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演讲稿·征文·汇总

更新时间:2024-06-28 02: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甲午战争·演讲稿·征文·汇总

1895年2月10日凌晨,黄海海面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深处威海保卫战中的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围攻,为避免军舰落入敌手,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当晚,遵循自己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刘步蟾自杀身亡,不久,中国战败,丁汝昌以身殉国。一时间,名将凋零、龙旗飘落,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遭受到又一次历史的重创……

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120圈,当我置身定远舰景区——这个按照定远舰等比例复制的钢铁围城之中,内心的思绪依然如120年之前的黄海一样,久久无法平息。

随着解说员逐处逐字的介绍,目光穿梭在一层又一层展厅、文物、图片、文字之间,愈前行愈发现军舰内光线的昏暗与空气中难以抑制的压抑气氛。威海,这个联合国评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恰如奥斯维辛,因与众不同的历史印记,而注定以另一种方式被铭记。驱车来到威海港公园,远远的白鸥翔集的天幕下,是鸣笛的客轮与苍渺的大海,视线向近处收回,一座白色的纪念碑魏然耸立,不高,但却处处透露出肃穆的神气,这是收回英租威海卫纪念碑。一场大战,一块

石碑,构成了威海历史最深刻的记忆。

思绪回到定远舰,随着人流来到忠烈祠,千古流芳的匾额之下,赫然镌刻着英雄邓世昌那最后的旌表——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耳边,小贩不停地劝说着我该买一个模型纪念品,然而回荡的却是苟丧舰,必自裁悲壮誓言。是的,有公足壮海军威,诸公为国为民,已然洒血海疆,诸公捐躯国难,故有今日盛世欢歌。然而,在定远舰,在遥遥相望的刘公岛,在碧海蓝天——这片曾沃满先烈血泪的土地上,有公真的足壮海军威吗?

我不敢断言,我只知道,甲午年那场海战,大清败得一塌糊涂。

大清的完败,不是败在一人一舰的存亡,不是败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是败在一个条约、一个李鸿章、一个西太后;大清的完败,败在天朝上国的大梦,败在奇技淫巧的不屑,败在四万万人无能为力!

很多史家,喜欢比较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后变化,因为这场战争,中国败于日本,败于列强,而日本胜了大清,得了列强的美名。中国之

败,原因太多,研究者也太多了。史家们已将这失败的各种原因总结到了很好、很高妙的境地。诸如,武备弛怠、经费短缺、制度落后、人事不当、战略失误等等等等。然而,研究者们,研究的目的究竟何在呢?

与定远舰遥遥相对的,是刘公岛,这个令北洋海军神殇之地。刘公岛一战,甲午一役,中国一败,除了为历史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素材、为愤青者流提供谈资之外,究竟给我们、或者说我们自己找到了,多少遗产呢?

去年十月,我曾踏上刘公岛,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当时,写过一篇名为《盛世哀歌》的文章,其时很多同学问我,题目是否有误,言盛世是欢歌,如何会是哀歌。我想,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盛世之前,若为盛世,则不能称之盛世,必是乱世,由乱而治,才有盛世可言;盛世之后,未必盛世,居安不思危,盛世之后仍是乱世,盛世欢歌,瞬间就成了挽歌。由刘公岛而至定远舰,大清而至今日,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千年的大国思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大国遗产,期间虽也有外

人争过家产,起过萧蔷,然而终究是家大业大的。只是,这遗产,是否真的被我们好好继承了呢?中国,如果仅仅以一个历史悠久或经济发展的大国出现,那么虽期望于被人所尊重,然而最终被尊重的也不过是祖先或者金钱,或者说是富二代或者暴发户,到底难以有真正的好朋友。

中国,有了经济的一定发展,有了国力的一些恢复,我们真的就是盛世中国了吗?真的可以放声高歌了吗?真的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不,绝不是这样的!

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沿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直到印度洋画一条线,你就会发现,防卫着美国的所谓太平洋岛弧链究竟防着谁;当大使馆无端被炸、飞机在自己的领空被攻击、渔政船在中国的领海被撞击,你会明白,所谓的大国尊严究竟有多少;当我们一面过着情人节、愚人节一面对韩国的端午祭嗤之以鼻时,我想不到,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到底在哪里;当所谓的国产大片们重复着复仇+爱情+神幻的恶俗模式而日剧、韩剧、美剧却真正把持着时尚潮流方向时,我们的民族精神,你在哪里?当中国遭受着雪灾、地震的巨大创痛举办奥运会时,宵小们却自导自演着台独、藏独、疆独的闹剧时,我们的中国,真的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吗?

不是的,中国不太平;而且也有许多人、许多势力不希望中国太平,太平的中国,对他们没有多少好处。有人说中国的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可是作为社会新兴力量的80后、作为当代校园主体的90后,传承五四精神的当代青年,能对盛世光华下的危难中国漠不关心吗?先贤们告诫了我们太多太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听到这些话语,我们还能无动于衷,高唱盛世欢歌吗?

