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导管

更新时间:2024-06-20 15: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围术期肺动脉导管临床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PAC)是右心导管的一种,

经皮穿刺后,导管经上腔或下腔静脉到右房、右室,再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

用途:

1 通过PAC可测定心脏各部位的血氧饱和度,计算血氧含量,判断心腔或大血管间是否存在分流和畸形。

2 可连续监测:

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

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

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RVEDV)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 测定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

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AWP)等

用于判定心内容量,并通过计算心内分流量、全身血管和肺血管阻力、氧转运量和氧消耗量等,评价心、肺功能和病变的严重程度。

3应用电极导管还可进行心脏电生理研究、行心内临时起搏、经中心静脉及肺动脉给药等。PAC是对心脏病和休克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观察病情和评估疗效的较为准确的方法之一。

PAP和SvO2监测为PAC所特有的监测功能;PAC在连续监测CO、体、肺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输液输血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优化全身的氧供需平衡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确保心室满意的液体负荷、指导血管活性药和正性肌力药的使用,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禁忌证:PAC无绝对禁忌证,对于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右心房或右心室内肿瘤、法洛四联症等病例一般不宜使用。严重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近期放置起搏导管者常作为相对禁忌证,可根据病情需要及操作者熟悉程度,权衡利弊决定取舍。

PAC放置的基本设备和操作

基本设备

1 ",PAC和相关物品",穿刺针、导引钢丝、带静脉扩张器和旁路输液管的导管鞘、导管、导管保护套、压力测量装置等。

2", PAC种类",目前临床常用的PAC导管有六种: 二腔(PAP和PAWP) 三腔(PAP和PAWP+CVP) 四腔(PAP和PAWP+CVP+CO) 五腔(PAP和PAWP+CVP+CO+SvO2)

六腔[两种类型,一种增加连续心排量(CCO)的监测功能;另一种除CCO监测功能外,还增加RVEF和RVEDV的监测]。

根据临床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PAC导管。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PAC导管测定CO时,应注意采用各自的校正因子。 操作

1 ",PAC置入途径:经上腔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经下腔静脉:经股静脉置入PAC,依据方便程度选择置入路径。

2",操作技术",经颈内静脉途径进入的导管,在置入15~20cm左右时(经肘静脉需40~45cm),管端即可达右心房,可记录到低平的右房压力波形(0~6mmHg),

给予气囊充气1~1.5ml→PAC顺血流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导管尖端达右心室时,压力突然升高,下降支又迅速回到零点,出现典型的右心室压力(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RVP)波形(S=25mmHg,D=0~6mmHg),此时深度为30~35cm,如不出RVP波形现说明导管可能误入下腔静脉。

当置入40cm左右后,导管进入肺动脉(PA),此时收缩压改变不大,而舒张压显著升高,大于右心室舒张压,呈现肺动脉压力(PAP)波形(S=15~28,D=8~15mmHg),此时深度约为40~45cm。

将导管继续推进,即可嵌入肺小动脉分支,出现PAWP波形(6~12mmHg),深度约为50~55cm

气囊放气后可再现PAP波形(图1)。

图1",心电图及导管推进过程连续压力变化曲线

图2??管推进过程连续压力变化曲线

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包括: (1)测压传感器零点的位置; (2)PAC尖端气囊的肺区带位置; (3)其他因素。

PAC参数的正常值及其解释 一 前负荷相关参数

1", CVP:",PAC的一个通道位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时,可以直接测定CVP和右房

压(RAP),正常值范围0~6mmHg。小于4mmHg通常表示心腔充盈欠佳或血容量不足,高于12mmHg通常表示右心功能不全或输液超负荷。CVP会受到以下一项或多项因素的影响: (1)循环血容量; (2)静脉张力; (3)心肌收缩力; (4)胸腔内压力; ( 5)肺循环阻力;

(6)心脏周围压力(如心包疾病等);

(7)其他因素(如导管堵塞等)CVP可用于指导输液和输血以及判定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效果。

