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问卷设计案例—陕西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心理适应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3-10-14 11: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陕西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心理适应性研究

【摘要】 高中教师目前正面临着新课改和信息化教学的双重挑战,面对挑战和压力,他们能否主动适应课改和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了课改能否顺利推进并取成功。本研究从理念、态度、能力、支持环境、行为改变等五个纬度,对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适应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陕西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心理适应性整体水平还不高,在不同纬度上的适应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心理适应性

一、引言

英国教育学者埃利奥特(EI1oitt)指出:课程变革实际上是教师的变革,没有教师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自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高中课程改革在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课改中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要求对广大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并不单纯是教学手段和工具的改变,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评价方式,掌握新课改的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的变化。因此,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无疑又是一场新的“教育改革”。正如美国一位高中数学教师Paula Fistick 所言:“当你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时,你开始怀疑你过去所做过的一切,不知道怎样让它们适合于计算机。然后,你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所有概念[10]”。面临新课改、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双重挑战,高中教师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他们能否适应由于信息技术进入教学所带来的教与学方式的巨大转变?弄清这些问题,对促进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教师的心理适应问题,近些年已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课改的心理适应研究,对信息化教学的心理适应性研究还非常少。在文献调研中,我们只发现几篇描述性和思辨性文章从理论上探讨影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心理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师心理适应性分析等,对信息化教学的心理适应性还缺乏系统的调查与量化研究。

二、研究方法

关于什么是心理适应性以及心理适应性应从哪些纬度来衡量,学界尚没有统

一的定论。在参考心理学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理念、态度、能力、教学支持环境、行为的改变五个方面系统研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的程度。五个指标之间的内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五个指标之间的内部关系

这五个指标之间内部存在某些因果关系,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态度、能力、教学支持环境的适应是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其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态度、能力属于教师个人层面,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产生的内部条件;教学支持环境属于环境层面,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产生的外部(物质)条件,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行为的改变。

在理念、态度、能力、教学支持环境、行为的改变五个一级指标下,根据对各一级指标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3~5个二级指标,共形成17个二级指标项。其中,理念适应包括3个二级指标:信息技术改变教学(F1)、信息技术改变教师(F2)、信息技术改变学生(F3);态度适应包括3个二级指标: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F4)、付出(时间、精力等)的态度(F5)、遇到问题时的态度(F6);能力适应包括5个二级指标:信息收集能力(F7)、教学设计能力(F8)、媒体操作能力(F9)、课堂控制能力(F10)、自我发展(学习)能力(F11);教学支持环境适应包括3个二级指标:外界(环境)压力(F12)、外界(相关)支持(软硬件支持与行政支持)(F13)、人际关系(F14);行为适应包括3个二级指标:教学准备(F15)、教学过程(F16)、教学反思(F17)。每个二级指标下面最初设置了5~8个题项,组成了一个共有108题的调查问卷题项库。对最初设计好的108个题项经过部分高中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和研究生多方评议,最后给每个二级指标选定了3个最为合适的题项,每个题项采用Likert(李克特)的5分制法对其进行测量。这样就构建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心理适应性调查的初测问卷,共51题,其中理念适应9题、态度适应9题、能力适应15题、教学支持环境适应9题、行为适应9题。

实际问卷的编排顺序采用随机排列。为了尽可能地提高问卷设计的科学性,确保以准确的数据和客观的结果来分析问题,笔者在一定范围对问卷进行两次试测,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相关检验。对问卷中不符合统计标准的题项进行了删减与修改。

(一) 问卷统计检验

初次编制好的问卷在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进行试测,问卷发放40份,有效回收34份,回收率:85%,有效率:100%。

1.第一次统计检验 (1)问卷信度检验

经过统计检验,本调查问卷五个一级指标和总指标的α系数在0.534~0.918,折半信度在0.476~0.920,信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问卷效度检验

①内容效度。内容效度通常采用总分与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和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来检验,总分与五个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793~0.871之间,五个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63~0.734之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

