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级写作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13 19: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六年级写作教案设计

【课 题】《迷人的张家界》

【教 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多方面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点明了张家界举世无双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课文内容紧扣\迷人\一词:先说游览张家界之后的总体感受—仙境般迷人;然后通过奇山秀水的描写和张家界在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位,具体表明了张家界的迷人;课文的结尾和开头相呼应,强调了这里确实是迷人的人间仙境。文章语句优美,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好素材。 【学 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状况分析】五年级实验班学生 该学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兴趣很高,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对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经验。需要提出的是本校实验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打字速度比较快、绘画技能特别强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絮、劈、纤、杉、皆、锦、怡

2、读懂课文,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多种途径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的;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或教学策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景色,单单靠文字的表述来让学生领会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尝试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直观地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师生的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又为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了条件,达到及时检查、巩固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活动概述】教学围绕读文,质疑,解疑,再读,再解疑这一中心环节,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理解课文、查找资料中解疑,在感情朗读中体会表达方法,在仿写练笔中培养写作应用能力。 【教学条件】

1、主要教学地点:机房

2、本次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本次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熟悉计算机常用操作,打字有一定的速度;能搜集并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

4、硬件:教师用计算机一台,学生计算机50台,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教室,专用教学平台,投影机,学生回家用Internet 5、软件

(1)学科素材/资源库:有关的资料(网上查找和教师准备相关学习资料) (2)学科教学软件:自制网页

(3)教师自编课件

(4)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网页。 http://www.okzjj.com http://www.9zjj.com

http://www.zjjtour.com/ http://www.syzjj.com (5)自制课件介绍:

语文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创设情境,或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情境,或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学生所需信息,或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简单描述。总之,课件的使用,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并使之水乳交融。

【教学流程图】 【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看看这些图片,知道是什么景点吗? 今天这一课,我们要去湖南的张家界走一走,领略哪儿的迷人风光(屏幕出示:迷人的张家界,“迷人”二字用红色显示) 观看泰山、华山、黄山、桂林、张家界的景色图片(以张家界的图片为多)

齐读课题。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图片,直观形象地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入景,入情地领悟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初步感知,质疑问难 为什么说张家界迷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大屏幕展示张家界的景色,配乐朗读。)

再快速读一读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写在“问号姐姐”栏里。(屏幕出示:问号姐姐)师巡视指导操作

学生初次欣赏张家界的景色,听配乐朗读,认识生字。

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打在学生机上的相应位置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

三、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自由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在书上圈圈划划,看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对解决问题多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

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后打在大屏幕上。 学生按要求自学。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的问题后打“* ”,屏幕上会出现表示夸奖的图片(在学生机上操作)

集体讨论,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能通过阅读和思考,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查找搜集资料,解决重点问题,体会表达方法 你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吗?怎么解决呢?

以小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看哪些小组解决的问题多。

重点指导解决: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家界的“迷人”。2、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开头的中心句及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教师用多媒体提供资料库) 学生分四人小组,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负责查找、搜集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了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减缓了练习的坡度,教师的适时点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发挥。

五、练读课文,体会感情。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最喜欢哪一部分?说说理由。 请看大屏幕,用鼠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一读。(屏幕出示五幅图,分别是二——六自然段,配以文字,供学生选择) 你读得怎么样?读给你最要好的同学听一听? 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一听?(配乐)

请五个同学分别读二——六自然段(配上音乐) 学生说出喜欢自己喜欢的一段及理由 。

学生在学生机上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练读。

学生互查朗读情况。

学生展示读书情况。

学生在叙述喜欢的理由时,使刚学的表达方法及时得到巩固。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强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达自己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想象,达到积累语言,感情朗读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仿写练笔,课堂小结

张家界的美景可多了,除了书上介绍的,你在课前还收集了那些资料,愿意介绍给同学们吗?

