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更新时间:2023-04-15 08: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上述论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在

A.《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论新阶段》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稼祥

D.邓小平

3.任何能够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都有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是

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B.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

C.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4.邓小平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很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指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两个文明一起抓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A.坚持解放思想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与时俱进

6.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的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D.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7.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制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依据在于

A.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8.“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段表述重在强调

A.发展是第一要义

B.以人为本是本质和核心

C.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D.要坚持统筹兼顾

9.某校学生在学习十七大报告时展开了激烈争论。甲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应急的措施,是解决眼前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权宜之计。乙认为: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推进和深化改革。以上两种观点

A.甲正确,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效性;乙错误,把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对立起来

B.甲错误,没有看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和长远性;乙正确,看到了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的区别

C.都是正确的,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D.两个观点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都是有害的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理论准备不成熟,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犯了许多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中国革命几度遭受曲折反复的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结合材料和史实回答,党的领导人提出这一重要命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C.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

发展模式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这里的“统一”和“相结合”具体指的是

A.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要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要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

D.要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区别在于

A.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B.体现的主题不同

C.实践基础不同

D.理论基础不同

4.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动摇

D.坚持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6.道路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对这条道路作了明确的界定,这就是

A.在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欧华联合时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人民从上百年的屈辱、牺牲、奋斗的历史中找到和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光明大道。”这条“光明大道”之所以完全“正确”,关键原因在于

A.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C.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有

A.科学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科学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

C.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

D.根本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实生动实践

9.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结合材料回答,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

A.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B.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C.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D.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10.遵义会议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全面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充分体现这一时期特点的主要著作有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1.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邓小平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伟大旗帜,是因为

A.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指出:“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的

解决

A.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B.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C.关系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D.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

13.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要继续发展。”这段话表明

A.要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B.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所以不能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中国的建设

C.要继承、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

D.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4.江泽民高度赞扬了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他评价道:“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邓小平对我国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

A.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B.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D.是指引中国人民走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路的灯塔

15.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并强调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提出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依据是

A.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我国的发展实践

16.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体地说,就是要

A.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B.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D.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17.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具体地说,就是

A.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B.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C.要求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D.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家环境

18.温家宝在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曾谈到“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定会跌跤的;一个国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会跌跤的。”上面这段话谈的是国家的整体发展,其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含义指的是

A.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B.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两腿”都要长

C.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D.从根本上讲,解决“长短腿”问题必须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19.在探索协调发展之路时,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与“三个不准”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准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准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准搞。该口号和“三个不准”原则

A.坚持发展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B.保护环境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C.开始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

D.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20.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

A.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B.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D.坚持创新机制体制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科学

命题,从而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这里的“从斗争中”指的是

A.本本主义

B.从主观想象出发

C.从实际出发

D.照抄照搬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曾对这一概念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界定。他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作出这一科学界定的重要文献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新民主主义论》

D.《实践论》

3.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在于

A.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是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是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明了

A.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B.坚持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C.坚持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

D.坚持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

5.邓小平强调:“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这段论述表明

A.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主观主义,在某些党员中浓厚存在,这对分析政治形势和指导工作,都非常不利。”就此,毛泽东提出的纠正办法是

A.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

B.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C.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

D.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1937年,为了揭露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毛泽东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下列著作中体现其这一思想的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党的作风问题,在《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文中,他强调毛泽东倡导的作风,最根本的两条是

A.群众路线

B.独立自主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4.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和确立的过程。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完整地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5.“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要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这段论述表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A.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C.能否正确坚持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问题

D.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6.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所谓“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指的是

A.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C.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7.十六大召开前夕,香港《大公报》发表评论指出: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历史都验证了这样一个真理: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只要它真正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品格﹐就一定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反之;则必然走向衰败;甚至消亡。认识到这一规律的中国共产党﹐在它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必然会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使之成为永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与活力的法宝。这段材料表明

A.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与时俱进是我国新形势下思想路线的新要求

C.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D.党要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8.在历史规律与历史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历史主体的思想、观念、理论创新对历史进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

有革命的行动。这些论断表明

A.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B.理论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在理论上要不断开拓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9.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的科学内涵就是

A.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B.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C.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D.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10.在2004年1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强调指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求真务实,就是要

A.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

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

B.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C.切实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

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1.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四者之间的关系是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

C.解放思想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归根到底是统一于与时俱进中

D.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1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是

A.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B.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D.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A.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

B.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

C.不发达的资本主义

D.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2.“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民族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3.1948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写的对党内的通报中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要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首先必须