我想,显然不能了。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渴望和平,那就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我不是偏激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然而我明白,如果祖国的明天属于我们,那么,我当不仅仅有权享受她的荣耀,更当为了保卫她而不惜生命!如果在盛世的欢歌里放松了警惕,总有一天,这欢歌将成为一首哀歌,甚而挽歌。

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结束,历时9个月。1894年7月25日,日军以偷袭大清帝国运兵舰队为发端,不宣而战,挑起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从丰岛海战到鸭绿江溃败,从大连陷落到旅顺屠城,从大东沟决战到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再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最后以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偿2.3亿两白银

而告终。这笔巨大的赔款,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5倍!

民之痛,国之殇。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的一场战争。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战争的结局置换了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日本靠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为其后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可谓一个庞大帝国崩溃的临界点。正如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指出的: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进程,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遭此奇耻大辱,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回首甲午,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历史走向,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亚洲政治格局和世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仍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

170多年灾难深重的近代遭遇,为我们提供了沉重的历史警示。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几代中国人百年夙愿和共同心声,展现出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看到,两个甲子之后的世界复杂多变,我国周边仍不安宁,东海、南海依旧风云诡谲、波叠浪涌,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窃取的钓鱼岛成为中日之间屡起争端的外交问题。今天怎样防止甲午战争的悲剧重演?中国梦、强军梦的愿景能不能实现?面对这一沉甸甸的考问,我们理应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与民族的答卷!

忧患与担当——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1886年12月,英国埃尔斯威克造船厂为北洋水师打造的新型巡洋舰靖远号下水,按惯例新舰下水需演奏国歌,而当时的中国没有国歌,英国人信手拈来了一首古老的民谣——妈妈好糊涂,不幸竟一语成谶!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大清帝国正处于史称同光中兴的太平盛世。洋务运动造成的繁荣表象,使清廷当局沉浸在感觉良好的糊涂状态。

其实,盛世、中兴的背后,潜伏着种种杀机。战争的胜败,实际上是在战前决定的。

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并毫不掩饰要发动一场征讨清国扬威海外的侵华战争。一场注定要爆发的大战已经危在旦夕,而沉醉在海宇升平荣光中的清廷大员却熟视无睹,不以倭人为意。《盛世危言》、《上大清皇帝书》之类的呐喊,远不如洋务佣金、卖官鬻爵、万寿庆典那样实惠诱人。直至日军攻陷大连、旅顺,北京城仍鼓乐连天,弦歌悠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国的千年古训,与古罗马谚语要想得到和平,那就准备战争吧说的是同一道理。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从文景之治到七国之乱,从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直至这次从同光中兴到大清衰亡,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太平盛世,并非意味着永享太平;战争的潜力,不等于战争的能力;和平的愿望,更不等于和平的现实。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往往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承平日久,一个民族最难维系的是忧患意识,一支军队最难做到的是居安思危。败战、亡国,常常并非因为对手有多强大,而是由于自己思想上的麻痹、懈怠,自己打败了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挑战和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陶醉,因为这种麻木可以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堕入危险的境地而不自知。唯有发扬居安思危、忧患在先的精神,时刻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方能弭战患于未萌保和平之长久。

政治上的昏庸,必然导致军事上糊里糊涂吃败仗;思想上的忧患,

源于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没有责任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没有使命感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尽管今天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但铸剑为犁的时代远没有到来。我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但准备战争、进行战争、赢得战争,始终是军队的根本职能。历史没有后悔药,胜利没有替代品。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需要强化使命和担当意识。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当代中国军人必须彻底摒弃和平麻痹思想,在心里刻上定远的铁锚,以民族和国家大业为重,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念,千万不可用不打仗的心态做打仗的准备。

只有我们拥有了任何人都不敢觊觎的意志和力量,战争才会真正远离我们。

器物与观念——

思想观念落后也要挨打

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

从经济上看,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从军力比较,中国舰队总体上略占优势,定远镇远堪称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铁甲利器。应当说,思想观念的落后、军事理念的陈旧,才是导致天朝上国一败涂地的一个致命伤。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斯·布特考察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海战,发现中俄两国的新型战舰都比日本多,但都将其与旧式战舰混编在了一起,使得新型战舰根本无法发挥威力,结果都败于貌似相对弱小的日本海军。英国海战史学家评价: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

清军虽然装备了现代化海军装备,但未能形成足以与列强抗衡的新质战斗力,充其量不过是拿着一些洋武器的旧式军队。

甲午海战,从反面演绎了器与道的古老哲学命题。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任何武器的效用都要通过人去实现。今天,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战斗力生成模式深刻嬗变,新型作战力量不断涌现,这对人的思想观念更新、军事理念和战略战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

