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2012.2)

更新时间:2023-05-14 03:0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台中心小学地处矿区,规模较大,全中心有30 个教学班,619名学生,有84.2%的学生为非本市户籍,他们的父母从老家来到我区在木城涧矿务工,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学习方式、心理特点等与本地孩子有一定差异,在教育上有着特殊的需求。研究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策略问题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学生发展的需要

对全中心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情况调查显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全中心只有35人,仅占家长人数的2.3%;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到25.4%,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能力弱,在教育孩子上缺少科学的方法,陈旧的家教观念与学校的现实教育产生很大矛盾,使孩子早期习惯养成出现缺失,对孩子未来成长极为不利。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性强,从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心理健康上有特殊的需求,需要学校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享受与本地孩子同等的教育。

(二)教师成长的需要

由于我校学生生源的特殊情况,家庭教育又跟不上,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我校教师又属年轻老师居多,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束手无策,左右为难,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鉴于此种情况,为突破教师的教育瓶颈,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以学定教,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学校依托课题研究,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台小学地处矿区,在我区有着独有的特点,生源来自多十个省、市、自治区,流动性较大,家长素质普遍偏低,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不辜负“山区教育的一面旗”,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育策略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概念界定

“外来务工子女”也被称为“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流动农民适龄子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等,主要指随父母移居城市上学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

“教育策略”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经验水平,对所选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模式等,在应用中不断予以相

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有效促进学习学习。教育策略不是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因为每一种方法在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的时候都有其局限性,需要加以重组,所以可将教育策略看成是一种教育观念或原则。课程实施的过程常常被看成为广义的“教学”过程。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02年颁布的《北京市对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是北京市把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外来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标志着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2004年将借读费彻底取消,这样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率稳步提高,随之带来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及义务教育法制公平研究》(祁雪瑞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8),从农民工的身份性、社会资源的公平性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做了阐述,呼吁社会关注、重视并保护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以期促进教育公平;《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0.03),该书描述了中国流动儿童的特点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在分析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认为影响随迁子女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政策的执行,并基于“教育政策的执行”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并首次明确提出了“把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范畴”,使随迁子女在首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纲要》还指出,要加强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首都生活的教育,在确保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同时,注重他们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生活习惯的培养,以使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较快地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大多是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以及教育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各地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一些大城市就进城务工家庭子女上学问题也进行了专题调查,如:河北省的《实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服务计划》;天津市的《不能把一个孩子拒之门外》;陕西省的《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北京市的《保障“流动花朵”教育平等权——关注弱势群体、共享一片蓝天》,这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倾注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这些调查研究和措施,只是对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益及其保障机制进行了宏观分析,对教育策略的研究只能见到一些只言片语,还没有鲜活的经验和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又如:北京教科院研究项目“建立适应社会流动的接纳性教育”就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学现状、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改善现状的途径上提出了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以及政策上的支持等;石景山的“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教育干预研究”对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进行了干预行动;教科院研究项目中“流动人口子女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教育干预研究”结合调查现状采取了以绘画、讲故事、看地图、专题活动等方式

进行教学干预;之前我校也做过爱讲会听能力培养的研究,取得一定实效。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感觉还不能满足我校实际需要,在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策略上还需进一步探究。

四.研究假设

以社区、家庭、学校教育三结合的方式,从教育、教学入手,教师从不同角度选择研究子课题,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自信、乐群的良好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通过家教协会研究和养成教育研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依据。

(三)通过乡村少年宫及校本课程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通过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研究实现“健康活泼有自信、乐群创新会合作”的学生培养目标,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大台中心小学是本市义务教育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较集中的一所中心校,地处矿区,人员结构、所处环境都比较特殊,学生来自多个省、市、自治区,依家长工作变动流动性相对较大,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探索更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展的教育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信、乐群的良好心理品质。

2.通过家长教师协会研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3.通过养成教育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策略

1. 借助校本课程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通过转变教学方式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研究重点:

1. 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2. 乡村少年宫与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

3.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

(三)研究难点: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我们采取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开展,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的资源抽样、取材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与社区组织相关活动,走进学生家庭调取研究素材。

