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3-11-11 02: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弯,蜿蜒小路绕着山岸转。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儿:孩子;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平民百姓之间的往来都不会相互欺骗何况是国家之间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何必知道他比我出生的还是出生的晚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向西可以看到夏口,向东可以望见武昌,山峰和江河相互盘绕,草木茂盛苍翠。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词》) 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的想去哪里?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中啊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3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