老师这儿还有许多的张家界美景,给大家看一看。(大屏幕播放录象,最后定格成一幅幅画面)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想写下来吗?模仿书上的写法,选择一幅画面写一写。 请学生来读一读自己的练笔。

小结,提出疑问: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风景名胜?(屏幕出示一些风景名胜遭破坏的画面。)

欣赏有关张家界的音乐,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观看录象。

学生在学生机上选择喜欢的一幅画面,点击,再次观看,进行小练笔。 学生修改,朗读自己的练笔。

学生思考问题,课后解决,可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资料展示,激发了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使学生开阔视野,练笔的设计,达到语文教学使学生能“语”能“文”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课后问题的提出,将语文学习的范围延伸至课外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教学评价设计】课前学生收集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初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张家界的迷人风光,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4、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重点:

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知、感悟能力。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随着阅读面的不断扩阔,有了一定的诵读和初步感知能力,他们对散文学习的障碍主要在于含蓄语言的理解上。但初一学生又具有好胜心强、好想像的能力。因此,敢于探索、积极思维、合作交流的互动气氛容易形成。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完全可以培养起来。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好教具:一张有段百花盛开、百鸟争鸣音画效果的VCD和歌曲《奉献》,一些制作好的幻灯片。

2、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3、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4、准备好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文化传统,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什么是诚信呢?就是互相忠诚、互相信赖。其实不单是人与人的交往需要它,就是与动物交往也需要如此。下面先请欣赏一组配乐的画面:百花盛开,百鸟争鸣。这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也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平添了多少情趣!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色彩和情趣。尤其在有些作家的眼里鸟岂止是人类的朋友,简直就是疼爱有加的儿女。不信吗,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曾经是专业篮球运动员的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散文《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巢chao 蔓 man 驳bo 瞅瞅chou 雏儿chur 啄zhuo 呷呷xia 睑jian 眸mou 2、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重新为它们加工鸟巢;按时添食加水;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轻易打扰它们的生活。)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与一家三口珍珠鸟由陌生、害怕到亲近的过程) 三、精读理解,合作探究

1、 划出文中交代\我\的举动的语句,从这些举动中,你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找出在“我”的举动下鸟儿的反应。

(用幻灯片明确:先明确题1的“举动”,再补充上题2的“反应”) ▲\\的举动的语句与鸟的反应

a、挂在窗前,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格外轻松自在

b、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c、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有一个更小的脑袋探出来

d、我不管它-------打开窗子,决不飞出去

e、我不去伤害它、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蹦到杯子上喝茶,绕者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f、我不动声色地写,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啄颤动的笔尖,啄我的手指

g、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h、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

▲▲从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出\我\有爱心、耐心、感情细腻,总之是个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的人

2、让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提出,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稍作归纳。旨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组赏读文章,思考:

1、文章开头为何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由于\我\对鸟儿的爱护、尊重,鸟儿才会有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任我这样的变化过程。这为下文做了铺垫,前后形成对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2、文章的结尾有何深刻含义?又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富有深刻的哲理,不仅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也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这种结尾特点叫做卒章见志。) 3、既然人与动物尚能如此,那我们人与人要创造这种境界应该如何? (要点:彼此尊重 真诚相待 相互信赖) 4、课后写一个状物的片段,注意融情于物

五、欣赏歌曲,激发情感

(一边听韦唯的歌曲《奉献》,教师一边总结)

同学们,正当我们陶醉在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中时,有时我们会看到不愿看到的画面。但是,这是事实,是客观存在。是我们人类的残忍和贪婪使我们失去了鸟儿对我们的“信赖”,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什么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认为是“爱”!让我们一起来唱这首爱的颂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写一则新闻报道的板报稿 习作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我市第九届小学生男子篮球比赛结束东城小学男篮获得冠军》,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

2、在学习例文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写一则跳绳比赛的新闻报道。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写法,把事件写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是怎样报道市第九届小学生男子篮球比赛冠军争夺战的?

