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 上海市松江区岳阳小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8 16: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两纲”进课堂中青年教学评比教案

语文

最后的玉米-------------------------------------------------------------------------唐 芳(1) 轻点关门----------------------------------------------------------------------------沈辉妹(5) 军神----------------------------------------------------------------------------------吕冰速(10) 熊猫妈妈听电话-------------------------------------------------------------------王文艳(13) 蜘蛛织网----------------------------------------------------------------------------李 娜(19) 画杨桃-------------------------------------------------------------------------------曹建荣(25) 一次著名的冲刺-------------------------------------------------------------------夏 林(34) 数学

质数与合数-------------------------------------------------------------------------叶瑞华(37) 周长的认识-------------------------------------------------------------------------金红香(41) 三角形和四边形-------------------------------------------------------------------宋卫琴(46) 英语

Unit 5 wash with water------------------------------------------------------------姚 炯(50) Unit 4 in the park-------------------------------------------------------------------诸 泓(54) Unit 4 Postman and policeman---------------------------------------------------赵林娟(58) 自然

植物的生活------------------------------------------------------------------------何春郁(62) 体育

岳阳福娃,情系奥运-----------------------------------------------------------郑维莉(65) 音乐

打虎上山--------------------------------------------------------------------------陈晓燕(71) 美术

我给同学画张像-----------------------------------------------------------------赵建英(74)

“两纲”进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

一定要争气-----------------------------------------------------------------------高为平(78) 抗日英雄杨靖宇-----------------------------------------------------------------金春华(80) 生死相随的海鸥-----------------------------------------------------------------许爱萍(82) 数学

年、月、日-----------------------------------------------------------------------杨建华(84) 灯市--------------------------------------------------------------------------------金红香(86) 登月--------------------------------------------------------------------------------胡叶红(88) 英语

Follow the signs -----------------------------------------------------------------吴春梅(90) I have a friend -------------------------------------------------------------------张秀妹(92) I have a friend -------------------------------------------------------------------王国英(93) Colours----------------------------------------------------------------------------张丽君(95)

《岳阳教苑》第十三期 主 编 封面设计 2007年5月 施品金 黄 为 编委会主任 编 委 电脑打印、装订 鲁亚洪 * 陈建华 张 英 * 王 鹰 顾 问 * 倪嘉龙 方自勇 * 吴辉英 钱春娟 * * 沈伯生 编辑室:松江区百岁坊32号 邮编:201600 Email:shipinjin@yyxx.sjedu.cn 电话:57816672

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

唐 芳

【设计说明】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文词精美、意蕴深远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在读文过程中品位文章的精美文词,在学文后有所启示,就是这节课的目标所在。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让学生在自主品读的过程中收获感悟;通过给他们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激;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让学生们在理解品位了文章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的: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哗、棒、褐、唉、烤、淋、怨、荣、誉”9

个生字;在阅读中积累本课词语12个;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烤、怨”;读准“荣誉”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较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2、情感目的:

(1)能借助板书的提示提出问题。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了解“抱怨、

一无是处、心灰意冷”的意思,并能结合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2) 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听记句子,初步懂得:对自己要有信

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人发现。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奇怪奇怪真奇怪,头顶长出胡子来, 解开衣服看一看,颗颗珍珠露出来。 (打一农作物) 2.揭示课题 30 最后的玉米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带入情景,整体感知 1.学习1---3小节

(1)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板书:自信 (2)教学生字“棒”

2.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么自信的玉米却不再自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出示要求:仔细阅读课文的第4到第10小节,圈出表示玉米心理变化的词语。 板书:并不灰心——心灰意冷——抱怨 教学生字:“怨”,理解“抱怨” 2.学习课文4——10小节

(1) 玉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变化?引读4、5、6小节。 3.学习 课文第七节(出示玉米地) (1) 你看到了什么?

(2) 他怎么会孤零零地站在田野里? (3)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4) 如果你就是这个站在玉米地里那个唯一的玉米,你当时心情会怎么样? (5) 让我们全班一起到玉米地里去体会一下他现在的心情,齐读第七小节。 4.学习第八小节

(1) 一阵秋风吹过田野,长得很棒的那个玉米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干什么呢? (2) 原来认为自己很棒的玉米现在又是怎样看自己的呢?理解“一无是处”。

(3) 为什么觉得自己浑身上下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呢?读一读用直线划一划,

教学生字“褐”怎么记?,贴板书。

(4) 师生引读,男女生对读。

过渡句:看着自己一天一天变老的样子,他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自信、不灰心,也变得心灰意冷。他不断地叹气,开始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5.学习第九小节

(1) 他是这样抱怨的呢?请学生说出抱怨的话? (2) 学习生字“唉”、“烤”、“淋” (3) 齐读

6.学习10、11、12、13小节 (1) 老师扮老婆婆来摘玉米 (2) 揭示:留到最后的原因 (3) 一起来夸玉米

(4) 教学“荣”、“誉”书空、数笔画 7.学习第十三小节

(1) 听了老婆婆的夸奖,获得了最高的荣誉,让玉米这时候的心情又会怎

样?说了些什么? (2) 指导朗读

(三).拓展交流,明理导行 (1) 师小节 (2) 积累名言

只要我们充满自信、耐心等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验生活,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巧妙提炼重点词句,引导体验。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增强了,生活认知仍然很有限,对玉米“自

