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10-28 2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红与黑》研究综述
黄乐乐 20130101015 汉语言文学师范 摘要: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他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幼年丧母和不幸的童年生活以及他的成长道路促就了他的写作才能。《红与黑》是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热捧,《红与黑》在中国也是受到了很高的评价。《红与黑》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传遍了世界,很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对《红与黑》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和解读。本文主要是通过各种文献和期刊的收集和解读对《红与黑》的研究做一个总汇,指出它的研究内容、研究的趋势以及对《红与黑》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司汤达 《红与黑》 研究 综述
随着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多种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化热”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对《红与黑》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将它们主要研究方向整理归纳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人物形象的研究 1、于连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活的灵魂,一部小说的成功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形象。于连是《红与黑》的主要人物,自然也就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对象。他
们对于连的研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于连是一个自卑、自尊心强且有奋斗精神的知识分子。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对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同的。邓轶嘉在《<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中对于连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他指出:“于连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个人奋斗者形象,在他身上既体现了大革命过后英雄主义尚存的法国社会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表现了受压抑的一代年轻人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同时也投射出司汤达自身的人生体验与心理欲望”。[1]他对于连的评价是一个奋斗的青年,是积极肯定的。同时他又指出:“于连形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矛盾性,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具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既反映了法国当时同阶级的人物的共性,又带有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他的性格复杂、矛盾,有一切人共有的两面性”。[1]邓轶嘉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于连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剖析比较全面。张文君在《<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探析》中着力以 “困惑中觉醒、觉醒中升华” [2]的于连这一形象作为解析对象,侧重结合人物刻画、人格释放以及人性宣扬等内涵层面的切入剖析,批判现实主义理念、个人社会化、人文价值这三者的交糅。她结合时代的背景指出了于连作为小市民的局限性,同时她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说明了于连的文化内涵和对后世的警醒。赵香凌在《是野心家 ,还是悲剧英雄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中指出“于连不是野心家,而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悲剧英雄”。 [3]尽管作者对于连的性格、家境做了多方面的描写,但归根结底是为了说明“于连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赵香凌选取了一个面
对于连进行分析,并大量说明他的悲剧性,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没有全面分析。
还有很多作家学者对于连的人物形象从多个方面做了分析,以上仅仅只是一些很小的方面,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故不一一列举。 2、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刘建在《论<红与黑>中玛蒂尔德的形象》中指出“玛蒂尔德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她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世俗,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同时玛蒂尔德的性格中有着冲动、疯狂 、爱幻想和自我陶醉的一面。她向往着中世纪的英雄时代,认为那个年代充满了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浪漫激情和英雄气概。” [4]刘建对玛蒂尔德的分析切合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出身,比较中肯。王爱红在《司汤达,女权主义者?—— 从<红与黑>中的女性形象说起》中将德·雷纳夫人说成是“母亲的替代物”,[5]她非常漂亮,而且温柔可爱、单纯活泼,富于同情心,有着“天使一般的甜蜜”,她对于连的爱就像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她是于连一生最爱的女人。王爱红同时指出“玛蒂尔德是欲望的对象” [5]她追求理想、不甘平庸,好学多思、目光敏锐,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不寻常的女性。她与德·雷纳夫人完全相反。在《红与黑》中对女性的描写可谓也是经典,尤其是塑造了德·雷纳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她们无疑是小说中成功的女性形象。文学界对它们的研究也是颇多的,不管是从时代的角度、女权主义的角度还是爱情的角度都是很精彩的。