2、通过讨论,领会这则体育新闻报道的写法,明确新闻报道的写作要点。报道的题目应把事情的结果,即最重要的内容写出来。这则报道开头交代了比赛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结果,接下来叙述夺冠情况,最后交代有关问题。 3、举行一次班级跳绳比赛,组织学生观看,仿照例文写一篇新闻报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写法。难点:对跳绳比赛中精彩(争夺冠军)部分的观察、描述。

课前准备:举行一次班级跳绳比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段新闻广播。

说说这则新闻内容,体会新闻的好处。

2、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的新闻报道激发学生对新闻报道的兴趣。 二、出示例文,了解内容 1、指名朗读例文。

2、说说例文的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些什么。 三、讨论例文,明确写法

1、同桌、前后位的同学展开讨论,看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 2、题目就如文章的眼睛,新闻报道的题目应该怎样写呢? 3、如何将要报道的新闻告诉听者或读者呢?

用“开头??接下来??最后??”的句式说法。

(板书:开 头:交代结果 接下来:事情经过 最 后: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跳绳比赛

1、指名说说跳绳比赛的情况。

2、按照板书的提示教师指导将跳绳比赛按新闻报道格式说。 3、给这次跳绳比赛的新闻报道命题。

五、请一位同学当小记者将我们班这次跳绳比赛向全班同学发布,练习写稿。 六、指导评议,修改,择优选送校电视台播出。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蛋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培养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 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 页上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请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除了这些,你订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 (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

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2)制作资料卡片(3)拍照片(4)编辑剪报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2、培养学生良好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拔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贵在坚持,培养学生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2、知道处处都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该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别在做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

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都是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练习2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 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 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 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 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 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 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第(1)句话。

(2)这道题毛病出在哪儿?怎么改?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说明修改的理由)

3.练习。

(1)学生试着修改第(2)、(3)句、教师巡视。 (2)同桌交流再汇报。 4.反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喊他去他家玩,他答应了。

(2)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几乎根本没有不及格的同学。 (3)我们要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学生可查词典,或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3.练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指名读。 4.反馈:集体背,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教师说清题目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1)查字典,把不会读的字注音,并写出它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解释出来。 (2)自由读这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3)老师简介老子和孙子。

(4)指导学生通过读,弄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

第一句名言的意思是:祸患啊,幸福正依附在它的身上;幸福啊,祸患正隐伏在它的内部。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幸福与祸患,知道辩证地看待问题,即祸患有可能转变为幸福,幸福也有可能转变成祸患。

第二句名言的意思是:知道他方(指敌人方面)又知道我方的长处和短处,不管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不知道他方的情况而只知道我方的情况,就只有一半取胜的希望,而另一半则是失败;不知道他方又不知道自己一方,那每一次打仗就必然都失败。 3.练习。

4.反馈:检查朗读、检查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 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明白说话的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做速记;三是转述时要把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的经过说清楚,说完整。 2.指导。

(1)什么是转述?转述有什么要求?结合例子,让学生明白,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懂就叫转述。转述时一要注意把别人说的话听清楚,二要注意转述的内容完整性,三要注意说话人的原意,不要随意改动,关键性的内容不能有所遗漏,

四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2)教师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认真地听教师介绍,对老师读的这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只听不记。

(3)教师再次介绍史律同学发明简易洒水壶。

听这一遍介绍,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地听的同时记录要点。

可以提供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速记要点,记录的内容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

(4)讨论所记录的要点,组织同桌或四人一小组练习转述,教师提示人称的变换。 3.练习。

(1)小组选代表转述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同评议。

师提示同学们听时从经过是否完整清楚,人称交代是否明白两个方面去评议。 要点提示:首先,他在雪碧瓶盖上戳了些小眼,结果水不能自动地洒出来,接着,他发现了医院挂水用的盐水瓶,受到了启发,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原因,最后终于发明了简易洒水壶。 二、教学第八题(略)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并加以改正。 3、读句子,画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4、在句子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示儿》这首古诗。

