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祝福看祭祀文化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4-16 08: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从《祝福》看中国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姓 名:学 号:专 业:层 次:
刘 娟 0934001260931 汉语言文学 09本科
- 1 -
从《祝福》看中国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内容摘要:注重祭祀之礼,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祝福》以犀利的眼光洞察出“祝福”等祭祀文化的根本之所在,用祥林嫂的悲哀警示当时麻木的百姓,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祝福”习俗长期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本文将结合《祝福》从“祭祀活动”、“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祭祀文化的扬弃”三方面探讨挖掘中国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关键词: 《祝福》 祭祀 文化 祥林嫂 百姓
- 2 -
目 录
摘要 .......................................................................... 关键词 ........................................................................ 引言 ......................................................................... 1 一、鲁迅《祝福》中的祭祀活动 ................................................. 1 二、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 4 三、扬弃祭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 5 结语 ......................................................................... 5 注释 ......................................................................... 6 参考文献 ..................................................................... 6
- 3 -
从《祝福》看中国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引 言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更是儒家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仪·祭祀》中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治,莫重于祭。”由此可见,祭礼为“五礼”之重。传统的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活动过程最复杂也相对完整的要数浙江地区,鲁迅曾在小说《祝福》中有详细的记录,揭示了“祭祀”活动既有祭神的“送灶”“祝福”,又有祭祖的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与冬至祭祖,其中祝福是最重要的年终大典。
《祝福》以犀利的眼光洞察出“祝福”等祭祀文化的根本之所在,用祥林嫂的悲剧警示当时麻木的老百姓,呼唤人们用行动来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文中可以看出“祝福”习俗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也能深入地反映出其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本文将从《祝福》中的祭祀文化分析其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
一、鲁迅《祝福》中的祭祀活动
在小说《祝福》中描述的祭祀活动非常丰富,既有祭神、又有祭祖,尽管“祭有祈焉”——“祭”是为祈福,但是并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世俗社会中人们所谓的“福”,或者说并不能被狭隘的理解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求。据李安宅考证,《祭统》便不赞同祭祀是为了世俗所谓的“福”,“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
1
“祝福”仪式举行的时间每家每户不完全统一,可以在“祝福期”内挑选一个吉日,但必须在腊月三十之前举行。如果没有腊月三十,则必须要在立春前的那一天举行。在当地人看来,只有在立春之前进行的“祝福”才比较灵验,习俗中的“祝福”会在来年得到实现。
“祝福”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1)掸尘,一年一度的祝福,在绍兴无论贫民还是豪绅,一般都从腊月十五日起,掸扫房屋,粉刷墙壁,冲洗地面,擦洗家具,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名之曰“掸尘”。即,在规定祝福日期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2)请灶神爷上天;(3)预备 “福礼”,进入“腊”的节庆期,人们便忙着春糕裹粽,杀鸡宰鹅,买鱼买肉,置办福礼和年货。最为重要的福礼,是指“三牲”、“五牲”或“七牲”福礼。一般人家用“三牲”福礼,考究一点的用“五牲福礼”,如鸡、鹅、元宝肉、猪头及鱼;最讲究的则加上熊掌、羊肉,为“七牲福礼”。所谓“三牲”福礼,即肉一方(农民喜用猪头)、鱼一条、鹅一只,或者鸡、鹅和肉一方;(4)“祝福”仪式的举行——包括“拜菩萨”(即“拜神”仪式)和“请羹饭”(即“祭祖”仪式)。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所描述的祭祀活动就体现了祭祀的方方面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送“灶神”
“灶神”也称“灶神菩萨”,“送灶”时间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君三民四”:做官人家二十三,平民百姓二十四)。在请灶神爷前,每家每户都会掸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饭后祭“灶神”,灶头上放蜡烛和香,三碗、四碗或者六碗素菜。一般人家选择三碗,放点素菜或油豆腐之类的贡品,目的是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
- 4 -
月二十六主要“接灶”,就是将“灶神”接回。
“祭灶”,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鲁迅的小说《祝福》里也有说明。《祝福》第1段:“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
2。就列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小说第一段写“送
灶”,一是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二是表明时间已进入“年底”——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三是过渡——因为“祝福”始于“送灶”的次日,这就是很自然地引出“祝福”。由此可见,“祝福”活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很深的,通过“祭灶”也表明了神权的至高无上,人们只能去接受,遵守这一习俗,也体现了神权对祥林嫂这一文学形象及普通百姓在精神上的束缚,神权思想已经融入中国普通百姓的血液中。