2.调查法(访谈式 问卷式)

考虑到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难以独立完成问卷,或对问卷的理解有偏差,影响调查的准确性、真实性。编制问卷,在访谈过程中,尽量使访谈内容围绕着问卷问题展开。

辅之个案追踪法、统计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努力在研究的同时对改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做有益的探索。

六.课题实施计划(阶段任务和年度安排)

本课题为5年规划课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阶段(2011.9-2012.2)

1.主要任务和要求: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制定研究目标,确立课题实施的途径、方法,设计填写课题申报方案。

2.主要工作安排:

(1)课题的提出与论证

(2)制定课题总体方案

(3)收集资料信息,开展问卷调查

(4)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5)召开开题会

3.预期成果:学生基础现状调查报告一份。

(二)全面启动,形成共识阶段(2012.3-2013.1)

1.主要任务:完善课题各级组织,组织培训与学习,申报子课题,调动相关人员开展研究。

2.主要工作安排

(1)组织专家讲座1-2次。

(2)以各子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子课题研究。

(3)启动乡村少年宫,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4)组织子课题组进行阶段性小结。

(5)启动校本课程建设,编制适合外来务工子女的校本教材。

3.预期成果:

(1)乡村少年宫活动手册;

(2)心理、科技、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初步成形并投入使用;

(三)深入研究阶段(2013.2—2014.7)

1.主要任务:分组深入研究,把设想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家长教师协会、蓓蕾工作室、少先队、乡村少年宫等途径,转变家长教子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2.主要工作安排

(1)开展家长教师协会活动。

(2)组织主题班会、案例等征集评比活动。

(3)根据需要组织校级观摩研究、交流活动。

(4)乡村少年宫活动

(5)中期汇报会

3.预期成果:

(1)优秀教学活动方案、教育活动方案、优秀班队会整理成册。

(2)优秀论文、案例70篇.

(3)家长教师协会成果集。

(4)课题中期总结报告一份

(四)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2014.9—2015.7)

1.主要任务: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善和巩固成果,进行总结,提升研究成果质量。

2.主要工作安排:

(1)选择优秀活动方案,推广好的经验。

(2)以报告、总结等形式提交研究成果及资料

(3)组织观摩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4)召开结题会,请专家指导鉴定。

3.预期成果:

(1)《大台中心小学学生养成教育手册》(谭哲理、殷冉冉负责,2015.1完成)

(2)《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策略问题研究案例集》(张桂香负责,2015.1完成)

(3)《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策略问题研究论文集》(杨艳负责,2015.1完成)

(4)课题结题报告一份(段长章、高增满负责,2015.1完成)

七.课题保障

1.研究条件

(1)研究人员在当地工作时间较长,对本地区的教育现状了解甚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2)外来务工人员这种弱势群体所经受的生活状况,触发了研究者内心深深的同情,激发了对于他们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兴趣。

(3)教育资金投入重心逐渐转向新农村,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为课题研究提供硬件保证。

(4)山区教育硬件条件的完善,经济福利待遇的提高使得年轻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研究人员有信心完成此项艰巨的任务。

(5)学校长期与木城涧矿、社区居委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使我们能更进一步交流,他们也会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6)研究过程中,在时间、资料、设备、资金等问题上,根据课题需要校领导能够给予全力支持。

2.研究能力

(1)研究人员都在学校的不同岗位,各有所长,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年轻,精力充沛,积极进取,主动申报、承担课题的研究。

(2)研究人员爱思考、勤动脑,都参与过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并在研究中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并取得了不同的研究成果。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启动,使得研究人员有较强的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研究人员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分析与写作能力,能及时反馈、总结资料的获取情况。

(4)研究人员好学、上进,喜欢读书,知识面宽泛。

3.组织管理

课题采取分层管理、逐层负责的模式进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既是领导者又是研究者,统筹、协调、指导、培训。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汇报、反馈。

领导小组:

课题研究人员的任务分工(领导小组成员带领各自子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

八.参考文献

1.裴娣娜主编的《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2.张铁道 梁威主编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3.韩进之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

4.《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0.03)

5.《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及义务教育法制公平研究》(祁雪瑞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27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