A.认清中国的国情

B.认清中国革命性质

C.认清中国革命动力

D.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4.“难道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后来才得的新毛病,而不是他们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吗?难道今天软弱,那时就不软弱吗?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是导致其两面性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

D.《〈共产党人〉发刊词》

5.“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这段材料表明

A.必须正确处理和资产阶级的关系

B.必须和农民保持巩固的同盟军关系

C.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D.领导权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

6.“无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之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由及扩大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合作,也是中国无产

阶级目前必由之路。”“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

A.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

B.抹煞农民阶级的革命性

C.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7.在土地革命时期,有人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上述观点

A.没有认清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区别

B.没有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没有正确看到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8.有人认为:“在普遍形势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若有特殊情况,“工人阶级在彼时能获得若干政权,乃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努力至何种程度及世界的形势而决定。”这种观点实质上

A.认为中国革命始终处于高潮

B.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C.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敌人

D.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9.“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共产党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否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10.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中国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必须利用一切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为此,毛泽东制定的方针是

A.保护民族工商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限制资本主义

D.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11.“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段话表明

A.共产党不夺取城市就不是无产阶级政党

B.共产党不坚持对农民的领导就不是无产阶级政党

C.共产党不夺取城市就容易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D.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乡村包围城市

12.“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段材料揭示了

A.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B.共产党必须坚持武装斗争的形式

C.要走一条城市包围农村,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D.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13.“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这句话表明

A.要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

B.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C.要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D.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4.毛泽东在1940年先后写了《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等重要文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实行的策略总方针是

A.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

B.有理、有利、有节

C.既联合又斗争

D.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5.斯大林同志说过:“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这段话表明

A.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

B.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具有长期性

C.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唯一形式

D.武装斗争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特点

16.“因为我们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就非在长期间内不能聚积和锻炼成一个足以最后地战胜敌人的力量,因为敌人对于中国革命的镇压是异常残酷的,革命力量就非磨练和发挥自己的顽强性,不能坚持自己的阵地和夺取敌人的阵地。”这段材料揭示了

A.中国革命对象具有残酷性和凶猛性

B.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长期性

C.中国革命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权

D.中国革命需要其他的斗争形式作为补充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宗旨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服务于根据地建设

C.服从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

D.打仗、筹款子、做群众工作

18.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曾提到一个“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毛泽东所指的“伟大的工程”是

A.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胜利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

D.建设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9.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正是因为列宁建立了那么一个好的党,才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把列宁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江泽民

20.“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材料中的“三件主要武器”指的是

A.党的领导、人民军队、统一战线

B.马列主义、党的领导、群众路线

C.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党的领导、统一战线、群众路线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中国社会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其自身表现出许多特点。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这些特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A.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

B.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

D.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少有的

2.列宁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列宁这段话的实质是

A.革命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革命发生的现实环境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

D.广大人民强烈反抗,使中国国内的统治者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

3.毛泽东曾指出:“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这“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指的是

A.国民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B.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

C.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D.土地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4.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毛泽东提出这一概念的的直接原因是

A.抗日战争结束后,党内许多人对中国的性质和前途产生了困惑

B.国民党提出“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对共产党进行攻击

C.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教育

D.为了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A.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

C.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D.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6.“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毛泽东将“官僚资本主义”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它是资本主义

B.它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C.它构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D.它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妥协性

7.1948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权。”所谓的“人民大众”指的是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8.列宁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状况指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它一般地说能够在这类国家里产生的话)不同农民运动发生一定的关系,不在实际上支持农民运动,就能在这些落后国家实行共产主义的策略和共产主义的政策,那就是空想。”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工人的的前身”、“工业市场的主体”、“中国军队的来源”、“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上述论断表明

A.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B.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C.农民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D.工人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9.“中国的富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小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比地主“更加残酷”,“富农分子照例到处都是公开地站到反动势力方面,来反对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因而,应当与富农“进行坚决无畏的斗争”,对于“自己经营农业的那种富农”,即使是同农民一道“参加抗税运动或反军阀运动的时候,也不应向富农让步”。这种观点实质上

A.没有认清富农的性质和作用

B.混淆了富农和地主阶级的区别

C.主张对富农采取消灭政策

D.否定了富农的革命性

10.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指出:“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民的内部是在激烈地分化的过程中。”针对这种“分化”,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策略是

A.消灭富农

B.团结中农

C.依靠贫雇农

D.限制富农和中农

11.“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

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又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这里的“两重性”是指