测定CVP时应注意:不应仅以CVP的单次测定值来决定体内的容量状态,重症患者中,应该用2~5cmH2O或3~7mmHgPAWP的输液试验,动态连续观察CVP变化以判断循环血容量和心血管功能间的关系。

2", PAWP",由于左心房和肺静脉之间不存在瓣膜,左心房压可逆向经肺静脉传至肺毛细血管,①如无肺血管病变,PAWP可反映左房压。②如无二尖瓣病变,PAWP可间接反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用于判定左心室的前负荷,其正常值范围6~12mmHg。③PAWP可以估计肺循环状态和左心室功能,鉴别心源性或肺源

性肺水肿,④判定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效果,⑤诊断低血容量以及判断输血、输液效果等。如果每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降低,PAWP小于6mmHg提示可能存在低血容量,如果SVI低,PAWP大于12mmHg则通常反映左心功能衰竭,PAWP大于25mmHg可能存在急性肺水肿。同样,PAWP在反映LVEDP时,如存在主动脉反流、肺切除或肺栓塞时血管支流血流明显减少,左室顺应性降低时,PAWP低于LVEDP;相反如存在气道压增加、肺静脉异常、心动过速、二尖瓣狭窄等病变时,PAWP高于LVEDP。

3", RVEDV",容量型PAC具有直接测定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40%~60%;通过SV/EF%(每搏量SV=CO/HR)计算可以获得RVEDV,其正常值范围为100~160ml[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60~100ml/m2]并通过RVEDV-SV计算获得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igh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RVESV)指标,正常值范围:50~100ml[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RVESVI):30~60ml/m2]。RVEDV不会受到胸内压和腹内压力升高的影响,并且不论静态或动态情况下,与SVI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分析RVEDV指标时,需考虑右心室收缩力、右心室后负荷以及右心室预充容量的影响。 后负荷相关参数??

1",体循环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为了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必须维持一定的组织灌注压,血管内容量、心肌收缩力和外周血管阻力是决定灌注压的主要因素。SVR的正常值为800~1200 dyn·s-1·cm-5,SVR< 800dyn·s-1·cm-5提示全身血管阻力低,可能使血压降低,如药物影响、败血症等;>1200 dyn·s-1·cm-5提示全身血管阻力高,可能会影响心脏射血功能和组织器

官的血液灌注。

2",肺循环阻力指数(pulmonary circulation resistance,PVR)",PVR正常值为120~240 dyn·s-1·cm-5,PVR>250dyn·s-1·cm-5提示肺血管阻力增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部疾病、肺水肿、左心衰竭、ARDS)。 心脏收缩功能相关参数

1",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和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 ",SV 是指心脏每次收缩的射血量,正常值为60~90ml( SVI:25~45ml·b-1·m-2),主要反映心脏的射血功能,取决于心室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及全身血管阻力,是血流动力学重要的参数。在低血容量和心脏衰竭时,SV/SVI是首先改变的变量之一,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每搏量的下降可以通过心率增加来代偿,以维持CO的正常。因此,CO不是心脏射血功能的可靠反映。SVI<24mlb-1m-2提示心脏射血功能减弱,原因包括前负荷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如左心衰)、外周阻力增加等。

2",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容量型PAC具有测定RVEF和CEDV(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RVED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功能。RVEF正常值范围为40%~60%,常会受到右心室前负荷、右心室收缩力和后负荷的影响,基于RVEF大小,结合CVP或右房压(RAP)和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可以协助诊断右心室功能衰竭。 3",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

",CO是指左或右心室每分钟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正常成人的CO为5~6L/min,CI的正常值为2.5~4.0L·b-1·m-2。CO反映心肌的射血功能,测定CO对判断心功能、计算血流动力学其他参数如CI、PVR等,以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PAC,用温度稀释法测定CO在临床应用广泛。正常情况下,左、右

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但在分流量增加时可产生较大误差。CO是全身氧供(Oxygen delivery,DO2)的主要决定因素。CO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与体表面积密切相关。因此,CO除以体表面积得出的CI,成为比较不同个体心脏排血功能的常用参数。 压力相关参数

