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编写校志

更新时间:2024-04-29 02: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怎样编写校志 什么是校志

校志是方志中的一种,方志,是记载一方之书的名称。它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作为记述的范围。方,即地方、区域。志,是记录、记载、记事的文章或书籍。顾名思义,校志就是记载一校之书。有人把方志称作地方的百科全书,那么,校志也是一个学校的百科全书。这就要求把学校沿革、行政、教育、教学、总务、勤工俭学等各项内容记录下来。 一、校志的体例

(一)校志体例的要素 我们编写的校志姓“志”,必须符合志的特点。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新志书的体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区域性,严格以行政区划为限,突出地方特点; 第二、历史与现实兼顾,以现实为主; 第三、横排竖写,横竖结合,以横为主;

第四、新志书包括记、志、传、图、表、录六种体裁; 第五、记实性、以记实叙事为己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不难看出,上述五个方面,第一、二条讲内容,第三条讲结构,第四条讲体裁,第五条讲文体。而后三条均是就志书的形式而言。考察各种方志,它们与其他著作在形式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体裁、结构、文体三个方面。因而,可以说,体裁、结构、文体是志书体例的三大要素。只有掌握了这三大要素,才能编写出合乎志体的校志来。 二、校志的结构

要研究校志的结构,首先要弄清为什么叫“校志”而不叫“校史”,要弄清为什么叫“校志”不叫“校史”首先要弄清“史”与“志”的区别。

“史”与“志”同属于社会科学,它们的思想性、科学性、地域性是共同的。 “史”与“志”,又分属不同的学科:

“史”为历史学,要求史论结合,要求作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发表作者看法,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可述可论,多为一人之作。

“志”为编纂学,重在编纂,把多方面资料搜集、整理、考核,然后分门别类地记载下来,保存真实可靠资料。不论证,不议论,寓褒贬于记述之中,述而不论,多为集体编纂。 “史”是探索规律的,“志”是编纂资料的,用资料反映规律。这一点比史更难,要求更高。 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史”远而“志”近。

“史”是一条线,简,以纵为主,纵写,采用历史分期法,史体纵看。

“志”是一大片,繁,先横后纵,以横为主,横写,不采用历史分期法,志体横看。 “史”与“志”,在编纂结构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古人所谓志为史之积,史为志之成,就是指这种辩证关系。

从上述“史”与“志”的不同点来看,基本上可以了解编纂“校志”与“校史”的要求是大有区别的。

我们编写的校志,而不是校史,这是由于:我们的校志主要写建国后学校发展变化和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有些老学校早在清代或民国时期便已建校,建校历史有的已长达几十年,作为一部校志,这些老学校的建国前的历史当然不能不写,但主体部分是记述建国后五十年来的学校情况,所以编写“校志”符合“当代修志”的要求,也更为得体。第二、编写校志,要求成为“学校资料大全”,要竖记建校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校情况,横写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文体卫生保健工作、学校党政领导与管理和总务工作、勤工俭学工作等等,要求竖不断线,横不缺项。这些正是志的要求。第三、要求用记述体,记而不议。要通过记述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资料来反映学校教学规律、学校的成绩与缺点、经验和教训以及功过得失。

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采用“志”的结构,要求写校志而不是写校史。 三、校志的体裁

志书一般包括记、志、传、图、表、录六种体裁。 记: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大事记实”或“大事记”。(如记述简单,只记发生时间和事,极少涉及事的具体前因后果或中间经过的叫“大事年表”,属于“表”。)大事记在志书中占用重要地位,是志书的总纲。它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在一部志书中能起到提纲挈领、总括全貌的作用。

志:是志书的主体。一般采用记事本未体,对一个学校的领导与管理、学制与学生、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总务工作、文体卫生保健工作、校办工厂、农(林)场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门别类的记述。

传:指人物传记。对人物的记述,自古以来在史、志中就占有重要的位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全书130卷,其中列传有70卷,占全书卷数的54%。事类相从,又有数人和传。实际上是“记”的未尽事宜的补充。我们的校志,记述人物部分虽然不能象方志、部门志占的比重那样大,但写好人物传,记述好人物,仍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生不立传的原则,新编校志只对故去的符合立传标准的人物写人物传记,对于符合立传标准但尚健在的人物可写人物简介。

