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编制

更新时间:2024-01-20 00:11: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工农红军编制 方面军 军团名称 部队名称 红3军 红一军团 红4军 红12军 红20军 红22军 红5军 红7军 红三军团 红8军 红16军 红21军 红13军 红 一 方 面 红七军团 红八军团 红九军团 红五军团 红14军 红15军 无 无 无 红25军 红十五军团 红26军 红27军 直属 直属 直属 红 二 方 面 军 红 四 方 面 军 红十军团 直属 红4军 红9军 红30军 红31军 红33军 无 红1军 红10军 独 立 部 队 红11军 红19军 红23军 红24军 红28军 红29军 红34军 1931.01 1933.07 1933.07 1933.07 1933.10 1934 1928 1930.07.22 1927.11 1933.03 1933.03.25 1931.03.24 1932 1935.12.30 1935.04 129师386旅一部 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 129师386旅一部 加入红5军 全军覆没 加入红四军 全军覆没 红七军团 红12军第34师 红22师 加入红27军 新四军第4支队 129师一部 取消番号 川陕苏区 川陕苏区 川陕苏区 川陕苏区 川陕苏区 闽浙赣苏区 湖北黄安麻城 江西弋阳、横峰 湖北黄安麻城 福建西部 江西南部 山西平定县 鄂豫皖苏区 陕西北部 川陕苏区 红六军团 红32军 1935.07 120师359旅一部 中央苏区 红二军团 红18军 红35军 少共国际师 红2军 红6军 成立时间 1930.07 1928.04.28 1930.03 1930.06 1930.06 1928.07.22 1929.12.11 1930.06 1930.07 1930.06 1931.12 1931.12 1931.12 1933.06.07 1934.09.21 1933.10.02 1931.10 1932.12.24 1935.01.30 1933.02 1930.10 1933.08.05 1930.07 1930.02 后改编或加入部队 取消番号整编 取消番号整编 取消番号整编 加入红12军 红一军团第3师 取消番号整编 取消番号整编 取消番号整编 红16师 加入红12军 取消番号整编 取消番号整编 取消番号整编 新四军第2支队 并入红五军团 120师359旅一部 115师344旅一部 第78师 115师344旅一部 红六军团第18师 加入红21军 并入红一军团 取消番号整编 取消番号整编 部队编成地 中央苏区 井冈山 福建西部 江西吉安县 江西南部 湖南平江 广西百色 湖北东南部 湘鄂赣苏区 福建西部 江西宁都 江西宁都 江西宁都 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 鄂豫皖苏区 宜君县转角镇 陕北、鄂豫皖苏区 湘鄂赣苏区 江西寻乌、于都 江西宁都 湖北洪湖 湖北西部 第一部分 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和发展的总历程

1924—1927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北伐军2万余人,在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和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同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此外,党在全国各地先后发动和领导了洪湖、黄安、麻城、赣西、赣南、鄂北、弋阳、湘南、桑植、闽西、渭南、南通、百色等100多次武装起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湘赣边界创立了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两支部队会师以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编为3个师,共1万人左右,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各地的革命武装统一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据此,各地工农革命军及其它工农武装陆续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由平江起义部队组成的红军第五军主力也到达井冈山。从南昌起义到1930年夏,各地武装起义部队开辟的小块游击区遍及10个省100多个县,逐渐发展成为几块较大的根据地:江西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湘鄂西、湘赣、赣东北、左右江根据地等。红军发展到约10万人。经过整编,中央根据地红军编为第一军团,湘鄂西根据地红军编为第二军团,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编为第一军,赣东北根据地红军编为第十军,左右江根据地红军编为第七军,闽西苏区红军编为第二十一军,东江苏区红军编为第十一军,南通、海门、如臬、泰兴苏区红军编为第十四军。另外还建立了琼崖、闽浙赣、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苏区。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县会合,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1930年11月至1933年2月,国民党先后以10万人、20万人、30万人、50万人的兵力,连续四次向红军进行“围剿”。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内的战略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共歼敌8.5万余人,缴枪5万余支。在此前后,红一方面军发展到14万人。