A.革命性

B.妥协性

C.剥削性

D.软弱性

12.“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这里的“小资产阶级”主要包括

A.农民

B.知识分子

C.小商人

D.手工业者

13.中共四大前后,党内有人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天然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在国民革命运动战线上,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敢出来作领导、打先锋,它必然还要流到反革命一方面去”。该观点

A.肯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B.忽视了资产阶级右翼正力图篡夺领导权的事实

C.过分强调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对中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4.“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这是因为

A.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B.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

C.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D.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天然形成的

15.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有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以下特殊优点

A.分布集中,易于组织

B.大多来自于破产的农民,易于结成工农联盟

C.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

D.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最坚决

16.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于被领导的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B.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C.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

17.“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的“新式”和“特殊”表现在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B.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D.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8.有人主张:中国是所谓的“无间断的革命”,“现在的革命斗争,已经必然要超越民权主义的范围而急遽的进展”,“必然要彻底解决民权主义任务而急转直下的进于社会主义道路。”这种观点

A.脱离了中国国情

B.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C.否定了中国革命阶段性,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D.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盲动主义的错误

19.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有种观点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该观点

A.夸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

B.忽视了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地位

C.在指导革命实践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20.毛泽东将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C.民主集中制

D.资产阶级专政

21.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概括为

A.依靠贫雇农

B.团结中农

C.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发展农业生产

22.“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这句话表明

A.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资本主义未必是必要的

B.保护民族工商业,有利于发展中国落后的生产力

C.保护民族工商业,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23.毛泽东说:“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从内容上来说,就是

A.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B.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C.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

D.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2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样应该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这句话表明,新民主主义文化

A.是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B.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

C.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

D.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25.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

D.独立自主

26.“工农武装割据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段话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

B.“工农武装割据”符合中国国情

C.“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D.“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政权的唯一斗争形式

27.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中间大”是指

A.无产阶级

B.农民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其他中间阶级

28.“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不同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这段材料表明

A.中国的无产阶级力量太弱,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策略

C.无产阶级应该联合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

D.建立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具体情况决定的

2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范围和内容。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范围的联盟,这两个联盟是

A.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

B.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同盟

C.工人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D.一定时期内,工人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同盟

30.“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这是一个历史特点,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过程中的特点,而为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中所没有的。”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联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有

A.无产阶级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B.区分统一战线中的各派力量

C.对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

D.坚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支柱

31.毛泽东强调指出:“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我党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制定的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基本原则是

A.“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

D.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

32.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新”主要体现在

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C.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D.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3.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这里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

A.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B.工人阶级革命最为彻底性

C.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

D.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4.“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他们想:什么无产阶级思想,还不是那一套?他们哪里知道要得到这一套并不容易,有些人就是一辈子也没有共产党员的气味,只有离开党完事。”这段材料表明

A.党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B.“剥削阶级的脏东西”主要是指小资产阶级思想

C.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彻底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D.整风是加强的思想建设的有效形式

35.把党风问题提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到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这是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就是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6.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到河北省西柏坡进行调研,重温了西柏坡精神,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在经中央媒体报道后,此举引发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海内外舆论普遍将此解读为极具符号性的行为。这段材料表明

A.中国共产党人有一种忧患意识

B.“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C.“两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历史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D.共产党要永葆先进性,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

37.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

A.是否由无产阶级的领导

B.对于中国人民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

C.是否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D.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

A.独立的社会形态

B.半社会主义

C.过渡性质的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具有

A.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B.一定的社会主义性质

C.完全的资本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

3.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系统指导,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方针,这就是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之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4.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C.落后生产力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D.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5.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者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表明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

A.特别重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C.重视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D.强调三大改造同时进行

6.“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段论述实质表明

A.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B.我国必须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C.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D.国家工业化必须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7.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实施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中共施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消灭资本主义

B.恢复国民经济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建立国营经济

8.从1951年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1952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在省委以上领导机关建立农村工作部,规定农村工作部的“中心任务是组织与领导广大农民的互助合作运动,以便配合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逐步引导农民走向集体化的道路。”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采取的是

A.先机械化,后合作化

B.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C.合作化、机械化同时并举

D.合作化

9.1953年以前,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它属于

A.半社会主义性质

B.资本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10.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入股分红相结合。因此,这种形式具有

A.半社会主义性质

B.资本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11.1955年到1956年底,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我国将会迎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为此,他提出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应尽快转为高级生产合作社的指示。毛泽东所提倡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A.半社会主义性质