7、学会解释

8、学写毛笔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指名读题目

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目标。 2、指导

(1) 指名朗读第一句话。

(2) 目标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和标点的位置。 (3) 这些字你认为有哪些在书写时应引起注意? (4) 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生”、“之”两个字。 3、练习

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 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 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指名读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具体目标。 (先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2、指导

(1) 指名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并用笔把用错的字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 (2) 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把“安”错用成“按”,把“垦”错用成“恳”的? (引导学生从音、形、义这三个角度来思考,分析错因,提高辨析能力)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找出第二行的词语中用错的字,并进行正误比较,分析病因。 3、练习

(1) 让学生把每个词语中用错的字改正过来,填写在括号里。 (2) 填好之后,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用错的原因。 4、反馈。

(1) 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每人一行),看他们能否正确地修改出用错的字。 (2) 同桌互相校对。

(3) 指出全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并适当地增加一些改错字训练。 参考答案:按装机器(安)刻服困难(克)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 指名读题

开恳荒地(垦) 欣尝音乐(赏)

引导学生弄清楚本题的目标。(一是读句子,弄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二是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选择一个符合句子目标的词,然后画去那个不恰当的词) 2、指导

(1) 出示第一句话。

①“夸奖”是什么意思?(称赞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

“炫耀“是什么意思?(夸耀)

②“夸奖”与“炫耀”有什么区别?

③ 请把这两个词分别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看哪个词比较符合句子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指导练习第二、三句话。 3、练习

(1) 让学生把每句话中括号里的不恰当的词画去。

(2) 仔细读句子,体会选择的词是否符合句子的目标。 4、反馈

(1) 指名逐句回答。

(2) 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3) 齐读:完成练习后的三句话。 参考答案:

(1) 孔雀展开大尾巴,(夸奖 炫耀)自己的美丽。 (2) 妈妈对我的关心真是(无肝不至 无微不至)。 (3) 我一定牢牢地记住老师的谆谆(教导 教议)。 四、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本题目标是什么。 2、指导

(1) 出示第(1)小题。

① 请学生自由读句子,仔细地体会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 ② 想一想,这两个分句之间可以用什么关联词语来连接:

(这两个分句之间既可以用“无论??都??”又可以用“不管??总??”来连接)

③ 让学生把关联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仔细地读体会所用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2)小题。 3、练习

让学生根据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填好后认真地读是否恰当。 4、反馈。

读句子,仔细体会所填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 (1) 同桌互相检查填写情况。 (2) 指名逐句回答。 (3) 齐读这两句话。

(4) 指出全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适当增加一些矫正性训练。 第二课时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题目,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目标。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目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赴汤蹈火:汤,开水。蹈,踩。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一声怒喝就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卓尔不群:卓尔,超出一般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3、练习:自由读,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六、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告诉学生,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目标。(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目标读通,读顺,读正确。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让学生试说诗的大意。

(5)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6)指导学生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死去/元悲//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七、教学第八题(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学生能在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保持冷静,态度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

2、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片断或亲身体验,掌握解释的技巧。

3、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和评议,强化训练效果。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被人误会的事例。 2、准备情境录像片断(内容为练习第一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引入主题:同学们,你们被人误会过吗?你当时是怎样向他人解释的呢?说给同学们听一听。也可以利用直观手段,请同学们看一段情境录像片断(练习第一题:单小英迟到直接闯入课堂,当老师问起迟到的事,她还理直气壮地说:“我

没想迟到呀!那没办法,路上堵车了,能怪我吗?”说着还生气地把书包往桌上一扔。)同学们说单小英的这种解释怎么样?(学生交流讨论)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解释才好呢?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⒈进入新课,学生读题,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⒉同学们都知道了单小英的这种解释不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帮助她,看看怎样解释才能让老师接受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让学生懂得在遇到被别人误会向他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②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③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⒊出示:陈文彬很喜欢读课外书,爸爸看见了总是说:“你就是不好好学习功课,看起闲书来倒挺有劲。”如果你是陈文彬,你该向爸爸解释呢?

