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报十年精选题解题方法

更新时间:2024-05-03 03: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生数学报10年精选

1 分 类

分类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特别是在计数(数个数的问题中,分类的方法是很常用的。

【例1】数一数,图1-1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分析与解】图1-1中的线段可分为这样几类: (1)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共4条,分别是: AB,AC,AD,AE;

(2)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共3条,分别是: BC,BD,BE;

(3)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共2条,分别是: CD,CE;

(4)以D为左端点的线段有1条,即DE。一共有线段 4+3+2+1=10(条)。

还可以把图1-1中的线段按它们所包含基本线段的条数来分类。“基本线段”指AB、BC、CD、DE这样的线段,它们的两个端点之间没有标出其它的分点。按所含“基本线段”来分类,也是4类: (1)只含1条基本线段的,共4条: AB,BC,CD,DE;

(2)含有2条基本线段的,共3条: AC,BD,CE;

(3)含有3条基本线段的,共2条:AD,BE; (4)含有4条基本线段的,有1条,即AE。

分类,对于计数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当计数的对象没有规律地交错排列时,它能使我们的思考方向明确,条理清晰,而不容易发生差错。 【例2】 数一数,图 1-2中 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分析与解】图中的正方形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斜的”,第二类是“斜着的”。在“不斜的”正方形中,又可分4类:

1

①边长是4个单位的1个; ②边长是3个单位的4个; ③边长是2个单位的9个; ④边长是1个单位的16个。 共有 1+4+9+16=30(个) 斜着的正方形共有多少个呢?

我们还是先分类。分类之前,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图(图1-3),中间画实线的部分与图1-2中不含斜线(不斜的)部分相同。因此,在“斜着的”正方形中,也可分4类,但边长是1个单位、边长是2个单位的比“不斜的”多,边长是3个单位、4个单位的与“不斜的”同样多,它们分别是: ①边长是4个单位的1个; ②边长是3个单位的 4个;

③边长是2个单位的(9+4=)13个; ④边长是1个单位的(16+8=)24个。

斜着的正方形共有

(1+4+9+16)+(4+8)=42(个)。 因此,图1-2中的正方形一共有 30+42=72(个)。

【例3】如图1-4,平面上有9个点,任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如果把其中任意几个点连起来,可得到各种图形。问:(1)可连成多少正方形?(2)可连成多少长方形?(3)可以组成多少直角三角形?

【分析与解】(1)可连成的正方形共有3类:边长是1个单位的,共4个;边长是2个单位的,有1个;边长等于小正方形对角线长的(斜的)有1个。所以,共可连成正方形: 4+1+1=6(个)

(2)可连成的长方形共有两类,一类是正方形(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另一类是长和宽不等的长方形,有4个。所以共可连成的长方形有: 6+4=10(个)

(3)可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有两类:

一类是,以每个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在内的)4个顶点为直角顶点(如图5、图6中阴影部分),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每个正方形中都包含4个,一共有: (6+4)×4=40(个)

2

另一类是,以图1-4中第二行中间那个点为直角顶点(如图1-7中阴影部分),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共有: 1×4=4(个)

因而,用图1-4中的点共可连成直角三角形: 40+4=44(个)

请读者想一想:任意一个正方形(如图1-8),作出它的两条对角线以后可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应当是8个,其中以4个顶点为直角顶点各1个,以对角线的交点为直角顶点有4个。为什么在上面的“分析”中只举出4个。是不是有遗漏?为什么?

【例4】 数一数,图1-9中共有____个梯形。

【分析与解】 要数出图中梯形的个数,首先要弄清楚图中的梯形共有几类。根据梯形的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图1-9中的梯形可分为4类:

(1)上底、下底与BC平行,并且上底短、下底长的;

(2)上底、下底与BC平行,并且上底长、下底短的;(3)上底、下底与AB平行的;(4)上底、下底与DC平行的。

在第(1)类中,又可把这些梯形分成4小类(假设AD的长为1个单位): ①下底长是5个单位的,有: 4×1=4(个)

它们都以BC为下底,AD、EF、GH、IJ为上底; ②下底长是4个单位的,有:

3

3×(2+1)=9(个) 它们分别以BL、KC和IJ为下底,对于每个下底,上底都有三种可能。比如,以BL为下底的梯形,上底可为IM、GN、EO; ③下底长是 3个单位的,有: 2×(3+2+1)=12(个)

它们分别以 BQ、KL、PC、IM、SJ、GH为下底,对每个下底,上底都有两种可能;

④下底长是2个单位的,有: 1×(4+3+2+1)=10(个) 所以,第(1)类梯形共有: 4+9+12+10=35(个)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数出第(2)类梯形(底与BC平行,上底长、下底短的)有:

1+4+6=11(个)

它们的上底分别为4个单位、3个单位、2个单位;第(3)类梯形、第(4)类梯形各有36个。从而,得到图1-9中共有梯形: 35+11+36+36=118(个)

想一想:对于第(3)类和第(4)类,我们没有像第(1)、(2)两类那样,按上底长、下底短和上底短、下底长再作分类,这样会不会遗漏一部分梯形?为什么?

其实,除了数图形之外,其它的计数问题也离不开“分类”这种重要的思路。 【例5】 在算盘上,用两粒珠子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是哪几个数?

【分析与解】在算盘上,上珠一个表示5,下珠一个表示1。根据这两点,可以把两粒珠子在算盘上的位置分为3类: (1)都为上珠时,组成505, 550;

(2)都为下珠时,组成101,110,200;

(3)一个上珠、一个下珠时,组成510,501,105,150,600。

【例6】从 1,2,3,……,99,100中,选出两个数相加,使它们的和大于100,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分析与解】 我们把“选数”看作一件事,做这件事可有99类方法。第1类,第一个数选1,那么第二个数只能选100,共1种选法;第2类,第一个数选2,第二个数可选100,也可选99,共2种选法;……依此类推,99类选数方法如下:

??????

4

第98类(98,99)、(98,100)2种 第99类(99,100)1种 一共有:

1+2+3+……+49+50+49+48+……+2+1 =2500(种) 不同的方法。

在例2的分析中,关键是怎样正确地分类。我们这里分类的标准是:每次选的两个数中,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大。为什么后一个不能比前一个小或与前一个相等呢?这是为了防止重复。比如在第 50类中选了(50,51),在第 51类中不能再选(51,50),因为(50,51)与(51,50)是一种选法。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到了第 51类以后,选法越来越少了。

【例7】 有一种用六位数表示日期的方法,例如,用950208表示 1995年2月8日。用这种方法表示1994年全年的日期,那么,全年中六位数字都不相同的日期共有____天。

【分析与解】 1994年全年的日期用六位数表示,头两位数字一定是“94”,因此 9月份和 4月份的所有日期都不符合要求。 11月份的所有日期也不符合要求。所以,只依次有1、2、3、5、6、7、8、10、12这九个月中的一些日期符合要求分九类一一列举(如下表):

续上表

分类计数的关键是正确分类,要做到“正确”,应考虑两条:

(1)分类要全。分类不全,就会造成遗漏。在上面的例4中,如果稍不留心,就会忘记第3类和第4类。分类确定后,要把每一类 中的每一个符合要求的对象都列举出来。

(2)分类要清。如果分不清,第1类中有第2类,互相包含,那就会重复。例6中,我们强调了分类的标准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大”,正是为了防止重复。不然的话,后面列举的数对就会与前面列举过的重复了。

5

【思考题】

1.数一数,图1-10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提示:分“尖向上”、“尖向下”两大类,“尖向上”的三角形与“尖向下”的三角形同样多。“尖向上”的三角形又可分为3类,其中边长为1个单位的有“3+4+3+2”个;边长为2个单位的有“3+2+1”个;边长为3个单位的有1个。]

2.有长度分别为1、2、3、4、5、6、7、8、9、10、11(单位:厘米)的木棒足够多,选其中三根作为三条边围成三角形。如果所围成的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11厘米,那么,共可围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提示:要围成的三角形已经有一条边长度确定了,只需确定另外两条边的长度。设这两条边长度分别为a,b,那么a,b的取值必须受到两条限制:①a、b只能取1~11的自然数;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化大为小找规律

我们先来看一个大数目的计算问题:计算自然数中小于10000的所有奇数的和。

本题实际上就是计算下式的结果: 1+3+5+…+9995+9997+9999

由于1至10000这10000个自然数中,奇数与偶数各占一半,所以上式中共有5000个加数。

5000个数太多,逐个相加太麻烦。多的不会,想少的,观察下列特殊情况: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