B.资本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12.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是由供销小组合并起来的一种形式。它开始是统一供销业务,分别核算,生产活动仍由各户分散独立完成;后来逐步有部分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因而它的性质是

A.半社会主义性质

B.资本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13.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刘少奇十分重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作用,他称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不仅是国营工业的助手”,更“在实现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中,担负着对手工业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是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最高形式。这一时期成立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A.半社会主义性质

B.资本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1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的性质的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

A.限制

B.征用

C.赎买

D.没收

15.1956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企业属于

A.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性质

B.半社会主义公私合营性质

C.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D.半社会主义合作化性质

16.周恩来在谈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时曾说过:“将来在实现国有化的时候,可以不流血,可以和平地自然地进入社会主义。”根据这一精神,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在对待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员态度上,所采取的原则是

A.限制、利用、改造

B.包下来

C.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这就是

A.官僚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居于领导地位,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其中的经济条件有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C.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国家财政的统一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3.1954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这一总路线的具体内容是指

A.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的改造

C.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

D.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1955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当爱惜农民和干部的任何一点微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不应当去挫折它。我们应当同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干部和县、区、乡干部共命运,同呼吸,不要挫折他们的积极性。”这里的“积极性”主要指

A.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B.个人积极性

C.改造农业的积极性

D.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5.“干部和农民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前进的,运动基本上是健康的。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例如:一方面排斥贫农入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强迫富裕中农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都应该向他们去进行教育,加以纠正,而不是简单地去进行斥责。简单的斥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大胆指导运动,不要前怕龙,后怕虎。干部和农民在自己的斗争经验中将改造他们自己。”这段论述表明,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稳步前进

6.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始终认为,党的领导是搞好农村合作化的关键,而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方针政策是搞好合作化的重要保证。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路线是

A.依靠贫下中农

B.团结中农

C.对富农限制到逐步消灭

D.对中农限制到逐步消灭

7.“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国家要帮助合作社半机械化、机械化,合作社本身也要努力发展半机械化、机械化。机械化的速度越快,你们手工业合作社的寿命就越短。你们的“国家”越缩小,我们的事业就越好办了。”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回答,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有

A.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B.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

C.大力支援手工业合作社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D.注意保护手工业中优良的传统工艺品和民间老艺人

8.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

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并且,职工“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根据材料回答,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其主要原因是

A.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B.这对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C.这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D.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

9.“现在我们革民族资产阶级的命,取消他们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我们的办法是教育资本家,给他们上课、开会,让他们进行自我批评,我们也对他们进行批评帮助,并鼓励他们积极的一面,打通他们的思想。”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B.有利于正确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D.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0.“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是因为

A.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具有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B.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C.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个体经济的联系被割断,并受到企业内部工人和群众的监督

11.1957年9月7日,毛泽东约请陈叔通、黄炎培、李济深等十位党外人士谈话。期间,毛泽东谈到了关于国家资本主义利润分配问题,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利润分配上应实行“四马分肥”的原则,所谓的“四马分肥”是指

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基金

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股息和红利)

12.“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都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也各不相同。”在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表现为

A.革命性和动摇性

B.软弱性和妥协性

C.惟利是图,违法乱纪

D.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

13.党的十六大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有

A.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B.进行说服和教育的方法

C.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D.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结合上述论断和相关史实回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成功

15.列宁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定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表明

A.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也能建成社会主义

B.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保证

C.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

16.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是因为

A.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经济基础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本制度基础

D.为进一步改变世界格局,增强社会主义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确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并确定了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就是

A.解决敌我矛盾

B.健全民主和法制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许多领导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刘少奇

D.陈云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

A.最终废除压迫和剥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

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C.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4.邓小平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这句话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5.“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公有制,不实行按劳分配就根本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可能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这些原则被作为根本制度保留下来,融进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中。”邓小平这段话表明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本质

B.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应有之义

6.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根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A.绝对平等

B.按需分配

C.平等富裕

D.共同富裕

7.“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作出这一承诺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B.人民的生活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C.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人民群众

D.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8.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段话体现了

A.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社会主义的制度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9.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10.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之所以重视分配公平,是由

A.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决定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C.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D.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的

11.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按需分配

D.共同富裕

1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13.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一科学论断在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思想中最具直接性的体现是

A.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B.科教兴国战略思想

C.依法治国战略思想

D.科学发展观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其中,属于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有

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B.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D.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包括

A.多发展重工业,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B.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C.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据此,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这些设想包括