李东方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小妹妹跌倒了,便跑过去把她扶起来。一位阿姨走出来,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把我的孩子碰倒了?”

⒋学生自选一题,自拟提纲,分四人小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完善。

⒌同桌之间根据拟定的提纲,相互练说(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然后指名个别说。

三、模拟情境,角色体验

学生分小组(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实践中要注意体态端庄大方,注意口头语言与面部表情的结合,必要时还要辅以动作。教师相机纠正双方的语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四、总结评价,激励进步 模拟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或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学生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交际规则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纠正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不足,更好地完成整个交际过程。评选最佳交际小组,让学生在欢笑和掌声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

船 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幻灯片、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 机械 灵魂 争执 控制 调遣 呼号 斗殴 克莱芒 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 自救 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目标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意思?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 四、质疑

五、背诵第29、30自然段。

14*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石猴成为美猴王的经历。 3 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出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1 大家可以都看过《西游记》,对孙悟空法术无穷,武艺高强,智慧卓绝,非常了解。那么大家知道美猴王是怎么生出来的吗?又是怎样坐上王位的呢?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西游记》小说原著的一个片断——《美猴王出世》。

二 自读课文,质疑讨论,感知大意。

1 各自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相互讨论、查词典;不懂的地方可以记下来。

2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

这是从古典白话小说中节选出来的一则短文,文中有些文言词汇和现代语言有区别,有的现在已不使用。学生提出不易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简单地指点一下,但无须深入理解。

3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研读重点,深化理解。

1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 学生交流讨论。

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这一点,可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线索理出事情的经过,再用自己的话叙述。

四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每个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

五 布置作业。

如果有兴趣,可以摘抄喜欢的词句,也可以读读《西游记》。

积累?运用 三 教学目标:

1 背诵杜甫的《春夜喜雨》,初步理解诗意。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及“螳螂捕蝉”的意思。

3 练习开展辩论,学习组织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自己说话时有理有据。 4 给老师、校长写一封信,在信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读背《春夜喜雨》。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试读。老师指点。 3 同桌对读,互相竞赛。

4 简要疏解,初步感受诗意。 5 想象意境,熟读成诵。

6 赛一赛谁背得正确,流利。

二 阅读《螳螂捕蝉》。

1 默读短文,想一想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读后交流讨论。

这篇短文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那个年轻人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好在哪里?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从这个成语中你想到了什么? 3 课后还可以收集一些成语典故,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 明克辩论主题。

辩论主题“开卷一定有益”。

二 确定观点,组成辩论双方。

个人先表明自己的基本观点,赞同“开卷一定有益”的组成正方,同意“开卷未必有益”的组成反方。

三 分小组先行尝试。

将正、反各分成三至四人小组,由一个正方小组和一个反方小组结成辩论对子。辩论开始前组内应先酝酿一下,个人就本方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寻找根据,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等 。稍作准备后,正式开始辩论。辩论发言时,要有秩序,可双方轮流派人发言,也可以一组内几个人轮流发言。辩论时除发表自己的观点外,还可以针对对方发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驳。

四 择优示范。

选择辩论开展得比较好的,双方阐述有理有据的一个辩论对子,向全班学生交流作示范。结束后共同总结其长处。

五 合成大组,全班辩论。

六 总结辩论。

辩论结束后,正反两方共同总结一下,肯定双方说得有道理的地方,以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同时交流对开展辩论的体会,认识到开展辩论对锻炼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益处,从而激发参与辩论的兴趣。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一 明确习作主题。

作为一个闪年级的学生,即将小学毕业,离开学校,本次习作,就是要求学生给校长事老师写一封信,对母校工作提建议。

二 展开思路,确定写作内容。

1 前几天,老师要求大家回忆一下近几年来的学校生活,采访有关人员,作些调查了解。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回忆一下近几年来学校生活,你发现学校作中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你认为该怎么做?