头脑。

作风与战斗力——

锻造永不卷刃的精神刀锋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战争既是武器和战术的对抗,也是作风和精神的较量。

曾有文章考证,一度相传的清军舰炮晾晒衣物,并无事实根据。但多种资料表明,北洋水师在一片承平的中后期,受没落王朝腐朽颓废之风浸淫,确实军风败坏,弊端丛生。士兵腰间皆斜插烟枪一支,平居烟酒淫赌,沉溺往返,甚至管带也侧身其间,大敌当前而逐声妓未归。演习训练则虚应故事,欺上瞒下。平日操练炮靶、雷靶,唯船动而靶不动;每次演习,总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齐,空给观者以威力强大的假象。

弄虚作假可以欺骗自己,欺骗许多人,却无法欺骗敌人。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9倍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实有土沙、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尽管北洋海军中邓世昌、林永生等官兵浴血奋战,实践了与军舰共存亡的诺言,但总体上这支新式军队,与文恬武嬉的八旗绿营腐败军风相差无几,无法经受实战的检验。

作风就是战斗力,徐向前元帅的这句名言,其实是古往今来的一条铁律。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作风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在斧钺捉对、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对军队来说,优良作风就是锐不可当的气势,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气概。一支精神萎靡、作风涣散的军队是不可能有战斗力、不可能打胜仗的。

战争最终检验、证明一支军队。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我军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作风优良是重要法宝和根本保证。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远不能丢。

强军必须强作风,兴军必须兴作风。人民军队在强军兴军征程中,把作风建设作为生命工程来对待,作为胜利之源来维护,锻造克敌制胜的精神刀锋,弘扬革命战争时期那种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这是历史的昭示,更是时代的呼唤!

变革与现代化——

在突破体制机制痼疾和利益固化藩篱中前行

甲午战争提供了一块再好不过的切片,让我们探寻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玄机。

龙跃在渊,革故鼎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化、现代化运动,也可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和军事变革。面对三千年

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为了自强,先后创建江南制造局,设立兵工厂,建立军事学堂,编设防军和练军,发展新式海军,编练新式陆军,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洋务运动为何以失败而告终?当年李鸿章有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话: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变革思想主导下,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不少西方的近代武器装备,但由于固守腐朽没落的朝制,试图通过小修小补解决问题,使得社会和军队组织体制机制的改进甚微,即使是新建的海军,官制也完全按旧军制,而且具有浓厚的私属性和严重的派系,甚至海军建设本身最后也成了利益分赃。晚清社会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皆以自己固有的狭隘利益为出发点,而忘记了变革图强之大义,实际上都成了埋葬北洋舰队乃至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甲午战败之后激起的一场新的戊戌变法运动,也在旧政治利益享有者的极力反对、抵制、绞杀下,前后仅百余日便告破产。当时清政府雇佣的一个英国雇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它醒了,但过了一阵,却看它又坐了下

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正如百川东去,历史总是在变革中迸发前行的力量。而变革与现代化如影随形,相互激荡。

绵延35年的洋务运动,已经化为历史的烟云。国运沧桑,甲子轮回。今天,历经35载的改革开放,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节点上。

回眸历史可以发现,任何改革创新,都不可避免地冲击既定规则,触及既得利益。而体制机制的障碍,既得利益格局的制约,往往会成为变革中难以解开的死结。在近代社会、军事变革中,中国错失了一次次良机,酿成了一次次历史悲剧。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独行,才弥足珍贵。今天的改革,无论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还是体制机制的转型,都是硬骨头,都要涉险滩。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人们利益越来越多样化,任何一项改革都很难满足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打破,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不克服,全面深化改革就深不下、化不了。

1895年2月10日凌晨,黄海海面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深处威海保卫战中的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围攻,为避免军舰落入敌手,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当晚,遵循自己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刘步蟾自杀身亡,不久,中国战败,丁汝昌以身殉国。一时间,名将凋零、龙旗飘落,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遭受到又一次历史的重创…… 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120圈,当我置身定远舰景区——这个按照定远舰等比例复制的钢铁围城之中,内心的思绪依然如120年之前的黄海一样,久久无法平息。

随着解说员逐处逐字的介绍,目光穿梭在一层又一层展厅、文物、图片、文字之间,愈前行愈发现军舰内光线的昏暗与空气中难以抑制的压抑气氛。威海,这个联合国评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恰如奥斯维辛,因与众不同的历史印记,而注定以另一种方式被铭记。驱车来到威海港公园,远远的白鸥翔集的天幕下,是鸣笛的客轮与苍渺的大海,视线向近处收回,一座白色的纪念碑魏然耸立,不高,但却处处透露出肃穆的神气,这是收回英租威海卫纪念碑。一场大战,一块石碑,构成了威海历史最深刻的记忆。

思绪回到定远舰,随着人流来到忠烈祠,千古流芳的匾额之下,赫然镌刻着英雄邓世昌那最后的旌表——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耳边,小贩不停地劝说着我该买一个模型纪念品,然而回荡的却是苟丧舰,必自裁悲壮誓言。是的,有公足壮海军威,诸公为国为

民,已然洒血海疆,诸公捐躯国难,故有今日盛世欢歌。然而,在定远舰,在遥遥相望的刘公岛,在碧海蓝天——这片曾沃满先烈血泪的土地上,有公真的足壮海军威吗?

