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下养老制度改革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23 01:34: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人口老龄化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

经济Q1245 庹麒麟 12010231

摘要:如果说20世纪是人口增长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近代以来世界人口演变的基本趋势之一,老龄化也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老龄化意味着更多的人有机会活得更好、更健康,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可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被引发,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当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本文着重考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养老制度改革到底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制度改革

一、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及其成因的一般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相对下降,老年人口数量相对上升,进而导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近代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但对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而言,两者又并非总是同步变化的。一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例,随着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都得到飞速的发展,而这首先则就表现在死亡率的下降。死亡率的下降使得人均寿命得以延长,老年人口数量也就随之增加,老年人口的比例当然也随之上升。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但却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那一部分,决定人口老龄化的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出生率。随着社会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人均寿命会进一步延长,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还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的束缚。所以,到了后期,人口死亡率反而可能会小幅度的上升,这时,老年人口就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数量。然而,此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观念逐渐被改变,加之抚养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出生率却在逐渐下降,这就导致年轻人口的数量随之也减少。根据人口老年化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当老年人口维持在一定水平时年轻人口的数量减少会导致整个分式的分母变小,进而导致整个分式变大,即老龄化水平的上升。

(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五十年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在

第一阶段,由于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安定、医疗卫生事业条件改,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再加之长期缺乏对人口增长的控制,我国出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死亡率则保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我国人口迅猛增长,短短二十年人口净增长3亿多。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朝着年轻化发展。在第二阶段,由于国家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定位我国的一向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的“高低高”模式转为“三低”的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3年我国人口

总数为8.9亿,201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7亿,40年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千分之二十点八九下降到千分之五。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我国人口年龄类型也由年轻型转为成年型,宁进一步转为老年型。数据显示,我国历年人口年龄中位数明显上升,0至14岁的少儿人口比例明显下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显著上升。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和相关标准,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迈入老龄化国家的大门。见表1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随着对老龄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我国的老龄化存在着一些特殊性。1.老年人口净增量巨大,发展迅速。虽然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低,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而每年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净增量都相当巨大。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为10.46﹪,着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当年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却已达到1.33亿,着相当于英国总人口的两倍,加拿大国家人口的四倍。2.老龄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放开户籍制度,地域之间人口流动频繁,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出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2000年上海更是达到了11.46%,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而在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到2000年,宁夏老年人口比例为4.47﹪。见表2. 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未富先老。对于广大西方国家而言,人口老龄化总是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而发展的,是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型的自然结果。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却是由于计划生育的政府政策强制控制人口增长而带来的,是在经济不达标的情况下的老龄化。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是,人居GDP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只有800美元,属于中等国家收入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任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制度的影响

养老保险,即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规定的解决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保险中居于主要地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家庭和社会的福利水平,而且还可以起到增强凝聚力,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保险制度再一次被推倒了风口浪尖,老龄化让我国养老制度正你、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使养老负担系数上升。负担系数即抚养比或抚养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它表明每百名劳动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人口,这对于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一般以15岁至65为劳动年龄人口,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自七十年代以来,各次人口普查我国负担系数分别为7.98﹪(1982年)、 8.35﹪(1990年)、 10.15﹪)(2000年)、 11.34﹪(2011年),通过简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负担系数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而这当中,老年人口的负担系数更是飞速上升,因为根据前面的分析,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我国少年儿童的比例明显下降,但整个负担系数却依旧强势上升,着不能不说是老龄化的“功劳”。

(二)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化。基金筹集模式必须

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选择与之适应的模式。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养老制度应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改革发展、基金筹集模式由现收现付模式转化为部分积累模式。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来的特殊性,我国养老基金的筹集模式的转变还在路上。只有通过基金筹集模式的转变,为我国数量巨大的老年人口提供一定的基金积累,我国养老制度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使得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成为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层次单一,国家负担沉重。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养老金支出急剧膨胀,养老金缺口越拉愈大,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相关人士分析,近年来,我国养老基金平衡问题和隐性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瓶颈。(见表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也曾多次颁布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跟通知,明确要求并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养老保险机制作为补充,同时,国家还鼓励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

三、人口老龄化下中国养老制度改革何去何从

(一)改进并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文明确养老保险实行由赎回统筹、费用三方负担、基金筹集模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发为部分积累模式,随后还引入个人账户以解决社会统筹所带来的激励不足等问题。国务院还企图建立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解决当前日趋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但由于没能处理好隐性债务的问题,养老基金缺口不断放大,最终所有的努力都成为流水。对此,国家又积极做出调整,开展了各种试点工作。1.延长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均寿命得以延长,人均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得以提高。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延迟退休制度已成为势在必行。延迟退休不仅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年限,而且还可以缩短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对于养老保险的基金平衡、解决缺口过大的问题具有显著作用。北京晚报就曾指出,如果退休年限延长一年,养老保险筹集基金可增长40亿,养老金指出可减少160亿,减小基金缺口200亿。所以说,在当前养老金支付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延迟退休不失为一个比较合理的办法。2.适当提高养老保险费率,严控养老金增长速度。为了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我们可以适当提高养老保险费率,并且严格控制养老金增长速度。养老金增长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一致,这不仅是对于平衡养老基金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作用。3.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多层次养老体系中,国家在第一层,国家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城镇职工基本的生活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保障;企事业单位的保障属于第二层次,在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在能力范围之内,为职工提供企业年金或职工年金。属于相对较高层次的保障;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属于第三层次,属于最高层次的保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国家及企业负担,同时也促进了养老保险的进步。着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缺口问题,为下一步的改革垫下基石,而且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农村养老保险

由于我国长期二元格局的存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一初见成效,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却还在起步阶段。建立和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根据资料显示,2003年以后,全国各地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

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在探索新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200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5000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亿,300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但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任然有不少需要注意的问题。1.多方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应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当然缴纳保费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所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 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能有效地解除广大参保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成为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2.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3.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各地政府除了应通过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补贴、老年人直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外,还应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张运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刘昌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绩效:再分配效应与储蓄效应。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京晚报.2012年8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2h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