1931年1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和红二十五,组成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并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后来,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边界地区,总兵力发展到8万余人。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100万人的兵力,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这时,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他们实行“分兵把口”、“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导致作战失败。

红一方面军留下少量部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主力于1934年10月,开始战略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他地区的红军也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走上长征的道路。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会后,中央军委组成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王稼啬)三人组成的指挥小组。此后,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河,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雪山、草地等自然困难,于1935年10月19日到陕北根据地的吴起镇。

湘赣根据地的红六军团,1934年8月开始长征,10月到达黔东根据地,同来自湘鄂西的红二军团会合,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7万余人。1935年11月,两个军团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于次年6月进驻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会合后,第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总政治委员。接着,二、四方面军继续长征,于1936年10月到达红一方面军驻地——甘肃会宁。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长征到达陕北,只剩下3万人左右。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坚持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八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工农革命军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建立的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的前身。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先后在各地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毛泽东于1927年9月9日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举行了秋收起义。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利后,决定向井冈山进军。途经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第一营、第二营和特务连。这就是第一支中国工农革命军。1927年秋到1928年春,在南昌、湖北东部、湖南南部、广州、广东东部等地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都称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各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大庾整顿和三湾改编

大庾整顿和三湾改编堪可并称我军组织体制和编制建设发展史上的创立之举。都是基于建立党组织以促进军队建设的出发点,从此确立了我军军事、政治工作并行的最基本架构。相对而言,三湾改编更为人们所熟悉。由于其重要性,在此再费篇章有其必要。

大庾整顿。1927年南昌起义军在南征途中失败后,辗转到赣南大庾地区进行的党团组织整顿。南昌起义失败后,所余部队转战闽粤赣边界,遇到很大困难,部队思想混乱,有些人脱离部队。为了坚定指战员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加强党的领导,部队在到达大庾地区后进行了组织整顿。主要工作是,清理登记党员,发展新党员,重新建立了党组织;统一调配各单位的党员,把领导机关的一部分党员分配到连队当中去。初步实行党对部队领导体制的尝试。

三湾改编。湘东、赣西秋收起义受挫后的中国工农革命军,到达三湾时部队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基层没有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党不能切实地掌握部队;雇佣军队的影响严重存在,妨碍官兵关系;加之作战失利,连续行军,斗争艰苦,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有的动摇,有的逃跑,部队减员严重。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毛泽东在三湾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三湾改编中,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班建立党小组,连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连以上各级均设党代表,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还在军内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官兵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三湾改编提出和实行的一些原则和制度,在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部分 中国工农红军中央领导体系发展纵览

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组织领导体系有不同的构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参考了有关资料自行整理编写的。编写的体例,以中共中央军事工作领导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3大主力的形成和发展为辅线,综合记述。同时,尽可能兼顾红25军、西北(陕甘、陕北)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等红军大的战略单位的发展简况。东北抗日联军序列的记述,集中放在抗日战争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武装斗争的最高统一领导机关。具体领导、指挥、指导各地军事斗争工作的军事工作机构,1927年7月至1931年11月为中共中央军事部;1931年11月至1935年9月为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为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即中革军委)。1936年9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同年12月,扩大组织,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

二、第一阶段,时间:1927年7月至1927年12月,为中国工农红军草创阶段,全国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各地革命武装队伍称号不一,主要任务是迅速壮大队伍,还谈不上编制体制问题。这个阶段,全国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组织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主要形式是具体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而设立的中共中央(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中共湖南省委(湘赣边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

广州革命军事委员会。另一种主要形式,是在全国三大区域分别设立中共北方局、中共长江局和中共南方局,在党的三个局领导机关下设军事委员会负责军事工作,各局军事委员会下辖各省委军事部(或省委军事委员会),共有湖南、湖北、陕西、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广东8个省委军事部(或省委军事委员会)。

