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对《兰亭序》的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30 17: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大学 2012-2013 学年冬季学期 《<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

课程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 米芾对《兰亭序》的继承与自身的发展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论文评分标准:

1、格式完整(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20分 2、资料详实(字数2000以上,阅读面广) 40分 3、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20分 4、行文流畅,文笔优美 20分

成 绩: 任课教师: 陈红梅 学生序号: 31 评阅日期:

米芾对《兰亭序》的继承与自身的发展

内容摘要: 王羲之作为魏晋书法大家,其流世之作《兰亭序》广为流传。虽然

后世有许多书法家将其临摹,但是其中真正得其真传当属米芾。米芾擅长行书,不仅传承王羲之的秀美俊逸,也发展自己的灵动奔放,更有融入宋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气质。作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不仅继承了王羲之及其《兰亭序》中的书法特点,也对于自身有了发展与超越。

关键词:米芾 兰亭序 王羲之 宋代书法 行书

一、米芾其人

米芾,宋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隶属于“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但是,应该来说,米芾的性格是最不像宋四家的。他没有苏东坡那么旷达,他没有黄庭坚那么自持,也没有蔡襄那么内敛,然而米芾给与人的感受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灵动与自在。米芾又叫“米癫”,足一“癫”字就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那种

自在与随性,当然,这并不是那种放浪形骸的狂,确切说来是“自狂”吧!米癫拜石,众人皆知,只要米芾他自己认准了这块石头中有所谓的“神仙”存在,他就会真的去拜一拜这块石头,也许别人会认为他是很疯狂的一个人,但是他不会在乎,只要自己相信就行了,颇有一点我行我素的味道。

而且,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用现在的话来解释,也就是所谓的“字如其人”了。米芾这种独特的性格也造就他独树一帜的书法了。米芾,这个人的修养亦是如此,到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种“羽化而登仙”、“遗世独立”之感;他的胸中并无什么壮志

清任伯年《米颠拜石图》

豪情、凌云之志,希望能够飞黄腾达之类的,他就像活得无忧无虑;

是他心境自在的表现;是他的心情写照;是他的品格的凸显,令人神往。在《宋史》中有云:“自名一家”①足见其与众不同。而在与其他文人交往之后,他又遇到了王安石、苏轼这些人,成为好友,特别与苏轼相交好。米芾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多景楼诗》、《研山铭》,当然这些都是所谓的“大字”,其他流传著名的当属《蜀素帖》。至于理论,也还有《海岳名言》之类的评论性作品,很好地阐述了米芾的书法理论。

米芾像

纵观他的一生,米芾的仕途应该是相对要安稳的,他没有像苏轼那样一生大起大落,既有平步青云,也无高处不胜寒,他首先受到身为宋初勋臣的五世祖——米信的庇护,随后又因为其母阎氏服侍宣仁皇后且为宋神宗的乳母,于是,在熙宁元年(1068)年,又因母亲之故荣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熙宁三年(1070年),米芾改任临桂尉。在崇宁二年(1103年)成为正七品太常博士。崇宁五年(1106年),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②最后,于大观元年(1107年)掌管淮阳军。其中并不难发现,米芾这一辈子所担任的官职大都与其所学的书法有关,虽说不上像王安石这样的参政知事的大官,却也算师出有名,有所成就,也许这与其不羁的性格和无心仕途有关吧,同样,这也避免他在以“文官体制”闻名的宋朝避免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和问题,也算是,善始善终的了!