走访了学校的哪些地方,发现了哪些不如意的事情?

比如走访图书室,了解藏书量有多少,新书是否经常添购,图书室布置是否合理等;走访学校食堂,了解卫生制度是否健全,工作人员操作是否规范,菜谱是否符合营养要求、是否拿乎大家口味等;还可以走访医务室,察看学校操场、某个专业室等。

与哪个年级、哪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 2 挑选一两件你认为重要的、自己感受深的事情,写成建议。 先把了解到的问题陈述清楚,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建议要实在,不要空谈,能解决问题,不宁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写信的形式提出建议,要注意写信的格式。

三 学生起昔,老师巡视。

第四课时

(学生习作)

学生继续习作,然后誊写。

第五课时

(习作讲评)

一 展示优秀习作,反馈领导、老师意见。

1 习作批改完毕后,将写得好的建议信呈送有关领导、老师,并收集反馈意见。 2 分别请这几位同学宣读自己的建议信。 3 大家对建议信进行议价。

4 老师介绍学校关领导的反馈意见。

5 对这些关心学校情况,积极为学校提建议的学生表示感谢。

二 展示存在问题的习作,共同修改。

大家听同学读后加以评论,肯定写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修改意见。

三 阅读本人习作,撰写自评意见。

第12册语文第四单元 2003年3月

15 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泉所盼 北定 告翁 (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 ,不读d ,还:读hu n,不读h i。) 2、 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16 匆匆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板书课题)同学们读读这个词,谁知道“匆匆”是什么意思?在哪些时候,我们能用到这个词呢?请用它说一句话。

那么在我们即将读到的课文里,“匆匆“指的是什么呢?

二 自读自悟。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认真书写4个生字。 2 思考问题:

文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或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或感受。 3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 交流自学情况。

1 指名检查读文情况,读不通的段落再重点练习。需要留意的词语有“确乎、时间的流、头涔涔而泪潸潸、两三方、轻轻悄悄、凝然、徘徊、赤裸裸”。 2 小组音交流思考的问题。

3 各小组派代表介绍对问题思考。

4 交流、读者论坛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通过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进一步读书讨论时解决。

学生弄不懂的问题能有:

(1) 作者对时间的感受怎么会这样深刻?

(2)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是什么意思?

第二课时

一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选择喜欢的一两段练习朗读。

2 指名读,先说说自己的为什么喜欢,再读。 3 师生评议后,大家共同练习读。 评议要点:

(1)第一段应读出“燕子、杨柳、桃花”与日子的对比及作者的猜测与追问。 (2)第二段应读出日子溜去得悄无声息,令人毫无察觉。 (3)第三段要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歇。

(4)第四段要读出作者的思考: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要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子?

4 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 讨论上节课的疑点,进一步读课文。 1 通过朗读,有没有解决疑点?

启发思考:作者写文时年龄多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青年?(通过启发,使学生体会到作者不愿虚度年华。)

2 带着新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自由说一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拘一格,但可相机点拨学生多角度地去想:可以从作者想,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想。)

三 仿写第三自然段。

提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依照作者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1 自主写。

2 指名读。评议。

四 课外拓展

要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子,作者朱自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度过他的日子的,他是否“只有徘徊、只有匆匆”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读读他的其他文章,作出自己的回答吧!