送“灶神“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而且无论高官贵族,还是我们普通百姓都仍然把这一活动看得很重。“祭灶”即送“灶神”,又称过小年。在这一天,一般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无论早晚,家人都会等其到家才开饭,放鞭炮。有些人家,还会上香,以祈求“灶神”保全家平安,来年人旺财旺。
(二)“祝福”仪式
祝福仪式往往被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拜菩萨,即祭神;二是请羹饭,即祭祀祖先,从时间顺序上说,必须先拜菩萨,再请羹饭。这两个仪式可以紧挨着进行,中间可以间隔一两天或者几个时辰。“祝福”可以分为这样几个过程:(1)掸尘;(2)准备“福礼”;(3)“福礼”的摆放;(4)拜菩萨;(5)“请羹饭”;(6)“散福”与“关门”。
为什么要祭神拜祖呢?从周作人的关于家乡“祝福”习俗考证中可以看出,清代学者对自己家乡的这一习俗基本都以“报恩”作为解释,如范寅所云:“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
3在小说《祝福》中一共写到仅此。”又如顾禄所云:“送神之时,多放爆竹,谓之过年。”○
四次祝福和两次祭祖。 (1)小说中的四次“祝福”
在小说《祝福》中一共写到四次祝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现实中的祝福,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回忆中的祝福,而且第三次比第二次更能表现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含义比第二次更加深刻。
文中第二次写祝福,在第36段,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不久为鲁四老爷家“祝福”做准备工作。祥林嫂为福礼安分耐劳,彻夜煮福礼,这不仅表明他们对“祝福”活动的看重,更说明祥林嫂为生存付出的努力。
第三次写祝福时,祥林嫂第二次回鲁老爷家做工,鲁家让别人做“祝福”准备工作而不让祥林嫂沾手,想摆放“福礼”都遭反对。对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和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是祥林嫂却在结婚不久就死了丈夫,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对祥林嫂也一样,她的天塌了。但最终她坚强地挺过来了。为了逃避婆家的逼婚,她只身逃到鲁庄,到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虽“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可见祥林嫂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她并不为生活所屈服,是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即使后来被逼再嫁时,她也拼命反抗,以致“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就是这样的遭遇也没让祥林嫂失去生活的信心。在后来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再次失去亲人的祥林嫂,便把全部希
- 5 -
望寄托到儿子身上,可不久,儿子也相继死去。祥林嫂的所有希望一下子全没有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打击更大的呢?可祥林嫂最终仍然挺过来了,她强忍着痛苦,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尽管她没有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但她毕竟勇敢地活下来了,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三次失去亲人的打击以及身体的折磨都没有打垮祥林嫂,都没有让她失去生活的信心,可为什么不让她参加祝福,她就一下子精神崩溃了呢?可见“祝福”这一风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说明封建思想和旧礼教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祝福”又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所以人们把这一风俗看得特别重要,把参加祝福视为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女人虽不能参加祭拜,但可以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因鲁四老爷同意她准备福礼,而“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她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觉得自己在社会上还是有价值的而感到高兴,尽管她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但她仍然感到满足。可是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她再嫁,而且又再次守寡,便鄙视她,不再让她插手福礼的事了,尽管后来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仍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时祥林嫂连帮忙的资格也没有了,也就是说与“祝福”有关的所有活动都与她无关了。这下子,祥林嫂绝望了,她不仅没有了身份和地位,更没有了尊严,对于严重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她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了,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再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了,于是精神彻底崩溃,“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人”了。可怜的祥林嫂为了求得祝福时的一点点权利,心血被榨干,精神被摧残,她已经被封建思想和旧礼教逼迫得成了一个行尸走肉。
当“我”在祝福之夜,再次见到她时,她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并且不久就死了。祥林嫂成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这四次“祝福”就像四个特写镜头,为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是怎样在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毒害下一步步走向衰颓,走向死亡的。由此可见祥林嫂的死主要来源于对她精神上的摧残,而这种摧残就是通过祝福的风俗表现出来的。
(2) 小说中的两次祭祖活动
小说中两次写祭祖活动,即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与冬至祭祖,供酒、饭、菜、点香烛、烧纸钱,全家参拜的是给先祖送“钱”,同时祈求先祖保佑子孙后代。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是“有一年的秋季”,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嫂说??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不久就是“冬至的祭祖”前的这次“祭祀”。七月十五日正值秋季,立秋之后,且与祖宗有关,无疑,这次就是七月十五“祭祖”。这是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而她只是“坐在灶下烧火”,不让她沾手祭祀活动的准备,表明封建礼教开始吞噬祥林嫂,也为后文不让其“沾手祝福”作铺垫。