三、第二阶段,时间:1928年7月至1929年12月,已经建立起一定数量、并开始形成几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军事部增设了军事委员会以加强对各革命根据地军事工作的领导,委员除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周恩来(后)外,其余由各革命根据地军负责人兼任。这个时期,较大的人民武装军事组织有:中共右江前敌委员会、中共东江特委军事委员会、中共湘西(湘鄂西)前敌委员会、鄂豫边(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另外,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取消了中共北方局军事委员会、中共长江局军事委员会和中共南方局军事委员会,军委对各省委军事委员会进行领导和指导。除原有的中共湖南、湖北、陕西、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省委军事委员会外,增设了中共福建、山西、四川、顺直、满洲和山东省委军事委员会,共14个省委军事委员会。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全国人民武装队伍统一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并开始使用中国工农红军军的番号。中央军事部直接领导中共红军第四军、第五军前敌委员会。

四、第三阶段,时间:1930年4月至12月,为中国工农红军向正规化扩大化发展的重要阶段。1930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总政治部、参谋部、武装工农部、军务部、士兵运动委员会、经理卫生部等七个部委,但始终未能建立起来。中央军事委员会仍是指导、联络各地军事机构的机关。1930年下半年,中央军委设有当时与总政治部平行的政治保卫处,处长王稼祥,后为邓发。领导指挥架构上,成立了中共红军第1方面军总前委,恢复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委员会(下设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中共中央长江局军事委员会(兼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指挥机关)和中共北方局军事委员会。加强了对湘鄂赣、赣东北、东江、湘鄂西、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军事工作的领导。还设立了军团前敌委员会和和军军委,强化了对部队的直接领导。红军部队建制方面,中国工农红军军团和方面军建制开始建立起来。1930年初,成立了红军第二军团;1930年6月,成立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团。1930年8月,成立红军第一方面军。

五、第四阶段,时间:1931年1月至10月,刚建立不久的军事领导指挥架构完全被打乱,中共中央军事部原下设部、委全部取消,同时成立中央苏区党的军事领导机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内设参谋部、总政治部、政治保卫处、经理部、财务部、军医处和秘书处七个部(处)。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接受中共中央军事部领导。中央军事部同时领导南方局(两广省委)军事委员会和江苏、湖北、安徽(新设)、河南、福建、顺直、满洲、陕西、四川省委军事委员会,取消了原有的湖南、江西、浙江、山西、山东5个省委军事委员会。

1928年8月至9月,红五军3个团改编为5个大队,10月,红五军与平江、浏阳一带的地方武装合编,下辖5个纵队。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第四、五纵队及军部直属部队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暂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对外仍称红五军。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入江西、福建作战,彭德怀、滕代远率第三十团、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3月,彭德怀一度率主力转入赣南寻找红四军,不久返回井冈山,8月在湘鄂赣苏区与黄公略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合编,恢复红五军编制,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吴溉之。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李灿(后孔荷宠代);第二纵队,纵队长黄公略(兼任)、政治委员张启龙;第三纵队,纵队长吴溉之(兼任)、政治委员于定一;第四纵队,纵队长郭炳生、政治委员张纯清;第五纵队,纵队长李灿(后游雪程代)、政治委员何长工。1930年,红五军的四个纵队改编为第一、三师。6月,以第五纵队为基础扩编为红八军,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

1933年6月,红三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五军番号随之取消

红6军

军长:邝继勋 政委:段德昌 第16师 师长:王一鸣 政委:王鹤 第17师 师长:许光达 政委:李剑如

1930年2月,鄂西红军中央独立师改编为红六军,军长孙德清(后旷继勋代)、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下辖第一纵队:司令员段德昌(兼任)、政治委员王鹤;第二纵队:司令员段玉林。5月,两纵队扩编为红十六、十七师,第十六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十七师师长许光达、政治委员李剑如。7月4日,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合编成红二军团。1931年6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六军番号取消。