②结构效度。结构效度通过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要求同一个一级指标下所设置二级指标之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一般不小于0.300。此调查问卷5个一级指标下设置了17个二级指标,从结构效度检验结果分析可得:一级指标理念适应方面,信息技术改变教学(F1)与信息技术改变学生(F3)出现低相关,相关系数为0.093;一级指标态度适应方面,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F4)与付出(时间、精力等)的态度(F5)、遇到问题时的态度(F6)出现低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79、0.282;一级指标能力适应方面,媒体操作能力(F9)与自我发展能力(11)出现低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5;一级指标对支持环境适应方面,外界(相关)支持(F13)与外界(环境)压力(F12)、人际关系(F14)出现低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3、0.092;一级指标行为适应方面,教学准备(F15)与教学过程(F16)出现低相关,相关系数为0.322。17个二级指标与总分之间相关系数在0.408~0.784之间,达到了高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同一个一级指标下所设置的二级指标出现低相关的原因,我们进一步通过项目分析来找到究竟是由于哪个题项所导致。

③项目分析。项目分析是根据试测结果对组成测验的各个题目(项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题目的好坏、进而对题目进行筛选。Likert等人曾建议用两种方法来做项目分析:相关分析法与极端组检验法。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组成测验的各个题目(项目)进行项目分析。从第一轮初测项目相关分析中,我们发

现第3题、第10题、第12题、第18题、第37题、第43题等6个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比较低,都小于0.3,且未达到统计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问卷中不符合统计标准的题项进行了删减与修改。

2.第二次统计检验

修订好的问卷在西安碑林区、长安区、新城区及高陵县、户县等10个区(县)的16所高中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23份,有效问卷294份,回收率:85.00%,有效率:91.02%。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再次进行相关检验。

(1)信度检验

第二轮检验结果显示:修改后的调查问卷五个一级指标和总指标的α系数在0.526~0.913之间,折半信度在0.453~0.882之间,信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问卷的效度检验

①内容效度。根据统计检验,修改后的问卷总分与五个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755~0.836之间,五个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04~0.642之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②结构效度。根据统计检验,同一个一级指标所设置二级指标之间相关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上,达到了显著相关。17个二级指标与总分之间相关系数在0.374~0.797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③项目分析。根据统计检验,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各个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20~0.681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修订后调查问卷各个题项都具有较强的鉴别度。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主要选取了西安碑林区、长安区、新城区和高陵县、户县等10个区(县)的16所高中的部分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23份,有效问卷294份,回收率:85.00%,有效率:91.0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分布 变量 性别 属性 男 女 20-30岁 年龄 教龄 31-45岁 45岁以上 5年以下 人数 122 172 168 111 15 105 所占比例(%) 41.50 58.50 57.14 37.76 5.10 35.71 执教学科 变量 受教育 程度 属性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文科 理科 信息技术 人数 11 256 27 145 所占比例(%) 3.74 87.07 9.18 49.32 108 36.74 16 5.44 5-14年 14年以上 普通高中 学校类型 省级标准化 省级示范 学校所在地 是否新课改实验样本学校 乡镇 城市 是 否 中教二级 职称 中教一级 中教高级 其他 125 64 131 107 56 190 104 145 149 159 81 23 31 42.52 21.77 44.56 36.39 19.05 64.63 35.37 49.32 50.68 54.08 27.55 7.82 10.55 个人有无计算机 接触计算 机的年数 近三年受过信息技术培训 其他 有 无 4年以下 4-9年 9年以上 4天以下 4-15天 15天以上 4小时以下 25 245 49 45 166 83 97 78 119 93 8.50 83.33 16.67 15.31 56.46 28.23 32.99 26.53 40.48 31.63 43.88 24.49 每周使用4-15小时 129 计算机或15小时以上 72 上网时间 三、 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的描述性统计 (一)一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对问卷的5个一级指标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的偏态量是考察一个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偏差情况。当SK=0,分布呈正态;当SK>0,分布称为正偏态;当SK<0,分布称为负偏态。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总得分的频数分布如图2所示。其偏态量SK=-0.256,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总得分分布略呈负偏态。