二、理论与作品及风格

与王羲之一样,米芾自年幼便接触书法,从七、八岁起便已拿起毛笔,勤学苦练。,而且从未间断过。曾经有过这么一句“一日不书,便觉思涩”③。看来,米芾将书法变成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这是十分难得的,也难怪他会成为一代大家了。只有经过艰苦的训练,才方能成功!相反,着眼于明朝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认为万历的书法已大有成就便下令废除了书法课,因为他认为“书法总是细枝末节”。④当然,两人所处的地位阶级不一样,但是显然他们的态度不同才是最重要的决定他们成就的因素。当然,作为皇帝的万历并无特别成就,也就只有上给群臣的字了。作为宋朝人的米芾,所擅长的无疑是行书。米芾的行书章法自然,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故,米芾可以成为宋四家之一,也的确是名不虚传、名至实归了。

对于学习书法的方法,米芾提倡“集古字”,也就是“先追随古典然后融会贯通,自成一体”⑤。所以,米芾现实吸取前人的精华并且剔除糟粕,然后再依照自己的性格修养自我发扬,最终摆脱前人的束缚。自练习书法伊始,他

练过颜真卿、褚遂良等各中绝世大家的字;然米芾《海岳名言》 后,他将自己的性格赋

予这些字,使它们俊逸、灵动,因此与那些单单是模仿其他书法大家的人的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的《海岳名言》也继承他本人的风格,也就是所谓的“不按常理出牌”。相较于其他人对那些大师的评价甚至看上去更像是奉承,米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我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⑥,评论一个人的书法应该要全面客观有深度,绝不能用那些浮夸、赞美之词。因此,他对那些名家的评价都与是普通世人不同,带有一点调侃揶揄之意,但是也米芾《蜀素帖》

的确有那么点意思了。

当然,米芾最有名的作品当属《蜀素帖》了。为什么要叫作 《蜀素帖》这个名字呢?原因就是在于这“蜀素”这织锦是用四川制造的名贵的绢,其上的乌丝栏也是特别制作专门提供书写所用。所以,要在这种绢上写字是极其困难的。但是,米芾胆量、才艺过人,即兴发挥留下了《蜀素帖》。

整个《蜀素帖》的书写都是随意肆恣、灵动变化,并不是中规中矩的那样死板。虽然是行书,也绝非横七竖八的歪歪扭扭的字,倒是别有一种秀丽峻拔之感与力量的表现。《蜀素帖》留给人的一种印象是既具有深沉稳重的用笔,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力量的凝聚;又是带上书写者米芾本身性格中的那一点放浪与不羁!所以,《蜀素帖》同时兼具有静与动的美,虽融汇在同一篇《蜀素帖》,却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矛盾,反而是相得益彰了!

三、米芾对《兰亭序》的继承

说到米芾对于《兰亭序》的继承,首先来看一看宋代的那些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对于《兰亭序》的一种情趣,因为作为其中一份子的米芾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这种情趣吧。而且,“宋代著名的《兰亭序》刻石、刻本、临本与摹本的藏家, 著名的主要有李学究、薛绍彭、苏耆、米芾、俞松、贾似道、游似、赵孟坚等。”⑦米芾也属研究者之一了,他也曾经临写过王羲之的《兰亭序》,题跋过《兰亭序》两人皆为行书大家,故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米芾跋禇摹《兰亭》中也说:‘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群贤吟咏无足称, 叙引抽毫纵奇扎。爱之重写终不如, 神助留为万世法。’”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即兴的书写方式, 也是众所周知的。”⑧米芾去临《兰亭序》应当是发于本愿地去做的,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不管是内容还是笔法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对于自然、生命、哲理的讨论,显然受当时玄学广为传播所影响,这也当然与后面宋代“理学”有一定的渊源,而且更是一脉相承。这也许是受到众多宋代书法家认同的很大原因,当然,其中也包括米芾,到底他也号称“米癫”了。

当时,宋代的士大夫对于自然的追求,很大程度是由于当时的“理学”。儒学在宋代被改头换面,以宇宙运行的天理覆盖于人伦之中从而以自然的角度阐释其中伦理纲常的道理,所谓“道法自然”缘在于此。因此,“自然”也就如前面所言是一种即兴书写了,完全由自己兴趣来决定,非常坦率啊!而这又是与米芾这个人的性格是相符合的。挥笔临写,完全是自己在主,而非生搬硬套地去写书法,这也就使他的行书发挥到了极致。