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很难有深入的感受。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不着痕迹的引导,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中的心理体验来体会,或通过与老师、伙伴的交流来感受。比如:“别的玉米都被一一摘走了,只有这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如果你就是他,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会很灰心。”“我会觉得很悲伤、很难过。”“我的心情肯定很不好呢!”“课文中也用到了一个词语呢!”全班:“心灰意冷。” 这时,学生不仅走进了玉米心里,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也顺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文,他们也能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玉米“心灰意冷”的心情。 2、提高读的频率和质量,以读代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给了学生们充分读文的时间,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要求一以贯之,让他们读深入、读扎实。自由练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男女生赛读:读出玉米过去样子和现在样子的鲜明对比;变成玉米说说抱怨的心里话,扮演老婆婆夸夸很棒的玉米:入情入境地体会心情,表达感受;还有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全方位的接触文本。并让学生学会评读,在评的过程中学会倾听、欣赏、改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在读中不断思考,加强感悟,让他们读有兴趣,读有收获。为什么老婆婆一直不摘走最棒的玉米?为什么说最后的玉米获得了最高的荣誉?不需要老师步步紧逼地设问,枯燥乏味的讲解,通过朗读,通过在朗读中思考交流,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3、媒体渲染支撑,教师语言“穿针引线”。

在这节课里,“点睛”地使用了课件来展示画面,用玉米实物来让学生看看、摸摸,他们才能更直观地走近文本。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自身的语言美一点,成为课堂情境的一部分;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精一些,“抛砖引玉”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的语言也能更生动、更深入;争取让自己的引导语更在“点”一些,将学生零散的发现不着痕迹地联系起来,巧妙地引导他们走进情境,感受情境,体会语言,培养语感。

五年级语文《轻点关门》

沈辉妹

【设计说明】

《轻点关门》是选自五年级新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写李先生夫妇两次到“我”家来拜访,第一次是来请求我们为照顾李老爷子而轻点关门,第二次是来感谢我们一直以来对李老爷子的照顾。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唤醒大家的道德素养。 1、抓住中心句组织教学。

一开始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请学生读句,实则是于不落痕迹中加深学生对“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句子的印象;然后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更进一步地来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的含义;接着,再请同学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列举事例说明“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2、把读贯穿教学始终。

①用“请你浏览一遍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以问促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②“中年夫妇的儒雅体现在哪里?”——当学生们说出这是一对儒雅的夫妇后,我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多读、多思,从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③找到了表现中年夫妇儒雅的句子后,我还让学生说明理由,让学生不仅学会读文,还要学会分析,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悟,并训练说出其内涵。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例举生活中“举手之劳”之举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3、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能例举生活中“举手之劳”之举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2、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了发生在邻里之间一件普通而又感人的小事,题目是(板书:轻点关门),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师做动作:嘘) 2.沈老师请大家回去先预习了课文,你们都读过课文了吧?那好,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句子。(投影出示句子: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理解:行善 储蓄幸福

[抓住中心句,一开始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请学生读句,实则是于不落痕迹中加深学生对这句句子的印象。]

3.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以问促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二.品读词句,理解内涵。

1、师:作者和他的妻子第一天搬入新居,就结识了一对夫妇。同学们,这是一对怎样的夫妇?(儒雅)

理解词语 儒雅:举止优雅,知书达礼。

2、请你先轻声读读第一到第三节 ,找出体现他们“儒雅”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再品读体会。

[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3、交流、指导朗读。

(1) 李先生说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静静地看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知书达礼,说明他们耐心地等待着我们的答

复;“浓浓的歉意”可以看出他们的真诚,他们为自己家的事给邻居增添了麻烦而不安。)

(2) 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地活动。” (从李太太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长辈的孝敬。) (3) 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从“千恩万谢”可以看出他们对邻居的理解和帮助心存感激,一谢再谢,更可以看出他们知书达礼的为人处事。)[让学生不仅学会读文,还要学会分析,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悟,并训练说出其内涵。]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1、师:正是因为这对夫妇儒雅的风度和对老人的一片孝心,感动了这个单元住着的所有的人。

所以大伙儿——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

[师生配合朗读,一是检测学生的反应能力,二也同时能反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师:根据老爷子的话,老师要请你们想象一下,当夫妇俩来到王大爷家,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王大爷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小组合作,先编编台词 ,再分角色排演一下。

3、小组表演,评议(突出“儒雅”和失去亲人的心情)

[此处的编一编、演一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文本材料。,从而起到了加强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四.感悟道理,总结延伸。

1、师:李先生夫妇的致谢令作者感慨万分。我们一起读一读他怎么说的? 齐读作者的话: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

2、你能联系课文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轻点关门之举手之劳====对我们感激不尽)

3、师:“轻点关门”,就是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让作者领悟到——(学生再读中心句)。请你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想可以做哪些“举手之劳”的事,既为别人行善,又为自己储蓄幸福? 4、交流。

5.读两则小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两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抬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了两个大坑。

五.布置作业。

请你用上课文中的句子“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11.轻点关门

为别人行善 > 轻点关门

为自己储蓄幸福 > 李先生夫妇对我们感激不尽

【教学反思】

隔了多天,再回忆起执教《轻点关门》这篇课文的情景,仍然为自己没有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而后悔不已,调控能力还比较欠缺,应该能成为课堂亮点的地方没能把握住。