“冬至的祭祖节,她做得更出力??”。七月十五祭祖,“祝福”不得沾手祭祀,捐了门槛,以为就能赎了这一世的罪名。然而主人仍不让其沾手祭祀,宣告祥林嫂永世不得赎“罪”,被置于死地。
小说《祝福》起于“送灶”,接着介绍“祝福”,中间两次写到“祝福”,最后以“祝福”结尾,使“祝福”贯穿整个故事,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形成强烈对照,从而揭露旧社会封建
- 6 -
④
迷信,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罪恶。
在整个祝福中,诸多祭神祀祖的礼仪活动庆严而隆重,与之伴随的各种习俗充满喜庆而又热闹。而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庆的爆竹声中,可以说祭祀文化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安慰,同时也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把永不消失的精神枷锁。
二、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一)“祭祀文化”对祥林嫂的影响
文章一开始就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可见在除夕之夜进行祝福已经成为鲁镇的一大风俗。在这一风俗中,人们要“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然后用这些东西作为福礼来“恭请神人享用”,足见人们拜祭时的虔诚的心理。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展起来了,但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还源源地统治着人们。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依旧,人们仍然把自己的幸福和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从来没有人怀疑神灵的力量,也从来没有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因而一年到底,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人们永远生活在虚无的精神境界里。
并且在祭祀时“拜的却仅限于男人”,可见在人们的心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里,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很深,农村劳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人身权利,如果是再嫁的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所以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讨厌她是个寡妇,而“皱了皱了眉”,但终因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到年底,就把所有的祝福活都交给了她了,而“竟没有添短工”。可是当祥林嫂再嫁时,而丈夫和儿子又相继死去之后,鲁四老爷和四太太便不再让她插手祝福的事了。他们认为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女人,是个“不洁”的女人,她准备的福礼“这祖宗是不吃的”,尽管祥林嫂后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也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而是“你放着,祥林嫂!”并且祥林嫂最终被赶出鲁家,流落街头,沦为乞丐。
鲁四老爷的鄙视、四太太的呵斥以及人们的讥讽和嘲弄,使祥林嫂的精神遭到了严重残害,从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最终走向了生命的毁灭。由此人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在一个黑暗而又罪恶的社会里,封建思想就像一把软刀子,直逼祥林嫂的要害,让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在偌大的社会里竟然没有了立足之地,像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势力尚且不说,就是与祥林嫂有着同样的命运的人们也表现得冷漠、麻木、无情。在这样一个吃人的社会里,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了必然,勤学善良的祥林嫂仅仅为获得置办福利的一点权利,精神遭到严重的摧残,以至掺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而像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势力在祈求神灵的保佑。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祭祀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已根深蒂固,普通百姓也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二)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习俗少有变化。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祭祀是送灶王爷上天祈福以保下界来年平安。年终深夜祭祀福神,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运,而祭祖,目的是给先祖送“钱”,同时祈求称祖保佑子孙后代。
- 7 -
祭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普通百姓: (1)解放前祭祀文化禁锢人民的思想,有利于阶级统治。
解放前的祭祀文化以神权为象征,贯穿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祭祀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看,其存在的依据就是以神权为核心的各种仪式化形式,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可以看出神权的地位和作用。当然由于自然改造能力的低下,经济发展的滞后,文化引领的不同,中国不同时期的普通百姓对种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生活中生产能力的落后、使得很多人都产生了向往美好、天人合一、丰禄衣食的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这种理想境界自己的力量有限,只能寄托在有超自然力的“神”身上。于是产生了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的敬畏。他们认为只要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对“神”和祖先恭敬,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既使没有实现,也会从内心检讨自己是否对“神”和祖先敬重了,这在“祝福”仪式和祭祖活动中都有体现,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更是把最高统治者神话,让百姓知道当时社会是上天安排的社会制度,统治阶级的意识就是所谓上天的意识,只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才是对上天的尊重,才能有好报有希望。同时也表现了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在精神上的控制。
