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

更新时间:2023-05-31 00: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 姓名 课型 是否采用多 媒体 一、教材分析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 30 首诗歌;三个单元 古代散文欣赏,共 18 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 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 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在欣赏写景抒情类诗歌的时候,在反复吟诵的基 础上,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融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于一体,是进行诗歌鉴赏“置身诗境,缘景 明情”指导的很好的范例。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打 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以及高一一学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部分诗歌,对于诗歌的赏析 方法赏析技巧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在学生的认知以及掌握的过程中,他们对于诗歌的深层次 解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准确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比如怎样把自己的人生体 验融入文本的解读之中,另外学生对于诗歌的表现技巧问题仍然不是很清楚,表述的不太到位。 针对学生这样一种似懂非懂的学习状态,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尽量来调动学生 的人生体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行联想和想 象,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人抒发的情感。掌握写景抒情类诗歌的赏析方法。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教学资源:图片、古筝独奏、配乐朗诵《春江花月夜》 教学策略:1、通过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 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贾雪宁 阅读课 课时 单位 2 课时 多媒体教学 陕西省山阳中学 教学对象 高二四班学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通过朗读、提问交流、思考感悟来使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引导学生借助 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诗情、画意、哲理浑然天成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表情达意的行文脉络,提升鉴赏诗歌 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吟咏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 五、教学重难点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 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 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营造学生课堂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而漫长,在这样一 (第一课时) 个悠久而漫长的时期里,中国诗坛涌 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许多优美感 人的诗篇。那么,这么多的诗歌中有 导语设计 没有一首顶峰之作呢?(略作停顿, 学生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引入对诗歌和诗人的了解) 跟随老师的思 路思考老师所 提出的问题 学习的气氛, 激 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想进一步 了解是否有这 样一篇巅峰之 作, 从而引出下 一个环节。

作者介绍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 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 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 想的高远意境。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 ( 《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 ) , 却因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诗中的 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 ,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以孤篇压倒 全唐” 。 《春江花月夜》,乐府《清

由知道了解张 若虚的学生来

学生在赏析诗 歌的过程中也

介绍诗人, 老师 应积累相关的 做适当的补充。 文学知识。

商曲 吴声歌》旧题。

1、集体朗读全篇

学生心领神遇, 在调动学生的 倾听配乐朗诵, 想象力的同时,

2、播放配乐朗诵及相关图片,进入诗 联想画面之美, 充分唤起学生 歌意境感知。 耳听声韵之妙, 的人生体验, 让 心悟相思之情。 学生也融入诗 歌之中 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有 感情地吟诵, 浅 吟低唱, 用心品 3、两名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在 读诗歌, 感知诗 范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歌传情达意的 方法。 点拨: 注意语音

在诗歌的赏析 过程中, 朗读品 味必不可少, 只 有将身心融入 诗中, 才能真正

语调, 速度要慢 准确理解其中 些,韵脚要拖 长,声音要响 亮, 要读得抑扬 顿挫。 所传达的情思。

提问:你聆听到一种怎样的情感? 学生认真思 考, 明确:天涯 自主、合作、探 相隔之苦 究式学习不仅 体现在学生与 也体 同 桌 之 间 互 相 学生之间, 讨论, 明确:这 现在老师与学 4、提问:诗人浓浓的相思之情是如何 种 相 思 之 情 是

传达出来的?

诗人伫立江

边, 看自然美景, 特 别是那一轮随 波而生的孤月 引发的 。诗人 是借明月传相 思之情。

生之间, 只有思 想与思想的碰 撞、 情感与情感 的交流才能擦 出进步的火花

5、在诗作中,月亮是一个中心意象, 老师引导学生 那么月亮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共同完成讨论, 明确:升起(海 上明月共潮生) ——高悬 (皎皎 空中孤月轮) — —西斜 (江潭落 月复西斜) —— 落下 (斜月沉沉 藏海雾)

老师引导学生 找出诗文, 理清 诗歌写作思路。 6、伴随月亮的变化,诗人的思绪经历 明确 了有一个怎样的变化? 眼观春江月夜 的美景(1——8 句) 独站江畔月下 的 哲 思 (9——16 句) 联想思妇游子 的 相 思 (17——36 句)

1、抽学生范读前 8 句。 2、置身诗境,感悟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 一名学生范读,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 学生集体回答, 情感? 老师点拨明确: 对于写景的诗 3、齐读前 8 句。● 赏析诗歌

意象: 春江、潮 歌,要围绕“意 水、 明月、 芳甸、 象及意境、手 花林、流霜、白 法、情感”三要

(一)欣赏美景

沙等浩瀚澄澈

素来鉴赏, 并用

的江, 绚烂耀眼 具体的文字表 的花, 明亮空灵 达出来。 的月。春、夜是 背景景物极多, 但以月光统摄 各种景物, 由大 到小,由远到 近, 层次分明地 展开。 意境: 幽美邈远 清幽静 谧 情感: 美好愉悦 手法: 景中含情 1、我们欣赏了一幅幽美恬静春江月夜 图,“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 月轮”,一轮明月已经高悬在我们心 灵的上空。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 者的遐想, 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 题?

学生集体朗读 9-16 句,集体 回答。 明确: “江 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 人?”

