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更新时间:2024-06-13 02: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 4 第一章 绪论 ------------------------------------------------------------------------------------------------ 4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 4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4

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 4 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 5

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 5 第四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 5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 5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 5

第五节 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 5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 5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 5

第二章 社会 ------------------------------------------------------------------------------------------------ 5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 -------------------------------------------------------------------------------- 5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 6 第三节 社会的类型 -------------------------------------------------------------------------------- 6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 6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 6

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 6 第五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 6 第三章 文化 ------------------------------------------------------------------------------------------------ 6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 6 第二节 文化的特征 -------------------------------------------------------------------------------- 7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 7 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 -------------------------------------------------------------------------------- 7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 7 第六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 7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 8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 8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 8 第三节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 8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 8 第五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 8 第五章 社会角色 ----------------------------------------------------------------------------------------- 9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 9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 9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 9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 9 第六章 社会互动 ---------------------------------------------------------------------------------------- 10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 10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 10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 10

1

第四节 集合行为 ---------------------------------------------------------------------------------- 10 第七章 社会群体 ---------------------------------------------------------------------------------------- 11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 11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 11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 11 第八章 家庭 ----------------------------------------------------------------------------------------------- 12

第一节 家庭概述 ---------------------------------------------------------------------------------- 12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 12 第三节 家庭的功能 ------------------------------------------------------------------------------- 12 第四节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 12 第五节 家庭的未来 ------------------------------------------------------------------------------- 13 第九章 社会组织 ---------------------------------------------------------------------------------------- 13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 13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 13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 13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 14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14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 14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 15 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 15 第四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第五节 社会流动 ---------------------------------------------------------------------------------- 15 第十一章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 16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 ------------------------------------------------------------------------- 16 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 16 第三节 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 ------------------------------------------------------------------- 16 第十二章 社区 -------------------------------------------------------------------------------------------- 16

第一节 社区概述 ---------------------------------------------------------------------------------- 16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 17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 17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 17

第一节 社会变迁 ---------------------------------------------------------------------------------- 17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 18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 18 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18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 ------------------------------------------------------------------------------------- 18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 18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 19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 19 第四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 19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 19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 19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 19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 20

2

第十六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 20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 20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 20 第三节 社会保障概述 ---------------------------------------------------------------------------- 20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21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 ------------------------------------------------------------------- 21

第一节 社会指标概述 ---------------------------------------------------------------------------- 21 第二节 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 21 第三节 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 21 第四节 社会预测 ---------------------------------------------------------------------------------- 22 第十八章 社会调查 ------------------------------------------------------------------------------------- 22

第一节 社会现象的测量 ------------------------------------------------------------------------- 22 第二节 社会调查概述 ---------------------------------------------------------------------------- 22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 22 第四节 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 23 第五节 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 ------------------------------------------------------------------- 23 第六节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3 第七节 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 ------------------------------------------------------------------- 23

3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目的与要求

“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学习“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激发对于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3)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4)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了教好、学好“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介绍学术界的新观点;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思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学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二、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社会学由以出发的思想资料一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第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第四,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三、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形成时期(以迪尔克姆、韦伯为代表)、发展时期(以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多元化时期(以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多元理论的出现为代表)和当代的新古典时期(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著名理论家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经历了从革命批判性形态向维护建设性形态的转变。社会学在中国也经历了传入、发展、中断和恢复重建等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学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3)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4

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第一,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第二,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第三,其他类型的观点。

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四、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相类似,也可以认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2)反实证主义;(3)历史唯物论。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法;(2)实验法;(3)观察法;(4)二次分析;(5)社会调查。 社会学搜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 (1)抽样技术;(2)问卷设计技术;(3)访谈技术;(4)资料分析技术。

第四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总和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特殊说”;其他观点。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五节 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一)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

一、社会的基本定义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二、社会的特征 三、社会的功能

①整合功能;②交流功能;③导向功能;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5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孙本文提出的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二、社会三要素论

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

第三节 社会的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为其初级阶段)。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伦斯基的社会类型划分;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转型社会;其他有关社会类型区分的观点。

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五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社会系统有哪些功能?