从上面这组算式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从1开始连续n个奇数的和,恰好等于n2。这样,我们只要知道小于10000的奇数共有多少个,就可以直接写出得数了。

我们知道,从1开始的连续偶数个自然数中,奇数、偶数各占一半,所以,小于10000的自然数中,奇数共有5000个。因此 1+3+5+7+……+9995+9997+9999 =50002 =25000000

在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我们体会到:

6

对于一些较复杂或数目较大的问题,如果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们不妨把问题尽量简单化,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前提下,考虑问题最简单的情况(化大为小),从中分析探寻出问题的规律,以获得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解数学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归纳,我们也可以叫做“化大为小找规律”。

【分析与解】 我们可以先来计算 11×99、 111×999、1111×9999,看看它们的积各是多少,它们积里各有多少个数字是偶数。 11×99=1089(有2个数字是偶数。) 111×999=110889(有3个数字是偶数。) 1111×9999=11108889(有4个数字是偶数。)

是偶数。

通过计算,可知

是偶数。

从上面4个算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规律:几个1乘以相同个数的9,它的乘积,中间有1个0;在0的前面是若干个1,个数比被乘数1的个数少1;在0的后面是若干个8,个数与积中1的个数同样多;积的最末位是9。积里的偶数(包含1个0和若干个8)的个数和被乘数1或乘数9的个数同样多。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推想:

这个积里有1个0及19个8,有20个数字是偶数。 【例2】数一数,图 2-1中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分析与解】 我们把图2-1先放在一边,来看图2-2和图2-3、图2-4中的正方形分别有多少个。

7

在图2-2中,边长为1的正方形有4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有1个,一共是: 1+4=5(个)

在图2-3中,边长为1的正方形有9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有4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有1个,一共是: 1+4+9=14(个)

在图2-4中,边长为1、2、3、4的正方形分别有16个、9个、4个、1个,一共是:

1+4+9+16=30(个)

现在,我们发现了规律:当正方形中相邻两个边被分为n等份,以每个等分点为端点,作与它相邻的另一条边的平行线。由这些平行线所组成的正方形(包括原来那个最大的正方形)的总个数是: 12+22+32+……+n2

根据这条规律,可算出图2-1中正方形总个数是: 1+4+9+16+25+36+49+64+81=285(个) 【例3】 计算

【分析与解】 上面的加法算式中共有99个加数,而且这些分数的分母越来越大,通分显然不是好办法。还是用“化大为小”的方法试试吧。

写到这里,规律已经出现了:如果算式中的加数共有n个,那么,计算结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n,分母就是n+1。由此,可直接写出本题的答案

8

不过,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当你找到了规律之后,不要急于马上就去套用,还得先检验一下,看这个规律是不是“灵”。如果不灵,那就要多举几个例子,并对已经总结的结论加以修正。

【例4】 将自然数1,2,3,4,……像图2-5那样按顺序排列起来。在最上面一行中,从左到右第100个数是____;在最左边一列中,从上到下第100个数是____。

【分析与解】 先仔细观察最上面一行靠最左边的几个数,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第1列是a1=1=1 第2列是a2=3=1+2 第3列是a3=6=1+2+3 第4列是a4=10=1+2+3+4 ??

现在可以发现规律了。

第100列是a100=1+2+3+4+5+…+99+100 =(1+100)×100÷2 =5050

5050就是最上面一行中从左到右的第100个数。 再来看最左边一列数从上到下的排列规律。 第2行是b2=2=1+1=a1+1 第3行是b3=4=3+1=a2+1 第4行是b4=7=6+1=a3+1 第5行是b5=11=10+1=a4+1 ??

现在,可以得出最左边一列的各个数与最上面一行数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那就是: bn=an-1+1

知道an-1是多少,也就知道bn是多少。要求最左边一列的第100个数b100,应先算出a99。 a99=a100-100 =5050-100 =4950

所以,b100=a99+1 =4950+1 =4951

【例5】 有甲乙两个水杯,甲杯有水1千克,乙杯是空的。第一次将甲

9

样来回倒下去,一直倒了1995次之后,甲杯里的水还剩( )千克。

【分析与解】 我们先不考虑倒1995次后甲杯中有多少水,还是先看前几次的情况(列出一个表更容易看出规律)。

续上表

规律出现了:第奇数次倒过之后,甲杯中的水与乙杯相等。1995是个奇数,所以倒了第1995次后,甲杯中的水仍为500克。 再举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

【例6】10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

【分析与解】 先不考虑10条直线,而是先看1条、2条、3条直线能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几块?

如图2-6,一条直线最多可把长方形分成两块。也就是a1=2;

再添一条直线,即2条直线(如图2-7)可把长方形分成几块呢?要注意“最多”二字,它要求这条添上去的直线必须同前一条直线相交,而不能平行。这样,两条直线最多可把长方形分成 2+2=4(块)

也就是a2=4=2+2。

在图2-7再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既不能经过已有的两条直线的交点,也不能与其中一条平行(如图2-8),它使图2-7中的3块再一分为二(增加了3块)。这样,三条直线最多可把长方形分成 4+3=7(块)

也就是:a3=7=4+3

10

现在,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 an=an-1+n

因此,a10=a9+10 =a8+9+10 =a7+8+9+10 =………

=a1+(2+3+4+5+6+7+8+9+10) =2+54 =56(块)

这就是说,10条直线可把长方形分为56块。

【思考题】

1.求13+23+33+43+……+103的值。 [提示:写出下列各式 13+23=1+8=9=(1+2)2

13+23+33=9+27=36=(1+2+3)2

13+23+33+43=36+64=100=(1+2+3+4)2 ????

从这组等式中发现:

13+23+33+……+n3=(1+2+3+……+n)2。]

2.有一个1000位的数,它的各位数字都是2,这个数除以6的余数是几? [提示:从最简单的情况算起: (1位数)2÷6=0……2 (2位数)22÷6=3……4 (3位数)222÷6=37

(4位数)2222÷6=370……2 (5位数)22222÷6=3703……4 (6位数)222222÷6=37037 算到这里,规律已经很明显了 当位数是3的倍数时,余数为0;

当位数是3的倍数多1时,余数为2; 当位数是3的倍数多2时,余数为4。 3.求图2-9中所有数的和 1 2 3 4 ……100 2 3 4 5 ……101 3 4 5 6 ……102 4 5 6 7 ……103

????????? 100 101 102 103 ……199

[提示:先算图 2-10、图 2-11中所有数的和。

11

从图2-10中,可算出所有各数的和是: 4×4×4=43=64

从图2-11中,可算出所有各数的和是: 5×5×5=53=125]

3 从一点突破

你见过建筑工人在墙上开洞装上窗户吗?一面用砖砌成的墙,本来是挺结实的,要在上面开洞并不太容易。通常的做法是先敲开一块砖,这块砖被敲开后,它的上、下、左、右4块砖就容易敲了,然后逐渐向外扩张,一个窗户的地方就留出来了。先敲开一块砖,也就是先找一个突破口。解一些数学题,常常需要从一点突破。

【例1】 如图3-1,a、b、c、d、e、f、g、h分别代表1、2、3、4、5、6、7、8这八个数字。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数字?

【分析与解】 图中的字母a代表一个被除数,它和g都可写成另两个数的乘积,因而这两个字母的取值范围比其它字母要小一些。我们选择字母a(或g)作为推理的突破口比较好。

(1)由于8个字母代表的数字互不相同,所以,a只能取6或8(如果取4,要么d=e,要么a=e)。这样,a÷d=e这个除式只可能是: 8÷4=2 或 8÷2=4 或6÷2=3或 6÷3=2 (2)如果a÷d=e代表8÷2=4 或 6÷2=3,那么f无值可取。这就是说,除式a÷d=e只可能是 8÷4=2 或 6÷3=2 (3)如果取8÷4=2,f可取3,g=6,c、h只能分别取1和5。但是,如果c=5,b只能取3(与f重复),不行。只有c=1,h=5,b=7 如果取6÷3=2,f取4,g取8,用同样道理可推出:b=5,c=1,h=7 【例2】下面的算式中,不同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解出这个算式谜。

12

【分析与解】解算式谜,我们一般把最容易下手的地方作为推理的突破口。这里最容易下手的地方是“先确定A”。 第一步A=E-E=0。

第二步因为A=0,从第一次减法百位上看,B=10-B或9-B(被十位上借出了1)。所以,B=5。

第三步因为B=5,所以C=4。

=8,I=9。

第六步剩下的没有用过的数字只有l、2、3、6、7。F=1时,F×9的个位为9,9已经出现过,不合要求,所以F不是1。2×9=18,3×8=24,6×9=54,8、4都已出现过,所以F不能为2、3、6,从而F=7。7×9=63,所以G=3。H=C-G=4-3=1。又因为7×8=56,所以E=6。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可逐步将字母换成已经求出的数字,最后得到

【例3】把100个桔子分别装在6只篮子里,每只篮子里所装的桔子数,都要是含有数字“6”的数。该如何装?

