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复习汇编

更新时间:2023-12-05 11: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复习汇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10.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B. 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而山不加增 D.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渔者歌曰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3.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行拂乱其所为 B. 改容式车 C. 往之女家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 对选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一连用六个事例,举例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B. 此文先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C. 本文认为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分析明确。 D. 此文说理爱用排比句,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气势和说服力。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意识的危害性。 C.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明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D. 文章最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6.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作者又从人客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B. 论证严密,首先从国家灭亡之理说起,再论造就人才,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论证深刻。

D. 这篇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解说,阐述全面深刻。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1页,共108页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7.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是()

A.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D.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8. 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 往送之门,戒之曰(谨慎) B. 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 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 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河曲智叟(老人) C. 何苦而不平(担心)

10. 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方/七百里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 下列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B. 汝心之固(思想)

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B. 惩/山北之塞 D. 投诸/渤海之尾

第2页,共108页

C. 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 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12. 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 其妻献疑曰 B. 其如土石何 C. 帝感其诚 D. 惧其不已

13. 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

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 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 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14. 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 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C. 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

D. 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6.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独行其道 B. 其真无马邪? C. 河伯始旋其面目

D.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7. 下列加横线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 贫贱不能移(移动) B. 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 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8.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第3页,共108页

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 下面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发动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 人恒过 过:犯错误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20. 下面翻译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B.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C. 必先苦其心志 (动词,使??受苦) D. 孙叔敖举于海 (由于)

21. 下列加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劳其筋骨 B. 饿其体肤 C. 空乏其身 D. 曾益其所不能 22. 下列加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曾益其所不能 B. 衡于虑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而后喻 23.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 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忙。

C. 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 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2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夷吾举于士”,“士”是指读书人。

B. “行拂乱其所为”与“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是同音字。

告子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作。

D.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A. 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早就的,

B. 本文在论述早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C. 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

D.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5小题,共975.0分) 2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第4页,共108页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______ ②晓雾将歇______ ③夕日欲颓______ ①五色交辉....(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27.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28. 文段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①河曲智叟.A .老年 B.老妇 C.老人 D.老头______

②汝心之固 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______ .③何苦而不平 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______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A.竟然 B.并 C.曾经 D.可曾______ .

(2)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B.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C.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D.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智叟对愚公说话句句充满嘲讽,是自以为聪明的表现,从愚公对他的反驳来看,他其实并不如愚公有智慧。

第5页,共108页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寝:______ ①怀民亦未寝.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______ .

③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______ .

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______ .

(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译文: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______

(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5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_ .

②所以动心忍性 动:______ .③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 .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为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54.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

第16页,共108页

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 ②给:充足。 ③赍(jī):以物送人。 ④投缳:上吊自杀。 ⑤届:到。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②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2)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5.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选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

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

(2)下列句中加点“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既而儿醒 B.而钱不湿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56.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略无:______ ..

第17页,共108页

②不见曦月 曦:______ .③回清倒影 清:______ .④素湍绿潭 湍:______ .

响:______ ⑤空谷传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选文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写了“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从全文看,第④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57.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从流飘荡 从:______ .

②急湍甚箭 甚:______ .③泉水激石 激:______ .④蝉则千转不穷 转:______ .⑤经纶世务者 经纶: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8.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交辉:______ ①五色交辉..

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 .

歇:______ ③晓霉将歇.

颓:______ ④夕日欲颓.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 .

第18页,共108页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______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

②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的语句中。 59. (二)阅读《三峡》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______ ②沿溯阻绝______ ..

③或王命急宣______ ④飞漱其间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理解填空。

“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______,以“荣”字状______,以“峻”字状______,以“茂”字状______。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

6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第19页,共108页

①怀民亦未寝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就亭止息 .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4)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第20页,共108页

吴王以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印绶未下而卒。初,孙策使范典财计,时吴王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①,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②。吴王守③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④,功曹周谷辄为傅著簿书⑤,使无谴问,王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注释】①关白:禀告,报告。②见望:被怨恨。见,被。③守:担任。④料覆:审核。⑤傅著簿书:变着法儿登记账目,意思是制造假账。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吴王(孙权)为什么重用吕范而不用周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翻译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85.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31页,共108页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_____________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 ④以此戒之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由以上两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

86.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

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课文《公输》)(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①宋莫能守,乃可攻也:______。 ②吾知所以距子矣:______。

(2)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译文:______

②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文:______

(3)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交代激战之结果,用“______”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4)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他的办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87. 王猛为京兆尹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

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

第32页,共108页

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天下之疾犬也______ .②各死其处______ .③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______ .④谢将休士也______ ..

⑤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 .

(2)翻译:

①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③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3)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 (4)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

88. 祖逖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

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②及渡江 .

③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④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⑤睿素无北伐之志 .

