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6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5-03 15: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6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纲明示: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干知识理一理]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拨云见日想一想]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吗?

试答

提示: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有何表现?

试答

提示:(1)政治:美苏争霸、古巴导弹事件、越南战争。

(2)经济:勃列日涅夫改革、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3)文化:都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总之,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增强,而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并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而美国处于劣势。

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吗?

试答

提示:否。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

WEIKAODIAN

一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

提供的。①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有何不足之处。

试答

史料解读:史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①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①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不足?

试答

史料解读:①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

三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不足?

试答

史料解读:史料三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及苏联改革的启示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2.从苏联改革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受挫,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3)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

(4)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针对训练]

《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其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关于苏联领导人扭转方向的努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

答案 D

解析说“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选D项。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苏共中央全会认为,为了完成增加谷物生产的任务,除了要求开垦的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及北高加索各地区的熟荒地和生荒地以外,还要求在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非黑土地带开垦没被利用的土地及产草很少的草地和牧场,清

除灌木丛和丛林,排干沼泽地,以及扩大这些地区的播种面积。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材料说明:(1)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涉及全国各地区。(2)新开垦的土地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真题典例

1.[20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提高谷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属于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主要推行于斯大林执政时期,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B项错误;当时在冷战格局下,统一的世界市场并未形成,C项错误。

2.[2013·课标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材料充分肯定了苏联1952年的农业成绩,并认为斯大林模式中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问题始终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材料中“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与实际情况不符,A项错误;1952年时苏联早已实现工业化,B项错误;1952年,苏联并未进行农业改革,C项错误。

3.[2011·浙江高考]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事年表

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答案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题中已给出三方面限定要求,即思想、社会、政党政治三方面。组织答案时,注意对材料中大事年表的理解,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进行解读、归纳。

考向分析

将苏联的经济建设与美苏两极对峙、苏联的解体联系起来,要求考生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美苏争霸格局演变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根源。

仿真练习

1.[2015·保定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A.列宁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

答案 B

解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誉,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

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没有否定斯大林,故C、D两项错误。

2.[2015·江苏南通调研]“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是……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答案 C

解析由题干“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可以看出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再结合题干“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可以判断该领导人为戈尔巴乔夫,所以前面省略的当政者应该是勃列日涅夫,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3.[2015·辽师大附中模考]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B、D三项明显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C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0q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