【分析与解】这个分装桔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把100分拆成6个数相加,使6个加数必须都含有数字“6”。

由于100的个位数字是0,所以这6个加数的个位数字不能都是6(不然的话,它们和的个位数字是6)。看来,从个位数字上下手比较容易突破。由于每个加数都要含有数字“6”,“6”不在个位上,必定在十位上,但是这6个数的十位数字之和不能超过10,所以它们的十位数字最多有1个为6,这样,就可以推出,有5个数个位数字是6,1个数十位数字是6。因为5个个位数字是6的数相加,和的个位是0,所以十位是“6”的数就是60,而60+6+6+6+6+6=90,比100还少10。所以,这6个数只能是60,16,6,6,6,6。

【例4】油库里有6桶油,分别是汽油、柴油和机油,用秤称得每桶油重15千克、16千克、18千克、19千克、20千克、31千克。但不知道每只桶里各装的是哪种油。已知柴油的总重量是机油的2倍,汽油只有一桶。问6个桶内各装的是什么油?

13

【分析与解】①因为柴油总重量是机油的2倍,所以柴油与机油的重量和一定是3的倍数。而6桶油(把汽油也包括进去)的总重量是15+16+18+19+20+31=119(千克),119=39×3+2。这就容易推出汽油的重量被3除余2。从“重量被3除余2”这一点,可以先作突破,找出哪一桶是汽油。在15,16,18,19,20,31中,除以3余2的只有20。所以,汽油的重量是20千克。 ②剩下的5桶油一共重:

15+16+18+19+31=99(千克) 其中机油的重量为: 99÷3=33(千克) 柴油的重量为: 33×2=66(千克)

在剩下的五个数15、16、18、19、31中,只有15+18=33,所以重15千克、18千克这两桶内装的是机油;最后剩下的三桶油是柴油。

【例5】A、B、C、D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四个不同的自然数,把它们两两求和,分别得出下面的五个不同的和数:21,23,24,25,27。求原来四个数的平均数。

【分析与解】四个数两两相加,应该得到六个和数,而现在只出现五个不同的和数,说明这六个和数当中有两个相等,如果能找出这个相等的和数,找到了这个相等的和数,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因为A、B、C、D这四个数是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所以由“B<C”可以推知A+B<A+C。从而,可进一步推知 A+B<A+C<B+C A+D<B+D<C+D

它们当中有两个和数相等,那只能是B+C和A+D了,由此推出六个和数应该是21,23,24,24,25,27。

在把A、B、C、D这四个数两两相加,得出六个和数的过程中,A、B、C、D各用了3次,所以A、B、C、D的平均数应为(21+23+24+24+25+27)÷3÷4=12 【例6】如图3-2,把1~7七个数字分别填入图中的七个圆圈内,使每条直线上三个圆圈内各数之和相等。

【分析与解】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间圆圈内所填的数是三条直线上共用的,它是一个“重复用数”。因此,我们在思考时,应该首先把中间圆圈内的数想出来。这样,根据题目中“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的和相等”,只需考虑每条直线上两个数的和相等。那么,怎样确定中间圆圈内所填的数呢?我们可以这样考虑:1~7七个数字的和为28,只有中间圆圈内填上一个数字后,剩下的六个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因为要分成和相等的三组数),才能填写。所以,中间圆圈内所填的数很快可以确定下来:可为1、4、7。这时,其它圆圈内的数也就可以很快填出。

例如:当中间圆圈填1时,每条直线上两个数的和为9[(28-1)÷3=9],这时,三组数分别为2和7、3和6、4和5。我们很快可以得到一种填法(见图3-3)。

14

同样,当中间圆圈内填4或7时,分别可以得到1和7、2和6、3和5以及1和6、2和5、3和4两种填法。

上面我们讨论的这个例子中,从“重复用数”入手,因此分析起来还不太难。如果“重复用数”多一些的话,思考问题的过程又将怎样呢?请试一试思考题第2题。

【思考题】

1.把下面各题中的“☆”换成适当的数字。

[提示:左边的算式中,乘数的个位、十位与被乘数相乘,积都是两位数,可见,乘数的个位、十位数字都是1,可以把确定乘数作为突破口;右边的算式中,由商的十位数字与除数的积个位是5,把确定商的十位数字作为突破口。]

2.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填在图3-4的圆圈内,要求三边四个数相加的和相等,并且①三边四个数相加的和要最小;②三边四个数相加的和要最大。怎样确定这两种情况下的三个重复用数?

[提示:三个顶点上的数都是“重复用数”,设它们分别为a、b、c,每条边上4个数的和均为k,那么

1+2+3+……+9+a+b+c=3k

当a+b+c=6时,k最大;当a+b+c=7+8+9=24时,k最小。]

4 试 验

“鸡和兔共42只,被关在一个大笼子里,从下面数出鸡、兔共有108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这道题你现在也许能用好几种方法列式解答。你知道一些数学家怎么想吗?

15

他们这样做: 先在已知条件“42只鸡和兔”范围内,估计一个数,比如有10只兔、32只鸡,那么共有腿4×10+2×32=104(条)。104靠近108,但比108小,说明兔子不止10只。因此,我们进一步估计有11只兔、31只鸡,那么共有腿4×11+2×31=106(条)。这时尽管没有到达成功的彼岸,但答案已是俯首可拾了,因为每增加一只兔和减少一只鸡(用兔来换鸡),就等于增加了两条腿,所以兔子有12只,鸡有30只。

为什么数学家们一开始不先猜有1只兔、41只鸡呢?因为那样猜的话,就离已知条件“鸡兔的腿共108条”太远了,试验就太费时间了。可见,数学家们在用试验的方法解题时是这样想的:在符合部分已知条件的范围内,为了减少试验的次数,应尽量跨大试验的第一步,使第一个猜测尽量靠近题意。然后把猜得的答案进行试验,看是否符合题意。如果符合题意,问题得解;如果不符合题意,就排除这种猜测(一种可能性),接着再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

华罗庚爷爷十分欣赏这种试验的方法,他曾经赞不绝口地说:“这方法虽然拙笨些,但这是一个步步能行的方法。”“不要以为方法笨不可取,有了方法之后,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运用之妙,存乎其人。” 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试验法在解题中的作用。

【例1】在下面15个8之间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必要时,可使用括号),使得数为1995。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1995

【分析与解】我们可以先试一试,但应尽量跨大试验的第一步,使其中的几个“8”所组成的算式计算结果比较靠近1995,然后用剩下的几个“8”来调整。 容易看出,8888÷8=1111 1111+888=1999

好,现在已经得到1999了,它与1995还相差4。这时,我们一共用去了8个“8”,还剩下7个“8”。下面的任务就是用7个“8”组成一个算式,使它的结果是4。

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8×8÷8=8

8与4相差4,用剩下的4个“8”,组成得数是4的式子。 8×8÷(8+8)=4

到这里,试验就算成功了,组成的算式是: 8888÷8+888-8×8÷8+8×8÷(8+8)=1995

有没有别的方法组成得数是1995的算式呢?你可以再试试。

用试验法求得正确答案,首先要确定有几种可能,这就是试验的范围。范围越小,试验的次数越少,越容易试验成功。所以,应当把缩小试验范围看作我们解题的第一步。

【例2】有一个四位数3AA1,能被9整除。问A代表几?