表:在史志著述中有职官表、战争表、条约表、还有人物表等。表可以收到简明易览之效,文省而事明,十分有利于记述。校志中可以列出诸如历届学校领导人员表、历年职工一览表、历届学生毕业升学人数表、学校经费使用情况表、学校勤工俭学收支表等。 图:图在志中的作用不亚于表。章学城认为图是史志中“无言之史”。它可以表现文字所难以表现的事物。校志中可以适当地配以图,可以使人耳目一新,一目了然。校志中可以绘制学校平面图、比较图;尤其是利用现代照相技术,摄制各种图片,如学校校门图片、校舍照片、人物照片、师生各种活动照片等。利用完美的图像和照片,反映和表述学校各方面的面貌与办学成就,做到图文并茂,不仅为校志增辉,而且能作传代的重要史料。

录:也叫附录。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于不够立传标准的人物和占有的人物事迹少而不够立传,但又应加以记述的,可以编制名录,或英明录;二是对不宜归类又需要记载的事物,可归为附录或杂记,如重要文件摘编、专题材料、文存等。

校志中的序言、凡例、跋、和杂记,是校志中的附属部分,但也是不可少的。 序言:也叫“前言”。“ 序”通常以叙缘起、宣宗旨、作总评为得体,应该是一篇很精粹的很漂亮的用以交代编写背景、简明指导思想与作法、它是一部志书的头一篇文字,应当短小精悍。

一般序言往往请领导写,也可请与本校有关系的有名望的人写,如老校友、往届老校长、老教师等。

凡例:是说明本部校志的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如校志的内容与章节的安排,校志的结构与体例,有关校志中的一些资料数字的运用的说明等,总之对读者阅读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以说明,对读者运用本书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以指导。文字必须力求扼要,做到有的放矢。 跋:也叫后记。多数都是追叙编纂过程,对赞助人员表示谢意,对读者表示谢逊,向有识之士征求意见。也应该写成一篇极为简要的文字,使人读后可以回味。 杂记:把不能入校志各部分的内容而又有必要记载和保存下来的有关资料列入杂记之中。有的纳入“录”中。有的不设杂记而设“重要文件摘抄”或叫“文存”。杂记不宜多,所记内容应有史料价值和参考作用。文件摘抄或文存,要注意挑选。学校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学校党政、工会对学校某一方面工作做出重要决策或进行改革的有关文件,与国内外或省市兄弟学校签订的友好协议,教师的重要学术论文,获得良好效果的公开课的教案等等,都可以纳入文存中加以保存。

四、校志的文体。校志,属记实性的文体。志者,记也。它以记实叙事为己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五、编写校志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过去史学家提出写史修志要“秉笔直书”,存真求实,对人对事,不作曲笔,不作虚亏,不作溢美和赠垢,不为亲者讳,一是一,二是二。秉笔直书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在理解与运用上确实存在过一定的片面性,也容易导致客观主义的毛病,这对编写新方志是有害的。因而,在1983年5月召开的全国县志座谈会上,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还是提“实事求是”好。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副组长梁寒冰同志说:“春秋时期称董狐最为秉笔直书的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在封建社会为王者讳,为尊者讳,我们今天也要有所讳。不利于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就要讳,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客观主义者,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就不能直书”。梁寒冰同志还说:“‘文化大革命’能不能直书?我看不能,‘文革’期间的许多事不能写,那时的许多照片也不能登,我们应有所讳,任何社会,任何阶段都有所讳。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维护人民的利益。我们认为用‘实事求是’的提法好,不用秉笔直书这个词”。实事求是,就是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历史,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求”的过程,来达到“是”,引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求”,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的和自然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实事求是并不是说凡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都可以入志。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透过现象探讨本质,取“是”而去“非”,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就记,不利于此的就弃。 2、详今略古、突出时代精神的原则。

我们只要较多地翻阅一下旧志书,就会发现,它们记人载事的时间上,都是统合古今和详今略古的,这已经形成方志的一个传统和惯例。统合古今、详今略古,是方志的一个共性。我们编写校志,统一规定上限从建校之日写起,包括学校的前身,下限写到2012年底。这就要求写清楚各个学校建校以来的沿革和发展。对于一些老学校来说,就要写清几十年的情况。但是,对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不能不分轻重地记述,各个时期不能平分秋色。建国前的情况应当略,建国后情况应当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情况应当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应当详。这个原则并不是因为过去的资料少、不好搜集才提出来的,而是从编写校志的目的出发提出这个原则的,这里所说的“略”,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不说,而是要求对解放前学校的情况作简要记述。从实际出发,做到纵不断线。对解放前的办学情况,也不是说可以不分内容,统统略写。比如对于党在这个学校领导的学生运动,对于师生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内容,不但不能略,还应该尽量作详细的记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学校时所进行的奴化教育,也不应当略。如果对这部分内容记述得过于简略,就不能很好地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以激励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的热情。