另外,1929年7月湖北长阳农民武装也自发组成红六军,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全军3000余人。但到8月间即在资丘遭伏击,军长李勋等阵亡,红六军至此失败,从成立到失败不到1个月。

红一军团下属的红三军前身也使用红六军番号,1930年1月,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的赤卫队合编为红六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后陈毅代)、政治部主任毛泽覃。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李人林;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曾炳春;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刘作述。1933年6月划归红一军团建制,7月改为红三军。

红7军(1930年5月后,红7军与红8军合编成立)

总指挥:李明瑞 军长:张云逸 政委:邓小平 政治部主任:陈豪人 第一纵队 司令员:李谦戒 政委:沈静斋 第二纵队 司令员:冯达飞 政委:袁任远 第三纵队 司令员:韦拔群 政委:李朴

1929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军2800余人,在百色举行起义,宣布成立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参谋长龚鹤村、前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李谦、政治委员沈静斋;第二纵队,纵队长胡斌、政治委员袁任远;第三纵队,纵队长韦拔群、政治委员李朴。

1930年2月,李明瑞被任命为红七军总指挥。3月,中央代表邓斌为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1930年秋,又成立第四纵队,纵队长黄治峰、政治委员罗少章。11月,红七军整编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师,留韦拔群率少数部队进行游击战,主力则奉命北进。

1931年7月,全军抵达中央苏区,归红三军团建制。

1933年,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七军番号取消。

另外,1927年底,鄂东工农革命军转移到湖北黄陂,改编而成的部队也使用红七军番号,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1929年,该部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

红8军

(1)1930年6月,由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湖北东南改编成红八军,并与红五军合编为红三军团。军长李灿(后何长工代)、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下辖第一纵队,司令员刘文琪、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二纵队,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郭一清;第三纵队,司令员谢振亚、政治委员黄克诚。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八军番号取消。

(2) 另外,在红军历史上还有两支部队也采用过红八军番号

。一是1932年春湘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三师合编而成的部队,代理军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同年11月,军部正式成立,军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政治部主任王震。下辖第二十二师,师长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兼任);第二十三师,师长杨茂、政治委员谢国俞;第二十四师,师长弋勇、政治委员胡楚父。全军2200余人。1933年7月,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后王震代)、政治部主任李朴、参谋长李达.

二是1930年2月1日,俞作豫率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龙州起义,部队也编为红八军,军长俞作豫、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何家荣、政治委员潘裕明;第二纵队,纵队长俞作豫(兼任)、政治委员涂振农;第三纵队,纵队长黄飞虎,全军共2000人。3月,邓小平政治委员,不久,红八军因受李宗仁的进攻,基本覆灭,全军仅剩100余人,后编入红七军。

红9军

军长:何畏 政委:詹才芳 副军长:许世友 参谋长:王学礼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25师 26师 27师 军直属队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站稳脚跟后进行扩编,由第十二师和巴中等地的地方武装合编成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辖第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兼任)、政治委员陈海松;第二十七师,师长王学礼(兼任)、政治委员陈修神、军直属队长周希汉。

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5日,分属左路军北上,9月14日,红一、四两方面军分裂,红九军随红四方面军转而南下。1936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再度会师。之后,红九军作为西路军一部分西渡黄河作战,此时主官为: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此后不久全军覆灭。

红10军(1930年7月22日,由赣东北红军独立1团扩编成立)

军长:周建屏 政委:邵式平 第1团 第10团 第19团 特务连 机炮连

1930年7月2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江西弋阳、横峰等地的红军独立团扩编成红十军,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吴先民(胡庭铨代理,后邵式平代),全军下辖3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1700余人。1933年1月25日,红十

军奉命南渡信江到贵溪与中央红军会师,与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同年2月,闽浙赣苏区以地方武装1500余人,重新组建起新红十军,王如痴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