【分析与解】一个数能被9整除的特征是:这个数的各位数字的和能被9整除。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知道:3AA1的四个数位上数字的和: 3+A+A+1=2A+4

2A+4能被9整除,它可能是9,18,27,……

但是,A≤9,所以2A≤18,2A+4≤22。这样,试验的范围比较小了(两种可能):

2A+4=9

16

或 2A+4=18

由于2A+4又一定是偶数,所以只能是: 2A+4=18 2A=14 A=7

【例3】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是个位数字的3倍,十位数字等于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积。求这个三位数。

【分析与解】我们先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把试验的范围缩小在三种情况: (1)个位数字1,百位数字3; (2)个位数字2,百位数字6; (3)个位数字3,百位数字9

再根据第二个条件“十位数字等于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积”决定上面三种情况中应该选择哪一种。

第(1)种情况,可以求得十位数字是1×3=3,而第(2)(3)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求得十位数字(因为2×6、3×9都大于9,不能做十位数字),所以要求的三位数是331。

下面几个例子比较复杂些。

【例4】将一根长为374厘米的铝合金管截成若干根长36厘米和24厘米的短管。问剩余部分的管子最少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从题目的问句看,应抓住“最少”二字来思考,先考虑没有剩余,再考虑剩余1厘米、2厘米……

(1)如果把这根长管截成若干根两种不同规格的短管后没有剩余,那么374应该是4的倍数,因为两种短管的长度36厘米、24厘米都是4的倍数,但374不能被4整除,所以没有剩余不可能。

(2)如果截成若干根两种不同规格的短管后只剩下1厘米,根据36、24都是偶数,“偶数的倍数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是偶数”可推知,原来铝合金管长应为奇数,这与管长374(偶数)的条件矛盾,所以,剩1厘米也不可能。 (3)如果最后剩下2厘米。这种情况有可能。374÷(36+24)=6……14。这说明两种都截6根余14厘米,这时需要调整:少截一根24厘米长的,加上14,24+14=36+2,正好合一根36厘米长的,还剩2厘米。

【例5】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若干个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1,2,3,…,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可知:

在上式中,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是一个分母为15的分数,这说明:剩下的数的个数是15或15的倍数。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猜测来试验。

如果剩下的数的个数是15,剩下的数的总和应是15×16+4=244,那么,擦掉一个数之前,从1开始的自然数有“15+1=16”个,它们的总和是1+2+3+…+16=136,136<244,也就是1至16这16个连续自然数之和小于1至16这16个连续自然数中的任意15个自然数之和。矛盾!所以,剩下的数不可能是15个。

17

那么,擦掉一个数以前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有30+1=31(个),总和是1+2+3+…+31=496,496>488符合题意。 由496-488=8可知,8就是被擦掉的数。

得到了符合题意的答案,15的其它倍数就不必再试了。

【例6】某校排演团体操时,全体学生恰好能由一个正三角形队列变换为一个正方形队列。现只知道全校学生数在1000~2000人之间,那么这个学校有多少名学生?

【分析与解】先考虑“能组成正方形队列”这个条件,由这个条件可以知道学生总数是某个自然数的平方。因为正方形队列中每行、每列人数相等。在1000~2000之间共有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这13个数符合条件。这样,我们在1000~2000之间排除了许多数,大大缩小了答案的范围。在这13个数中,再根据“能排成正三角形队列”这个条件逐一试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如图4-1,等边三角形队列中,相邻两行之间的人数成等差数列。那么,这个队列中的总人数为(设总行数为n):

由于2S=n×(n+1),而n×(n+1)表示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所以,我们只要把上面筛选出来的13个数逐一试验,看哪个数的2倍能够分解为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

试验的结果是,只有1225(352)可以,其它12个数都不行。 因此,题目的答案是:这个学校共有学生1225人。

下面这个例题中,由于计数对象较多,需要试验的次数也比较多,但不难。希望你既要细心,又要耐心。

【例7】有一种用六位数表示日期的方法,如890817,表示的是1989年8月17日,也就是从左到右第一、二位数表示年,第三、四位数表示月,第五、六位数表示日。如果用这种方法表示1991年的日期,那么全年中六个数字都不相同的日期共有____天。

【分析与解】这道题仍然用试验法,首先缩小试验的范围。 1月份,形如“9101□□”,全部排除; 9月份,形如“9109□□”,全部排除; 10月份,形如“9110□□”,全部排除; 11月份,形如“9111□□”,全部排除; 12月份,形如“9112□□”,全部排除。 还有2月份,

上旬形如“91020□”,全部排除; 中旬形如“91021□”,全部排除; 下旬形如“91022□”,全部排除。

这样,1月、2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部排除,试验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只有在剩下的3月~8月这6个月中试。但这6个月按上旬、中旬、下旬不同,试验范围还可进一步缩小。因为表示中旬的日期排除了;表示月份的0□

18

中的“0”又把每个月中表示上旬的日期排除了。这样,只需考虑三到八月份中下旬的日期就行了。

三月份:9103□□,符合要求的有24、25、26、27、28。 四月份:9104□□,符合要求的有23、25、26、27、28。 五月份:9105□□,符合要求的有23、24、26、27、28。

类似地,在六、七、八三个月中,合要求的日期也各有5天。 所以全年中六个数字都不相同的日期共5×6=30(天)。 【例8】学校早晨6∶00开校门,晚上6∶40关校门。下午有一同学

【分析与解】题目中所说的“现在”是下午的某一时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试验的办法来解。

如果当时是下午3点,那么,从开门到“现在”的时间一共是 (12+3)-6=9(小时)

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老师说的话),容易知道“现在”是下午3时还嫌早了一些。因为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现在”一定在下午3点钟以后,并且比3点大约迟1小时。

根据上面的估计,我们可以大胆地跨出试验的第一步: 如果当时是下午4点,那么12+4-6=10(小时)

试验一步成功,说明“现在”的时间是下午4点。 【思考题】 1.解下面的算式谜:

[提示:根据“4□÷1□”商3,推知除数只有14、15、16这三种可能,然后逐个

19

试验。注意:“9□÷1□”必须余4。]

2.已知在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这六个数,并且任意两个相对的面上所写两个数的和都等于7。现在把五个这样的正方体一个挨着一个地连接起来(如图4-2),在紧挨着的两个面上的两个数之和都等于8。那么图中打“?”的这个面上所写的数是几。

[提示:根据“相对的面上所写的数字之和都等于7”和“紧挨着的两个面上所写数字之和都是8”,可推知,左上角的正方体前面所写的数字是3

(由,后面是4;左、右两面分别是2或5。然后

用2和5分别试。]

3.三个连续偶数的乘积等于14□□□□8,求这三个偶数。 [提示:三个连续偶数的积是七位数,由1003(100×100×100的积)是七位数,可估计这三个数是三位数的可能性较大。又因为这是三个连续偶数,它们的个位数必定是数列“0,2,4,6,8,0,2……”中连在一起的三个数,已知三个连续偶数的积的个位数字是8,所以这三个数的个位数字必定是2,4,6。又因为三个连续偶数的积的最高位数字是1,所以三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只可能是1。 由1103=1331000,1203=1728000,推得三个数的十位数字都是1。] 5 移多补少

同学们都知道,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离不开“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不过,如果你能紧扣“平均”二字的意义来思考,那么,解那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

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补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因此,移多补少是我们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的重要思考方法。

【例1】新光机器厂装配拖拉机,第一天装配50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装配5台,第三、第四两天装配台数是第一天的2倍多3台,平均每天装配多少台? 【分析与解】按惯例,应该用四天装配的总台数除以4,综合算式为: [50+(50+5)+(50×2+3)]÷4=52(台)

如果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将会十分简便。假设每天都装配50台,那么四天一共多装配5+3=8(台),把这8台平均分成四份,8÷4=2(台),因此,平均每天装配50+2=52(台),综合算式为:50+(5+3)÷4=52(台),你看,这种解法多么巧妙!

【例2】小红跳绳3次,平均每次跳156下,要想跳4次后达到“平均每次跳160下”,她第4次要跳多少下?

【分析与解】前3次的平均数为156,要想4次的平均数达到160,就是说第4次跳绳要超过160下,并且使超过的部分平均分成3份后恰好把前3次拉平(都是160下)。第4次应跳:

20

160+(160-156)×3=172(下)。

【例3】从11到20十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再加上2000,等于从( )到( )这十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

【分析与解】我们容易算出:11+12+13+……+20=155,155+2000=2155。 要想知道2155是从( )到( )的十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只要知道其中最小的数或最大的数是多少就行了。我们可以用“削平”或“补齐”(也就是“移多补少”)的技巧来解。设这十个连续自然数中最小的为a1,它后面的9个连续自然数依次为a2,a3,a4,??a8,a9,a10。这9个数比a1分别大1,2,3,……8,9。如果把这些9个数的和减去,那么原来的十个数都和a1相等了,这就是“削平”,如图5-1:

由于a1+a2+a3+……+a10=2155,可知“削平”以后,有 10×a1=2155-(1+2+3+4+……+9) 即10a1=2110 a1=211 从而可求出: a10=a1+9 =211+9 =220

“移多补少”一般用于解“平均数应用题”,它的优点是简单灵活,便于心算。

【例4】某工厂一周内生产机器的台数统计表如图5-2,请你把星期三、星期四的产量算出来。

【分析与解】由“平均每天生产79台”可知,把六天中日产量超于79台的“移出”一部分(多出的一部分),“补到”日产量不足79台的几天后,每天都是79台。可以这样移:

星期一的89台中移出10台,使星期一为79台(多10台);

星期六的85台中移出6台,其中5台给星期二,使星期二、星期六都是79台(还多1台);

星期五的81台中移出2台,使星期五也是79台。 现在,星期一、二、五、六都是79台,多出的是: 10+1+2=13(台)

补给星期三和星期四。

可以肯定星期四原有78台,如果是68或比68少,那么,一共多的13台不够;如果是88台或更多,那么,平均日产量就超过79台。这样,星期四需要补1台。星期三需要补 13-1=12(台)

21

星期三原有 79-12=67(台)

【例5】有6个木工和一个漆工完成了一套家具生产任务。每个木工各得200元,漆工的工资比7个工人的平均工资多30元。漆工得了多少元钱?