这篇作品是选取人们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的。课文以李先生夫妇的两次拜访为主线,穿插了一些细节烘托人物的形象。当我们“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李先生夫妇来到我家,说明他们是找好了适当的机会前来的。说明了来意之后,“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又觉得给邻居添麻烦过意不去,表现了他们的善良、朴实。当李先生夫妇第二次来我家表示谢意时,“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斑”印证了他们是很认真地完成老人的遗愿的,表达了他们的孝心是自始至终的。

当教学到李先生夫妇再次来我家致谢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根据老爷子的话,老师要请你们想象一下,当夫妇俩来到王大爷家,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王大爷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设计的本意有两点:一是想给学生创设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动起来,二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内容。如果这个环节处理得好,我想应该会使这堂课精彩许多。有三组学生上台表演了,前两组表演比较到位,第三组学生的表演出了问题,此时,我应该抓住这个错误不放,请学生依据文本进行评价;那么,之前花了很多工夫研读李先生夫妇的“儒雅”就有了作用,那么,学生就能明白:李先生夫妇到王大爷家致谢跟到“我家”致谢是有区别的;那么,此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请学生再读一读老爷子的话,真正感悟到“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其实,这样的过失我以前也曾犯过一次,如今又犯,总是说明有问题的,虽然之前自己读了好多遍课文,但因为对课堂上会发生的状况估计不足,所以会出现此类状况,我想,今后一定不再重蹈覆辙。

三年级语文《“军神”》

吕冰速

【设计说明】

《军神》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重点用沃克医生的神态来侧面衬托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这篇课文人物刻画十分深入,能够体现细节可供挖掘的词语很多,教学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如何能有效的在一节课中既让学生了解刘伯承将军钢铁般坚忍不拔的意志又能让学生准确复述课文,成了我一直思考的难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主要抓住两条脉络来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一 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人称刘伯承为军神,那么重点就是学习他“神”在哪里?为什么称他为“神”。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理解“神”的含义,之后置疑刘伯承到底“神”在哪里?

二 抓住主线,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设计让学生直奔主题,划出能够突出他钢铁般意志的词语或者句子。同时适时插入刘伯承的照片、介绍刘伯承受伤经历、实验体会刘伯承手术感受等等设计,让学生抓住文本,走进刘伯承。 三 抓住副线,再次感悟刘伯承超群的意志、军神的形象。

在刘伯承让学生惊讶和感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表现沃克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这一设计除了让学生体会到了刘伯承意志的刚强,也让他们初步了解侧面烘托的作用。以便今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从而学会了表达。 四 学生复述,升华体会军神形象。

利用板书和书中主要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复述课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10个“诊、剂、怔、涔、攥、崭、衷、勉、赫、承”;能区分“教训”、“教育”“训斥”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4 了解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接受眼科手术的故事,感受他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

联系课文重点句子,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 板书“神”,说说在你心目中神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本领? 2 文中的军神指谁?(简介刘伯承) 3 读课题,体会课题引号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找出军神一词出自哪一句话 2 出示“啊!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

3 找出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刘伯承跟钢铁之间的联系。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

1 再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刘伯承钢铁意志的句子或段落(A、B、 C三者之间

顺序不一定)

A 病人平静地回答:“先生,眼睛离大脑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1)练习朗读,读出平静的语气。

2)出示:刘伯承照片,简单介绍刘伯承右眼受伤过程。

3)从“我要一个清醒的大脑”理解体会刘伯承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为人民奉

献的精神

B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攥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青筋暴起,崭新

的白垫单居然被他抓破了。

1)学习解释词语“一声不哼”

2)刘伯承不疼吗?你从哪里看出? 3)练习朗读这一段

C 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有些不相信:“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1) 师生合作,做个小实验,想象体会人物动手术的痛苦过程。 了解人在痛苦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身边发生的细节。 2)

练习朗读,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2 刘伯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 文中直接接触刘伯承的沃克医生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在文中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眉毛扬起来了”“用教训的口吻”(用朗读区分教训、教育、训斥的区别) “怔住”、“汗涔涔”、“由衷”、“勉强”、“惊呆”、“失声嚷道”…… 理解沃克医生从恼火—惊讶—关心—敬佩—惊叹的情感变化。 4 简单总结,介绍刘伯承的伟大功绩,升华人物。 (四)、复述课文、赞美人物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虽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可是上下来感觉最大的问题是课堂不够高效,虽然在努力尝试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以学生感悟为主,可是我的点拨似乎过多,主动权还是握在老师的手里,“该出手的时候不敢放手”。虽然我满腔热情,激情满怀,可是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程度却没有到达想象中的效果。

另外这节课我忽略了让学生抓住对话来读文章,没有通过神态描写、想象画面来反复读。忽略了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的要领,我想这也是没有让学生达到理想效果的真正原因所在,学生思维的火花还没有擦亮。

我想主要还是高估了学生的表现,对困难预设不足,如果学生的质疑层次较低时怎么办想的不够。

一年级语文《熊猫妈妈听电话》

王文艳

【设计说明】

《熊猫妈妈听电话》是一篇童话故事。本课以熊猫妈妈接听电话的方式,写了它的孩子在不同的国家演出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也把中国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课文写熊猫妈妈三次接听电话,三个孩子分别从日本横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向妈妈讲述它们演出受欢迎的情景。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结构整齐清楚,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朗读。