表2 一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理念适应 态度适应 能力适应 环境适应 行为适应 F汇总 N 294 294 294 294 294 294 均值 34.97 32.55 48.19 30.39 33.32 179.40 标准差 4.184 4.439 6.549 3.662 4.276 18.659 方差 17.507 19.702 42.894 13.407 18.288 348.145 偏态量(SK)

-.364 -.639 .114 -.070 -.753 -.256

图2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性得分频数分布图

1.教师的理念适应状况

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中,一级指标理念适应得分的频数分布如图3所示。其偏态量SK=-0.364,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在一级指标理念适应得分分布略呈负偏态。由表2统计数据可得,理念适应得分均值为34.97,为五个一级指标中得分相对来说最高的。说明教师对于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适应相对较好,教师们在理念上能够接受信息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图3 教师的理念适应得分频数分布图

2.教师的态度适应状况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在一级指标态度适应得分的频数分布如图4所示。其偏态量SK=-0.639,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在一级指标态度适应得分分布略呈负偏态。由表2统计数据可得,态度适应得分均值为32.55,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得分相对来说处于中等。说明教师对于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对于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付出(时间、精力等)的态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问题时的态度等方面相对来说处于中等水平。

图4 教师的态度适应得分频数分布图

③教师的能力适应状况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在一级指标能力适应得分的频数分布如图5所示。其偏态量SK=0.114,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在一级指标能力适应得分分布略呈正偏态。由表2统计数据可得,能力适应得分均值为48.19,然而,一级指标能力适应是由5个二级指标来测量的,转化为3个二级指标之和就等于28.914(48.19*9/15),为五个一级指标中得分相对来说最低的。说明在当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最低,很多教师还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反思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不高是制约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进一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最为关键的内在因素。

图5 教师的能力适应得分频数分布图

④教师对教学支持环境适应状况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在一级指标教学支持环境适应得分的频数分布如图6所示。其偏态量SK=-0.070,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在一级指标教学支持环境适应得分基本上呈正态分布。由表2统计数据可得,能力适应得分均值为30.39,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得分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一个。说明在当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缺乏良好的外在环境的支持,包括来自于同伴的影响、学校领导和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这一因素是影响教师进一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外因。

图6 教师对教学支持环境适应得分频数分布图

⑤教师的行为适应状况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在一级指标行为的改变适应得分的频数分布如图7所示。其偏态量SK=-0.753,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在一级指标行为的改变适应得分分布略呈负偏态,基本上呈正态分布。由表5-2统计数据可得,能力适应得分均值为33.32,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当前教师在教学中也在尝试使用信息技术。

图7 教师对行为的改变适应得分频数分布图

(二)二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对问卷的17个二级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后结果如表3所示。

表5-3 二级指标得分描述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N 294 294 294 294 294 294 294 294

均值 11.73 11.70 11.53 11.50 10.93 10.13 10.14 9.18

标准差 1.656 1.671 1.765 1.683 1.952 1.812 1.906 1.713

方差 2.742 2.791 3.117 2.831 3.811 3.284 3.631 2.935

排序 15 14 13 12 11 6 7 3

F9 F10 F11 F12 F13 F14 F15 F16 F17 294 294 294 294 294 294 294 294 294 9.08 9.01 10.77 9.38 9.26 11.75 10.58 10.82 11.92 2.113 1.810 1.800 2.130 1.778 1.614 1.733 2.071 1.379 4.464 3.276 3.241 4.536 3.162 2.604 3.002 4.289 1.902 2 1 9 5 4 16 8 10 17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性状况在二级指标上,由低到高依次为:课堂控制能力(F10)、媒体操作能力(F9)、教学设计能力(F8)、外界(相关)支持(软硬件支持与行政支持)(F13)、外界(环境)压力(F12)、遇到问题时的态度(F6)、信息收集能力(F7)、教学准备(F15)、自我发展(学习)能力(F11)、教学过程(F16)、付出(时间、精力等)的态度(F5)、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F4)、信息技术改变学生(F3)、信息技术改变教师(F2)、信息技术改变教学(F1)、人际关系(F14)、教学反思(F17)。