【分析与解】根据“移多补少”的原则,漆工比平均工资高出的30元,分别补给6个木工以后,6个木工的平均工资恰好应该是7个人的平均工资: 30÷6=5(元)

从而,7个人的平均工资应是: 200+5=205(元) 漆工的工资是: 205+30=235(元) 【思考题】

1.在迎新年的寿星联欢会上,有16位老寿星围坐在一起,他们的年龄恰好是16个连续自然数,而且30年后他们的年龄之和又恰好是1992。其中最老的寿星是多少岁?

[提示:模仿例3的思路。]

2.在三场击球游戏中,阿丽丝的分数分别是139、143、144,为了使四场得分的平均分数为145,第四场阿丽丝应得多少分?[提示:由前三场的得分都比平均分低,需补足145,想“应补的分数+平均分=第四场得分”这个关系。]

3.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该拿出4角钱,问甲应收回多少钱?(以分为单位)

[提示:由“丙应该拿4角钱”可知,8个面包共值40×3=120(分),每个面包值120÷8=15(分),每人应拿出15×3=45(分);又由一共买了8个面包(不够9个)“三个人平均分吃”可知,每人所吃的面包不到3个。这样丙拿出的4角钱中既有甲的,又有丙的。] 6 等量代换

小朋友们一定都知道曹冲(曹操的小儿子)称大象的故事吧。曹冲用一条船,让大象先上船,看船被河水水面淹没到什么位置,然后刻上记号。把大象赶上岸,再把这条船装上石块,当船被水面淹没到记号的位置时,就可以判断:船上的石块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为什么大象的重量可以换成一船石块的重量呢?因为两次船下沉后被水面所淹没的深度一样,只有当大象与一船石头一样重(重量相等)时,才会淹没得一样深。

“曹冲称象”不是瞎称的,而是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

解数学题,经常会用到这种思考方法。

【例1】百货商店运来300双球鞋,分别装在2个木箱、6个纸箱里。如果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球鞋一样多,想一想: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球鞋?

【分析与解】我们根据“2个纸箱同一个木箱装的球鞋一样多”,把木箱换成

22

纸箱,也就是说,把300双球鞋全部用纸箱装,不用木箱装。根据已知条件,2个木箱里的球鞋刚好装满4个纸箱,再加上原来已装好的6个纸箱,一共是10个纸箱。这样,题目就变为“把300双球鞋平均装在10个纸箱里,平均每个纸箱装多少双球鞋?”可以求出每个纸箱装多少双球鞋。也就能求出一个木箱装多少双球鞋。 300÷(2×2+6) =300÷10 =30(双) 30×2=60(双)

答:每个纸箱里装30双球鞋,每个木箱里装60双球鞋。

想一想:如果把纸箱换成木箱,假如300双球鞋全部用木箱装,应该怎样解答?

【例2】如图6-1:阴影部分是正方形,求出最大的长方形的周长。

【分析与解】因为中间是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所以DF=FE=BE=BD①长方形ABDC的周长为7×2=14(厘米),长方形EHGF的周长为5×2=10(厘米),又因为最大的长方形AHGC的周长等于: AB+AC+CD+DF+FG+GH+EH+BE ②

根据①式对②式进行等量代换,就得到所求最大长方形的周长正好等于长方形ABDC的周长加上长方形EHGF的周长。 所以,图6-1中最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7×2+5×2=24(厘米)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列成各种等量关系式:

鱼头重量=鱼尾重量+鱼身重量×1/2…………………① 鱼身重量=鱼头重量+鱼尾重量………………………②

鱼重量=鱼头重量+鱼身重量+鱼尾重量 将①式代入②式得:

23

【例4】甲乙两数之差是16.65,如果将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与甲数相等,求甲、乙两数。

【分析与解】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一个数就扩大10倍。乙数扩大10倍后才与甲数相等,可见甲数是乙数的10倍。 把题目中的条件简写成这样的两个关系式:

甲数-乙数=16.65……………………………………① 乙数×10=甲数………………………………………② 由②式可知用“乙数×10”可代换甲数,所以①式可变成: 乙数×10-乙数=16.65, 乙数×(10-1)=16.65。

由此,我们可得出这道题的解答方法: 乙数:16.65÷(10-1)=1.85, 甲数:1.85×10=18.5。

如果把题目要求的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那么用代换法消去未知量的过程就一目了然了。

【例5】用两台水泵抽水,小水泵抽6小时,大水泵抽8小时,一共抽水312立方米。小水泵5小时的抽水量等于大水泵2小时的抽水量,两种水泵每小时各抽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与解】设小水泵每小时的抽水量为X立方米,大水泵每小时的抽水量为Y立方米。根据题意,有

把①式改写成

6X+4×2Y=312……………………………………… ③ 把②式中的“2Y”用“5X”代换,③式可写成 26 X=312

解方程,得 X=12

由X=12 可知 5X=60,用它代换“2Y”可得 2Y=60 Y=30

这就是说,小水泵每小时抽水12立方米,大水泵每小时抽水30立方米。 【例6】图 6-2中,正方形面积是5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4

【分析与解】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必须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和扇形的面积,然后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扇形的面积求得阴影部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已知道,扇形的面积还不知道。要求出扇形面积必须知道扇形的半径,而扇形的半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从正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边长,小学阶段没有学过,怎么办呢?如果把计算扇形面积的公式“S=πr2÷4”认真观察、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这里的r2恰好是正方形边长的平方,就等于正方形的面积50平方厘米。所以,计算扇形面积只要用“50”代换算式中的r2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求出半径r的长度。因此,这道题可列式解答如下: 50-3.14×50÷4 =50-39.25

=10.75(平方厘米) 【思考题】

1.在图6-3中,梯形的下底是6厘米,高3厘米,DF=2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

[提示:连接F、B,那么△BCE的面积与△BFE面积相等。]

2.在图6-4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厘米,S2=S4。求长方形AO1O2B的面积。

[提示:长方形AO1O2B是由S1、S2、S3、S4四个部分组成的,S长方形

25

7 画示意图

在数学中,“数”与“形”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亲兄弟。几乎所有的数量关系或数学规律都可以用生动形象的示意图来反映。

比如,我们在《找规律》中,曾经总结出这样的规律: 1+3+5+7+9+……+(2n-1)=n2

这个公式表示:从1开始的n个连续奇数相加,所得的和一定是n2。这条规律也可用图7-1来表示:

再比如,(a+b)2=a2+2ab+b2这个公式也可以用图7-2表示:

“数”与“形”之间存在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我们解数学题很有启发。当数学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所包含的规律比较隐蔽、不容易理解时,应当恰当地画出示意图。

【例1】A、B、C、D与小青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到现在为止,A已经赛了4盘,B赛了3盘,C赛了2盘,D赛了1盘。问小青已经赛了几盘?