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试用社会类型理论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一、E·B·泰勒的文化定义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三、文化、社会与人

文化、社会与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6

第二节 文化的特征

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5)变迁性。“文化堕距”理论。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形式。 二、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庆祝活动等。 三、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第一,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第二,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第三,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第四,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文化具有整合功能;第五,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第六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

文化积累;文化交流;文化震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二、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格局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的特色。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为文化进步和社会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现代化并非“汉化”或“西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民族传统。在当前的建设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点,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各族文化共同繁荣前提下的社会进步,决不能以牺牲某一民族文化为代价。 思考题

E〃B〃泰勒的文化定义是什么?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7

5、简述文化的主要功能。

6、试用文化堕距理论分析当今中国的有关社会问题。 7、试析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社会学研究中,对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当前,对有关广义社会化的解释又出现了两种新的倾向。 二、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一)从个人方面分析

(1)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二)从社会方面分析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即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人具有思维能力;(2)人具有语言能力;(3)人具有学习能力;(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第三节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这里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等。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一、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对于社会化过程的划分,大体上都是依据心理学家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时所做的划分。最有影响的两种方法是E·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划分法和R·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划分法。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第五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三、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四、代差问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化及其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8

2、简析狭义的和广义的社会化研究领域。

3、简述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并联系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完善和加

强哪些机构?

4、简述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5、简述划分社会化过程的要点。

6、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7、怎样认识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代差问题?

第五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一、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芝加哥学派;林顿的角色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社会戏剧论。

二、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三、角色集

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况。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确定的含义。角色确定不当。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角色表现即通过利用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的角色的权利、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角色表现的环节:(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从动态的角度看,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期待 领悟 实践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 思考题

简述角色理论的四个重要来源。

什么是角色和角色集?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集?

9

3、怎样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及它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5、简述角色失调的不同情形。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理论;(2)角色理论;(3)参照群体理论;(4)戏剧理论;(5)社会交换论;(6)本土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情境

(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互相影响)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其他类型的社会互动。

第四节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2)模仿理论;(3)感染理论;(4)紧急规范理论; (5)匿名理论;(6)信息传播理论;(7)控制转让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2)谣言;(3)流行。 四、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区别

10

第十一章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

社会设置的涵义 社会设置的构成

社会设置的基本成分是社会规范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价值观、维护设置的权威和社会设置的实际承载体系等。 社会设置的特征

(1)可重复性;(2)集体性约束;(3)设置惯性。 社会设置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社会设置的功能

在社会层次上的功能;在个体层次上的功能。 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1)从社会设置的功能耦合网角度;(2)从设置潜功能的角度;(3)从发展的角度。

第三节 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

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 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 宗教设置与宗教政策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设置?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2、简述社会设置的基本类型。 3、如何分析社会设置的功能?

4、试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设置创新及其意义。

第十二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概念的涵义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社区的类型

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纵向角度考察社区;依据社区的空间特征,从横向角度加以考察。

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西方社区研究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城乡理论;(3)社区研究的方法。

16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指的是社区这个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与整体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要素自身的发展,它是系统在常规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平衡。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化 二、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的差异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1)融合理论;(2)城市布局理论。

四、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统社区转变现代社区。社区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变化,给社区的协调发展增加了难度。 思考题

什么是社区?社区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简述社区类型的划分。 简述社区研究的方法。

简述芝加哥学派的都市社区研究。 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试论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

所谓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在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2)进步的变迁与倒退的变迁;(3)进化的变迁与革命的变迁;(4)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社会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等等。其中,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于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于社会变迁的把握;西方社会学有关社会变迁的理论。 五、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有计划社会变迁的概念、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17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指的是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社会现代化的由来。 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2)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4)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2)理性化;(3)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4)经济持续而迅速地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 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新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其次,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这一过程会带来许多特殊效应。再次,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二元社会结构”将长期存在。最后,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二、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三、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思考题

l、什么叫社会变迁?社会变迁都有哪些类型?