(2)解放后的“祭祀文化”内涵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 新中国成立后,祭祀文化作为一种民族认同感的载体,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文化有其存在的价值。新时期由于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知识眼界的开阔,中国百姓认清了“神”的真正面目,他不在是主宰人民幸福的救世主,而是成为了维系亲情、寄托哀思、民族团结的一种纽带。不管是清明时节和冬至祭祖还是春节的团圆无不反映着祭祀传统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普通百姓因为生活,都会通过祭神、祭祖来祈求平安,希望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同时这种祭祀文化也被人们看得很重。祭祀是对死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所以不要以为祭祀是遥不可及,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其实,它就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了清明节或立冬之后,人们经常要去上坟,到了坟地,有时也就看到几块石头。即便在陵园,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冰冷的石碑,其实在大部分时候人们有时并不了解。但是清明节扫墓已经成为文化习俗,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清明节已被列入国家公共假期,这也表明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三、扬弃祭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祭祀活动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扬弃祭祀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延续。
对待祭祀文化,我们应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的客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存在的价值,更要看到它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所产生的正、反方面的影响。祭祀文化,各种“祝福”活动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旧社会,它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也成为统治阶段压迫着人民工工具,就像《祝福》里所写到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在丈夫死了之后,偌大世界都没有她的立身之地,终于最后对“魂灵”作出质疑时,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对于祭祀文化所产生的这样的影响,我们应摒弃。
过去的祭祀文化承载着封建社会腐朽的神权思想,它像一把枷锁桎梏人们的灵魂;今天
- 8 -
祭祀文化已经转变为承载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活动。目前,祭祀文化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弘扬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造成的伤害。所以,弘扬祭祀文化,不是复古,也不是借钟馗打鬼,而是为了强化中华民族固有共同文化的价值和优秀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弘扬祭祀文化,也可以传承民族文化。通过祭祀人文始祖,可以凝结人心,团结民众。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一时地弘扬,在发扬传统文化时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鲁迅《祝福》一文中的描述的“神权”“祖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普通百姓,尤其是劳动妇女地生活,是强加给普通百姓的精神枷锁。
结 语
祝福习俗来自古代岁末祭祀百神的公共活动,它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体系,然而却不是固定而唯一的文化结构。千百年来,祝福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不变的是人们祝福拜灵,保佑平安的心愿。“祥林嫂”的时代已经结束,但“祝福”这一特定的文化信仰却不会中断,祭祀文化在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深远。
注释
①李安宅 《<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P49 ③周作人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P189 ②~④崔钟雷编 《鲁迅小说珍藏》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年 P149、P210
参考文献
1、格尔兹、克利福德 《文化的解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葛兰言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 3、鲁迅 《彷徨 鲁迅小说珍藏》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
4、李安宅 《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周作人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9 -
正在阅读:
从祝福看祭祀文化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04-16
六年级状物作文:美丽港城我的家 - 550字 - 202-27
噪音的查看10-17
无锡展鹏门机的电气接线及调试 - 图文03-10
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03-23
张成兵诉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案02-02
常用字五行细分字库大全05-18
履带式拖拉机安全操作规程通用范本05-16
电工基础-211-06
家有小妹作文450字06-1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祭祀
- 中国
- 祝福
- 百姓
- 普通
- 影响
- 文化
- 最高院关于设立海口、厦门海事法院的决定 1990
- 噬菌体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 2016届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 桌面虚拟化测试报告(VGPU)
- 0024.北二注水站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备考2017新课标高考英语二轮复习语法10个专题(近六年高考真题单
- 2017中级会计职称《会计实务》高频考点: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
- 中考冠词用法复习小结
- 传播与沟通 - 在线作业 - 2
- MFC教程
- 有机化学 课后习题解答9
-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文档大师 V2015 帮助手册 V2.5 - 图文
- 人教初一数学有理数单元检测题10套
- 当代局部战争简答题
- 电路板(PCB)项目立项报告
- 9.31 110KV电力系统调试方案
- 中国游乐场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目录
- 线路类安规考试题库(答案)
- 安装给排水定额
- 计算机二级VB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