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自考《心理实验方法》

更新时间:2023-11-22 13: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科学与科学的方法 一、科学的定义

1.科学: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一种诅咒的知识,该定义的重点不在于研究的内容,而是在于研究的方法。关于科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静态和动态的观点。根据静态的观点,科学是对已有的关于世界系统知识的补充。动态的观点则认为,已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他们强调科学的进步和动态过程——寻求新的事实和理论,一边代替已有的理论。 2.关于科学研究一直存在以下几种不实之说: (1)“科学研究是对已有事实的积累” (2)“科学研究致力于伟大的发现和突破” (3)“科学研究都是实验性的” (4)“科学家是没有偏见的”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心理学研究应该是科学的,是客观的、可控制的和可检验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信的和有效的。(填空) 二、科学和常识

3.科学与常识存在哪些本质的区别?其主要的区别就在与系统性和控制性两个方面。

(1)第一,概念和理论结构使用的严谨性。常识性的概念和理论比较松散。科学家则是系统地建构他们的理论,并考察这种理论的内部一致性。

(2)第二,科学家系统地、实证性地验证他们的理论和假设;常识性观点持有者也检验他们的假设,但是他们只是有选择地找到与他们的假设一致的证据。

(3)第三,对控制性的理解,在科学研究中,控制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在研究中一定要严格地排除可能生产影响的变量,以保证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常识性观点持有者则很少控制额外的影响因素。

(4)第四,对各种现象间内在关系的探讨。科学家致力于对各种现象间内在关系的不断探索,从而揭示现象的本质。而常识性观点持有者一般会把两个突然事件联系起来,推断因果关系。

(5)第五,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科学家在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时,一般不采用“超自然”的解释,因为超自然现象时无法验证的,而常识性观点持有者则想象超自然现象的解释。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到,科学家大多采用系统的,可控制的方法建立理论,检验理论,排除相关因素的影响,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现象的本质;而常识性观点持有者则采用松散的、不可控制的方法提出理论,相信超自然的现象的解释。 三、科学与非科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科学和非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 一般方法 直觉的 实证性的 观察 偶然的,非控制系统的,控制性

性的 的

报告 主观的,有偏差客观的,无偏差

的 的

概念 模糊的,含有多清晰的定义,可

余的含义 操作的

工具 不准确的,不严准确的,严密的

密的

测量 假设 态度

无效的,不可靠的

不可测量的 接受的,不加批判的

有效的,可靠的 可测量的

怀疑的,批判的

1.观察可以分为简单观察和科学观察科学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的观察,是系统和受控制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报告的内容是客观的,没有偏差的。客观的描述应该是不包含任何推论成分的。科学的报告应该具有客观性和没有偏差。 3概念表示事物、事件、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特性,概念时我们交际的符号,观念之间清楚的交流需要使用清晰的定义的概念。

4.多种多样的纸笔测验,都可以作为心理学中测量行为的工具,问卷和测验是心理学家经常使用的测量行为的有效工具。

5心理学家经常使用两种类型的测量,一是物理测量,二是心理测量。效度指多大程度上测量多了它所测量的东西。信度表现为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信度和评分者信度。信度和效度的差别:两者所涉及的误差是不同的,信度考虑的是随机误差的影响,而效度的误差还包括,由于测量了对测验目的的随机误差的影响,而效度的误差还包括由于测量了对测验目的来说是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系统误差。效度和信度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并不一致,既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 6.假设是对事物的暂时性的、验证性的解释。科学假设与非科学假设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可测量性。假设能被测量的首要条件是(1)假设中所涉及的概念必须十分清楚、明了;(2)假设中不能含有循环的叙述,即用事件本身来解释事件。(3)如果假设中所含的观点不能被科学证实的话,那么假设将是不能被测量的。

7。科学家经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世界。首先行为是复杂的,影响某种心理现象的多因素之间通常存在着交互作用,发现这些因素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其次,行为科学家认识到,科学是人类努力的结果,二人又是不可避免经常犯错误,人类的推理并不是永远正确的。因此,科学家经常怀疑“新发现”和非凡的主张。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简述)

(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

(2)由此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世界各地迅速扩散。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第一任主席是霍尔。

(3)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 (4)心理学的研究不限于实验室研究。 二、实验心理学发展简史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1.赫尔姆霍兹证明了对视觉和听觉进行研究的可能性,采用反应时间的实验,研究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2.韦伯是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感觉生理学家和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论触觉》、《触觉与一般感觉》、《关于空间感觉和皮肤与眼睛的感觉范围》。两个主要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两点阈的概念。二是提出了韦伯定律。

