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改革开放40年XX“三农”工作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4-05-31 05: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改革开放40年XX“三农”工作工作总结

耕牛下岗,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了

“我十七八岁时就在生产队挣工分。生产队110亩水田,五六十劳动力一年忙到头。我现在的农场相当于那时10个生产队的劳动成效。拖拉机代替牛犁田时,大家都觉得新奇得不得了。现在,我一家就有农业机械30多台套。”

在双港镇海潮农场,王海潮的多功能仓库里停放着多台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还有育秧工厂一座。“现在,搞农业就像搞工业一样了。”王海潮说。

农业生产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据市农机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08台,小型拖拉机9225台,水稻插秧机413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10台套,小麦播种机235台,联合收割机718台,粮食烘干机134台套,茶叶加工机械2748台套,植保无人机60余台。全市机耕面积73.8千公顷,耕作机械化水平88.05%;机收作业面积63.69千公顷,机械化水平72.69%。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03%。

机械代人、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过去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模式。2017年,我市田间植保进入“飞”时代,首批18架植保无人机当年实现飞防面积30万亩。“田

保姆”日益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共46家,年作业面积9.5万亩,创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农机合作社的壮大,极大促进了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

颜值增加,城乡差距变小了

市直某单位工作的刘先生临近退休,每周双休日都驾车回乡下老家小住两天,弄弄菜园,跟村民唠唠嗑。当年一心要跳出农门的他,在离开乡村40年后,把回乡当成慰藉乡愁的心灵之旅。

吕亭镇兴店村汪启航在外打拼多年,卓有成就。几年前,他带着资本回乡,在田地里做起了文章。资本入驻,大大增添了乡村的颜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10万农民离土进城务工。随着城乡统筹的推进,外出务工潮逐渐回落。从驻守农村出而不得,到外出务工挣钱寄回家,再到回到农村发展,农民对土地、家园的情感曲线,印证的是农村日益增强的吸引力。

“岂止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公交车通到家门口啦!”大关镇麻山村孙某自从城乡公交开通后,就在城区某建筑工地找了份工作,农闲时天天有钱挣。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前,除了境内206国道,全市公路多为砂石路和土路。40年来,全市综合交通总里程295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644公里。全市三级以

上公路总里程307公里,以市区为中心、二级公路通达各镇的“半小时通勤圈”已基本构建完成,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线,以县道为支线,乡村道为连接线,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新农村”、“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我市先后启动75个中心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逐步完善,青草镇江岭村和里仁村、双港镇龙山村、范岗镇杨安村、樟枫村,大关镇小关村在省级“美丽乡村”评选中榜上有名。嬉子湖镇双店村入选“20条最美安徽乡村旅游路线图”。农村文化供给也日益丰富。“农村书屋”覆盖所有建制村,王圩灯会、杨头灯会、孔城莲枪等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利用,为腊月的农村增添了喜庆。今年国庆期间,孔城镇桐梓村60多名妇女上演的旗袍秀“秀”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农民有了更多的乐处和乐趣。

农村不比城里差,已成共识。唐湾镇苗尖寨的老房子、嬉子湖湿地上的花草飞鸟,已经上了“互联网”,链接在“北纬31度-桐城生态文化之旅”线路上,成了旅游资源,与之呼应的农家乐、民宿和桐城茶叶等农特产网上购,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路径。

政策惠民,农民腰包鼓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万元户”看似遥不可及。如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已比比皆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3z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