【分析与解】根据“A已经赛了4盘”这个条件,可画出图7-3;再根据“B赛了3盘、C赛了2盘、D赛了1盘”,可画出图7-4。

从图7-4上很容易看出:小青赛了2盘。

【例2】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刚3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39岁。”那么,这位老师今年有多少岁。

【分析与解】用A-、A、A+分别表示学生过去、现在、将来的年龄,用B-、B、B+分别表示老师过去、现在、将来的年龄。这样,老师所说的两句话(数量关系)就可用图7-5来表示:

26

从图中可以看出

(B+-A+)+(B-A)+(B--A-)=39-3 由于两个人的年龄差保持不变,所以 B+-A+=B-A=B--A- 这样,就得到 (B-A)×3=39-3 B-A=12

A=B-=3+12=15(岁) B=A+12=15+12=27(岁) 也就是说,老师今年27岁。

在分析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时,画示意图的作用就更大了。

【例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 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离A地50千米,相遇后继续按原速度行完全程,到B、A后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B地25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与解】解这道题如果从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去分析,就会感到条件不足。现在我们从整体来分析:两车同时出发,第一次相遇时,它们一共行了A、B两地的1个全程;两车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合行了3个A、B两地的全程。这个重要的隐蔽条件从图7-6中才能更容易发现。

由于两车合行的“1个全程”中,甲车所行的路程是50千米,那么当两车从开始出发到第二次相遇这个过程(合行了“3个全程”)中,甲车共行的路程就是: 50 × 3=150(千米)

这时,甲车到达B地后已返回25千米。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 50×3-25=125(千米)

【例4】建国路小学五、六年级同学去参观科技展览,346人排成两路纵队,相邻两排前后各相距0.5米,队伍每分钟走65米。现在要过一座长889米的桥,从排头两人上桥到排尾两人离开桥,共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要求从排头两人上桥到排尾两人离桥共用多少分钟,必须用“队伍过桥所走的路程÷队伍过桥的速度”。队伍过桥走的路程是多少米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先画出示意图(图中“●”表示排头,“○”表示排尾):由于队伍本身有一定的长度,所以“队伍过桥所走的路程”可看作“排头从B点到D点或者排尾从C点到A点所走的路程”。从图上看,这个“路程”应该等于“桥长+队伍的长”。

27

根据“346人排成两路纵队”,可知每个纵队的人数是“346÷2=173”人。由于排头站了1人,所以173人把队伍分为“173-1”等份,由“相邻两排前后各相距0.5米”,可知每等份长0.5米,所以队伍的长度应为“0.5×(173-1)=86”米。 队伍通过大桥共用去的时间是: [889+0.5×(346÷2-1)]÷65=15(分)

几?

格,乙数代表9个空格,所以

【例6】某班语文、算术、外语三门功课期中考试成绩统计结果:语文、算术、外语得100分的同学分别有14人、12人、10人,语文、算术和算术、外语两门都得100分的同学均各有5人,语文、外语两门都得100分的同学有4人,班上有3名同学三门都得了100分。根据上面统计数据,算一算,至少有一门得100分的有几名同学?

【分析与解】如图7-10,我们用A、B、C三个圆圈来分别表示语文、算术、外语得100分的同学。那么语文、算术和算术、外语两门都得100分的同学就是A、B的公共部分和B、C的公共部分,A、C的公共部分就是语文、外语两门都得100分的同学,A、B、C三圆圈的公共部分表示三门都得100分的同学。题目所要求的“至少有一门得100分”的同学的人数,相当于求A、B、C三个圆实际所盖住的面积。为了求这个面积,我们可把它分成彼此不重叠的7个部分——S1,S2,S3,S4,S5,S6,S7(如图 7-11):

28

从图中可知:

A+B+C=(S1+S2+S3+S4)+(S2+S3+S5+S6)+(S3+S4+S6+S7) =(S1+S2+S3+S4+S5+S6+S7)+(S2+S3)+(S3+S6)+(S3+S4)-S3

把已知条件中的14,12,10,4,5,5,3代到上面式中,可得到“至少有一门得100分”的人数是:

14+12+10-4-5-5+3=25(名) 【思考题】

[提示:用正方形(图 7-12)表示“ 1”。]

[提示:仿照例5,先推出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袋中装有若干红色与蓝色的弹子。如果取出1粒红弹子,那么剩余弹子的七分之一是红色的;如果不是取出1粒红弹子,而是取出2粒蓝弹子,那么剩余弹子的五分之一是红色的。袋中原来装有多少粒弹子? [提示:先根据题意画出图7-13。]

4.一个班有42名学生,其中有32人订《小学生数学报》,27人订《中国少年报》,每个同学至少订这两种报纸中的一种。问这两种报纸都订的同学有多少人?

[提示:模仿例6。]

5.在两条垂直相交的公路上,甲由南向北走,乙由西向东走。甲出发地点在两条公路交叉点南1120米。乙出发地点在交叉点。甲、乙同时出发4分钟后,两人所在位置与交叉点距离相等,再经过52分钟,两人所在位置又与交叉点距离相等。甲、乙两人每分钟各走多少米?

29

[提示:根据题意,画出图7-14:图中O点为两条公路的交叉点。在4分钟内,甲走完AB这段路,乙走完OC这段路。因为OC=OB,所以,甲、乙两人在4分钟内一共走完了AO(= AB+OB)这段路。这样,我们可求出甲、乙两人的速度和为每分钟 1120÷4=280(米)

再经过52分钟,甲走完了BE这段路,乙走完了CD这段路。如果连同前4分钟算在内,在56分钟内,甲比乙多行的路为: AE-OD =AE-OE =AO

这样又可求出甲、乙两人的速度差为每分钟 1120÷(4+52)=20(米)

现在,我们把问题转化成一个“和差问题”了。] 8 反过来想

许多同学都知道司马光破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吧。司马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把落在水缸里的小伙伴救出来了。真叫人佩服! 司马光聪明在哪里呢?

在于他不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反过来想问题。

一般人的习惯想法是:人落水了,要救落水的人,就要使人离开水,把人从水缸里拉出来。可是司马光等孩子人小力气小,水缸又深,让落水的小伙伴离开水一时是办不到的。于是,司马光就反过来想:为什么不可以让水离开人呢?让水离开人与让人离开水,对于救落水的小孩来说,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司马光用石头把水缸砸破了,落水的小孩也就得救了。

可见,当你按习惯思路解决问题困难时,不妨也反过来想想。反过来想,是我们解数学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 1】用淘汰制比赛从200名乒乓球选手中产生一名冠军,问应进行多少场比赛?

【分析与解】首先要弄明白“淘汰制比赛”的意思,在淘汰制比赛中,每赛一场就有一人被淘汰(这个人不能再参加下面的比赛了)。我们可以这样想:先把200人分为100组,进行100场比赛,可淘汰100人;再把剩下的100人分为50组,进行50场比赛,可淘汰50人;把剩下的50人分为25组,进行25场比赛,又可淘汰25人;把25人中的24人先分为12组(另1人留到后面出现单数时加入分组),进行12场比赛,淘汰12人;…… 这样做比较麻烦。

30

其实,只要反过来想一想,就会有更加简单的方法了:

考虑“产生冠军一名”的反面是“淘汰199名选手”。因为每淘汰1名选手需比赛1场,所以,要淘汰199名选手,共应进行比赛199场。

【例 2】1至100的自然数中,不能被9整除的自然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由于所有不能被9整除的数排列起来,没有什么规律,所以要求它们的和也就没什么简便方法了。但是,当我们考虑问题的反面(1~100中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时,就可以从1~100这100个数的和中,减去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

1+2+3+……+99+100=5050 9+18+27+……+90+99 =9×(1+2+3+……+10+11) = 9×66 =594

所以,要求的那些不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是: 5050-594=4456

【例3】有一个正方体,每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有三个人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分别如图8-1(a)、图8-1(b)、图8-1(c)。问这个正方体中,与“1”、“2”、“3”相对的面上分别是什么数字?

【分析与解】我们可以考虑“1的对面是什么数字”这个问题的反面—— “ 1的对面不是什么数字?” 从图8-1(a)可以看出:

1的对面不是6,也不是4; ① 从图8-1(b)可以看出:

1的对面不是2,也不是3。 ②

比较①、②这两个结果,可以肯定:1的对面是5。(这个结果又是一个条件,2、3、4、6的对面都不可能是1和5。) 再看“3的对面不是什么数字?” 从图8-1(b)可以看出:

3的对面不是1,也不是2; ③ 从图8-1(c)可以看出:

3的对面不是4,也不是5。 ④

比较③、④这两个结果,可知:3的对面是6。 现在只剩下2和4,它们一定是相对的两个面。

从以上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反过来想”对于解一些看上去很麻烦的题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用这种方法解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反面是什么”,“问题的反面”解决了,“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分析与解】对于第(1)题,问题的反面可看作“它们与1相比,差哪个大?”,

31

“差”大的分数较小,“差”小的分数较大。

这就像两个人带同样多的钱上街买东西,如果想知道谁花掉的钱多,只要比较一下谁剩下的钱少就可以了。

对于第(2)题,问题的反面是“比较它们的倒数,倒数大的分数较小,倒数小的分数较大”。

【例5】设1、3、9、27、81、243是六个给定的数,从这六个数中每次取一个或者几个不同的数求和(每一个数每次只能取一次),可以得到一个新数,这样共得到63个新数。如果把它们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起来是:1,3,4,9,10,12,……

那么,第60个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从左向右,第63个数”的反面是“从右向左,第4个数”。这样,我们只要找出这63个数中第4个的那个数就行了。

根据条件,从给定的六个数中每次取1个或者几个不同的数求和,可以得到(1+2+3+4+5+6)×6÷2=63个新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60个新数,也就是从大到小排列的第4个新数。在63个和数中,最大的是364(1+3+9+27+81+243),接下来,依次是363(3+9+27+81+243)、361(1+9+27+81+243)、360(9+27+81+243)。所以,第60个新数是360。

【例6】某小学40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用15分制记分(分数为0、1、2、……15)。经统计,全班总分为209分,而且相同分数的学生不超过5人,那么,得分超过12分的学生至多只有9人。试说明这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假设“得分超过12分的学生至少有10人”(“得分超过12分的学生至多只有9人”的反面)是对的,那么全班总分至少有:5个13分,5个14分,5个0分,5个1分,5个2分,5个3分,5个4分,5个5分,合计得(0+1+2+3+4+5+13+14)×5=210(分),它大于209分,与条件矛盾。所以,一开始的“假设”错误,假设的反面(“得分超过12分的学生至多只有9人”)是正确的。

例6的“分析与解”中这种从反面考虑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证法”。 【思考题】

1.比较下面两个分数的大小:

32

2.一个迷宫(如图8-2)入口在A,中心在B。怎样从A到中心处B?