俱: ______ 及: ______ 之: ______ 诚: ______ 素: 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3)“同寝,中夜闻鸡鸣”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你得到什么启示? 89. 王猛为京兆尹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

王猛为侍中、中书令①,领京兆尹②.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③,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④,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⑤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第33页,共108页

【导读】王猛严肃执法,不避权贵,是国家的重臣,苻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苻坚怎么能没有法,只是没有执法的决心,没有必行之法罢了。《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而不是“刑不上大夫”。 【注释】①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内史,官名②领京兆尹:兼京兆尹之职。③奏未及报:上报了皇帝不等批示。奏,奏请。报,批示。④疾恶纠察:疾恨坏人,纠查案件。⑤刑免:判刑、免官; (1)解释加点的词

______ ①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②特进、光禄大夫强德______ ..

______ ③猛下车收德..

______ ④与邓羌同志..

(2)翻译

①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②坚驰使赦之,不及。

(3)根据文义,试对王猛、秦王坚作简要评价: 王猛:______

秦王坚:______。

①②

90. 三上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

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钱思公虽生长富贵______ .

②在西洛时尝语僚属______ .

______ ③讽诵之声琅然..④闻于远近______ .

______ ⑤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⑥亦笃学如此______ .

(2)翻译。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3)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______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

(4)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的道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胡 翰 传

第34页,共108页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同郡黄溍、柳贯以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与许元等会食中书省。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

①②

方籍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卜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注】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

示 顺 生胡 翰

明招②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①顺生:人名。②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③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太 祖 即 罢 之 后 聘 修 史 书 书 成 而 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或劝之仕______ .②既归______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______ .

④鲜习兵______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4)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92.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古来共谈______ .

______ ②夕日欲颓.......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清流见底 .

见往事耳 .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春冬之时 ..C.于我如浮云 .

相与步于中.

第35页,共108页

86. 攻打;用来?的方法;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公输盘诎

87. 快;分别;怕,担心;辞去、遣散使(让)?休息;独得,据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88. 一起;等到;的;如果、假如;平素、向来

89. 京城最高的地方官长;朝廷中一种特殊的官号;拘捕强德;志趣相同;王猛不怕权贵,严格执法,是国家的重臣.;秦王坚是一个袒护亲属的人.

90. 虽然;对?说;形容清脆响亮;使?听见;周密思考、构思;也;B;成功来自于勤奋

91. 有人;已经;正;少 92. 都;坠落;奇妙;B

93. 高兴的样子;睡觉;只是;罢了 94. B;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 【解析】

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1~6.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积累。

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还

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A项的“士”的意思分别是:狱官、贤士;B项中的“其”意思分别是:代词,他的、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中的“而”意思分别是:表承接、表转折;D项中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A项的“于”的意思分别是:从、在;C项中的“发”意思分别是:证验、

D项中的“市”意思分别是:B项中两个“劳”都是“使??劳累”被选拔;集市、买;

的意思。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实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B项中“式”通“轼”;C项中“女”通“汝”;D项中“衡”通“横”。A项没有通假字,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通读全文,可以看出开篇一连用六个事例,举例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论点。没有证明“死于安乐”这一论点,所以该项分析错误,故选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主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该题让学生在通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

第41页,共108页

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文章先从个人层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国家层面论证没有忧患意识的危害性。所以B项理解不正确,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通读全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应该是主观因素,所以A相分析错误;本文应该是先从逆境造就人才说起,再说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所以B项分析错误;本文最后得出论点结束全文,所以D项分析错误。故选C。

7~8.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

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C中应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A中解释的有误,“戒”通“诫”。故选A。

9~15.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的理解掌握能力。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

题就很容易。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此题 ABC项解释都正确;D项解释错误,“曾”在这里的意思为: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不??”。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以上方法辨析题干各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本题ABD项停顿都正确;C项停顿错误,正确停顿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故选C。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的理解掌握能力。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A.且:况且/将近;B.曾:“连......都......”/“曾”通“增”,增加。通假字;C.诸:之于/之于;D.室:家人/屋子。C项划线词意思相同,故选C。

第42页,共108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其”的用法的辨别能力。平时要了解“其”字的具体用法。(1)“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3)“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4)“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5)“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6)“其”作助词,用来凑足

A.代词;音节,舒缓语气。根据以上用法,辨别题目中各个选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B.加强语气的作用;C.代词;D.代词。故选B。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主题的理解把握能力。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多读多练,提高自己准确把握文言文内容、主旨的能力,学会全面准确的理解内容、客观真实的分析人物、准确恰当概括主旨。《愚公移山》一文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不但增强了艺术效果,也符合当时的科技水平,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故选B。

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色。寓言是可以通过想象等艺术手段进行虚构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主题,这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本题中神话结尾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形象和再次深化主旨,结合本文的内容和主题,逐项判断,C项较为恰当,故选C。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把握能力。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多读多练,提高自己准确把握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能力,学会全面准确的理解内容、客观真实的分析人物、准确恰当概括写法。比如此题选项中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就是愚公移山的原因,理解正确;B项“愚公”“智叟”两个名字命名上采用对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所以也正确;C项中,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他的妻子也是支持的,并没有反对,只是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也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所以,理解错误;D项中对结尾采用神话的作用的分析是正确的。故选C。

16~18.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理解,重在

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例句,注意归纳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C、D三项“其”都是代词,相当于“他(它)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语气,可译为“难道”。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A项解释有误,“移”指动摇。故选A。