根据本单元目标,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语言环境中学会9个汉字,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互相通电话的语气;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同学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习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兴趣。。一开始,老师就出示谜语,让学生猜谜,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熊猫是小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小动物,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课文时,我分为三步,把文中结构相同的小节合并一起学,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读好课文,其间穿插讨论“外国小朋友喜欢熊猫吗?”这一问题,使学生

从课文的语句中了解中国的熊猫在国外受到各国小朋友的欢迎和喜爱,为此感到高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为理解熊猫妈妈“把中国人民的友情送到了世界各地”的话作伏笔,并体现了“两纲”进课堂的设想。 在学课文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对话的内容,明白中国的国宝熊猫为什么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从而真正懂得熊猫妈妈说的话“我的娃娃真好,把中国人民的友情送到了世界各地”。

根据教学设计,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一上课,就出示熊猫谜语,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2)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说说熊猫妈妈一共听了几次电话?分别是谁从哪里打来的?这样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3)理解课文,朗读感知。 由于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语言生动、活泼,结构整齐清楚,很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感悟,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4)课外延伸,练习说话。 通过学生玩打电话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拓展知识面,提高口头表达力。(5)复习巩固,强化积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生字:铃、响、请、讲、群、争、表、演、滑。 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请、讲、滑、演”。

3、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中国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

和同桌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生字和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

2、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中国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 3、和同桌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通过反复朗读,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了“两纲”进课堂的设想。 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 拓展兴趣培养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课件,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读读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今天,老师先给小朋友们猜个谜语,谜面是:说猫不是猫,眼圈黑乎乎,竹子是粮食,珍贵又稀少。(打一动物) 2、 交流、板书:熊猫

一天,正在家里的熊猫妈妈突然听见———— 3、 出示:句子:丁零零,电话铃响了。 学习生字:铃、响

4、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边看书边听录音并思考: (1)熊猫妈妈一共听了几次电话? (2)电话分别是谁从哪里打来的? 2、交流

⑴ 熊猫妈妈一共听了几次电话? (三次) ⑵ 第一次电话是 从 打来的。

第二次电话是 从 打来的。 第三次电话是 从 打来的。

⑶ 看地图说熊猫妈妈的孩子在哪里,认识三个国家。 理解课文,朗读感知 (一)学习1、3、5节

出示(1、3、5)这三节看看有点象,比比不一样。 1、请三个小朋友分别读读这三节,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 2、交流。

⑴ 这3节哪儿一样? 学生字“请、讲”

⑵ 比比哪儿不一样。(根据交流理解“去”、“又去”、“再一次去”等词) 3、指导朗读1、3、5节。 (二)学习第2、4、6节。

过渡:那么丽丽、明明、林林打电话来到底和妈妈说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2、4、6节,自学里面的生字。 1、交流生字

一群、 争 着、 表 演、 滑滑梯

2、读读想想议议:外国小朋友喜欢我们中国的熊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3、交流

4、朗读2、4、6小节,读得高兴或自豪。 (三)学习第7节

1、熊猫妈妈听好电话,高兴极了,她说:“ ”(引读) 2、个别读,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3、齐读。

4、师小结:熊猫妈妈说得真好,因为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有熊猫,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我们把熊猫送给了和中国友好的国家,带去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四)读课文,注意读好不同的语气。 四、课外延伸,练习说话。

熊猫妈妈的孩子还会在哪里给妈妈打电话?

2、 熊猫孩子们会打电话告诉熊猫妈妈什么?熊猫妈妈听了又会说什么呢?同桌两人玩玩打电话游戏。 3、交流

五、复习巩固,强化积累。 1、熊猫宝宝滑滑梯(读词语)。

2、读下面的词语,注意看清带点字的字形。

板书: 21 熊猫妈妈听电话

丽丽 日本横滨

明明 法国巴黎 林林 美国纽约

中国人民的友谊 世界各地

【教学反思】

课后,我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觉得本课教学中,在目标、过程、效果上,总体上比较满意,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通过教学,我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整个教学过程有容量,能紧扣目标,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学文、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环节彼此衔接,顺理成章。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互动自然有效。

本课教学过程中较有收获的是:

(1)方法多样,激发兴趣。 开篇时,通过猜熊猫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说说你喜欢熊猫的原因。这样为学习课文内容作好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通过让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到我国的国宝熊猫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交流,找同桌玩打电话的游戏,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2)巧妙识字,加强积累。 识字是新教材的重点。根据这一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始终以识字教学为中心。对生字的教学进行合理安排,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第二学期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放手让学生交流自己独特的识字好方法。但老师也有一定的点拨,把九个生字按其特点突出重点地学习,省时高效。如:字音方面“铃、响、请、讲、争”要读准后鼻音;字形方面突出“铃、响、请、讲”四个形声字的记忆方法;对“表”进行了词语的积累;写字方面,重点说说“演”的记字方法和笔顺。

(3)归类学习,训练感悟相得益彰。 由于课文第1、3、5小节,第2、4、6小节结构相同,内容相近,所以教学中进行了合并学习,找出异同处,理解不同文字在表达中的作用。如:“去、又去、再一次去”表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先后共听了三次电话,学生明白后,朗读时自然读出了重音所在;又如孩子们在电话中告诉妈妈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得出了结论:先告诉妈妈自己是谁,再告诉妈妈自己在哪里,最后告诉妈妈自己和那里的小朋友做了些什么,这样既理解了内容,知道中国的熊猫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情,受到了各国小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又为拓展训练打电话作了说话的指导。 在教学中遗憾的是:由于课文充满童趣,学生学得开心,读得投入,在拓展延伸时,没能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有充足的时间和同桌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通过反思,我明确地认识到教学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能凭主观想象。