还有,米芾也收藏过《兰亭序》,让人印象着实深刻。米芾与其两个儿子更

米芾临《兰亭序》

是一起临写《兰亭序》了。“米老曾模刻于宝晋,号为‘三米兰亭’,锋势笔法绝不类他本”⑨其中更是指出了这个版本《兰亭序》的名字叫《三米兰亭》了,而且其中对于《兰亭序》的笔法也与其他的版本的《兰亭序》行书章法不同,应该是混合了米芾自己对于行书的认识和自身的性格,更像是栩栩如生《兰亭序》带上了生命。看似是原来的《兰亭序》,实则又是与原来的《兰亭序》不同,具有了其他的影子。当然,米芾所临的《兰亭序》已经可以是以假乱真,令人难以分辨到底是出自王羲之之手的真迹还是米芾临写之迹。

前面所讲的继承偏向于表面上的那种对于实物和物质层面上的击沉,后面,这种继承更应该是讲究对于《兰亭序》风骨的继承了。

王羲之的《兰亭序》从整体上来看更为秀美俊朗,每一个字都十分到位,达到比例上的最佳,字体跳跃的感觉和连续性,以“永”字为例,则既有飘逸之感又有稳重中实之感,感觉是王羲之收放自如,有的字如“朗”却有种铮铮之感,反观“春”字,其又有端中之感。

王羲之 《兰亭序》

而从米芾的字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收放自如,尤其是在“放”这一点上,米芾是很好地继承了。以米芾的《蜀素帖》来看,其中的也是如此。“松”字俊朗有力之感从纸上跃然而起,又有飘逸虚渺,真如那青松一般苍茂挺拔,而《蜀素帖》中的“连”是斜着书写的,而且字也有点扭转,有了一种率性、灵动。从个体来看是性格鲜明,从全片来看,倒是相得益彰,灵动结合。

还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最大的特点在于同一个字却富有变化性,《兰亭序》中的二十一个“之”各是不同,形态各异。而在这一点上,米芾的结字是去避免雷同,所以有所学习,但终究不及王羲之的“变化”性。

当然,米芾对与王羲之及《兰亭序》的继承也主要是“也正因为他的‘集古’的经历和“求变”的目的, 才使得他能自由出入‘二王’”⑩。从中发现,米芾之所以可以汲取王羲之和《兰亭序》的原因在于他希冀有所突破和不同,《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米芾在王羲之的基础上产生其他变化,以此达到自身的追求,并流传千古,这是好的;而“集古字”则是表现其对于先前人的一种尊敬语学习,尽管,米芾曾对于王羲之有不同的评价,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学习大师的一种积极态度和心态!

四、米芾对《兰亭序》的发展超越

其实米芾真正学王羲之比较多的更偏向于那种行书书风而非个中字的写法和对于字的笔划。王羲之的那种洒脱俊逸只是体现在他的书法上,作为书写表现中蕴含的那层意味;而米芾,则更是洒脱狂放得多了,更是当时宋代文人君子气质的一种体现,而不仅仅是那种秀美。

虽然,米芾曾以“集古字”的方法来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及《兰亭序》,但是他也在他的理论作品《海岳名言》中提出,他对王羲之的字有所不满。

米芾的字带了一丝张狂的意味,犹如风卷残云之势,给予人凌厉之风,正如苏东坡所言“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对于米芾的字,不应该过度地强调有没有所谓的什么规律、技巧之类的东西,因为这对于米芾的字并不是特别重要,更应该去揣摩的是当米芾写这些字时候的心情和感情。“境由心生”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前面的“沉着痛快”评价包括米芾写字时内心的一种状态,是沉着冷静、心思缜密,以及他在写字时毛笔在手信手捏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时的那种淡定与悠然。米芾在“集古字”是学了万家之长,但也并非完全一模一样,之后,他则是不断改进,将自己拿狂放不羁的性格与癫融汇在他的字中,独具灵动与飘逸。