第43页,共108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理解文章内容可知,D项表述有误,“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从侧面表现文天祥就义时的悲壮。故选D。

19~2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

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

A项“举”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的意思是“举荐、提拔”,原题解释有误。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于”的意思是“从”,原题解释有误。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词语的辨析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A项“劳”,使动用法;B项“饿”,使动用法;C项“空乏”,使动用法;D项“益”,增加。根据以上分析,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辨析通假字时,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对于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要加强识记。本题中A项“曾”、B项“衡”、C项“拂”都是通假字,D项“喻”的意思是“明白”,不是通假字。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观点、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B项应为: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最后得出中心论点。原题分析不正确。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字音、出处、内容、观点、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A项“士”的意思是“狱官”;B项“拂”的读音依次是:fú、bì;C项说法正确;D项应为: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根据以上分析,故选C。

第44页,共108页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观点、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C项应为:本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理国家上,最后推出了论点。原题分析不正确。故选C。

26.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

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 ②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 ③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共谈:共同谈赏的;句意为: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②中重点词语有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句意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做出选择.

A正确;B正确;C改为:语言以短句为主,意境优美,结构缜密,语言凝练;D正确;故选C.

答案:

(1)①交相辉映 ②消 ③坠落

(2)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C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积累: 之: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27.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

第45页,共108页

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文言实词“悉”的用法: ①全,都.

悉埋于地(《病梅馆记》); ②详尽,周全.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论积贮疏》); ③知道.

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④详尽表达.

书不能悉意(《报任安书》).

28.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河曲智叟;叟:老头.故选:D. ②句意为:你思想顽固;心:思想.故选:B.

③句意为:何必担忧挖不平;苦:愁,担忧.故选:C. ④句意为:还不如寡妇、孤儿;曾:竟然.故选:A.

(2)本题考查对翻译语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然后分析各个选项翻译是否正确即可.A.翻译正确.

B.翻译错误.正确的翻译为: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C.翻译正确. D.翻译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分析正确. B.分析正确.

C.智叟是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问题,因而嘲笑愚公;分析不正确. D.分析正确. 故选:C

答案:

(1)①D;②B;③C;④A. (2)B (3)C

参考译文: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

第46页,共108页

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曾:

曾不吝请去留(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 曾不盈寸(尚,还)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9. (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句意为:渤海边上.尾:边.

(2)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既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第二段: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第三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及用法,词义和用法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题干中“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A“徧“通“遍“,普及;B“拂”通“弼”,辅佐;C“陇”通“垄”,高地;D见:拜见;故选D.

(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句意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②中重点词语有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句意为: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即可.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是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工程确实十分艰难辛苦的句子.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是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工程深受乡亲们欢迎的一处典型细节.

③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这一结果而言的.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学生通过阅读选段理解到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

句子有:②吾与汝毕力平险.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分析即可.A正确;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C正确;D正确;故选B. 答案:

(1)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边

(2)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D

(4)①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第47页,共108页

②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5)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6)D (7)B

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3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5苦:形容词作动词,愁

30.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至:到.

②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③句意为: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尤:副词,特别,尤其,更. ④句意为:怎么能和俗人说呢;安:怎么.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工:美;皆:都;未:还没有.句意为:湖水被染成绿色的美景,山岚被笼上暮色的奇妙景色,都出现在朝阳初升,夕阳还未落山的时候.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和阅读启示.第一问:结合甲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得出作者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寂寞、自我排遣的旷达;结合乙文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以得出作者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台污、独以自

第48页,共108页

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②第二问:联系生活经历,来谈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自己对影响即可. 答案:

(1)①到;②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③副词,特别,尤其,更;④怎么. (2)湖水被染成绿色的美景,山岚被笼上暮色的奇妙景色,都出现在朝阳初升,夕阳还未落山的时候.

(3)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②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和俗人说呢!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31. (1)本题考查文体、线索、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本文是一篇抒情小品文,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写了空明澄澈的月色,表现作者的苦闷与自我排遣.

(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文的主旨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而这中间最关键的词即为“闲人”,结合全文内容及写作的背景来看,“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根据这一理解,从“闲人”丰富的内涵中选取一个方面,按示例的形式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写景句的赏析.赏析句子关键在于选择准确角度,这个句子是写月的名句,全句写“月”却无一个“月”字,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达到写景的目的,所以赏析可从修辞的角度来进行.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文写景句中的“水”并非庭中景物,“水中藻荇”只是月光下竹柏的影子而已.所以选项D分析有误. 答案:

(1)抒情小品 月光 月色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2)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他人诬陷而遭贬谪,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第49页,共108页

(3)“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把月下之景比作水中之景,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4)D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词解释: 1、与:

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

①至承天寺.(于是)

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3、至:

①遂至承天寺.(到)

②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寻:

①寻张怀民.(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5、空: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32.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肃的意思是寂静.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句意为: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溯,逆流而上. ③句意为:也不认为快.疾,快.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句意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中重点词语有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句意为: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

文章第一段写了三峡下的山,二至三段写了不同季节三峡水的特点.“略无阙处”写出

第50页,共10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6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