1934年秋,红七军团北上闽浙赣苏区,红十军与其合编为红十军团,一同北上。不久,在安徽黄山谭家桥战役中失败,退回闽浙赣苏区。1935年初,在怀玉山全军覆灭。

红11军

1927年11月中旬,根据中国共产党鄂东特委的命令,黄安、麻城两县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第七军,1928年7月,第七军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军长兼师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政治部主任陈定侯,下辖4个大队。

1929年5月,河南商城的地方武装组成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副师长漆德伟,下辖两个团。1930年1月,六安、霍城的游击队组成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镜堂,下辖两个团和一个特务连。193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三个师集中改编为红一军。

另外,1933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将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调往中央苏区,与红31师合编为红十一军,划归红一方面军指挥,参与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肖劲光。6月7日,又改编为红七军团。

红12军(原闽西地方红军) 军长:罗炳辉 政委:谭震林

红十二军(闽西)

1930年3月,福建西部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各县地方武装集中改编成红九军,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高静山(后邓子恢代)、政治部主任陈正、参谋长郑益,下辖五个团,全军3000余人。同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红九军同红四军第三纵队合编为红十二军,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陈正。所部五个团被改编为三个纵队,不久各纵队改称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第三十四师师长邓毅刚(兼任)、政治委员刘型;第三十五师师长胡少海、政治委员张际春。6月,该军编入红一军团。时任军长为伍中豪、政治委员为谭震林。10月,军长伍中豪在同地主武装作战时牺牲于江西安福。

1931年10月,所部三十四、三十五师调归红三、四军。12月,军部和三十六师同闽西新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闽西新红十二军改称该军三十四师。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1932年4月,增编三十五师。同年10月,军部和三十六师并入红二十二军。由萧克任军长,黄甦任政委。1933年6月,红十二军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一团。

新红十二军(闽西)

1930年5月,原红四军第四纵队部分与闽西地方武装合编成红二十军和红二十一军。11月,两军编成新红十二军。由贺声洋代理军长(12月由左权任军长)、施简任政治委员、李力一任政治部主任。1931年10月,新红十二军与闽西老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新红十二军改编为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军长游瑞轩、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

1933年1月,红十二军根据命令改由红一方面军总部直属。同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二军番号随之取消。

红13军

(1)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三军同时改编而成,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邝朱权(后何长工代)。下辖第三十七师:师长郭如岳、政治委员李涛;第三十八师师长李教泽、政治委员刘型。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三军番号随之取消。

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邝朱权 37师 38师

(2)1930年1月,中共中央派巡视员金贯真到温州、台州一带巡视,直接领导和组织建立农民游击队。2月底,金贯真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温、台地区政治形势、群众斗争、武装暴动、党的工农群众组织的报告。根据金贯真的建议,中共中央军事部和周恩来决定,派遣胡公冕、刘蜚雄等到浙南加强军事领导工作。3月9日,浙南红军游击总队指挥部在浙江永嘉成立,胡公冕任总指挥。中央还决定,成立浙南特委并由金贯真担任浙南特委书记,统一领导浙南的斗争,随后又派陈文杰到浙南加强对红军的领导。红军总指挥部将各县游击队编成三个支队,共400余人,枪100余支。成立后的红军总游击队随即开展攻势,攻打城池,开放监狱,一时威震瓯越大地。各支队先后在青田、温溪、乐清、瑞安、平阳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发动群众,建立组织。

