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复习整理

更新时间:2023-11-14 09: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先验:

1、通常意义上理解,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但此概念涉及对近代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在不同语境,词义有微妙的区别。

2、在康德哲学中,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

缺的。

康德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能给人们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而知识的构成全靠用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先天形式”来加工整理,因此先天形式和后天的经验是构成知识的根本要素。

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先验transzendental概念与超验transzendent 概念的统一对立。 它具体表现在:这两者都与“超越”有关:后者涉及意识的超越活动以及超越状态,前者则反思地回溯超越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自然的、直向性的,前者则是哲学的、反思的。Transzendental不仅仅是指先于感性经验的,或独立于感性经验的。

3、康德本人对这个当时还特属于他自己哲学的概念做过两方面的基本定义:“我将所有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这里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康德首先用这个概念来指明一种哲学的提问取向:一门transzendental哲学所涉及的应当是这样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所探讨的并不是对象,而是我们对先天可能之对象的普遍认识方式。其次,康德用这个概念所表明的不是对所有经验的超越,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a priorie),但却能使经验认识(Erfahrungserkenntnis)得以可能的东西。

就后一点而论,中译名“先验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暗示了

transzendental的后一种含义,即它与感性经验(empirisch)的对立。但是,更确切地看,后一种含义实际上只是对前一种含义有关的可能回答。

如果概而论之,那么transzendental的首要含义与主体的自身朝向有关,其次的含义则与这个朝向的先天可能有关。因此,“先验的”并不是一个能反映出transzendental全面意义的中译。而日译名“超越论的”在这里则能体现出这个概念的第一个重要内涵,即讨论认识(意识)的超越如何可能,因而值得借鉴和采纳。而更为确切的中译应当将超越论方面和先验方面的内涵都包容进来。

我们在这里不妨参考新康德主义者鲍赫(Br. Bauch)对先验概念所做的相应界定,他认为,先验概念首先是指认识学说的问题,而后是指这门学说本身,第三是指这门学说的方法。康德本人也曾说,“Transzendental这一词??在我

1

这里从来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的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他甚至认为可以用“批判的”(kritisch)一词取代它。”我认为它与“反思的”(reflexiv)一词也是基本同义的,因为它表明一种回指向我们认识活动本身的方向,一如谢林所说“transzendental知识就其为纯直观的而言,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知识。”

就此而论,transzendental首先并且主要不是指“先验”。而且这一点也可以从它的基本构词上看出来。这个词的基本涵义中既不含有“先”,也不含有“验”的意思。“先验”的译名,更多是一种解释,而不是一种翻译。这是在思想翻译中特别忌讳的事情。尤其在涉及一个处在争议中的思想时,译者更应当把解释和理解的权利尽可能多地交给读者本人。

与此相反,“超越论”的翻译则是紧扣了这个词的基本词义。康德所加的词尾-al,指示出一个与transzendent(超越)相关、但方向相反的概念意义:transzendent意味着超越的状态,transzendental则意味着超越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如果我们可以把existenzell译作“生存状态的”,把existenzial译作“生存论的”,或者,如果我们可以把ontisch译作“存在状态的”,把ontologisch译作“存在论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把transzendent译作“超越〔状态〕的”,把transzendental译作“超越论的”。

还需要指出一点:由于把transzendental译作“先验”,也给“先验哲学”概念的理解带来麻烦,甚至造成误解,而这种误解不会在例如“分析哲学”的译名上出现。因为,“先验哲学”本身并不是“先于经验的”,因为它并不把“先于经验”看作是唯一重要的、可靠的知识来源,它也并不使用“先于经验的”操作方法,否则它就是“先天论”(Apriorismus)而不是“先验论”(Transzendentalismus)。这个缺陷,在使用“超越论”译名时也可以避免,它与“生存论哲学”、“本体论哲学”一样明白清晰。

二、超验:

1.超验在经验哲学中,意为经验界限之外的。德文超验 (transzendent) 在康德的哲学中,

同“内在”相对,意为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非人的认识能力可以达到。感觉之外的物质世界“自在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感觉;但是人们通过感觉只能认识到它的现象而不可能是其本体。

