,这一现象表现在妇女服饰上,是一种中层妇女服饰的出现。如白沙宋墓的墓主人是一户无功名的庶族地主。墓中壁画上的女子着装便是介于贵族妇女和普通妇女之间,处于宽大舒适与紧窄便捷之间的折衷选择。其衣服上腋和袖子的部分较为肥大,而到了手腕的部位就比较紧,这种介于广袖与窄袖之间的衣物正体现了这种妇女的社会地位也介于上层妇女与下层妇女之间。

具体到下装,阶层的区别也有所体现。如前文所述,宋代上层妇女穿裤子时,外面要用长裙掩盖,并且罩裙一般比较长,大多过脚面。而大部分下层妇女则以裙为主要的下装。一些普通百姓为了节约,只在裆裤外罩一件掩裙。如白沙宋墓的“开芳宴”图中,主妇穿着细褶裙,而乐妓、侍女们则穿着裆裤、掩裙。此外,一些下等的妓女则穿衫子、裆裤而不裹裙。虽然这种穿法体现出裤子使用功能的进步,但也能强烈的感受到阶层差别在宋代妇女穿着上的巨大差异。

四、宋代妇女在衣装上的自主性选择

宋代妇女在着装上和历代妇女衣装的选择一样,都体现了男子的审美取向。唐永霞的《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中,认为“唐代妇女服饰欣欣向荣,雍容华贵,而宋代

[2]

妇女服饰则是阴柔病态、质朴拘谨的,其不同的原因是在男子们隐蔽的想象和审美需求”。在一个男人独大的封建社会,丈夫就是女子的天。处在这样一个男人做主,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中女子不免觉得就有些悲哀,自己的穿着打扮皆以取悦于男人为准,在许多宋代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女子为了取悦于自己的丈夫,千方百计的变换衣装、发髻、配饰等。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古代社会女子的穿衣打扮取决于男人。然而,女为悦己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女子在衣装上的自主性选择。

当然,女性也有自己的审美需求。她们作为有个人需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也有自主的选择,如个人的一些需要例如守寡、信教、出门游玩、崇尚节俭都会影响到妇女对衣装的选择。

妇女信教会影响她们的穿着。宋代妇女一般不穿袍,不过仍有两个特例,一个是宫廷歌乐女子在舞蹈的过程中会穿,另一个是有宗教信仰的妇女也会穿,本文讨论的即第二个特例。宋代许多妇女的墓志铭中记载有许多丧偶的老年妇女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会信仰佛教,她们在家中吃素、礼佛、念经等。而在穿着上也与一般的妇女有所不同,她们在礼佛时大都会穿着袍衣,更有甚者会将袍衣作为常服,以示自己虔诚信教。此外,还有一些信教的妇女会对自己穿着的衣服样式有所限制,不追求华丽的色彩和样式,不会大红大绿加身,穿着朴素,更倾向于暗色系,以青灰色系居多。

而崇尚节俭的习惯也会影响宋代妇女的穿着。宋代许多妇女都崇尚节俭,如尚书省比部杜君夫人墓志铭中记载,这名妇女曾说过“岂宜过奢自取失礼耶!”她认为崇尚奢侈的服饰是不正确的。宋代小说中也有的妇女仅两三件衣服轮流穿,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家贫,而是因为她本人崇尚节俭。

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会影响妇女的穿着。白沙宋墓壁画中表现背子的很有特色,其腋部和

袖子较为宽大,越接近袖口越紧窄,到了手腕部又加了一条紧裹手腕的袖圈来束口,好像今天男士所穿的衬衣形式。这样处理袖口,显然是为了防止袖管滑落而有碍劳作设计的。大概是墓主人比较富裕,不在乎耗费的衣料,但是又没有全部脱离劳作甚至是职业劳动的自我创造,在具有美感的同时又兼顾了实用性。此外,裆裤与掩裙这一特殊搭配也体现了宋代劳动妇女自主性选择的创造。这种衣式是宋代下层妇女的常见衣式,是她们发明的一种时世女装。劳动女子勤于劳作决定了她们喜欢穿便于行动的裆裤,但是她们又不肯放弃被认为象征女性美的长裙,而长裙又有碍于劳作,出于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宋代妇女遂发明了这一独特的衣式。还有,出门游玩时,宋代妇女也会选择方便的衣装。出门时的衣装大多简便易行,例如宋代有一种的裙子叫“赶上裙”,其形制为前后各两片,两片相掩,活动幅度较大,也便于骑马,因此又名为“上马裙”,这种服装就是女子在骑射中或出门时不可或缺的服装选择。宋代的贵族妇女平常不穿裤装,因为她们认为这不够庄重。但在游玩时,她们则会采取下层妇女平时的裆裤、掩裙衣式,而且裙子也不会如平常那样长及脚面,会选择较短的样式。

当然,宋代妇女的这种自主选择是相对的,是处于社会环境、时代风气下的有限自主。两宋处于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背景中,因此表现在人们日常服饰上,便产生了正统思想所认为的“服妖”。宋代的汉人崇尚穿胡服,而妇女之中也有许多人喜欢穿着胡服。在两宋时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仿效胡服、穿着胡服。仁宗庆历八年下诏“禁士庶契丹服及乘骑鞍

[5](P3576)

辔、妇人衣铜绿褐兔之类。”徽宗政和七年下诏“敢为契丹服若毡帽笠、钓墪之类者,

[5](P3577)

违御笔论。”可见当时汉人模仿北方胡人衣着的风气之盛。这即是文化政治因素对宋代服饰的影响。此外,人们认为宋代衣装总体来说是比较拘束保守的,色彩也不如唐代鲜艳明丽,给人以朴素拘谨的感觉。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关,反映在服饰上便表现为不过分华丽,崇尚俭朴。而地形气候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不同,气候的寒冷、炎热、干湿也影响着人们的衣着服饰,气候有差异,着装也会不同。宋代的整体气候自北宋末期以来即进入较寒冷的状态。就拿北宋的背子来说,背子起源于宋代以前,是从半袖衫发展而来的。到了宋代,妇女背子不仅袖管加长,而且两裾也加长。这种变化是适应宋代较为冷湿的气候的。同时魏晋南北朝很流行的袄到宋代又大受欢迎,这些情况很显然表明宋代寒冷潮湿的气候对宋代服饰确实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宋代妇女的上衣一般包括襦、袄、背子、大袖等,内衣包括抹胸、背心等,下裳包含裙、裤等基本样式,配饰包括霞帔、腰巾、玉佩等。宋代妇女的衣装有一定的阶层区分,贵族和中上层妇女与下层妇女在服饰上有所不同。宋代妇女的衣装除了遵循封建社会女子衣装符合男子审美需求的规律外,也有其自身的选择,如信仰宗教、出门游玩、崇尚节俭、日常劳动的需求等都会影响她们的选择。当然,宋代妇女的这种自主选择是相对的,是处于社会环境、时代风气下的有限自主。

参考文献:

[1] 孙阳.理学对宋代女装的影响[J].装饰,2007(5).

[2] 唐永霞.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3]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 福建省博物馆编.福建南宋黄昇墓[M]福建:文物出版社,1982. [5]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陈燕菁.宋代妇女服饰研究[D].台湾佛光大学硕士论文.1998. [7] 孟晖.中原女子服饰史稿[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2.

[8] 赵超.霓裳羽衣—古代服饰文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