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论

更新时间:2023-12-07 18: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改革理论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 1.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 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 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校文化等方面阐述课改的几个重要理念。 第二节 新课改的目标

一、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二、 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二)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学课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三性。

(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新课程理念

第一节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 ★一、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四)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二、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简答题

(一) 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二) 对待教学关系上,新工厂强调帮助、引导。 (三)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四)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 ★三、 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热爱学生,关系学生的成长。

3. 民主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 4. 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6.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缩短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二)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

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 合作学习

概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

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意义:首先,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其

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 再者,能够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此五种特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包容。 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章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二、 课程评价对象

课程方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资源评价、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 三、 课程评价的类型

(一) 按照评价功能分类……名词解释

1.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些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为制定教学措施做准备,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2.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他是在计

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 目的是及时了解某项教学活动的效果。 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 3. 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结束之后,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

的评价。 目的是评定等级成绩,作出结论,或者评定措施的有效性。 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认达到目标的程度。 (二) 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内部评价、外部评价。 (三) 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分类 1. 相对性评价: 2. 绝对评价: 3. 个体内差异评价

(四) 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四、 课程评价的功能

(一) 促进发展的功能。……简答题

这是当代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向功能、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

三、 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

(一) 概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名词解释 (三) 基本内涵

1.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 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 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5. 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6. 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7. 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 概念、性质

概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 特点:

1. 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 实践性。3. 开放性。4. 生成性。5. 自主性。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

(一)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的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利弊: 优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缺点: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 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 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 (三)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1. 紧扣教材,有的放矢。

2. 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 3. 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 4. 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 5. 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6. 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06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