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1-09 02: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福清市江镜玉桂小学 郭英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开想象、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贡献的相关资料。

1

2、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击“中华不振”,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少年周恩来立志为国读书的故事,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当时的中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出“中华不振”并板书。)

3、“中华不振”深深震撼着少年周恩来的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走进租界,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本课的核心内容,直截了当,直插心脏。】 二、紧扣“中华不振”,研读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7-8两个自然段,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二)、汇报交流:

1、透过字里行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对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

(1)、引导学生抓住“哭诉”一词体会妇女的不幸、悲伤和可怜。 A、对于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

B、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不但——得不到伸冤,反而——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C、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

(2)、引导学生抓“得意洋洋”一词体会洋人的可恨。

A、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读。

B、补充材料,丰富感知。

师:洋人轧死了人,不但不——赔礼道歉,反而——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在中华不振后加一个“!”)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洋人才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横行霸道。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请看??(出示相关图片及资料)

2

小结: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旧中国的土地上上演着,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3)、引导学生抓“训斥”一词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恶。 A、想象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个不幸的妇女?

B、好一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巡警。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读读这句话? (4)、引导学生抓“紧握”一词体会围观的中国人的无奈与愤怒。 A、从这个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B、这一拳砸出去了吗?为什么呢?(在中华不振后加一个“!”) C、是呀,中华不振,所以围观的中人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他们能做的——也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是一种无奈,女生读。这更是一种悲哀,男生读。

(5)、扣“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A、学生谈感受

B、图片对比,体会“中华不振”。 C、激情引读。

师:在旧中国的地地上,同一片蓝天,竞有着两处截然不同的景象,中国别处的街道破烂不堪,冷冷清清,这里却是—— 别处的大街上行走的大多数是衣衫褴褛、面黃肌瘦的中国人,而这里大多是——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在中华不振后加一个“!”)

(三)、回归整体画面(配乐引读7、8自然段)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只见租界里的一条条街道——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只见人群中——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中国巡警——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围观的中国人——

(四)、看着这样的一幅幅画面,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对这个点的感悟,紧紧贯穿以读为本的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这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反复朗读,展开想象,洞察内心情感,读出形象,读出体验,

3

读出思考;并通过补充资料、图片展示、语言渲染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文字背后所透射出的“中华不振”这一现实,从而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1、走进内心,体会情感。

师:看得出同学们个个都义愤填膺,但是处在当时的社会,在租界内能这样做吗?为什么?同样,在场的周恩来也是敢怒不敢言,但这一个个画面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从租界回来后,他经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小结:这一幅幅画面深深刺痛了你、我,也深深刺痛了少年周恩来,他在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才能振兴中华,不让中国人民再受欺凌?只有十二岁的我能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体会志向之坚定、可贵和远大。】

2、回扣课题,激情引读。

师:对,要想不受外国人的欺侮,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回扣课题,激情引读,引领学生在一唱三叹、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铭记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将这9个字牢牢地镌刻在自己的心中。】

四、拓展延伸,学文明志。

过渡:从此,民族的振兴,国家的荣辱,成了周恩来学习的动力。 1、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引读临别赠言和抒发救国抱负的诗篇。 2、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周恩来勤奋苦学的资料) 师: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周总理,从这个伟人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的收获。

4

【设计意图:本文描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尽管课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感受“中华不振”,但感受的最终结果是体会周恩来心系祖国的情感。此处安排课堂练笔,是让学生在走进文本故事之后,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3、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师:听你们的肺腑之言,老师真的很感动。是啊!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正像梁启超所说——(齐读《中国少年说》最后一句话)

师: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祖国的再辉煌而读书!

【设计意图:课末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意在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氛围中,进一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

2、进一步了解周恩来这位伟人,将你所了解的周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中华不振!!!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抒情的音乐,语言渲染、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5

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披文入情,引起共鸣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此文的主线,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整体处理文本,围绕“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租界发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披文以入情”,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激发学生对洋人的气愤,对中国贫穷落后、人民挨打受气的叹息,由此激发情感共鸣,与少年周恩来一样产生同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回归语言,咀嚼文字,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这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反复朗读,展开想象,洞察内心情感,读出形象,读出体验,读出思考,从而认识文字背后所透射出的“中华不振”这一现实。最后,“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

四、拓展文本,学文明志。

本文描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尽管课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感受“中华不振”,但感受的最终结果是体会周恩来心系祖国的情感。所以在学生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后,我适时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和周恩来勤奋苦学的资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从少年周恩来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走进文本故事之后,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让孩子们明白少年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发展将决定未来国家的发展,以此激发孩子们立下为中华繁荣富强而读书的志向,从而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反思一下,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6

1、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2、关注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

虽然能做到关注大部分同学的朗读、回答问题评价,但是有时往往想自己的教学环节,忽略有些同学的评价,评价语言有待精炼,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身上的优点,又让他注意身上的不足。

3、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锤炼。

学生是活生生的群体,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就考察我们的教学机智,引导得当,课堂便会因这些生成而精彩。在引导学生感悟巡警的可恶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巡警内心不可恶,他也许是被生活所迫才帮洋人做事。”我一怔,说:“在自己的国土上,巡警不但不惩处轧死人的洋人,反而训斥亲人被轧死的可怜的妇女,就这一点,难道你不觉得他可恶吗?”但这个学生还是坚持己见,对我的解释并不满意:“我还是认为巡警只是表面可恶,但他内心也许并不可恶。”如果我当时能让学生了解巡警是干什么的,或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他说巡警并不可恶,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也许效果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次汇报课的展示,我收获良多,这些经历和收获都将影响我以后的教育教学。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有长远的进步。

7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2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