(第二课时)

2、提问:那么这一轮孤悬高空、光明

(二)领悟哲思

皎洁的月到底牵动了多情的诗人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情思呢?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 结合自己已学 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 过的诗句来谈。 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 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 今人不见古时 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 月, 今月曾经照 恒,生命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 古人。 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 ——李白 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 对酒当歌, 人生 的? 几何?譬如朝 露,去日苦多。 ——曹操 哀吾 生之须臾, 羡长 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 似, 岁岁年年人 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 人 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 去, 桃花依旧笑 春风 老师总结: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 年望相似” ,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 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 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 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 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 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使我们得以 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所以 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 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 ,因此语调要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 休, 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 觉宇 宙之无穷。 ——王勃

打开学生的记 忆背囊, 让学生 在联想中找出 不同诗歌中的 共同人生体验, 有助于学生更 深层次的理解 是个本身, 同时 也是一个自身 体验提升的过 程,加强积累。

趋于平缓。 3、学生齐读本部分内容

今人不见古时 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 人若流水, 共看 明月皆如此— —李白

1、通过朗读吟 诵古代诗歌, 培 读下来的 12 养学生通过朗 句, 学生明确诗 读 吟 诵 感 悟 诗 1、月生月悬,夜色渐浓。此时的情感 歌情感的能力。 人的感伤之情 呢? 老师点拨: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 也越来越浓。 并 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 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 由“扁舟子”以 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江 及“妆镜台”知 2、学生在范读 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将笔触 中继续感知 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人生图像 , 道诗歌已转入 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充满离愁别恨 诗文内容, 的思妇游子情 3、明确本部分内容 (三)感悟相思 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 情。 思妇怀人。 游子想家。 本环节的设计 触及到了学生 学生自己朗读 能力的提升, 有 “白云一片去 思 并结合老师 讲解进一步 的展开联想 和想象。

找一名女生范

4、提问:这几句诗是如何写出思妇的 悠悠”至“愿逐 思念的? 月华流照君” 内 容, 并分组讨论 问题。 最后将学 生思考的答案 全班交流共享, 老师总结如下: (1) 借月抒情。 “徘徊”一词 的传神之处: ①拟人手法, 写 出月游移不定 的动态 ②赋予月亮人 的灵性, 它似乎 也为思妇而伤 心、对她怜悯, 不忍离去。 ③与 后 文 的 “卷不去”、 “拂还来”相 呼应, 写出月亮 的不忍之心。 但 此种做法却惹 得思妇更为思 念。 (2) 借典抒情。 鱼龙、鸿雁 本来是月光下 的景物, 此处写 出了月光的清 澈。 但也是用典 ——“ 尺 素 在 鱼肠, 寸心凭雁 足”,鱼龙、鸿 雁是古代用于 互传音讯的载 体, 此处暗含有 鱼雁不能传音 讯之意。 可见二 人音讯断绝, 相

思无着落。

一定的难度。 因 此, 本环节的学 习更应贴近诗 文本身, 让学生 自己去探索, 着 重于学生自主 学习与合作探 究能力的培养。

诗歌源于生活, 诗歌情感离不

调动学生离家 在外的人生经 5、最后八句诗写游子思归之情。推举 历体验, 学生自 一位男生朗读,同学们评价其表现。 由发言, 老师总 提问:最后八句是如何写游子的思归 结归纳。明确 之情的? (1)在梦中也 想归家, 心理描 写。 (2)对春光渐 逝的惋惜中, 表 达其想要归家 的心情。 (3) 以 “无限 路”表达其有 家却难归的无 奈。 (4) “落月”、 “海雾”等衬 托其无限的思 念。 6、学生齐读本部分内容。

开我们的生活 体验, 因此可以 就地取材, 更充 分地挖掘学生 自身的情感体 验。

●总结

一曲《春江花月夜》从月生到月落融 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 月在张若虚笔下如此多情,情景兼融, 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犹如一 条生命纽带,触处生情,诗情随着月 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展现了一幅充 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老师提示: 写景 通过提示让学 抒情类诗歌的 深层次理解需 生知道鉴赏诗 歌的方法, 达到

由景入情, 要准 “授之以渔” 的 确把握诗歌所 传达的情感, 景 (诗境) 是至关 要的一个要素 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 1、 作为高中二年级的诗歌赏析课, 本节课教师做到了融情于景, 注重从意向的角度去赏析, 通过把握意象勾勒画面,进而形成意境,把握诗文情感。 2、本节诗歌赏析课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能够多方位的调动学生的

生活体验,使得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融为一体。 3、 课堂实施过程中注重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如诵读法, 缘景明情, 授予学生以 “渔” 。 4、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长远发展。 5、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本篇设计中的关于“哲理”这一小节,学生理解比较模糊,还需进 一步努力。 八、教学反思 1、 本篇教学设计做到了对教材的处理合适, 主导者能从从单元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既紧扣教材, 又有自己的创新。 2、从整个教学的流程看,设计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注重朗读到感知理解情感,既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让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认识。 3、 本篇重难点突出, 注重一课一得。 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以文本为重点,有一定的深

度,又有一定的拓展,可操作性强。 4、问题的设计与讨论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学生参与积极充分, 很好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5、存在问题: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不够准确,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有些困惑。板书有些简单,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改进。 九、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夜美景—— 月升 ↓ 哲理思考—— 月悬 ↓ 游子思妇离情—— 月斜、月落——离愁别绪 ——哀而不伤 ——美好愉悦

专家点评(陕师大文学院 王元华)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很难教的古诗。难在诗歌写景、抒情的时空转换,难 在江、花、月、夜的浑然一体,教学硬要在浑然一体的江、花、月、夜景致中切 割出清晰的时空、情感转换单元,以组织起线性的教学序列。教师以月的空间位 移为脉络,抓住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组织美景、哲思、离情的解读和鉴赏, 难能可贵。解读和鉴赏过程中,提问比较到位,要点和细节抓得比较准,显示了 教师对诗歌内容的深刻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意识地追求一课一得,注重 传授方法,以文本为重点,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拓展,深得个中三昧。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脉络还是不太清晰,教学推进过程中 因为要突出的内容太多太杂而难以通畅淋漓。在设计理念上要学会取舍,化繁为 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1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