3.费希纳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主要创始者,也是实验心理学和美学的奠基者之一。1860年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其认为心理物理学主要研究五个问题:(1)对数定律、(2)三种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最小可觉差法后称极限法;正误法后称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3)内部心理物理学、(4)意识阈、(5)负的感觉 4.冯特

5.艾宾浩斯1885年出版《论记忆》创造了两种工具,第一是无意义音节;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论述) 1.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据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书籍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值化符号为基础的去测量。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之一。

假设推理:需要对变量进行严格的测量和控制,同时使用一个完善的取样方法。基本原则是只有那些可以直接观测并定量测量的有意义的现象,才是可以进行科学地研究,我们通常称其为实证主义方法。

2定性研究只要是指在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等。定性研究中的原始数据,通常是人们说的话,或者是对被试观察事物所做的描述。定性研究方法强调过程而不只关心结果好产品;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不同证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进行抽象概括。

3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

根据不同研究的内容,一般研究者采取的相应立场也不相同: (1)纯定量研究观点 (2)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纯定性研究的观点

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简答) 基础研究是指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指导着应用研究的进行。实际需要和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应用研究的结果又会丰富已有的理论。 三、试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 1.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如下优点: (1)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目的去进行实验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安排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可以在做好去测量和记录的充分准备时开始实验。

(3)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重复试验,对他的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检验。 (4)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

简单地说: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新的现象时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 2.非实验法 优点:

(1)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妥协。 非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1)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根据观察场景的设置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以干涉或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自然观察不能提供对象的因果解释,所记录下来的只是按照时间先后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实验室场所的观察是指通过人为地改变或者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行为反应,进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

根据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直接进行的观察;间接观察则是指借助各种仪器或装置,如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录像机等设备进行的观察和记录。非直接观察还可以使用档案或者原始言语记录。 根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主动参与,进入到他正在观察的情境之中。根据参与的程度派顿把参与性观察分为四种。即完全的参与者、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和完全的观察者。

(2)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研究的变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实德机体变量,另一类是被试反应变量。调查问题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式:自由回答形式、填空式、量表式、表格式、排列秩序、分类型和核对细目表等。

进行调查研究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查对象的选取,在确定调查总体后,要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调查对象。第二,调查问题的设计,调查的问题必须表达准确,不能产生歧义。设计问题时,不能把设计者的个人意图带进问题中。

(3)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是访谈者根据事先编好的问题主动询问,受访者逐一回答的方式进行访谈。直接访谈是指访谈者和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又称面对面访谈。间接访谈则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与受访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如电话访谈或网络访谈等。其中特点是效率高,适合对简单问题的访谈。 (4)个案研究的优缺点(简答)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者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优点: 第一,揭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二,为临床改革打下基础 第三,研究非常罕见的对象 第四,对某些理论假设提出质疑 第五,对心理学理论提供初步支持 第六,作为探索行为规律的补充 缺点:

第一,信度和效度,个案研究的一致性较差,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个案。 第二,很难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 第三,容易出现解释偏差 第四,数据收集可能存在误差

第五,个案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 第四节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一、心理学规律的性质(简述)

(1)伍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曾指出,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变量,他们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

(2)心理学也有一些定量的规律,如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但心理学的规律现在和将来都是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的,其普遍性是有限的,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结构的规律。

(3)由于人多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因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不像物理学的规律。

二、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研究设计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变量、样本、设计、分析

变量: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食物,因为有这种改变,才使我们能够进行比较。 样本:样本是指我们要研究的个体或群体。

设计:是指研究的总体结构和策略。它是一个实验研究的核心部分。

分析:当设计和测量变量的方法确定后,就要考虑数据收集后的统计或其他分析方法。 第二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及控制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是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的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被试称为“参加者”。 第一节变量 一、变量的定义

就是一些在数量或者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 二、操作定义

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例子:几个学生靠墙放了一把梯子,并观察经过梯子的人的行为。在这里,“迷信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避免从梯子下面钻过去。 三、被试变量

被试的总体情况没有差别。然而我们呢知道,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身体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因此,他们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对于被试特点自变量,主试只能选择而不能改变。 第二节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定义

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他决定这行为或者心理的变化。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就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自变量可以是刺激的变化,也可以是刺激的质的变化。当自变量的水平或数量有了变化而导致行为的变化,我们就说是处在自变量控制之下,自变量是有效的。 二、自变量的种类 1、环境自变量 2、任务自变量 3指导语自变量 第三节因变量 一、因变量的定义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二、因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到”与“感觉不到”的转折点上。

操作定义: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同理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增量。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n.d)

1846年韦伯发表了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I/I=K表示。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做韦伯比例或者韦伯分数。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基本方法有三种: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1、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是按照大小顺序呈现的,有递增和递减两类系列,刺激间的变化很小且间距相等。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位无感觉(递减系列),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递增系列)。在一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之间,二者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个系列的绝对阈限。阈限值是多次实验后的统计值。