2.含义:本体是超验的世界,如果试图以经验世界的认知逻辑来切入理解超

验世界,就会因“超越”而使理性陷入“二律背反”。超验世界不是知识或者纯粹理性的对象,而是意志或实践理性的必要假设。

超验是一个语言游戏和心理暗示。超验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为内在的认识;二为外在的现象。由此可有三种情况:经验、先验、超验。一般认为先验是经验的基础,然而认识是模糊不精确的(不确定性、不完备),那么先验和经验即是相关联的,先验取决于不限定时空的本质,经验取决于特定时空的认识,随着认识的发展,经验会增加,先验会减少。而超验和先验是矛盾统一的,在特定时空内,可认为先验等于超验。

2

从信息角度来看,现象和本质都是信息,认识也是一种信息,同样的信息即相同的现象或存在,不存在完全信息相同的两个独立事物。那么若认识者为A,被认识观察者为B,从信息的角度,A得到的信息为a,B携带的信息为b,则a为A的经验,b为先验(不同范畴内b-a也可认为是先验),b-a为超验。 3.先天:谓与生俱来,先于感觉经验和直接实践。

四、相关联系

先天,就是天生的,生来就具备的,比如康德认为人先天的具有把感知到的印象在空间和时间中排列的能力

先验,即先于经验,这个先于不是指时间上先于,而是逻辑上先于经验,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皮球,如果把所有关于皮球的视觉印象抽掉,在空间中仍然有个球体的构架,这是人看这个皮球的方式,在逻辑上先有这个看的方式,才能得到球体的经验。

超验,即超出经验领域,康德认为经验领域由人的理性和感官印象共同构建,如果没有来自感官的印象就是超验的,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世界

形而上学: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康德先验感性论:

前面已经谈到康德的四个主要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分解为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是在他的先验感性论中解决的。

那么现在就进入他的正式讨论了,所以他在这里标了第一节,也就是在导论以后就开始进入本题了。先验感性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他纯粹理性批判四个部分中的第一个,也是他四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之所在。

那么首先我们先看一看“先验感性论”这个标题。为什么叫“先验”感性论?一般讲感性都是后天的,在当时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之中,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感性知识的争论,主要是说后天的知识有没有可靠性问题,或者说感性是否另外需要有先天的知识来帮助或者支持,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这个是当时唯理论和经验论很重要的争论。

但是康德与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重要区别,也就恰好在于康德对于感性的不同以往的眼光,也就是说他在感性的东西里面看出来有“先验的”东西。当然感性里面有后天的东西,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康德在这里也没有否认。我们可以预先把84页底下的注稍微浏览一下:

关于感性论“Asthetik”这个词,在德国人那里通常被人用来指称“美学”,这是鲍姆加通首先起用的一个希腊字,他认为感性论是探讨艺术和鉴赏力、审美这样一些问题的科学;但是康德的用法不是那个意思,而且他对鲍姆加通这种观点提出怀疑,认为后天的感性不见得能够成为一种“科学”。

在康德看来所有的科学都必须有先天的东西在里头,才谈得上是一门科学,才谈得上确定性,才谈得上普遍必然性。但是如果仅从后天的、通常所讲的感性

3

的立场来建立一门科学——感性学,是否能够成立?所以他的注释最后部分说,“为此我建议:要么使这一名称重新被接受,并将它保留给目前这一门真正科学的学说,??要么就和思辨哲学分享这一名称,而把Asthetik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更深的含义上来采用。

”最后这个“要么”是第二版加上去的,在第一版里面他的建议只有一个,就是说要使这一名称重新被接受,并将它保留给目前这一门真正科学的学说,也就是保留给先验感性论。感性论在鲍姆加通的那种美学意义上面,那只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或者说是后天的学说,谈不上先天的科学。所以康德认为,真正感性论要成为一门“学”,感性学(我们也可以翻译成“先验感性学”),它只能是先验的,只有在先验的意义上才可以被理解。但是在第二版的时候,康德对他的绝对的看法做了一些修正,就是说不排除Asthetik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在先验的意义上,就是我们目前面对的先验感性论;要么就部分在心理学的意义上用。

感性论如果把它限于心理学的意义,那么从后天来研究人的感觉、情绪、情感等心理学的对象,那还是可以的。但是后来到了第三批判的时候,到了《判断力批判》的时候,他从这个心理学的意义上,仍然建立起了一门有关人性的哲学,从后天的意义上仍然寻求它的先天之所以可能。但是那门科学的意义跟目前所面对的这门科学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它不是先天进行规定的科学,而是一种反思的判断力,它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但是它可以进行反思。