一年级语文《蜘蛛织网》

李娜

【教学说明】

《蜘蛛织网》这篇课文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由谜语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朗读谜面,复习学过的字词,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出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听录音,养成静心听记的好习惯。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学生听得是否认真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课文的预习情况。同时,要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充分朗读,在个体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再利用指明读、同桌读等形式让学生逐步做到文熟字悉。在学生反馈时,及时提醒、纠正读音,以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汉语拼音并且检查生字掌握情况,交流学生各自识字好方法,并通过小老师指导书写老师监督的方法帮助学生熟悉字形掌握笔顺笔画,达到正确书写的要求。在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叫声环节,我采用编儿歌的形式,连连看的游戏,降低了难度,同时学生在表现欲的驱使下,学习兴趣高,掌握效果好。再次, 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实效性,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由朗读,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读懂文中小动物说话的内容,积累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下面的拓展说话作好铺垫。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他们的思维,帮助积累语言。同时针对我们班级学生爱表现,思维活跃能力强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说话训练环节,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活跃课堂氛围,并能形成自己的学习个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蜘、蛛、网、抽、散、步、岩、石、滚、逮”10个生字字

音。认识部首反文旁,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描摹“把、抽、散、岩”。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朗读课文中积累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做事要像蜘蛛那样一心一意。

4.能分角色演一演课文的内容,可以展开想像补充和扩展课文的内容。 二、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课文和其他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描写“把、抽、散、岩”。认识并正确书写部首:反文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分角色演一演。 3.能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事要像蜘蛛那样一心一意。 三、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认读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策略:

1.在朗读中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2.合作学习策略。 3.课外拓展兴趣培养策略。 四、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课文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读读课文、圈出生字)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谜底:蜘蛛。

2.学习生字:蜘蛛 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是虫字旁?

3. 在原有蜘蛛图上添上一张网,问:蜘蛛在干什么?(答后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

1.清晨,风把蜘蛛吹到——(出示课文第一节)学生顺着往下读。

用读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读时,老师要注意引导他们边读边想象出画面来。 学习生字:抽、逮。

2.蜘蛛织网时遇到了很多小动物呢!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记清楚是哪些小动物哦! 3.交流后多媒体出示小动物图。

4. 这些动物是怎么叫的,你听到了吗?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等着小朋友把它编好呢!(多媒体出示填空) 大公鸡( )啼, 猫头鹰( )叫,

( )小牛叫,( )小羊叫,

小狗( )叫,小猫( )叫,还有小鸭( )叫。 5、游戏:动物连连看 (三)读读演演,理解课文:

1.小动物对蜘蛛说了什么呢?你能自己轻轻地读读课文,把它们说的话找出来吗?看谁厉害,快试试。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2-9小节

3.交流:小动物们都对蜘蛛说了什么呢? 根据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哞,哞。到湖边散散步吧!” “咩,咩。到岩石上跳跳吧!” “汪,汪。到草地上打个滚吧!” “喵,喵。去睡一会儿吧!” “嘎,嘎。去游泳吧!”

“喔,喔。逮住那只害人的苍蝇吧!” “咕,咕。谁织了这么一张漂亮的网啊!”

4.用各种小动物不同的音色读好这些句子。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加上动作读。 5.小朋友读得真好,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小动物们说的话。这样吧,我们合作来读课文2-7小节,老师读小动物们说的话,你们读蜘蛛的反应,好吗? 6.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小动物们叫蜘蛛到湖边散步、到岩石上跳跳、到草地上打滚??,蜘蛛都没回答。 教学生字:散、步、岩、石、滚

教学“散”时,认识:反文旁,师范写后生书空 交流“滚、”等字的识字方法

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8.蜘蛛织网时一心一意,顾不上和小动物们玩耍,你们看,又有小动物过来找它了。(多媒体出示小青蛙、小马)它们会怎么说?蜘蛛又会怎么做呢? 9.请小朋友们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可以有别的动物参加,看看哪一组演得好。

10.蜘蛛没回答猫头鹰的话,睡着了,为什么呢?

练习说话:蜘蛛没回答,睡着了,因为它( )。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生字词巩固

2.我们用蜘蛛织网时那种专心的态度来写一写今天的生字。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但传统教学过分地强调预设与封闭,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等造成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生命色彩,师生的生命力就在这样的预设中被人为地白白耗费了。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我

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正确把握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不难发现,预设是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可以说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但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艺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新课程倡导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疑问、一个错误、一个灵感都应是资源,关键看我们是不是回避矛盾、掩盖失误,是不是敢于、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何在课堂中进行预设与生成呢?首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

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是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己。教师对学生们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再次,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这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只有这样的不断反思与总结,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能够处理好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资源之间的关系,不正是现在所倡导的构建和谐课堂嘛!和谐课堂,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赋予了更高、更丰富的价值期待,同时也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智慧,需要教育者对理想教育的信念和不懈探索的行动。愿课堂里的生命体,都能沐浴在和谐的阳光雨露下,积淀生命底蕴,彰显生命的价值。

五年级语文《画杨桃》

曹建荣

【设计说明】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又那么一条在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这篇《画杨桃》的课文是因为文章叙事性强、含义深刻是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好教材。选择本篇教材是为了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要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针对本文的特点,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在设计本篇教材中,我希望体现以下特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一、整体感知,读中感悟,读中质疑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想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自己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着重在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

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先在课前,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这一过程,是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上课过程中,我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会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我准备教给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第一步: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由此引出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接着我又设计这样一个题型:

作者说: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于画画。那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呢?