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方法: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被试可以有三种反应分别用“+”、“=”、“—”表示。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或叫相等地带。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它的含义是被试再作比较时,实际上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而不是规定的客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所以叫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的例子是在射击活动中更为具体形象。 在用最小变化法实验时,由于刺激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的,这就容易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所谓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为习惯于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当刺激和变化感觉早已发生变化,被试还以原先的感觉来报告。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我们就可以判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为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的错误判断。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被试就有期望误差。

为了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在使用最小变化法时应该是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这样还可以平衡练习和疲劳因素对两种系列造成的影响。 最小变化法是按一定梯级增加或减少刺激强度来测定阈限的,刺激的数量较多,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又完全分开来进行,操作程序比较复杂,被试也容易疲劳,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于是提出了另一种最小变化法的变式,即阶梯法。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阶梯法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按这样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照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的强度。实验按照这样的顺序继续进行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当这个实验达到先定的标准或实验次数时,求出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图表题4-3见书87-88页。 2、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是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随机的方式呈现,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有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做次数法。 (1)直线内插法 根据实验事实,正确判断为两点的次数百分数与两个受刺激点之间距离的关系,常呈现肩形曲线,在25%-75%判断为两点的这一段往往是一条直线。因此可以根据直线关系,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解出两点阈。

(2)平均差误法 (3)最小二乘法

以重量辨别为例,说明如何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首先要确定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标准刺激与每一个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按随机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只允许作两类回答。 当要求被试做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数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数感觉终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数与100%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重点; 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允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重”、“轻”、和“相等”这时求差别阈限,相等地带的上限为5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相等地带的下限定为50%次感觉次数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然后可以求差别阈限。但是在允许做三类回答的实验中,被试的态度会大大的影响相等地带的大小。

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时间误差最鲜明的梨子莫过于先后比较相同的刺激,但被试常常觉得后面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强。 3、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短于标准刺激处来世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在平均差误法中除了平均误差外,标准差、四分差也可以表示差别阈限。 三、心理量表

心理量表大体上分为三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心理顺序聊表可以用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来制作。

(1)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若有n个刺激,一共就可以配成n(n-1)/2对。

为了抵消顺序误差在昨晚10次测定后应再测10次,后10次的顺序是将前10次的顺序倒过来。(颜色爱好实验)

(2)等级排列法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他举得胜过其他刺激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他觉得与其他刺激相比都不如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第一位为第一等)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 2、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因此它只能做加减运算。心理等距量表可以用差别阈限法和感觉等距法制作。 (1)感觉等距法

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分。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分,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分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分。以这些刺激值为横坐标,以等距的感觉作为纵坐标画成曲线,即可以制作一个等距量表。 (2)差别阈限法

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差别阈限(△T)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因而j.n.d可以用来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主观体验的感觉以j.n.d为单位,客观的刺激强度以△T为单位。看刺激强度的变化怎样引起相应的感觉变化。假定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的感觉单位j.n.d都是相等的,即所有的j.n.d都代表着主观上同样的感觉单位。(如果假定所有的j.n.d

都是相等的,那么久意味着不管刺激的强度是高还是低,△T造成的感觉差别都是相同的。 当刺激强度低时,产生一个j.n.d所必需的绝对变化增量就小;而当刺激强度高时,产生一个j.n.d所必需的绝对变化增量就大。 S=S0(1+w)k

试中:S:第K个j.n.d的刺激值 S0:绝对阈限值 W:韦伯比例

K:在绝对阈限以上的j.n.d的数目(心理量) 费希纳定律的前提有两个: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在所有的刺激强度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观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样的。 3、比例量表

其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可以用分段法、数量估计法来制作。 (1)分段法

幂定律指的是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即 S=KIn

(2)数量估计法

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一般的做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告诉被试对这个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用某一个数字代表。 图表题P111图4-15 第二节信号检测论

一、信号检测论的一般原则

信号检测论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定的理论。它是信息论的一个重要分支。SDT提出的方法可以使主试对被试的作业从感受性和反应倾向两个方面分别地进行评价。所谓反应倾向性指的是像动机、情绪等一些非感觉隐私对被试反应产生的影响。 在SDT实验中常常以SN(信号加噪音)表示信号,以N表示噪音。

SDT提出两个假设:一是认为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二是认为被试在决定某一个感觉是由信号或噪音引起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判定的,这个判定标准还可以受SN呈现的先定概率和对反应的奖惩办法连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1、色子游戏