1930年3月下旬,金贯真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浙南武装斗争情况。3月底,中共中央发出《致浙南的信》,决定正式组建红军。4月15日,中央军委提出发动浙南地方暴动,成立红十三军。5月初,各地红军游击队相继集中到永嘉枫林进行整训。5月11日,在永嘉枫林召开大会,由浙南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宣告正式成立,胡公冕任军长,金贯真任政委,陈文杰任政治部主任,刘蜚雄为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三大队和教导团,军部设在永嘉五尺村。红十三军的组建与中共浙南特委的成立,标志着浙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红十三军组建后积极改编和扩大武装力量,主动向敌人开展攻势,取得了丰硕战果。随着武装斗争不断发展,红十三军不断壮大。除军部外,以各地游击武装为基础,先后建立了三个团。红一团于1930年5月与军部同时成立,最初由永嘉西楠溪30多支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成,不久瑞安、黄岩、仙居、青田、缙云等地的部分游击队也编入红一团建制,形成了总数达3000多人的部队,是红十三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红二团于1930年7月成立,以台州地区的温岭坞根游击队为基础,加上临海、仙居、天台、东阳、宁海等县边区的几支农民武装组建而成,共600多人。红三团于1930年7月成立,由永康、缙云、仙居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共1500多人

军长:胡公冕 政委:金贯真 政治部主任:陈文杰 参谋长:刘蜚雄

红14军

(1)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四军同时改编而成,军长赵博生、政治委员黄火青下辖第四十师:师长边章五、政治委员程子华;第四十一师:师长李锦亭、政治委员李翔吾。1932年3月12日,改由红三军团领导。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四军番号随之取消 军长: 赵博生、政治委员:黄火青 40师 41师 (2) 1930年

4月3日,根据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宣告成立。全军下辖两个支队,1300余人。这是江苏第一支工农武装。红14军成立后,转战通、海、如、泰地区。 如泰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当年10月,国民党乘机以优势兵力清剿,红14军主力被打散,余部加入中央苏区。

任命何坤为军长,李超时为政委,薛衡竟为参谋长,余乃诚为政治部主任, 军长:何坤 政委:李时超

红15军

(1)1930年6月,由赣西北和黄梅、广济等地游击队和红5军第5纵队 部分人员组成第8军,10月改编成立)

军长:蔡申熙 政委:陈奇

第1团: 团长:查子清 政委:李奚石 第3团: 团长:黄刚 政委:陈西

(2)1931年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五军同时改编而成,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下辖第四十三师:师长卢寿椿、政治委员高自立;第四十四师:师长苏进、政治委员唐天际。1932年3月12日,转由红一军团领导,8月8日,回归红五军团建制。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五军番号随之取消。

红16军

军长:孔荷宠 政委: 政治部主任:吴天翼

第7师 师长:高永生 政委:邹云谟 第9师 师长:李玉根 政委:邱训民

1930年7月,由湘鄂赣苏区的红军和平江、修水、铜鼓等地的工农地方武装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改编成红十六军,属红三军团,军长胡一鸣(后孔荷宠代)、政治委员黄志竞(后于兆龙代)、参谋长余发明、政治部主任吴天骥。下辖第七师:师长邹之漠、政治委员李楚屏;第九师师长俞庚、政治委员高咏生。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六军番号随之取消,原部队缩编为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政治委员温锦惠,属红六军团编制。

红18军

1933年2月,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二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合编而成红十八军,军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下辖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四师。同年7月,红十八军奉命南渡袁水,与红六军团第十七师会师,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八师

红19军 1933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以原福建军区独立十一师为主,加上独立八、九、十师的一部分,在闽西编成红十九军,负责阻击国民政府的清剿军。红十九军,军长叶剑英、政治委员杨尚昆,下辖第五十五师,师长韩伟、政治委员范世英;第五十六师,师长张梁、政治委员游瑞轩(后张平凯代之)。

1933年6月,红十九军缩编为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番号取消。

红20军 (1)军长:曾炳春 政委:刘士奇 第1纵队 第2纵队 第3纵队 第4纵队

1930年6月在吉安编成,主力是江西西部地方武装,军长曾炳春(后刘铁超代)、政治委员刘士奇(后曾炳春代),全军约2500人。编成后该军负责富田一带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卫戍工作,10月划入红一军团。当年12月12日,红二十军在刘敌等人领导下发动兵变,反对毛泽东及其支持的反AB团运动,史称“富田事变”。事变后,红二十军自行渡过赣江以东,宣布脱离红一方面军领导,并推举萧大鹏为军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2w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