把思考印象更深的领域,一片浅显的文章寓于了思想教育,真正达到两纲进课堂的效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准生字、读通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平别人的画。 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并且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 1、盲人摸象

从前在印度有位国王,一次,他对身旁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只大象来,给瞎子们『瞧瞧』。我想他们所说的『瞧』,一定要靠手去摸了。」不久,象牵来了,这批失去视觉的盲人,果然以手去替代眼睛,慢慢地在象身上摸呀摸的。过了一会,国王便把这些瞎子叫到自己的跟前,问:“你们刚才所看到的象,究竟是像什么样子呀!”

这一群盲人里面,其中有一个因为是摸到象的牙齿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支又粗又大的萝卜一样;另一个摸到象的耳朵的,就说象的形状,和扬米去糠的簸箕一样;第三个摸到象脚的,就干脆说象的形状,类似舂米用的石臼;再下去一个摸到象的背脊的,就说象的形状是一张平坦的床;第五个摸到象的肚皮的,就说象的形状似瓦瓮;第六个摸到象的尾巴的,就说象的形状,跟一条绳索一样??。总之,说来说去,彼此各执一词,谁也不肯承认谁错。而实际上他们所接触到的,仅仅是象的一部份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像盲人摸象那样,仅仅只知道一部份,就乱下结论,这样不但会发生错误,与事实的真相不符,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们必须要仔细观察,小心求证,从事实的全面着手,才不致于闹出笑话来,暴露出我们的无知浅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

理的。

板书: 画杨桃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也可以轻轻地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思考: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注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生交流

3、出示主要内容,齐读。

一次我在图画课上写生,因想起了父亲的嘱咐,便按前排靠边靠座位的视角,将两个杨桃如实地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事后,老师严肃地批评了那两个学生。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小结:小作者的画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我们在午会课时也画了杨桃,现在我们就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1、在你们评价的时候,老师可是有个要求:

你只要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来评价学生的作品,你在评价的时候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

2、评第一幅画(选画得正确的,重点指导评价方法。要坐到别人位置上去看再评。)

师提示: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谁找到了,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怎么样的看?(理解“审视”) 现在知道了该怎么正确评价了吗?

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学生学会用文中语言来进行评价: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3、评第二幅画(也选画得正确的,重点让大家从评价中明白画时是怎么画的。) 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指名进行评价)

(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他读懂课文没有?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引用有关语句。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评第三幅画(选一幅画得不太像的画,重点让学生理解不能想当然画画。) 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谁来评价? 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

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别的,犯了什么错误了?(画走了样)为什么画

走了样?(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话?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相似)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学生评价:

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三、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1、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里?(1、2段倒数2、3段)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小结: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指名) 出示:

第一步: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 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

概括父亲话中的重要词句: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2、 这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作者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板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

板书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

4、小结: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5、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

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 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点了? 作者说: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于画画。那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呢? 知道什么了?(指名说)

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板书: 实事求是

小结;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6、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出示作者简介)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现在,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再来整体感知一下全文,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通过一件小小的事情你由此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请以简短的讲讲你的故事。 附板书:

画杨桃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 的 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学反思】

二期课改已经紧锣密鼓,虽然还教的是老教材。但是,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

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理解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任何事的道理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容易呢? 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 自读自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主要内容。因为五年级的一个教学目标

就是要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会igao学生概括的能力。所以,我也设计了这一步骤,旨在学生对主要内容的复习巩固。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在午休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

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我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再找出句子的重点词语,一次领会文章的中心。通过讨论 “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亚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自身的心理素质又欠佳等诸多原因,所以在上课时有许多环节多没有上扎实。特别是在朗读上的训练,应该再加大力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领会文章的写作目的。

三年级语文《一次著名的冲刺》

夏 林

【设计说明】

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注重师生互动,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亮点,抓住关键,及时肯定、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在学生解疑、答疑的过程中,老师穿针引线,扮演课堂组织者的角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敦、蹒、跚、胫”,会用“虽然??但是??”造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一次著名的冲刺”中懂得“重要的不是胜利,

而是参与”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1. 2. 二、

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揭示课题:一次著名的冲刺 检查预习:练习纸第1~3题。

读文赏析: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㈠赏读:“历史性的场面”

1.“历史性的场面”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场面”? 2.此时此刻:

① 在这“一次著名的冲刺”中,“五次摔倒,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用“用蹒跚的脚步顽强地向终点跑去”的派特利心里可能会怎么想?

②观众们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③如果你就是场上的一位观众,你会怎么做? 3.再读片段,加深体会 ㈡赏读:流传至今的名言

1. 大会没把金牌判给派特利,你觉得这个判决正确吗?

2. 如果你就是裁判长,你愿不愿意另外颁给派特利一枚金牌,为什么? (完成练习纸第4题) ㈢赏读:金牌的判定

1.读了文章,我们有收获了哪句名言?