校志的内容应当把重点放到建国以来的办学情况上。这50年来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有很大成绩,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加以总结,从而作为进行教学改革、办出本校特色的借鉴。50年来,我们学校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但是总的来说,是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各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应当载入史册。在编写校志时,必须突出时代的特点。使别人看了这本校志,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跟党走,坚定改革的信心。 3、突出本校特色的原则。 方志,是记载一方之书的名称。它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作为其记述的范围。方,即地方、区域。志,是记载、记录、记事的文章或书籍。顾名思义,校志就是记载一校之书。有人把方志称作地方的百科全书。那么,校志也应当成为一个学校的百科全书。这就要求把学校沿革、行

政、教育、教学、总务、勤工俭学等各项内容都包括进去。但是,在进行全面记述的时候,必须突出本校的特色。

有的同志说,我们学校没有什么特点。这是对本校缺乏深入了解、没有经过认真研究的一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任何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由于有它的特殊性。如果这个事物没有自己的个性,它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不论哪个学校,总有它特殊的地方,总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这就是它的特色。不过,各个学校的特色有多有少之分,有程度的差别。如果校志不能反映出本校的特色,那么,这本校志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4、述而不评、寓评于叙的原则。

述而不评、寓评于叙本来是个文体问题,我们作为编写校志的原则鲜明地提出来,并不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可以同前几条原则并列,而是由于发现在编写校志的过程中,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常常被大家忽视。一些校志的初稿,写成了总结报告,包括优点、缺点、经验、教训、今后打算等,一些学校的校志,写成了讲话稿,或者是学术论文、离开事实,空发议论,这种写法不合志体的要求。

什么叫志体呢?志体就是方志的文体。这种文体要求志书朴实无华、不加雕琢、不发议论地载述当地的人、事、物,使读者一目了然就可以了。翻看过去的志书,就会知道,述而不评,寓评于叙是志书的惯例。《春秋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齐国大夫崔杼杀死了他的国君庄公,齐国太史写到:“崔杼弑其君”。崔杼对这个“弑”字很有意见,要太史重新写。太史以职责所在,不同意改,崔杼就把他杀了。太史死后,他的大弟继任,仍然书其事曰“崔杼弑其君”,崔杼又让他改,他仍不答应,因而也被杀。后来,他二弟继任,也不肯改,他仍不答应,又被杀。三弟再继任,仍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无奈,只好作罢。这几任太史对崔杼杀国君的事都未作任何评论,只直书其事,就使崔杼恨之入骨,连杀三人。可见,述而不评还是很有力量的。

述而不评、寓评于叙并不是客观主义的记述,述而不评也不是“述而不作”。相反,我们编写“三新”的志书,必须要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观点、评论、规律、是非、褒贬,都要寓于事实的记叙之中,切忌空发议论。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都体现在叙述的事实之中。让记载的事实本身来体现编写者的立场、观点,体现是非功过、褒贬扬抑。坚持让事实说话,坚持让资料说话,做到语不空发。齐国的几任太史虽然都没有发议论,但他们用“弑”这个贬义词,来表述臣杀君、下犯上,就表明了这件事的性质。

在执行述而不评、寓评于叙,在事实的叙述中,一定要体现出这个“评”字,要通过对资料的选择、使用、表现出我们的倾向性,勇于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凡需要归纳、综合,上升到规律的说明时,应当作出必要的归纳和综合,给予理论性的说明。这种理论的概括,要建筑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要精当简要,“少而精”。 六、资料的来源。

一是文字记载的资料,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的各种文件、总结、报告、会议记录、章程、报纸、杂志、书刊等。二是通过文字记录的口述资料,也就是通称的口碑资料,如访问录、回忆录、座谈记录、个人自述以及各种传说记录等。三是实物资料,有文物、考古、图片、奖状、证明、证件等。

在这三种资料来源中,文字记载的资料是最基本的,是修志的重要材料,因此对文字资料要作重点搜集。它包含哪些资料呢?

