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1-1)高中历史上学期第14周周训练

更新时间:2024-03-10 18: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第14周周训练

一、本试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

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2.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

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3.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

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4.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匡社 复社 岭南会馆 讲学会 地点 苏州 吴江 苏州 无锡 描述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5.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

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 )

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6.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该书的遭遇主要反

映了( )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7.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

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

1

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8.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

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9.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

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 ) A.建立民主政体 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C.改造国民思想 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10.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

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11.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图难于其易(注: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

考虑)、避实击虚”曾经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理论。该学者得出的结论依据可能出现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2.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这

说明当时( )

A.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农民阶级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C.中共已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 D.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第Ⅱ卷

考生根据要求做答。(52分) 13.(25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

2

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

——据张广智《现代西方史学》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8分)

(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3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并于1896年年末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发表文章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都可以被中国所借鉴,并且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的参考。应该“修内政”,行“新制度”。不能“惟旧章之守”。而须“发愤为天下雄”。经历维新新政的破灭。他的思想较前又有发展。1900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议会上,他激烈反对改良派提出的“一面排满,一面勤王”的模糊口号。1903年.康有为发表了《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完不可行革命书》,章太炎看到后,公开批驳:指出康有为所谓的“满汉不分.君民同治”,实际上是“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光绪帝只是“未辨菽麦”的“小丑”,他当初赞成变法,不过是“保吾权位”.如果一旦复辟。必然将中国引向灭亡。章太炎赞美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摘编自《章太炎传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太炎政治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宜宾市一中高16级第14周周末考试参考答案

1. A 2. D 3. B 4. D 5. B 6. A 7. A 8. A 9. C 10. C 11. B 12. D 13.【答案】(1)说明: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2分)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使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2分)(要求:每个角度史实1分、说明1分) 角色:继承者(或发展创新者、保存者);(1分)传播者。(1分)

(2)(评价要求从变化、原因、影响等方面回答) 变化: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排斥转向宽容。(2分)(若答出从“孔子或耶稣”变为“孔子加耶稣”可给1分) 原因:前期,民教矛盾尖锐(或中西文化冲突严重);(1分)传教士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了解日益加深(或传教士自身素质的提高)。(1分)

影响: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促进传教活动的快速发展,教会形象明显改善;传教士通过缓和与中国知识精英阶层的矛盾,进而缓和了民教冲突);(2分)传教士所有活动的目的仍然是用基督教征服中国,其宗教迷信和文化侵略的一面不可能改变。(2分)

(3)变化:从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2分) 影响:答案一:19世纪,欧洲已完成工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主要国家已实行代议制民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成就巨大。西欧的崛起和领先促成“西欧中心论”的形成。(答出一个角度给2分,两个角度给3分,三个角度给4分。若只答出“西方的强势地位促成了‘西方中心论’的形成”可给1分)。

答案二: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一战”和十月革命削弱了欧洲列强(或欧洲开始没落);世界各地区文化在激烈碰撞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促使有的史学家开始从全球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评分标准同上) 答案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世界格局发生从美苏两强对峙到多极化的重要变化(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各国、各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或民主平等的观念、文明没有优劣之分的观念进一步传播并得到认可),促使更多的史学家接受全球史观。(评分标准同上) 14.【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3分)

阐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依仗其先进科技,从各方面加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极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9分) 15.【答案】(1)变化:19世纪术主张维新变法;1900年后主张革命。 (2)原因: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知识分子觉悟提高。 影响: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

4

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3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