2.媒影: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名言的真正意思是: ⑴获胜是不重要的,参加才是重要的。 ( ) ⑵参加是不重要的,获胜才是重要的。 ( ) ⑶获胜当然是重要的,但参加是更加重要的。 ( ) 3.是否只有在体育运动方面,这句话才有价值和额意义? 4.完成练习纸第5题。

三、 课时总结:

读了文章,你还有问题吗? (落实练习纸第7题) 四、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纸第6题。

2.学习老师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课文篇目较多,虽几经删减,但仍是一期课改教材篇目、容量的2倍。在语文学科教学课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在一课时内能够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而每课时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才35或40分钟),所以我们必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而不能面面俱到、舍不得放弃。 但是,在自己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又确实存在这样的想法:每一堂评比、展示课,应该是一堂优质的随堂课;每一堂随堂课,也应该追求达到一堂评比、展示课的水准——这才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这才是“教学效率(效益)”,这才是“素质教育、二期课改的精神”。多年来,我一直是这么想的,也常常是在这么做的(尽管无法每节课都能做到——甚至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地做不到)。 课就是课,它应该是真实的,不能因为是评比、展示课,而故意回避一些在平时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回避的内容。比如,平时教学新课,生字新词的教学,事实上不应、不会、不能回避,既然如此,生字、新词的教学,也不该在评比、展示课中避而不教。(前周五,有专家说道“一堂语文课,生字新词是否可以不教?我看也是可以的嘛”。本人当时就些许郁闷:语文课上不教,那么什么时候教?谁去教?倘若谁都不教,孩子们什么时候掌握?让他们无师自通???)更何况本学期全区三语教师全体集中教师进修学院听讲座时,教研员徐宁老师强调:“字词教学是重点”、“上学期教材中的生字新词,本学期仍然要考到的”。

但是,一堂课,时间有限,而字词教学,确实很花时间。若是过多费时于此,势必偏颇,以至于失大于得、得不偿失。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必须先

舍,然后期望有更多的得。

过分突出,不行;避而不教,失当。所以,我们确实需要探寻新形势、新理念、新教材、新??下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我知道,我还远远没有找到。

路漫漫而修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永远地上下而求索。只是,一万年太久,寄望朝夕。

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

叶瑞华

【设计说明】

循循善诱,层层深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11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分类,初步使学生认识到根据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三类:质数、合数和1。其次,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三个概念。再次,让学生从练习中渐渐熟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完全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2.熟记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步骤:

课前谈话:1、今天有很多人来听我们上课,你们能肯定他们是老师吗? 2、如果叶老师说他们都是女教师,你们说对吗?为什么? 3、(媒体出示)足球场上主裁判员应准备几张黄牌? 说明:从学生经验中提取常用的并与本课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

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

一、复习铺垫

1、说一说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可分为几类? 3、什么是约数? 二、教学新知 (一)、归纳概念

1、找出2-12中各数的约数(口答)。 抽学生回答2-12中各数的约数。

2、 提问:这些数的约数最少有几个?除了只有两个约数的,其余的数的约数的个数都在两个以上吗?

3、根据这些数的约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4、 抽象概括。

像2、3、5、7、11、这些只有两个约数的数,它们的约数有什么共同点? 像4、6、8、9、10、12另一种情况的这些数里,约数的个数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5、揭示概念: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提问:“只有”是什么意思?“还有”是什么意思?

强调:只有说明有两个,而且不再有别的。还有说明至少有3个。 6、讨论。

(1) 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

强 调:1 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 正整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分为哪几类?

正 整 数

(按约数的个数分类) 质数 1 合数

说明:(1)、把1放在最后讨论是为了让学生便于给正整数分类, (2)、本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

下通过找约数、寻特征等途径,让学生初步构建起质数、合数的概念。

(二)、完善概念

1、判断下列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为什么? 11 21 31 41 57 2235 1

2、 小结判断的方法。

(三)、认识质数表、运用质数表、制作质数表 1、介绍质数表: 表中缺了哪些数? 2、运用质数表:

利用质数表判断下列各数是合数还是质数?

38 49 59 71 3、制作质数表: ⑴介绍筛选法:

⑵引导学生用筛选法制作质数表。(集体讨论)

(四)、课堂小结:(浏览幻灯片) (五)、巩固练习

1、根据题意在适当的地方打“√” 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用“既是?又是?”说一说下列各数:2、9、15 2、根据要求填空。 在1—20中

奇数有( )。 偶数有( )。 质数有( )。 合数有( )。 既是奇数又是质数是( )。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是(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是( )。 既是偶数又是合数是(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是( )。 3、下列判断对吗?说明理由。

⑴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 ⑵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⑶在正整数中,除了质数都是合数。( )

(六)、拓展(机动)

1、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2、填写适当的质数。 ⑴ 8=( )+( )

⑵ 10=( )+( )=( )+( ) ⑶ 16=( )+( )=( )+( )

(七)、浏览教材:书55、56两页。

【课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有找质数和 合数,不象找奇数和偶数(两类),也不象找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样有规律 性,所以本节教学我选择了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应该说方法选对了, 收到了较好效果。

本节课通过课前谈话、复习铺垫、归纳概念(师生一起)、完善概念(学习 判断方法和制作质数表)、综合运用概念(巩固练习)、知识拓展等主要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既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思维同时也得到了发展。课将结束,还将学生引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拓展学生探究的时空。

百密难免一疏,综观整堂教学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

1、扶得太多。在教学概念时,没有大胆地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也没能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发言予以整理、概括,显得“扶得过多,学生主体发挥不够”。