1",肺动脉压(PAP)",目前仅能通过PAC直接测定肺动脉压力(PAP),其正常值为15~28/8~15mmHg、平均脉动脉压(MPAP)10~25mmHg。静态下如果MPAP超过25mmHg,动态下MPAP超过30mmHg,即可诊断肺动脉高压。PAP受胸腔内压力的影响,测定压力时应在呼气相开始时进行。PAP降低常见于低血容量;PAP升高多见于COPD、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心肺复苏后、心内分流等。缺氧、高碳酸血症、ARDS、肺栓塞等可引起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增加而导致PAP升高。左心功能衰竭、输液超负荷可引起PAP升高,但肺血管阻力并不一定升高。肺动脉舒张压(pulmonary artery diastolic pressure,PAPd)比PAWP仅高1~3mmHg,故可作为PAWP的参考值。当肺部疾病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时,PAP可升高而PAWP可正常或偏低。左心功能衰竭时,PAP升高,PAWP也升高。以此可鉴别肺动脉高压是心源性还是肺源性。 全身氧供需平衡参数

1",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SvO2是衡量机体氧供需平衡的综合指标,不仅反映呼吸系统的氧合功能,也反映循环功能和代谢的变化,但不反映局部器官的氧合状态。其正常值范围为70%~75%。相对应的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mixed venous blood,PvO2)为35~40mmHg。SvO2小于60%反映全身组织氧合受到威胁,小于50%表明组织严

重缺氧,大于80%提示氧利用不充分,大于90%提示组织分流显著增加。SvO2受CO、Hb、SaO2和VO2的影响。SvO2读数及其临床解释见表2。

表2 SvO2原因临床解释

2",氧供(DO2)(需动脉血气分析) ", 指单位时间内由左室向全身组织输送的氧总量。受呼吸、循环和血液系统影响。它由CO和动脉血氧含量(arterial oxygen content,CaO2)的乘积表示。借助PAC获得的CO以及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对危重病人DO2进行及时监测。

计算公式:DO2 =CO×CaO2×10=CO×(Hb×1.39×SaO2+0.003×PaO2)×10 表2 SvO2原因临床解释

DO2的正常范围为600~1000ml/min;麻醉期间DO2的临界值为330ml·min-1·m-2或7~8ml·kg-1·min-1。

3氧耗(VO2)(需血气分析):单位时间内组织细胞实际消耗的氧量,代表全身氧利用的情况,并不代表对氧的实际需要量。CvO2代表组织代谢后循环血液中剩余的氧量。通过PAC测定CO以及动脉、混合静脉血血气,即可对VO2及时监测。 计算公式:VO2=10×CO×(CaO2-CvO2)

=CO×(Hb×1.39×SaO2+0.003×PaO2-Hb×1.39×SvO2+ 0.003×PvO2)×10 VO2的正常值为200~250ml/min;

VO2I(氧耗指数)正常值范围:100~125ml·min-1·m-2。机体处于不同状态下的氧耗不同;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VO2升高10%;寒战可以引起病人VO2成倍增加;严重感染时VO2上升50%~100%;麻醉下VO2下降15%。

4",氧摄取率(Extraction Rate of Oxygen,ERO2)",机体ERO2反映氧从毛细血管向线粒体内膜弥散的状态;它取决于毛细血管内氧浓度及氧从血浆向线粒体内膜的转运距离。正常人氧的摄取率相对恒定,局部器官按照其不同的氧摄取率来满足各器官的不同氧耗状态。

计算公式:ERO2 =VO2/DO2 =(CaO2-CvO2)/CaO2×100%

ERO2正常值22%~30%。正常情况下,当机体DO2增加或减少时,通过改变ERO2而维持氧耗恒定。但当DO2降至某一临界阈值,ERO2增加到最大时,此时机体VO2将随氧供下降而减少。发生氧供依赖性氧耗时,ERO2达最大限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4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