[提示:想“怎样从中心处B走到A?”] 3.有一个4行6列,共(4×6=)24个方格的木箱(如图8-3),每个方格可放置一瓶牛奶。现在要把有18瓶牛奶分放进去,但要求每行、每列摆放的牛奶瓶的个数都是偶数,这件事能办到吗?

[提示:由“24-18=6”可知,有6个空格不放牛奶瓶,其余18个空格分放18瓶牛奶瓶。因为图8-3是4行、6列,4和6都是偶数,由“偶数-偶数=偶数” 可知,如果每行每列不放牛奶瓶的空格数都是偶数,那么每行每列放了牛奶瓶的个数一定也是偶数了。注意:0也是偶数。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它的反面——从图8-3的24个空格中选出6个空格。分别打上符号“×”(表示不放牛奶瓶),使每行每列“×”的个数都是偶数。这件事是容易办到的,并且放置的方法很多。]

有1993个孩子,每人胸前有一个号码,号码从1到1993各不相同。问:能不能将这些孩子排成若干排,使每排中都有一个孩子的号码数,等于他这一排其余孩子号码数的和?说明理由。[提示:用“反证法”解。假如可以按要求排成,那么每排中各号码的和一定是号码数最大的那个孩子的号码数的2倍。这样所有孩子的号码数一定是若干个偶数相加,仍是偶数。但是1~1993这1993个数的和是

(1+1993)×1993÷2=997×1993 它是一个奇数。矛盾。]

33

9 分析因果关系

任何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公安机关的刑警从一点蛛丝马迹中,往往能找到搜捕罪犯的线索。这里的蛛丝马迹只是结果,刑警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是:罪犯为什么留下这样的蛛丝马迹?这就是分析,也就是抓住结果找原因。我们解数学题,也应当学会这种顺藤摸瓜,分析因果关系的本领。

【例1】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共重600克。想一想: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 【分析与解】我们先把两次倒水的情况作一次比较。从连瓶重量来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重了“600-440=160(克)”,怎么会多160克的呢?因为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倒了“5-3=2(杯)”水。这样,我们就容易求出每杯水的重量为:160÷2=80(克)。求得一杯水的重量后,空瓶重量就不难求了。

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从上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类应用题的一般思路:(1)先比较两种情形,从数量上看出差别;(2)分析造成这种数量差别的原因;(3)利用这种因果关系来沟通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并求出正确答案。

【例2】兴旺养猪场,如果每间猪圈养猪8头,就还有4头猪没有猪圈养;如果每间猪圈养猪10头,将空出2间猪圈。问这个养猪场有多少间猪圈?共养了多少头猪?

【分析与解】我们把题中“如果??就??”与“如果??将??”这两个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照第二种安排一共可比第一种安排多养猪10×2+4=24(头)。为什么可以多养猪24头的呢?原因是第二种安排比第一种安排每间猪圈多养猪10-8=2(头)。弄清了这个因果关系,就容易求出猪圈间数和一共养多少头猪了。 (10×2+4)÷(10-8)=12(间) 8×12+4=100(头) 或 10×12-10×2=100(头)

【例3】红星机械厂十一月份计划生产一批机器,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80台,结果25天就完成了全月计划。这个厂十一月份计划生产多少台机器?

【分析与解】这道整数应用题,我们无论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抓住题目中的“25天完成全月计划”这一条件深入思考:这个厂为什么用25天就完成了全月的生产任务?这最后5天的生产任务为什么能提前完成?问题就能很快地得到解决了。

因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80台,这样生产了25天,就比计划25天多生产了: 80×25=2000(台)

就把原来计划在后5天的生产任务给提前完成了。换句话说,这2000台机器就是原计划后5天的生产任务。那么,原计划每天生产的台数应为: 2000÷5=400(台)

原计划十一月份的生产任务应为: 400×30=12000(台)

【例4】一个化肥厂计划在50天内生产一批化肥,从前24天的生产情况看,每天实际生产的化肥没有达到原计划每天产量指标,因此工厂决定停产3天进行

34

整顿。整顿之后,每天比整顿前多生产化肥25吨,结果只用了49天(包括停产整顿所用的3天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50天的生产任务。已知整顿后比整顿前一共多生产化肥400吨,问整顿前后各生产化肥多少吨?

【分析与解】我们容易算出整顿后生产的天数是:49-24-3=22(天)。由于整顿后每天比整顿前多生产化肥25吨,所以,一共多生产化肥22×25=550(吨)。可题目中却说整顿后比整顿前一共多生产化肥400吨,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究竟“矛盾”出在哪里呢? 原来,我们刚才算出的“550吨”是整顿后22天比整顿前22天多生产的化肥;而题目中告诉我们的“400吨”是整顿后22天比整顿前24天多生产的化肥。这完全是两码事,所以“550吨”与“400吨”并不矛盾。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看出:“550吨”与“400吨”的差150吨正好是整顿前2天的产量,因此,整顿前每天生产化肥150÷2=75(吨)。从而,75×24=1800(吨)就是整顿前产的化肥;1800+400=2200(吨)就是整顿后产的化肥。

【例5】有一批砖,每块砖的长边比宽边长7厘米。如果把这些砖都横着接连铺下去(如图9-1),可铺540厘米长;如果横竖相间接铺(如图9-2),可铺386厘米长;如果“两横一竖”接铺(如图9-3),可铺多长?

【分析与解】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图9-2的铺法比图9-1的铺法的总长要短540-386=154(厘米)。这个总长度的差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从图9-1到图9-2,每两块砖(一组)中有一块由横铺变为竖铺了,因而,每两块砖就要使长度短一个“长边与宽边的差”,这个差就是题中已知的“7厘米”。现在,我们会想到这样解:

(540-386)÷7=22(组),22×2=44(块)

按照我们刚才的思路,这批砖头应有44块,我们接着就可以算每块砖的长度(或长与宽的和)了,列式为: 540÷44=12……12 ① 或 386÷22=17……12 ②

糟了!怎么出现有余数了?根据题意,都是用整砖铺的,不应该出现余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仔细比较一下①式与②式。我们又会发现它们余数相同。这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说明我们在算这批砖总块数时考虑得不周密呢?把①式改写成:540=12×44+12也就是: 540=12×(44+1)③

由③式中的“44+1”,我们怀疑:总块数是不是少算了一块?可能,我们只考虑到这批砖是偶数块。如果是奇数,两个两个地分组一定要多1块。这就是①式②式余数相同的原因,实际上,②式可改写成:

35

386=(12×2-7)×22+12 这说明,总块数等于45是正确的。请读者自己算出图9-3可铺的长度。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还能体会到:

有时,题目中不直接告诉我们结果,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结果,这样的结果往往表现为两个量的差。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把两种相类似的情形进行比较。 【思考题】

1.买2支圆珠笔和5支钢笔共花15.08元;买同样的5支圆珠笔和5支钢笔共花19.7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

[提示:两次花钱不一样多的原因是:由于第二次比第一次多买了3(=5-2)支圆珠笔。先算出圆珠笔每支多少元。]

2.牧场上有一片青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快,这牧场上的草可供24头牛吃6周,或者20头牛吃10周。问这牧场上的青草可供18头牛吃几周? [提示:把原有的青草和新长的青草分开,把两种情况进行比较 第1种情况