1、档案资料。它是政党、政府、社团、企事业等机构和单位归档保存,备用查考的材料。这种材料是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的,它是原始见证,是可靠性较大的材料。这种材料,历史上各个时代都很重视。在各级行政体制中,都设有档案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市、县都普遍地设立了档案机构。2、报刊资料。它是历史真实的或曲折的记录,所以资料比较

准确。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取到有用的有价值的资料。3、个人著述资料。笔记、诗文、日记、回忆、调查等。4、图像照片资料。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况。资料多保存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处。这就要求编写人员善于分析,多方面搜集,对档案报刊中反映本校情况的文字应认真去查阅。

校志主要记述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因此它的文字资料来源主要在校内。所以搜集资料要从校内开始,并把它作为重点。学校文书档案保存资料最多,它记录了学校的各项活动和事件,可靠性大,应把它作为搜集的第一个目标。其次,教导处是在学校校长领导下指挥全校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资料集存较多的地方,切不可放过,应是搜集资料的第二个目标。再次,其他职能部门如教研组、校图书室、医务室、总务处、校办工厂等处,也存有大量资料,也应深入挖掘。总之写校志要多方面搜集资料,不论校内、校外,力求收集得全面彻底。 搜集文字资料,要特别注重翔实准确。有些文字资料价值大,需要录,就全文收入。有的只需要摘录其中的一部分,就摘录一部分,并要标明“摘录”字样,以免误解。有的不需要摘录,只记录原文大意,就转述大意,但要在抄件上标明“意录”字样,作为说明。不论采取哪一种摘录方法,都必须忠实于原文,且不可断章取义,或改头换面,失去真实价值。 所谓口碑资料,就是通过调查或走访老同志而得来的口头资料。这些资料是十分可贵的,必须认真搜集,因为这些老同志对历史事件身经目睹,是历史活动的见证。那些历史较久的学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尤为重要,尤为迫切。现在有些知情的老同志已年近古稀,应趁他们健在时,及早地把资料弄到手,切不可错过时机。怎样收集这些资料?一般可采用访问和座谈的办法。在访问或座谈之前,应先发提纲,做好准备,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搜集口碑资料一定要如实记录或录音,切实保证资料翔实准确,事后并要同本人进行核对。口碑资料多凭回忆,难免与事实有所出入,往往需要佐证。众口皆碑,多数可信;一人之言,就难以明断,还需要从多方面去加以对证。写志切不可以“孤证”定论,以免失实。宁可存疑待查,切不可妄言武断。

实物资料也是收集资料的重要来源。如图书、照片、证件、奖状等,可以证明一时难以定论的问题。

搜集资料,在内容上,要求全、详、准、特。所谓全,就是要求“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全面地历史地反映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所谓详,是指叙事详详细细、清清楚楚、不遗漏、不丢项。所谓准,就是资料真实、准确。这是对资料的基本要求。此外搜集资料要有重点,对反映本校特点的资料要特别予以重视。搜集资料,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对同一件事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对几种不同说法都应搜集起来,然后再进行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果只搜集到其中的一种说法,便信以为真,就往往会失真,影响校志的准确性。因此,搜集资料要重在多、博、全。 七、资料的整理

这是资料工作的第二步,编写一部校志需要大量的资料做基础。一般地说,写一万字的内容,需要二十万字左右的资料。学校历史较长,资料也就越多。这大量的资料,不能杂乱存放,必须进行科学整理。整理资料是资料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管理和正确使用资料的前提,不可没有。如何整理,一般方法是填卡、分类、编号、收档。填卡,就是把收集的资料来源、资料名称、资料时间、资料保存单位、卷宗号、作者姓名、摘抄人、核对人、摘抄时间、摘录内容等填卡,要一事一卡。填写要及时,字迹必须清楚。填卡之后,要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编号。分类编号最好同“篇目”一致起来,以便于使用。

分类编号方法是:按资料的时间分期,在每一时期内可按资料的内容分类,类中再设目、细目。期、类、目、细目均拟代号,这样一份资料有一个编号。其次,再进行资料登记。资料卡、资料目录卡、资料登记簿三者在内容、编号填写上不允许有差错,做到“三合一”。最后按类存入卷宗,长期保存,以备查用。上述方法是一般整理方法,各校根据实际情况,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20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