17*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作者对启蒙老师感激之情,并能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重点:

从读中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童年生活是难忘的。童年时的启蒙老师可能会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讲述的是“我”的一位启蒙老师对“我”的一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

三 自读自悟。 1 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回忆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启蒙老师有怎样的品质。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 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 检查、交流。

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

2 说说课文回忆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第一件事:讲演比赛; 第二件事:受到批评;

第三件事:对日语课态度宽容。

从这三件事,体会到启蒙老师对学生的教导: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的诚实的人。

3 提出不理解的语句。

学生不理解的语句主要有两处:

(1)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 (2)课文最后的一个带问号的句子。

4 共同讨论难理解的语句,加深体会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怀念之情。

五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 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讲一件自己的启蒙老师在你的心灵播下美好种子的事。 总结:

老师学生的教育,有时是言传的,更多的时候是身教,需要每们学生用心去体会。希望老师们在你们身上揪下美好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

18* 三克镭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概括三克镭的各自来历、用途,并从中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3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由此想开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惧有关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

课前,同学们从影视上或从报刊上对居里夫人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就请把你们了解的资料说一说。

二 快速阅读。

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请学生自己快速地阅读,找出三克镭的来历和各自的用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 深入探究。

1 为什么说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老师可稍作提示:可以从每克镭的来历、用途去想,比如:第一克镭是居里夫人在世界上第一个提炼成功,又毫无保留地颂了提炼方法,从中可以体会到居里夫人的什么精神?第二克镭?第三克镭?使学生从三克镭中体会到: 第一克镭:创新精神 无私精神 第二克镭:献身科学 第三克镭:关爱全人类

再从居里夫人的话:没有人应该因为镭而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再体会到居里夫人的献身科学,大公无私的精神。 2 体会《居里夫人自传》里的一段话。

要求学生把这段话读几遍,想想这段话表达了几个意思,居里夫人最想说的是什么。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这段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肯定获得专利的合理性;二是赞赏不要专利的大公无私。居里夫人把大公无私、献身科学作为最高的追求。

四 由课文内容想开去。

对学生的想开去,要稍加引导,开拓思路,如,由居里夫人放弃专利想到的以及还有哪些科学家像居里夫人那样具有伟大的人格?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全人类都获益;华罗庚的优选法,为数学方法的普及花费了后半生的大半精力等;还有霍金、纳会等伟大科学家的事迹) 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开去的内容尽情表达出来。

五 拓展延伸。

最后,可向学生朗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使学生对居里夫人有更深

的认识。

读写例话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目标:

理解例话的内容,知道阅读文章,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读例话

1 例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举例说说,怎样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二 交流汇报。

1 小组交流例话内容。

2 全班交流:怎样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1)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 (2) 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3 总结: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三 重读《厄运中的海伦》。

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想。

1 厄运中的海伦是幸运还是不幸?(她很不幸,但又很幸运。有为她费尽心力的父母,有那么耐心的老师,她是幸运的。)

2 聋哑盲孩子成功,靠什么?(家庭,老师,人人努力) 3 假如残疾人都会出海伦一样的努力?

4 作为正常人,我们从海伦身上学到了什么? 5 残疾人身体是残疾的,可心灵却是健全的。 6 中国的海伦——张海迪。

四 课外拓展。

选择一篇你课外读过的文章,把你读后想到的写下来。

积累?运用 四

教学目标:

1 会读并背诵四副对联,激发学生喜欢对联的情趣。

2 阅读古代趣联巧对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试作对联的兴趣。 3 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

4 进行“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从本节课开始,进行“积累?运用 四”的各项练习。这节课进行两项练习:第一,读读背背,练习读对联,并背下四副有趣的对联。第二,阅读古代文人“趣联巧对”的两个小故事,了解那一副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也学着对一对。

二 完成“读读背背”。

1 自己试着读一读四副对联,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中恰当的停顿。

2 指名读。注意听,读得对不对。学生评议,老师指点容易读错之处,要求读出上下联中词语的“对仗”。

(解释“对仗”,指上下两句里的词语,就像仪仗队里的队员,一一对应,排列非常整齐。)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从中感受怎样读出对仗关系。