所以康德对于Asthetik的观点是有变化的。首先他是认为,感性的东西,后天的东西,涉及到我们感觉的材料,是根本不可能成为一门先天科学的。到了晚期他转过来,他认为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使它成为一门学问,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是它是介于科学与道德、信仰之间的过渡的桥梁,那也是允许的。

所谓“反思的判断力”与“规定性的判断力”的区别就在于,规定性的判断力是用主体先天的概念去规定我们所获得的那些感性材料;那么在“判断力批判”里面,反思的判断力是倒过来的,我们没有先天的概念,我们面前首先遇到的是那些五花八门的感性的材料,这些感性材料它有没有先天的原则?没有,而是先给了我们感性材料,然后再去为它们寻求先天的原则,比如说共通感,共通的情感。

我们在进行审美欣赏,对感性事物下判断的时候,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我们必须遵守一些先天原则。但是这些先天原则,它不具有规定性的意义,它不是说你一定要这样,不按照这些规则,你就错了,它不是这个意思。

而说从人的感情、情感、情绪或者说对具体事物的感性材料里面,你悟到自己有这样一种需要,就是说自己应该如何感觉这些材料,或者说希望其他人也能像你一样,来感觉这些材料。应该怎么样、希望怎么样,有一种大家都愿意遵守的原则。但是这种原则不是概念,而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情感,大家都希望这样,大家都觉得应该是这样,但是不能规定、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是这样,这就是美学的领域。

4

康德(黑格尔)在这里用“感性论”(Asthetik)这个词的时候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就是美学意义。在第一版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康德后来在他的书信里面讲到,在他的晚年关于反思的判断力的思考给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先验感性论”经常有人翻译成“先验美学”,这是康德在这里是不允许的,对康德哲学完全没有接触、完全没有了解的人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单从感性论这个希腊词它的原意来说,它也没有“美学”的意思,它就是感性学,我们中文把它翻译过来的时候,从鲍姆加通的美学那里翻译过来的时候,我们把它翻译成“美学”,这是从日译转过来的,属于意译。它符合鲍姆加通的意思,但不符合希腊原文的意思,也不符合康德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要依据它的希腊原文的意思,就是关于情感和感觉的学问,Asthetik本来是这个意思。这里我们先介绍了“先验感性论”的这个标题,这是一些起码的常识。

&1.

那么我们先看这一段话:【一种知识不论以何种方式和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发生关系,】首先注意,“一种知识”,这个“一种”是不定代词,就是说不论什么知识,它不论以何种方式和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发生关系”,这个地方一开始就明确点出来,康德所要探讨的知识是与“对象”有关的知识,这一点是一开始就定了的。那么不和对象发生关系的知识是什么知识呢?

一般来说是指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知识作为一种先天知识,它只考虑它的应用,作为一种工具,而不考虑对象如何;它不管大前提,大前提就是涉及对象的,它只要你给它一个大前提,它就按照一种固定的程序去进行推理。 但是康德这里强调的是要和对象发生关系,他这里谈到的所有的知识应该说都是和对象有关的,要确立与对象相关的知识,这个对象在这里,他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自然界的经验对象,其次也有形而上学的超经验的对象。那么不管以什么手段和方式,也就是说知识和对象之间有一种间接性的联系,它是通过一种方式和一种手段来和对象发生关系。它本身不是对象,一种知识它本身不可能成为对象。这个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真理、关于知识的那个定义,“知识就是观念和对象相符合”,主客二分,这个地方一开始就确立了,是通过一种“手段”和对象发生关系的。

那么如何、通过什么手段或通过何种方式来和对象发生关系的呢?不管以什么方式,【它借以和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并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目的的,还是直观。】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知识要和对象发生关系,发生直接的关系,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直接的”,就是说直接已经到达对象了,已经触及到对象了。这样一种关系,当然中间也可能还有其他的环节,那些环节不论以任何方式、通过什么手段,都还没有直接到达对象,但是最后它还是要到达对象,直接和对象发生关系,并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都以此为目的,一切思维,概念啊,范畴啊,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11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