可以看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性在二级指标上表现比较低的主要集中在能力适应和教学支持环境的适应两个一级指标方面;在二级指标上表现比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理念适应与态度适应两个一级指标上。上述结果表明:在教师个人层面上,教师们在理念上普遍能够接受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给教学带来创新与活力,并基本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而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和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教师个人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所需的各种能力的评价都很低,对学校与政府在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给予教师的相关支持的评价也比较低。上述结果也进一步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接受新课改和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也有意愿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但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知道如何设计信息化教学,如何组织实施和管理信息化教学。此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还缺乏外在环境的支持,即学校相关资源、政策和保障方面的支持。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在一级指标态度适应中,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适应(F4)、教师对付出(时间、精力等)的态度适应(F5)两个二级指标都比较高,但在遇到问题时的态度适应(F6)却比较低,我们认为这反映出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存在畏惧情绪,这可能和教师缺乏处理教学中遇到的软硬件问题能力有关。我们知道,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师进行教学,常常会遇到来自硬件或软件方面的诸多问题,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大多数教师并不熟悉硬件设备,对相关软件也并完全了解,因此,在遇到软硬件故障问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是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

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级指标教学支持环境的适应方面,在外界(环境)压力(F12)、外界(相关)支持(软硬件支持与行政支持)(F13)两个二级指标上得分比较低,但在人际关系(F14)上得分相对较高,说明教师对外界(环境)的压力与外界的相关支持表现出不适应,但能够在教学中积极与同事、领导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们认为这很可能和目前中小学大力提倡校本教研,经常组织教研室进行教研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了交往和交流的平台,这些活动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人际交往,减少人际适应方面的问题。在一级指标行为改变的适应方面,在教学准备(F15)、教学过程(F16)两个二级指标上得分比较低,但在教学反思(F17)上得分为17个二级指标中最高的一个,表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但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后,或者观看别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都能够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据了解,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或教学反思是目前中小学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教师在参加示范课、公开课观摩之后,都需要撰写教学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数据显示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较高的一个原因。另外,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性在外界(环境)压力(F12)、媒体操作能力(F9)、教学过程(F16)3个二级指标上标准差比较大,说明教师在这3个二级指标上适应性分散程度比较大。在教学反思(F17)、人际关系(F14)2个二级指标上方差比较小,说明教师在这两个二级指标上适应性分散程度比较小。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陕西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适应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各方面适应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虽然,很多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态度方面达到了较高的适应水平,但是由于教师个人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所需的各种能力欠缺,加之得不到来自资源、学校、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真正发生持久、稳定的改变,一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还停留在公开课和示范可的层面上。由此出现了当前“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口号喊得很响,实际应用却不尽人意”的尴尬局面。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对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培训已经基本到位,现在急需解决的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设计、组织和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以往的培训侧重于理念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到教学中的培训和教学研究还不够。此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还缺乏来自资源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这也是长期制约和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很难深入、有效并可持续化的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很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永健.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心理因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王跃生,周振军,苑文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师心理适应性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2006.9.

3.王文广,袁晓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适应性问题探究.中小学电教,

2007年第9期.

4.刘成新,邹建梅.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5.明日苹果教室.改变教学、学习和技术的对话——ACOT十年研究报告[DB/OL].http://www.psfshl.pudong-edu.sh.cn/E-Learning/ACOT/CN/ACOT10year.pdf.

6.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7. (美)迈克尔·富兰著;赵中建,陈霞,李敏译.教育变革新意义[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8. (美)莫里森,劳德著;顾小清等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李永健.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心理因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王跃生,周振军,苑文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师心理适应性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2006.9.

3.王文广,袁晓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适应性问题探究.中小学电教,

2007年第9期.

4.刘成新,邹建梅.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5.明日苹果教室.改变教学、学习和技术的对话——ACOT十年研究报告[DB/OL].http://www.psfshl.pudong-edu.sh.cn/E-Learning/ACOT/CN/ACOT10year.pdf.

6.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7. (美)迈克尔·富兰著;赵中建,陈霞,李敏译.教育变革新意义[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8. (美)莫里森,劳德著;顾小清等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5m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