2、过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在“制作质数表”时,因为时间关系,没 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讨论,只是在形式上走过场,没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领悟“筛选法”。如果发张练习纸,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尝试制作,在交流中让他们自己发现“筛选法”的快速、高效。这样的话即使把后面的练习全部删除,对学生获取知识来说反而更加有利。

周长的认识

金红香

【设计说明】

根据二期课改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我在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准备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情境导入→主体探究→拓展延伸。

通过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体验,思考感悟、表达交流中了解周长,理解周长,并进一步使大胆去设想、推测圆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为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与学习方法。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

2、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2、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学会估测、测量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树叶、尺子、、绳子、铁丝、表格、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自己买过衣服或裤子吗?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胖约了小丁丁陪他去买裤子,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媒体

演示:裤子太大了)

师:如果你是小丁丁,会和小胖说什么? 师:你能向小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腰围吗?

师:刚才同学还提到一个词,就是周长。我们平时说不说腰这里的周长呢?那什

么时候才用到周长,周长的概念到底如何?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周长】 二、主体探究

(一)初步感知周长:媒体演示:

师:春天来了,可爱的小青虫也出来活动了,它要吃这片叶子,为了使口味更好,

小青虫决定做一个热身运动,准备沿着树叶爬一周。你知道小青虫爬的一周是桑叶的什么吗?

师:对了,从桑叶的一端开始沿着它的叶边一周的长度,就是桑叶的周长。同学

们也来学学小青虫,沿准备的落叶的周长描一描。 那你说说我们在描叶子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1:摸一摸、描一描

师:认识了树叶的周长,你还能认识其他图形的周长吗?(动态演示课件) 1、摸周长

2、用笔描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 3、说说你是怎么描的?

师:同学们描的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板书】 (二)理解周长

活动2:找一找、比一比

师:同学们认识了树叶的周长,找到了图形的周长,嗯,真了不起。其实啊,在

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周长?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 1、让学生独立观察,找一找。 2、生汇报找的结果。

(注意学生的说法,强调平面) 小结:周长是指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活动3:量一量、算一算

师:既然周长是指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那么你知道周长的单位是什么?

生:是长度单位。

出示:书上P59练习:

(1) 计算下图的周长 3dm

7dm 3dm 3dm 4dm 5dm 4dm (2) 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周长: 周长:

周长: 周长: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些图形的周长,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

交流。(对于特殊图形的测量,可以简便,同时注意一定的验证。)

三、拓展延伸:

测量周长为曲线的图形。

出示:你能测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师:刚才同学们测量图形的周长时,都是通过直尺来办到的,那如果我想要知

道这个圆的周长,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

师:好,老师准备了一些工具,在盒子里,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到底是圆形的周长是多少?想想你是用什么工具来量的?把得出的结果填在表格里。我们比比哪组合作的最好,好吗? (1)小组量一量。 (2)小组议一议。 (3)小组填一填。

测量对象 圆形的周长 需要工具 测量方法 测量结果 (4)、小组作汇报展示。(先让生到展示台展示表格,并说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周长

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节奏紧凑,教学环节清楚,教与学的方法合理,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较好地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

一、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引起同学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导入部

分创设了小胖和小丁丁一起去买裤子的情境。其次 ,利用春天到来,百物复苏的景象,通过小青虫爬树叶的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媒体以生活化、儿童化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同学,使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创设活动,激发自主探究的活力:基于学生的活泼好动是年龄段的特征,在

主体探究周长的过程中,设计三个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让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首先是摸与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的周长,亲身体验这一知识。其次,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周长,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数学知识,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也服务于生活。第三个活动是基本图形的周长的计算与测量,让学生自主测量图形的周长,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从而得到合理的测量方法,同时,使学生了解到,虽然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拓展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第二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经历

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概念形成过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周长,最后一部分设计的内容是圆形周长的测量。在对圆形周长的测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合作等形式探究出了方法,从而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四、落实两纲,让生命放出光彩:整节课我用自己的激情换取学生的激情,让学

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每一个不同的生命都放射出自己独有的光彩来,教育也显得丰富起来了,人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五、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本节课总体布局合理,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由于时

间局促,我没有充分展现学生的合作结果,给学生提供的学具也显得有点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些都有待于今后不断改进。

二年级数学《三角形和四边形》

宋卫琴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具体的观察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实物到想象出图形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并初步掌握图形的特征,并能进行

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够认识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比较,探究归纳等能力 [情感目标]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形成表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和谐合作。 教学重点:能使学生理解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提升认识。 教学关键:理解三角形、四边形围成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图形片若干、三角形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拼图)

2、师:在下面这些图形中,你认识几号图形,它叫什么名字? 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图形及名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的小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动手分类

1、师:先请各小组把这些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理由 播放小巧的分法:

(按边的条数来分,分成3类。)

(二)认识三角形

问: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 1、动手搭三角形(师巡视)

交流作品

师:这几个三角形搭的时候都是用了几根小棒作线段,然后把它们头尾相连。

出示: 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师: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 齐读: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2、这些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摸一摸)说一说 3、判断题

( ) ( ) ( ) ( ) ( ) (三)认识四边形 1、(出示四边形)

你能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吗? 动手搭一个四边形

2、说一说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

2、找一找这些四边形中有没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图形?是哪些? 6、14是正方形。 1、3、13是长方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3l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