A.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

B.企业要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适当扩大地方的权力

4.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以下哪些重要思想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

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5.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保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对党的监督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A.党内的监督

B.群众的监督

C.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D.舆论的监督

6.“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广大群众一面欢迎新制度,一面又感到还不大习惯;政府工作人员经验也还不够丰富,对一些具体政策的问题,应当继续考察和探索。”这段论述表明

A.阶级矛盾将长期存在

B.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C.党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要对阶级矛盾实行民主专政

7.“许多人觉得,提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个新的问题。事实并不是这样。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共产党人在劳动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决不允许采取命令主义态度和强制手段。中国共产党忠实地遵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个原则。”材料中的“民主方法”具体表现为

A.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B.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D.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8.“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这里的“人民内部的矛盾”主要指的是

A.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B.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这一学说的观点包括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调整和完善得到不断解决

10.“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是为了

A.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B.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

C.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现成的发展模式

1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主要体现在

A.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B.它为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C.它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D.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一论断体现了

A.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B.目标的确定性与过程的动态性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13.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1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些观点与举措

A.看到了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B.认识到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认为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D.片面夸大了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15.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但这些社会的生产关系最终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被淘汰。而社会主义比其他社会形态优越的地方,就在于

A.它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B.它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它创造了比任何制度都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它能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16. 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21世纪在桌上(电脑),这是对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段材料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 科技进步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C.科学技术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17.“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这段论述表明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D.发展是社会主义显著的标志

18.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客观依据主要有

A.科教兴国战略是解决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有效途径

B.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C.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D.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则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19.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真正做到“三个有利于”,这“三个有利于”指的是

A.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

B.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

C.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D.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20.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列各项措施体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有

A.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B.完善公务员制度

C.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D.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50年代末 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指的是

A.初级社会主义和高级社会主义

B.初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C.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以上论述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3.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我国之所以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生产力不发达

C.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先进和落后的并存,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的总的基本特征是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D.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5.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但现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主要矛盾依然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矛盾

C.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实质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7.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其中,核心就是要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有人认为,中国可以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发达阶段。这两种观点

A.正确,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错误,没有看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C.第一种观点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第二种观点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

D.错误,第一种观点是“左”倾错误认识的根源,第二种观点是右倾错误认识的根源

2.十七大报告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A.要看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B.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C.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D.要看到我们前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

A.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B.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C.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D.我国经济总量排至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4.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指的是

A.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

B.主要体现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

C.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D.实质表明我们没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资格

5.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

A.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B.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C.我国还不具备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D.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6.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两个没有变”指的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领导地位没有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没有变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7.改革开放伊始,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一股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坚定地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段论述表明

A.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B.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经济建设必然走向失败

C.四项基本原则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D.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根源是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

8.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这一纲领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在每个时期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了具体的最低纲领。这些最低纲领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

D.三民主义纲领

9.江泽民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里,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这两个纲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

A.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B.坚持方向和道路的统一

C.坚持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

D.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10.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宣布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

A.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1980年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

C.在20世纪内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1.1987年4月,邓小平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

A.是党中央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C.是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是指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12.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条件主要有

A.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B.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

C.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动力

D.党的坚强领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果把产权性质改变的改革才认为是真正的改革,那么这种改革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更不是改革。”这表明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是

A.以改革促进发展

B.以稳定保证发展

C.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3.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段话强调的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对于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这段论述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A.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B.形成了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

C.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D.形成了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此后,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开放,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建成最大的经济特区。大量的境外资金,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的国外管理模式涌入这里。一座座外国企业在这里拔地而起,昔日的小渔村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这段材料表明

A.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B.我国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C.我国形成了各个领域的对外开放

D.我国对外开放具有了社会主义性质

6.对外贸易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保持出口持续增长极为必要。对此,胡锦涛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要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A.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B.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由以进口为主转变为以出口为主

D.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以上论述表明改革是

A.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上,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B.实质和目标是对原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C.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D.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依靠人民群众但又不搞群众运动

2.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这“三个有利于”标准

A.是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

B.是判断改革的具体措施的标准

C.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D.这个标准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3.邓小平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棋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这段话表明

A.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B.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保证

C.发展是硬道理,是实行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稳定

4.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解决这一难题就要

A.为了确保稳定可以限制发展

B.离开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必须坚持以稳定为中心

C.发展决定一切,离开发展稳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必须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稳定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关系

5.有人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既然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呢?该观点