2、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3、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4、简述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5、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6、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7、试论中国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广义与狭义的社会问题内涵。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8

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客观性和主观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社会问题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

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上区分;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区分;从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上区分;从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上区分;从社会体制与社会成员行为上区分。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有关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社会整合论、文化失调论、社会解组论、价值冲突论、社会病理学的观点、越轨行为论、标签论,等等。

第四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两大类型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转型社会中的社会问题。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如何区分社会问题的不同类型?

应用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中国实际,举例分析社会问题。 应该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广义和狭义的社会控制概念。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社会控制的类型。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就是保证社会行为与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维系社会正常秩序。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加重要。“规范真空”和“控制失灵”是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社会控制失调现象。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社会控制手段

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

决策、实施、监控和反馈。 三、社会控制的维度

19

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越轨行为的涵义;越轨行为的类型。 二、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三、越轨行为的控制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简述社会控制手段的类型。

如何分析社会控制的度?试析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 什么是越轨行为?简述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

运用解释越轨行为的有关理论,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当代中国的越轨现象。

第十六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1)恢复功能;(2)协调功能;(3)稳定功能。 现代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第三节 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就业保障制、普遍保障制、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储蓄基金制和雇主责任制,等等。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增进了人的平等;(2)维护了社会公正;(3)保持了社会稳定;(4)推动了社会发展。

20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险范围过窄;(2)国家、企业负担过重;(3)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方向

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方向是:(1)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2)充分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3)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思考题

简述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 简述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试比较世界上几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 试析建国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与问题。

试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

第一节 社会指标概述

一、社会指标的基本涵义

社会指标是指反映一定社会过程之数量与质量特征的工具,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作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二、社会指标的特点

(1)具体性;(2)定量性;(3)易于解释性;(4)时间性;(5)综合性;(6)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

三、社会指标运动兴起的基本背景

第二节 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社会指标的类型

(1)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2)观察性指标与计划性指标;(3)投入指标、生产量指标与产出指标;(4)肯定指标、否定指标与中性指标;(5)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6)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

二、社会指标的基本功能

(1)反映功能;(2)监测功能;(3)预测和计划的功能;(4)比较和评价的功能。

第三节 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一、社会指标体系的类型 (1)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2)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3)以某种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建立综合性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4)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5)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6)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建立

21

不同层次指标体系的原则。

几种有代表性的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英格尔斯的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2)生活质量指数;(3)人文发展指数;(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社会指标体系。

第四节 社会预测

社会预测概述

社会预测的含义;社会预测的类型;社会预测的意义。 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

(1)惯性原理;(2)类推原理;(3)相关原理;(4)概率原理。 社会预测的方法

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 思考题

简述社会指标的涵义及其特点。 简析社会指标运动兴起的基本背景。 简述社会指标的基本功能。

简述建立综合性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简析社会预测的意义。 简述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

试论社会指标体系在我国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 社会调查

第一节 社会现象的测量

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指标与调查指标 三、测量的尺度

定类尽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四、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社会调查概述

社会调查的概念

二、社会调查的基本特点 三、社会调查的作用 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

(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2)按与调查对象接触的方式分类;(3)其他分类方法。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活动要依次经历下述基本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阶段、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总结阶段。每个阶段又都包含着若干具体步骤。

22

第四节 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一、抽样调查。

概率抽样调查;非概率抽样调查。 二、观察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三、访谈法

信访、面访与电话访问。结构性访问与非结构性访问。个别访谈、小组访谈与座谈会。 四、问卷法

自填问卷调查与访问问卷调查。

第五节 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

社会调查问卷的基本格式与类型

结构式问卷、非结构式问卷、混合性问卷。 二、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

题器的设计;问题的回答方式;设计问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六节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审核、整理与录入 二、资料的统计分析

定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定性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七节 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

调查报告的重要意义

二、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性、主题提炼、材料选择、语言使用、整体风格。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现象的测量尺度?它包括哪些类型?

2、简述社会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简述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 简述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简述设计调查问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试论社会调查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编写组:郑杭生、朱力、王继、洪大用等;执笔者:郑杭生、洪大用。)

23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57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