米芾《研山铭》

当时,宋朝讲究的是理趣,有“理”也有“趣”,而且,这个“趣”在米芾的身上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他去拜石,他去写字,只是自己的趣味在于此。他无重官要职,混得一身轻,所以,他的字可以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相较于王羲之,米芾的字更注重侧锋的书写。“他把侧锋用得恰到好处, 与中锋交相映发, 进入了自由驰骋的境地, 横敲竖抹, 稳撑急掠, 随意为之, 并无一定之规, 而那数笔侧锋却增加了作品千种婀娜, 万般风姿。”○11“自由驰骋”这四个字应该是最好地概括了米芾书法中侧锋的特点。他不走寻常路,抛弃寻常人所关注的中锋,反而转战于侧锋,侧锋的变化犹如树木枝节的伸展一般,尽情伸展,独具一种美感,带有飘逸、优雅之感,更显得大气!再配上整体的行书并非一尘不变,而是在书写的格式中产生变化,而非墨守陈规,显得各家气势磅礴了!这种气势反射除了当时宋代文人大气淡雅的文人气质,书写了那么一个时代。他的字更能代表宋代的读书人那种心气,那种灵动以及优雅。这绝对是超乎王羲之及《兰亭序》所带的那种感觉。所以,米芾的创新之处在于他的字可以是看成时代的一个风象和风骨,超越了王羲之和《兰亭序》所能代表的时代意义。

王羲之,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出生在一个巨大的士族家庭中,“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那个“王”指的就是王羲之的王氏一族。王氏一族在当时堪称“豪门”。作为家中的一份子,他身上需要背负的东西实在是有些多,他后来做官官至“会稽内史”、“右将军”,可以说是职责重要!所以,即使他想要云游官场之外,大概也只有寄情于自己从小便学习的书法之中,因为书法成为他这个人最真实、最纤细的写照了。就是在这一点上,王羲之的性格不如米芾洒脱,没有米芾那么轻松自在。王羲之的《兰亭序》说到底只算得上是王羲之所谓代表作,并不能与时代联系在一起,这实在是有点遗憾啊!

在风格上,米芾超越了王羲之,那种洒脱、大气不仅是米芾的风格,更能体现、代表宋代文人君子的骨气和气节,而王羲之显然差了一点,只是一个人的故事略有逊色!即使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有体现魏晋“玄学”思想,但是比不上米芾那么明显!米芾的字没有章法,但一切却也早就了然于怀,书写中无不透露出沉着。米芾将宋代特有的文化呈现于世人眼前,让人们了解宋代那种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之气,通过自身透视宋人,让人感受深刻;同样,米芾更突出了《兰亭序》中放荡、不羁、无拘无束之感放大!

参考文献:

①《宋史》 (元)脱脱和阿鲁图

②《米芾年谱简编》魏平柱 《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1月 第25卷第1期 P85-89 ③《论米莆的书法及其艺术观》 肖燕翼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 第4期 ④《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中华书局》第一章:万历皇帝 P10

⑤《书法史学教程》 陈振濂 第二十二章:宋代书论的随笔格调与反叛性格 P379-380 ⑥《书法史学教程》 陈振濂 第二十二章:宋代书论的随笔格调与反叛性格P382 ⑦《兰亭序》与宋代文人审美情趣 陈一梅 《绥化学院学报》 2008 年4 月 P113 ⑧《兰亭序》与宋代文人审美情趣 陈一梅 《绥化学院学报》 2008 年4 月 P115 ⑨《米芾的兰亭序收藏》 陈一梅 《书法赏评》2009年 04期 P68

⑩《王羲之、米芾、王铎行书比较及其启示》杨豪良 姚庆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2 期 总第128 期 P136

11《王羲之、米芾、王铎行书比较及其启示》杨豪良 姚庆良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

年第2 期 总第128 期 P1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5e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