原有的+6周新长的=24×6(份) 第2种情况

原有的+10周新长的=20×10(份)。] 10 假 设

在第4讲一开始,我们举了一个“鸡兔同笼”的例子。这里,我们再用它来说明数学上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

问题是:“鸡和兔共有42只,被关在一个大笼子里,从下面数出鸡兔共108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对于这个问题中所说的“42只鸡兔”,有人作了这样奇特的想象:

假想笼子中的鸡和兔都受过专门训练,它们正在按主人的指令进行非凡的杂技表演。主人一击掌,每只鸡都只用一只脚站着,每只兔子只用后两只脚站立。这时,在笼子底下只能数出的鸡脚和兔脚是原来的一半,即: 108÷2=54(只) 接着主人再一挥手,鸡全部飞去,每只兔子都再抬起一只脚(只剩一脚着地)。与刚才的情况比,每只鸡、兔又都少了一只脚,42只鸡、兔就少了42只脚。这时,从下面数只有脚 54-42=12(只)

这12只脚全是兔子的,而且每只兔脚与一个兔头相对应。因此,笼中的兔子就是12只,鸡有 42-12=30(只)

当然,也可以这样想:假设42只全是鸡,一共有84(=42×2)条腿。与实际情况相比,少了24(=108-84)条腿。为什么会少的?因为假设以后,有若干只兔“变”成了鸡,每有1只兔“变”成鸡,少掉2(=4-2)条腿,一共少了24条腿,说明共有兔子 (108-42×2)÷(4-2)=12(只)

好家伙!几乎不需要列出算式,心算就得出了答案。这完全是想象的功劳!

36

借助于鸡兔作杂技表演这一想象,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非常容易算的题目了。

或许有的读者小朋友会说,这种神奇的数学想象简直高不可攀,如果换了我,可实在想象不出。

不是想象不出,而是不习惯或者还不够大胆。不要紧,看了下面的例题和分析,你一定会大有长进。 千万别小看了你自己。

【例1】红星机械厂十一月份计划生产一批机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80台,结果25天就完成了全月计划。这个厂十一月份计划生产多少台机器? 【分析与解】假设这个工厂(实际)生产了25天后继续生产到月底,那么全月一共比原计划多生产机器 80×(25+5)=2400(台)

但实际情况是前25天就把原计划要生产机器的任务完成了,这2400台全部是后5天生产的,所以,实际每天生产的台数为: 24O0÷(3O-25)=48O(台)

这样就容易算出原计划要生产机器的台数是: 480×25=12000(台) 或

(480-80)×30=12000(台)

【例2】有黑、白棋子一堆,黑子个数是白子个数的2倍。现在从这堆棋子中每次取出黑子4个,白子3个,待到若干次后,白子已经取尽,而黑子还有16个。求黑、白棋子各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假设每次取出的黑子不是4个,而是6个(6=3×2),也就是说每次取出的黑子个数也是白子的2倍。由于这堆棋子中黑子个数是白子的2倍,所以,待取到若干次后,黑子、白子应该都取尽。但是实际上当白子取尽时,(留下)黑子还有16个,这是因为实际每次取黑子是4个,和假定每次取黑子6个相比,相差(留下的是)2个。由此可知,一共取的次数是:16÷2=8(次)。白棋子的个数为:3×8=24(个)。黑棋子的个数为24×2=48(个)。

【例3】小华解答数学判断题,答对一题给4分,答错一题扣4分,她答了20道判断题,结果只得 56分。小华答对了几题? 【分析与解】假设小华全部答对:该得4×20=80(分),现在实际只得了56分,相差80-56=24(分),因为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一题扣4分,这样,一对一错相比,一题就差8分(4+4=8),根据总共相差的分数以及做错一题相差的分数,就可以求出做错的题数:24÷8=3(题),一共做20题,答错3题,答对的应该是:

20-3=17(题) 4×17=68(分)(答对的应得分) 4×3=12(分)(答错的应扣分) 68-12=56(分)(实际得分)

37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总结出用假设的方法解题的主要步骤:

(1)假设有一种与事实(题中已知的一种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情况,但两种情况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42只鸡兔的实际情况是: a只鸡 b只兔 共108条腿① 而假设的情况是:

a只鸡 b只鸡 共84条腿② (上面a+b=42) (2)把①与②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出:“a只鸡”还是“a只鸡”,但“b只兔”变成了“b只鸡”;还有“108条腿”变成了“84条腿”。这时你会发现事实情形与假设情形之间存在着差异。比如,“少了24条腿”。

(3)找出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原因在于假设情形与事实情形之间差异上。比如,鸡兔问题中,“a只鸡”还是“a只鸡”,不会造成脚数的差异(少24),只可能是“b只兔”变成“b只鸡”造成的差异。

(4)根据两种差异之间的因果关系,列式先求出一个未知量(比如上面的兔的只数b。)

概括地说,用假设法解题的思路就是图10-1:

有了这种巧妙的方法,许多复杂的问题就变得容易了。

【例4】晨光机械厂团支部买来两筐苹果共110千克。现取出甲筐苹果

克?

(千克)。把这种假设的情形与题中已知情形一比较,发现多取出了“27.5-

从而,可算出乙筐原有苹果: 110-50=60(千克)

38

【例5】甲乙两人原来每天共加工零件500个,经过技术革新,甲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比原来增加30%,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比原来增加20%,因而现在两人每天共加工零件63O个。问甲乙两人原来每天各加工零件多少个?

【分析与解】假设现在甲、乙两人加工的零件数都比原来增加20%,现在两人每天应加工零件: 500×(1+20%)=600(个) 实际上比“假设”的多加工: 630-600=30(个)

这是因为假设中把甲的增产数少算了,少算的百分比是(30%-20%=)10%。 由此,可求出甲原来每天加工零件: [630-500×(1+20%)]÷(30%-20%) =300(个) 【思考题】

1.王师傅原计划在15天内完成1050个零件的生产任务,实际提前1天完成了任务。王师傅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提示:模仿例1的“分析与解”,假设王师傅用14(=15-1)天完成了生产任务后继续生产1天,那么比原计划多做零件 1050÷(15-1)=75(个)

再由“75÷15”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几个零件。]

2.箱子里有红白两种玻璃球,红球比白球的3倍多2只,每次从箱子里取出7只白球、15只红球,如果经过若干次以后,箱子里剩下3只白球、53只红球。那么箱子里原有红球比白球多多少只?

[提示:假设每次从箱子里取出7只白球,(7×3)21只红球,经过若干次以后,如果箱子里剩下3只白球,那么就应剩下(3×3+2)11只红球。与实际剩下53只红球相差“53-11”只,这是由于每次多取(21-15=)6只红球产生的。两种取法,取的次数一样,都是(53-11)÷(21-15)=7次。]

3.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得63分,其中男生平均得60分,女生平均得70分,那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名?[提示:假设100名同学都是男生,那么应得分 60×100=6000(分) 比实际少得 63×100-6000=300(分) 原因是男生平均分比女生少 70-60=10(分)

从而求出女生人数为 (63×100-60×100)÷(70-60)=30(名)]

39

11 转 化

前苏联(由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组成)著名数学家雅诺科斯妞娅,有一次向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同学说:

“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这句话道出了解数学题常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转化。这种转化通常是指转化条件或问题,特别是转化题中的数量关系。

【例1】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53.46。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题中“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是什么意思呢?把它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得到一个新数(整数)”。新数比原来的数大多少呢?原数是1倍数,新数是100倍数,新数比原数大 100倍-1倍=99倍

这样,题中“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53.46”这个条件换句话说就是“原数的99倍等于53.46”。

现在,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朗了,原来的问题也就转化成一个我们早已会解的、比较简单的新问题了:

“一个数的99倍是53.46,求这个数。” 原来这个数是:

53.46÷(100-1)=0.54

【例2】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的价钱相等。小明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2.2元。问日记本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分析与解】把“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价钱相等”换句话说,就是“1本日记本和2本练习本价钱相等”;再把它换句话说,就是“3本日记本和6本练习本价钱相等”;把它也换句话说,就是“3本日记本可以换成6本练习本”,与题目中的第2个条件“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2.2元”一比较,可知,“买6本练习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2.2元”。这样,容易先算出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

2.2÷(6+5)=0.2(元) 从而,日记本的单价是: 0.2×2=0.4(元)

【例3】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结果等于被除数。题目中前一句话换个说法就是:被除数比除数的21倍还多3。再换个说法就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比除数的“21+1”倍还多3。题目中第二句话换个说法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是225-(21+3)=201。整个题目的意思换个说法就是:201比除数的22倍多3。从而可以先求出除数是: (201-3)÷22=9

从而,可求出被除数是: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2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