A.看到了改革开放的重大作用

B.把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立起来

C.没有认识到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

D.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6.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次对外开放

A.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B.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D.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7.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引进来”方面,“走出去”方面显得有些苍白,与“引进来”相比,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配套。为此要

A.制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二者的融通互补

B.积极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模式,形成良好互动发展局面

C.不断更新完善“走出去”投资个别产业的指导,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D.整合外商投资促进和对外投资促进,在统一的投资促进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

8.十七大报告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将中国以往对外开放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十七大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12个字定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彰显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A.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B.要求提高防范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C.要求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D.要求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9.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A.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业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B.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C.积极吸引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D.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50年代末50年代初,有人提出要要消灭商品生产、消灭货币。对此,毛泽东结合中国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继承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思想,这一思想指的是

A.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B.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

C.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

D.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是要使国有经济的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这段论述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

A.进行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C.坚持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

D.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的布局

3.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关系包含着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

A.以所有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关系

B.现代企业制度

C.股份制

D.公司制

4.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

A.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

B.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所有制

C.国家完全占有生产资料

D.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不通过改革焕发生机和活力,增强竞争力,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

A.实行股份制

B.实行股份合作制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联合

6.小王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6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3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A.12万元

B.9万元

C.8万元

D.7万元

7. 有人认为,共同富裕就是“一块吃肉”;你有轿车,我也得有轿车;你有别墅,我也得有别墅;你去国外旅游,我也得去国外旅游。否则的话,咱们谁也别想好过!该观点

A.正确看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与目标

B.将共同富裕等同于同步、同等富裕

C.正确看到了收入之间的差距

D.正确看到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8.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落实这一大政策就要涉及一个依靠什么手段富裕起来的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

A.安分守己和能者多劳

B.辛勤劳作和任劳任怨

C.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D.脚踏实地和非法经营

9.十七大报告从当前中国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概念,实质就是要求我们

A.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B.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C.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D.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10.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应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推行新型工业化

D.建设生态文明

11.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效益片面追求速度发展就是失去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和真实意义。离开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难以持久,并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段话表明

A.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B.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C.效益是速度、结构和质量的最终反映

D.效益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首先必须

A.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B.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C.增加农民收入

D.建设现代农业

1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

A.统筹城乡发展

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减轻农民负担

D.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20字”方针,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标是

A.城乡统筹发展

B.建设现代农业

C.深化农村改革

D.增加农民收入

1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和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是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是

A.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

B.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薄弱环节逐渐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均等化

C.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D.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城镇化健康发展

17.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些举措表明党中央

A.更加注重西部大开发

B.更加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

C.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D.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18.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这段话表明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我国基本国情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D.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我国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

A.政企指责不分,条块分割

B.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C.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

D.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2.邓小平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段论述表明

A.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资本主义

B.市场和计划一样,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C.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D.市场经济跟社会主义相结合就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3.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

A.产权清晰

B.权责明确

C.管理科学

D.政企分开

4.对于政府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种观点认为,政府的角色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种观点

A.全面看到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职能

B.体现了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

C.实质上就是主张政企不分

D.忽视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2010年1-2月份,楼市在传统淡季短暂回落后,从3月份开始又一路高涨,特别是北京、上海、广

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已经非常明显。随着房价的日益上涨,房价问题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如果这个局面持续下去,其结果有可能不可收拾。为此,中央政府在4月中旬出台了新“国四条”及更详细的新“国十条”。这些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上涨,保持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这段材料表明

A.住房问题是一个事关社会和谐安定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B.政府宏观调控是控制房价的唯一途径

C.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房地产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现阶段我国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有

A.财政

B.税收

C.信贷

D.价格与利息

7.江泽民指出:“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具有自身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本质特征”体现在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企业是独立的市场和法人主体

8.“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也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在前者,否则都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段论述表明

A.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B.其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C.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处于基础地位

D.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9.股份制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其作用体现在

A.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C.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B.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D.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0.温家宝指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把这个“蛋糕”分好,就要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C.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D.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1.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段论述表明

A.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

B.“两个大局”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C.“两个大局”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D.“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是指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12.1993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深刻指出:“12亿人口怎样富裕起来,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段论述表明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C.防止两极分化就是要否认一切差距的存在

B.防止两极分化就要注重社会公平 D.只要能实现共同富裕,任何一种手段都可以采纳

13.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方针

A.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C.意味着发展速度无足轻重

B.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D.要求我们“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

14.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已经具备了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A.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与质量的关系

B.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观新局面

15.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原因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0z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