二、“红”与“黑”含义的研究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信号,颜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同时“红”与“黑”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国内曾围绕“红”与“黑”展开了一场争论:有的认为“红”象征拿破仑时代,“黑”象征封建黑暗统治。有的说作品中的“红”象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热血与生命,“黑”象征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黑暗与阴谋。王艳在《论<红与黑>的隐喻与象征》中对“红”与“黑”做出了一些解读,她指出“于连就生活在‘红’与‘黑’交接的时代。人们对《红与黑》这一书名的争论,本身就说明‘红’与‘黑’具有不确定的象征力量,包容了司汤达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总结。” [6]她认为红与黑是不确定的,但是她又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倾向性。徐小平在《试论 <红与黑>中的“红”与“黑”》中指出“对照说”和“象征说”。[7] “对照说”指出“红”代表充满了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时期,“黑”代表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象征说”指出“红”也罢,“黑”也罢 ,都是不幸的象征。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一点区别,“红”是不幸的先兆,“黑”是不幸的结果。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关于“红”与“黑”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红”与“黑”的解读又何止一千种呢? 三、《红与黑》中爱情的研究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爱与时代背景、利益挂钩之后,爱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红与黑》中的爱情又会做怎样的解读呢?霍晓佩在《<红与黑>中爱情视角的解读》中指出“于
连的成功幸福既而毁灭都与他的爱情紧密联系着的,他的两个恋人——德·雷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奋斗的一生”。[8]“于连与玛蒂尔德的爱情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是建立在她罕有的美貌,或者说基于她王后般的风度举止和令人赞叹的装束之上。他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一开始便出于猎奇的心理”。 [8]于连与德·雷纳夫人的爱情可归纳为“心坎里的爱情”,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可归纳为“脑袋里的爱情”。于连的爱情是悲剧的,这两种爱情都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专制统治,在上流社会内部所造成的心理状态。总之, 《红与黑》所写的爱情就是与争权、斗富、阴谋、倾轧、陷害、欺骗、贿赂、收买、结党拉派交织在一起的。杨晓莲,郑警予在《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中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于连、德·雷纳夫人、玛蒂尔德的爱情作了分析。于连的爱是“吸血的爱” [9]即“情爱只是他的工具、目标,或一时冲动,他不愿生活在他认为情爱带来的平庸、失望和自我迷失中。于连一生真正的爱源于自身,源于权势。他不会为爱做出任何牺牲,只会为权势献出生命”。德·雷纳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9],德·雷纳尔夫人的这场爱情是发自内心的爱,是真诚的,她敢于为爱牺牲自己。玛蒂尔德的爱是“折磨的爱”[9],玛蒂尔德骄矜、任性、冷酷、虚荣,作为一个极有个性的姑娘,她热情、敏感、敢作敢当,富于幻想,傲慢。她对于连的爱不是纯粹的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红与黑》中的爱也是一个经典的话题,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无数学者对《红与黑》的爱情进行过解读,他们的视角不一样,对“爱”的体悟也不一样。
正在阅读:
《红与黑》研究综述10-28
急性心包炎心电图表现07-23
《监督学》课程教学大纲03-06
舟山船舶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则05-10
201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1-01
人民新闻通讯社08-22
乱收费工作计划03-28
欧洲文化入门复习资料第三部分06-23
四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09-1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计划03-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红与黑
- 综述
- 研究
- 柴油机复习题及答案
- 华东《离散数学》2016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
- 2020年新编运营业务培训考试试题剖析名师精品资料
- 平行四边形性质导学案
- 数字逻辑2014-2015(2)复习资料课案
- 15春华师《现代教育技术A》在线作业答案
- 湖南省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 贵阳市饭店名录2018版1136家 - 图文
- 陈庆雯名师工作室跟岗学员跟岗学习总结
- 巫山错开峡大桥缆索吊机设计计算书 - 图文
- 2017年4月自学考试02326操作系统试题及答案 - 图文
- 专升本英语单词总汇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推免硕士研究生及奖学金评定综合素质测评标准
- 英阿马岛战争讲稿
- 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报告 - 数控增益放大器 - 图文
- vmware- install-tools安装方法
-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用人单位不按规定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如实申报参保人员和缴费工资的处理意见
- 长沙市大学生医保政策
- 高等数学极限习题100道
- 近十年国内《红与黑》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