3 学生自己边读边画出上下联中对仗的词语。老师举例说明标画方法。 4 交流读法,互相评点。

5 练习背诵。采取同桌对句、男女对句、分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式。

三 阅读“趣联巧对”。

1 自读短文,根据文中的解释,弄懂每个小故事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2 欣赏两副对联,说说对联里哪里对得巧妙,趣味在哪里。把两副对联读好读熟,背下来。

3 讨论交流。

4 谁还了解这样趣联巧对的小故事或背诵过很有趣的对联,说给大家听听。 5 老师就现场或生活中的人、事、物出上联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对上后,评议一下对得怎么样,然后组织学生试着对对联。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 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 谈话导入。

你们已是六年级学生了,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许多事让你难以忘怀,你最忘不了的是什么事呢?一定有许多人你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那么你最忘不了的又是谁呢?

2 学生自由说说令其难忘的人和事。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以启发学生。

(1)难忘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高兴的,难过的,内疚的,难堪的,有趣的,感动的任何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永远忘不了的一幕。 (2)难忘的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学校的其他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是学校里的工人或客人等,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只人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就可以。

二 明确习作要求。

1 题目可以用“难忘”,也可以自拟。

2 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三 自主习作。

1 构思好后自主习作。

2 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3 选择典型内容的习作,准备引导学生评议。

(典型的习作包括:具体与不具体的,选材多角度、叙述有特色的,写法富有个性的。)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 指名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 请5至6位同学读习作,师生逐个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2 同桌互读互评。

二 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1 自己修改。

2 请伙伴帮助修改,改正不通的句子和写错的字和标点符号。 3 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

(习作拓展)

一 佳作欣赏。 老师批发后,选出选材,体裁,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尤其是突出如何“难忘”的习作,向学生介绍,请小作者当众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二 宣读进步作文和优秀片断。

选择有进步同学的习作和好的习作片断,请作者读给大家听,激发写作兴趣,激励学生进步。

三 老师宣读下水作文。

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了解写作文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老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 一 导语。

我们学过《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给人类发出了警告。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怎样呢?让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二 读课本中的活动提示。

三 交流讨论。

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调查?

根据学生谈到的,相机引导:利用现有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 布置任务。

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用两周时间进行调查,注意保管好调查资料,准备好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展示,参加《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专题语文活动。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安徒生)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上”。)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3、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徊去还要挨打,真可怜。)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一段。

2.按照“思考?练习”第二:三题,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

二、自学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J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不敢擦火柴。从第二句的“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抽出一根火柴来擦的。)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因为擦燃第一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正想暖和暖和,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紧接着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火炉。擦燃第二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一只烤鹅在向她走来,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她马上又擦燃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只烤鹅。擦燃第三根火柴时,小女孩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火柴灭了,圣诞树又不见了,小女孩为了留住美丽的圣诞树,就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因为小女孩在擦燃第四根火柴的时候,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小女孩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也没有人疼爱,她想要暖和暖和,想要吃点东西,想要和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有人疼爱,所以就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些东西,这是个原因。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擦根火柴,在火柴光里,能不能看到这样东西?(不能看到)小女孩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见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还有什么原因?(小女孩看到的是一种幻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整整一天受冻挨饿,这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平时渴望得到的东西)是啊,弄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更觉得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看看插图,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有的读整段,有的可自选其中的一部分朗读。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的第三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看看本课砒生字,注意生字的写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人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这两段讲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课文里说,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段。

二、学生自学第三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三段,试着回答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小女孩冻死了。)前面说的“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

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五、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的呢?(作者是根据想象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童话乙童话的内容来之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是根据他平时见到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和穷苦孩子冻死街头的情景来想象的。)

六、巩固生字词

1.仔细看看生字,想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同座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穷人》。

板书: 擦—————幻想———渴望 死了 一 火炉 温暖 二 烤鹅 食物

三 圣诞树 乐趣 灭了 微笑 四 奶奶 疼爱 五 飞走了 幸福

20 穷人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54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