玩色子游戏时,猜对猜错一共有40 种情况。3

3 特殊色子 击中 漏报

0 虚报 正确否定

当特殊色子是3,被试也以是“3”反应,成为击中;如果特殊色子是3,被试以“是0”反应,称为漏报。当特殊色子是0,被试以“是3”反应,称为虚报;当特殊色子是0,被试以“是0”反应,称为正确否定。

当我们判断特殊色子是3还是0的标准发生变化时,击中率、虚报率等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标准的变化而导致击中率、虚报率相应变化的情形,可以看表4-19 ,随着标准越来越高(总点数变大),击中率越来越小,但虚报率也越来越小,另外,同一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之和,也不等于100%。 (4)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等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

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结果就是了。当我们把表4-19的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作为纵坐标,作图时,我们就可以形象地看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和虚报率也相应发生变化的情形。这就是ROC曲线。 二、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 1、有无法

这种方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 和N的差别阈限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并规定SN和N 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和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我们可以用两个正信号出现概率 结果 态曲线的距离即两个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之间的距离来做为感受性的指标。实验 A 0.20 B 0.50 C 0.80

当信号出现的概率低时,被试不轻易回答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高,见A轮实验结果,当信号出现概率高时,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低。见C轮实验结果。当信号不经常出现时,被试获得很强的感觉才说有信号,而当信号频频发生时,被试获得轻微的感觉就说有信号了

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β。 表4-22奖惩办法与β的关系。(略)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将具有不同分辨能力的被试的实验结果画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组d,不同的ROC曲线。图中连接(0,0)和(1.0,1.0)的45度对角线是代表被试的辨别力等于0的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的一条线。ROC曲线离这条线越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越强。 图表题4-23P127 ROC特征图。

说明ROC曲线的曲率怎么样代表被试对信号的感受性以及他的反应标准。当信号本身的强度很大或被试的感受性很高时,信号容易被觉察,因此ROC曲线向左边弯得更高;当信号较弱或被试的感受性较低时,ROC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断标准无关,当被试的判断标准高时,他倾向于少说信号,当被试的判断标准低时,倾向于多说信号。 2、评价法

由于有无法是把感觉连续体分为两部分,故它从被试的反应中所能知道的就只是某一感觉在标准以上或以下,至于这种感觉离开标准多远则不知道,即反应的把握程度反映不出来,从而也就丧失了许多信息。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还是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

图表题4-25评价法反应图式P129

强度不同的感觉就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把握程度就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也就避免了有无法中感觉强度不同,只用有信号或无信号来反应的简单做法,而保留了较多的信号。 图表题表4-25各种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

第五章反应时间

第一节反应时间的概念及研究简史 一、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间: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便从机体那里发出,刺激引起了一种过程的开始。

最早将反应时间的测量用于心理学实验的是荷兰生理学家邓德斯,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间来测量各种次努力活动所需的时间,他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即人们所熟知的邓德斯反应时ABC。

斯滕伯格提出的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第二节反应时间——认知心理学的技术方法

一、邓德斯A、B、C反应时间及反应时间相减法

在A反应时,即常被称为简单反应时的任务中,单独呈现一个刺激,如一个光刺激,观察者立即对其做出按键反应,即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邓德斯认为A(简单)反应时更复杂反应的认知操作的基线。 在B反应时或称选择反应时中,刺激和反应都是由一个以上,每一个刺激都有对应的唯一反应。一个选择反应不仅包括作为基线的简单反应,还包括刺激辨别和反应选择的认知操作。 C(或辨别)反应时,像B反应时中一样,有一个以上的刺激,但不同的是只对其中某个特定的刺激作做反应,当刺激S1出现,观察者将作出反应R1;当任何其他刺激出现时,观察者的正确行为是不做反应或抑制自己的反应。C反应是在基线操作中加入刺激辨别,但不包括反应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反应时之间的相减来估算刺激辨别和反应选择的认知操作时间。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选择反应的时间。这种对执行各种认知操作所耗时间的估算程序,叫做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图表题P137 图5-2Donders 反应时间相减图式。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用反应时间相减法来判断某个信息加工过程的存在的。波斯纳等人运用反应时相减法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除听觉编码外海存在视觉编码。

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当两个字母相机呈现时,随着二者间隔时间的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是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别逐渐缩小,当时间隔达到2s时,这个差别很小,在图上可以看到两条曲线逐渐靠拢的趋势。

图表题5-3反应时是字母间隔时间的函数p138.

AA对与Aa对的反应时之差反映了内部编码过程的变化,可以说是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波斯纳等运用反应时间的相减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存在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也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发现。 反应时间相减法的实验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断此加工阶段的存在。认知心理学正是应用反应时间相减法实验来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二、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斯滕伯格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相加因素法的一个典型实验是斯滕伯格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其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识记项目的数量(或称记忆集的大小);探测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这四个因素分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5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