我不敢断言,我只知道,甲午年那场海战,大清败得一塌糊涂。 大清的完败,不是败在一人一舰的存亡,不是败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是败在一个条约、一个李鸿章、一个西太后;大清的完败,败在天朝上国的大梦,败在奇技淫巧的不屑,败在四万万人无能为力! 很多史家,喜欢比较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后变化,因为这场战争,中国败于日本,败于列强,而日本胜了大清,得了列强的美名。中国之败,原因太多,研究者也太多了。史家们已将这失败的各种原因总结到了很好、很高妙的境地。诸如,武备弛怠、经费短缺、制度落后、人事不当、战略失误等等等等。然而,研究者们,研究的目的究竟何在呢?

与定远舰遥遥相对的,是刘公岛,这个令北洋海军神殇之地。刘公岛一战,甲午一役,中国一败,除了为历史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素材、为愤青者流提供谈资之外,究竟给我们、或者说我们自己找到了,多少遗产呢?

去年十月,我曾踏上刘公岛,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当时,写过一篇名为《盛世哀歌》的文章,其时很多同学问我,题目是否有误,言盛世是欢歌,如何会是哀歌。我想,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盛世之前,若为盛世,则不能称之盛世,必是乱世,由乱而治,才有盛世可言;盛世之后,未必盛世,居安不思危,盛世之后仍是乱世,盛世欢歌,

瞬间就成了挽歌。由刘公岛而至定远舰,大清而至今日,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千年的大国思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大国遗产,期间虽也有外人争过家产,起过萧蔷,然而终究是家大业大的。只是,这遗产,是否真的被我们好好继承了呢?中国,如果仅仅以一个历史悠久或经济发展的大国出现,那么虽期望于被人所尊重,然而最终被尊重的也不过是祖先或者金钱,或者说是富二代或者暴发户,到底难以有真正的好朋友。

中国,有了经济的一定发展,有了国力的一些恢复,我们真的就是盛世中国了吗?真的可以放声高歌了吗?真的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不,绝不是这样的!

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沿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直到印度洋画一条线,你就会发现,防卫着美国的所谓太平洋岛弧链究竟防着谁;当大使馆无端被炸、飞机在自己的领空被攻击、渔政船在中国的领海被撞击,你会明白,所谓的大国尊严究竟有多少;当我们一面过着情人节、愚人节一面对韩国的端午祭嗤之以鼻时,我想不到,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到底在哪里;当所谓的国产大片们重复着复仇+爱情+神幻的恶俗模式而日剧、韩剧、美剧却真正把持着时尚潮流方向时,我们的民族精神,你在哪里?当中国遭受着雪灾、地震的巨大创痛举办奥运会时,宵小们却自导自演着台独、藏独、疆独的闹剧时,我们的中国,真的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吗?

不是的,中国不太平;而且也有许多人、许多势力不希望中国太平,

太平的中国,对他们没有多少好处。有人说中国的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可是作为社会新兴力量的80后、作为当代校园主体的90后,传承五四精神的当代青年,能对盛世光华下的危难中国漠不关心吗?先贤们告诫了我们太多太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听到这些话语,我们还能无动于衷,高唱盛世欢歌吗?

我想,显然不能了。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渴望和平,那就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我不是偏激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然而我明白,如果祖国的明天属于我们,那么,我当不仅仅有权享受她的荣耀,更当为了保卫她而不惜生命!如果在盛世的欢歌里放松了警惕,总有一天,这欢歌将成为一首哀歌,甚而挽歌。 也许当今世界无大战,可是无论经济、文化、政治、信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早已经演进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至今日,当代大学生,是否该到了觉醒的时候呢?吾国即吾家,无国即无家。想想南京雨花台,三十万曾经鲜活的生命;想想驻日大使馆,右翼狂人的叫嚣;想想年复一年的所谓《中国军力报告》、《中国人权报告》;想想G20峰会上,强迫人民币升值的世界警察们……我们,还能无所事事,谈笑风生吗?

伸出我们的手,中国未来的命运,正被我们掌握,作何选择?选择掌握在我们手中。可是,历史的兴衰荣辱,却将被岁月书写铭刻,永远流传。而我们,将是历史的主角,正面的,抑或,反面的。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6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