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第十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2024-07-07 07: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安市第十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我省已于2009年秋季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邯郸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邯郸市普通高中课程课时与学分及课程模块设置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武安市第十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要 “三个面向”,以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及《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改革路子,转变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开创我校教育教学新局面,使我校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二、实施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的理念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2、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要求,保证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逐步稳妥的开设好选修课,使国家课程的选修模块开设率达60%。

3、积极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加强校际之间及与社区的联系,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开发并开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切实注意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

1

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入手,实现课程改革的攻坚,以课堂的质量和效益体现课程改革的水平。

5、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选课指导制度、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教学班与行政班协调一致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及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6、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改革校内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做到积极稳妥和循序渐进,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理念先行的原则。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全校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实施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的终极目标,作为一所学校工作的全部,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思想先行应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3、科研引领的原则。新课程实施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作支撑。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我省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施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改革实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课改实施将牵涉到多方人员参加,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

2

一教师的思想,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活动。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实施人员观念更新与行为到位是保证课改运行的两股不可或缺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课改的蛮干,而应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顺利进行。

5、协同推进的原则。高中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施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6、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施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工作重点和难点:

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更新观念,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好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以及实施教材的培训。

2、创造性的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要体现学校实际和特色。

3、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Ⅱ(校本教材)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4、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

3

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20%的总必修学分。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上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要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5、重视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基于学科各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6、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7、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完善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教研网络,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的过程。

8、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五、实施工作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课改实施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下工作组织机构:

①课程指导委员会: 主 任:杨如斌

副主任:赵德芳 张彦斌 张国富

委 员:张玉峰 尹忠芳 连军强 王素凤 高龙江 赵更栓

4

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实施工作的各种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②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组 长:赵德芳

组 员:张玉峰 尹忠芳 王素凤 连军强 高龙江 赵更栓 乔刘柱 李翠霞 徐海峰 王俊国 蔡银萍 陈有武 靳晓梅 李红娟 李丽娟 朱同祥 黄俊峰 刘利国

主要职责是负责教师的培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的编排、教学过程的管理、国家课程实施方案的落实等,并对新课程的实施做出科学的检测与评价。

③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主 任:杨如斌 副主任:赵德芳

成 员:尹忠芳 靳晓梅 张玉峰 陈有武 连军强 王素凤 高龙江 赵更栓 学科组长 学生会代表

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规划与审定学校课程的设置,发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做出科学地检测与评价。

⑤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管理小组 组 长:各年级各科备课组长 成 员:班主任 任课教师

课程指导委员会是学生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管理小组职责是制定评价与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管理小组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2、政策保障:对参与课程实施,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确定教师工作量、职评、聘任、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为课程实施提供充分的支持。

3、经费保障:设立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拨付相应的款项用于课程实

5

施的有关活动,确保经费落实,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为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安排必须的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4、制度保障: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施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①例会制度:课改实施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施的研究、组织协调和实施,每月召开工作会议,排找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策略,例会采用课改情况阶段分析会,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②月报制度:课改实施小组对实施研究方案,培训计划,研究成果,典型经验,存在问题于每月底报送课程指导委员会,月报制度利于课程指导委员会掌握实施动态,推广阶段经验,进行过程管理。

③研讨制度:每学期在教学活动中举行新教师汇报课,新课程研究课,确保实施健康发展。

④培训制度:与市级课改培训同步进行,通过不断培训,形成良性循环,注意实施教师与非实施教师之间的观念渗透。

⑤评比奖励制度:课改实施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激励教师课改意识的提高,同时在每学期面向学生设立三好学生奖、学科竞赛奖、进步奖等,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⑥家长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和家访,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新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⑦选修课指导制度:学校为学生提供课程设施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之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形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和家长共同参加,讲究效率和操作便捷的选课制度,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学校要有两个课表:必修课表和选修课表;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六、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6

(一):教师管理与评价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1、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2、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3、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1、制度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求,实行学生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据此,要求学校做到在继续加强行政班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做好教学班的教育管理工作。

2、调整与改革办法

⑴、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班主任的职责不是淡化而是加强。 ⑵、教学班实行导师制。导师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管理。

⑶、学生处、教学处和团委要加强对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

7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1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