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6-18 15: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语文新课程培训作业

郑州二十中高一年级组 孙勇

1、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提出了课程的“综合性”。 首先,课程结构 “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第二,提出了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第三,提出了课程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2)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

2、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答: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

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你认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需要有哪些转变? 答:要从以下三方面转变教学观念。 一、要转变“唯本”的观念

“本”指课本,即教材,教科书。课本对教学来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课本,课大概就没法上了,学生也失去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依据。 有人曾经提出: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纲”指教学大纲,“本”指课本。 从另一方面来看,把“本”提到如此重要的程度,也显然有负面作用。无论什么事,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课本在教学中能起到多大作用,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应该看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本是很难完成应完成的任务的。叶圣陶先生有一段名言,大家都很熟悉:“语文教材无非是

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可以说是叶先生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一项总结。

二、要转变“唯考”的观念

现在的语文教育,严格说,是一种“应试”教育。从进了中学的门,学生就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高中的学生盯住了高考,初中的学生盯住了中考,就连小学生也笼罩在考试的阴影下。

考试并不是不应该的。必要的考试可以使教师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衡量学生学习的成绩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不能没有考试。高考、中考也是必要的,特别是高考,尽管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现阶段还很难设计出一种新的高校入学制度来代替它。

现在的问题是把考试绝对化了,考试压倒一切,它对教学的指挥作用不可低估。不仅教学围着考试转,教育行政部门衡量学校工作,社会舆论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无一不是看其升学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以及录取比例。刘国正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大声疾呼:“跳出应试怪圈”,他希望语文教师“不围着考试指挥棒转。

语文教师应转变“唯考”的观念,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作为一项严肃的课题,形成共识,努力去做,使语文教学的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三、要转变“唯法”的观念

“法”,是指方法,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学法是很重要的,确定了

教学目标,就要靠选用恰当的、从实际出发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好的教学方法的确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年来,语文教师很注意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有些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但是,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教学方法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于是各种各样教学方法一时间泛滥成灾,课堂上,你是“三步法”,我是“五步法”,你是“诵读法”,我是“点拨法”,你是“谈话法”,我是“讨论法”,等等,不一而足。对这些方法本身,未可厚非,因为它们各有其所长,大都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但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要认识到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比教学方法的改进更为重要。高水平的教师,什么教学方法他用来都能得心应手,甚至还可以创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苍白,教学内容单薄,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厌倦,不管选用什么方法,也很难把课上好。教师的素质还包括责任心和师德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更不是仅靠改进教学方法所能解决的了。

学生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认识到具备实际运用语言技能的重要性,这才有了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可能;要关注一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愿意读书,就会产生一种执著的追求;更要注意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树立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的责任感,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使命感,就自然地主动地学好语文,

就会出现好成绩。这也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方法所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那种仅仅想靠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观念,是需要改一改的。

对语文教学来说,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还是新的教学观念,都有许多合理部分可供吸收和借鉴的。提出要转变观念这个问题,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对此进行再认识,或保留,或扬弃,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开辟教学的新途径。

5、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一)转变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看,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因此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着力于思想观念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强调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使教育达到一种学生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的境界。这些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新理念。 (二)不断完善师德修养,具备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务是利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首先,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学识上的影响,更有思想人格上的影响。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学生还处在不成熟的、发展变化中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要求。再次,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己依法施教的水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三)构筑博而专的文化素质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和扩大人文视野,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

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是强调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事实上,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是源头活水,流淌不竭。语文学科是一门多科性和交叉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还要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由于不少语文教师读书少,不说别的学科知识,就是语文本身的知识也知之甚少。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对文学方面的书了解很少,尤其是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诗人知之甚少,对优秀的青少年读物更是缺乏关注,对当今中外

的名牌期刊也留意不多。其结果必然造成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残缺,上课只能循规蹈矩地向学生灌输课文的知识,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枯燥无味,死气沉沉。而不能引导学生举其一反其三,更重要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缺失最终会造成学生人文视野的封闭和狭窄。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语文教师应自觉学习并充实自己的各种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四)把握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脉搏,构建新的能力体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可见,要实施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构建一种全新能力体系。能力,心理学上讲,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作为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所教语文课程的知识,又要具有灵活的教学艺术、管理艺术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艺术,才能称得上合格的教师。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能力素质必须具备语文备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思想教育能力。

6、人教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守正出新”,既继承了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老版教材相比,其“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教材反映新理念 新教法体现新特点 一、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要摆脱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就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活动中渗透主题,在参与中领会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谈个人感受,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概念化的讲解,从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了理性思考上。

二、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

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和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以及现代地理价值观。需要摆脱“知识为中心”的束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环境意识的形成,包括对环境的责任感,树立环境道德观念,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落实在保护环境的行为上,都必须点点滴滴沁人心田,让学生进行“情的体验和理的思考”,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取实践能力

学习过程不应仅限于掌握课本内容,更应掌握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摆脱“课本为中心” 的制约,教学中要拓宽思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教给学生思维的线索,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获取实践能力。 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功能,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法。这就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封闭读书”的局面,教学中要从教师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要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条件,为学生展现才能创造机会。在教材组织方面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并要加强知识联系,如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等,以拓宽领域,形成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6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