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15 0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社会
1
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生产发展是指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指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是指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
2
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这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途径。村容整洁是指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这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这是实现乡村管理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
3
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
4
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就与问题并存。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
5
了显著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以及省市区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如免除农业税、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进行各种农业补贴(对农民种粮进行的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粮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表现在一是粮食的总产量由建国时的1260亿斤多一点,到2009年达到10616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从建国初期大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到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安突破了5000元,达到5153元,,比上年增加了392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黄陂区同样取得了明显效果,区委、区政府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和核心任务,在切实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基地、企业、项目为依托,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抓好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抓好“特色、品牌、规模、效益”四个环节,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生产
6
融资环境,推进农产品保险试点,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项目带动原则,安排家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产品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农业服务体系项目,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打好基础、增添后劲。特别是在发展之初就注重功能化分区、区域化布局的作法,村有主产、乡有重点,使全区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为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形成了芦笋种植、茶叶种植、小龙虾养殖、乡村休闲等各种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 亿斤,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元。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地农村都组织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设施,以及农民使用沼气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道路建设来看,我们现在能做到全国87%的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这和以前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电网的建设来看,在大电网覆盖区域之内,除了西藏地区,其他地区都已经在电网覆盖范围内,大电网的电可以直接进村入户,这使电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大大降低。农村电网的改造后农村的电价基本上做到同网同价。饮水上起先是水源不够,政府通过多年努力,
7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本上保证农村各地水源的供应。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到2008年年底已经解决了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2年基本能够解决。燃气上大力推行沼气能源的使用,到2009年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黄陂区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本着“尊重民意、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村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普惠农户”的原则,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围绕“五化”(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着力在“建、治、管”上下功夫,不断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一是抓建设,市、区两级5年来在507个村共投入资金6亿元,平均每村120万元,有计划地实施了“四通四改一化一建”(道路、水利、电网、电视、信息网,建设村多用途活动场、活动室)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在全省率先实现水泥路和有线电视“村村通”的同时,目前正向“湾湾通”推进。与凯迪集团合作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09年底已让50万农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加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三下乡”进村庄、城市管理进乡村等工作都体现了城乡统筹建设与发展。部分村建立了卫生室、便民超市、体育设施、图书室,农村又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还采取迁村腾地、增减挂钩、政策激励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湾村集并,有效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抓综合整治。狠抓清垃圾、清污水、清废旧建筑“三清”整治活动,逐步
8
实行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三区分离”,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治理。今年开展“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收集处理试点在天河街已初见成效。三是抓管理。全区制定了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从2008年开始,区财政每年为每村单列1万元长效管理经费, 建立和落实了激励机制。目前探索出了各具地特色的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办法。通过抓建设、整治和管理,507个创建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村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特别是中心湾基本实现了“水电道路通达、村庄庭院绿化、饮水卫生安全、信息传递快捷、厕圈规范清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配套、生产生活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村,2005年以来共有70个村被评为市级示范村,其中刘家山、高车、油岗、官田、珍珠、红湖6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村。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已切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自发自觉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3、文化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也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授农民各种实用技术和知识,培养致富带头能人。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至2006年开始,就在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同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科书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这使得农村
9
失学儿童的比例显著下降,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文化上致力于农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前,黄陂区所有自然村已经通了有线电视和党员电教室,还有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立了新农村地区每个月免费放一场电影的制度。现在又在推进各地农村建立农家书屋的工程,每个村要帮助建立一个小图书馆,使得过去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有了改善。黄陂区在这方面同样取得可喜成绩,一是落实中央的教育政策,并且每年开展为贫困大学生捐款等一系列活动,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不因经济原因失学;二是实施精神文明下乡工程,全区507个村都配备了文体设施,在每个居民集中区都建有一处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多功能活动场所,地面硬化。文体活动丰富,每年组织开展1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并为村民放映1场电影活组织文艺演出。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针对黄陂外出打工人员多的特点,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开展了文明街镇、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明农户三级联创活动,使得村子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是大力开展各种农业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的农民。
4、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谐氛围逐渐形成。
国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到2009年年底,已经有4600多万农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0
平均给每个纳入低保的农村人口每个月补贴60元钱。同时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试点范围是全国1/10的县,黄陂区是全国、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试点县(区)。在2020年将覆盖全国。医疗上从本世纪初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该标准提高到了100元,农民自己交20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贴40元,总体上看,对于农民大病、重病,需要住院做手术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半的费用可以报销,避免很多农民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出现。黄陂区一是实施了农村社保体系完善工程。507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建立了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落实了五保、低保、优抚政策,同时启动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保体系建设。创建村都做到了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政府还出钱为外出农民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二是实施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工程。黄陂区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涉及2180户、4547人,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000万元,占全市55.4%。黄陂区把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区委、区政府2009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首,按照“六个统一”(统一设计、统一立面、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做到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人居防避灾安全建设、小康扶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村湾环境治理“六个相结合”,严把申报、设计、选址、施工、质量、验收等“六关”,确保了新建的房屋使用寿命能达到50年以上,于2009年5月底全面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与此同时,在市区部门、有关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还为危房改造户配齐了“一张床、一套桌椅、一个衣柜、一台电视”“四个一”为主的基本生活用具。
11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黄陂区实施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程。以农民为主体,重大决策农民说了算,建设过程农民积极参与,改革的实惠由农民分享。凡是农民能够参与进来的,政府一律不包办;对农民不能直接参与进来的重大建设项目,政府也是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无能为力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通过村务公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及时向农民群众做宣传。做到上级政策要公布、创建规划要公认、建设项目要公示、投入资金要公开。保证村务公开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在每个村成立了3-5人的村民理事会、监事会,规划的制订、资金的筹集使用、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督等都交给村民讨论决定,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创建中充分体现。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下列的
12
问题:
1、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农业。 截至2008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户均耕地面积仅7亩,人多地少的局面依然严重。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以黄陂区为例,黄陂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人口80余万,占全区总人口的70%以上,且多山地,可耕种土地面积少,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但农业依然以种植业为主,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依然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靠天吃饭。此外虽然有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或者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接待等行业,但人数规模还较小,整体效应尚未显现。
2、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依然不足。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国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明显提高,与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黄陂区也面临着这种状况,黄陂是农业大区,农村基础
13
设施建设欠账大。近年来,虽然政府投入给每个村的建设资金达100多万元,但由于黄陂农村基础条件差、自然条件差、村湾分散等原因,目前有限的资金只能解决急需,只能培养“盆景”,如果要彻底改变面貌,把“盆景”变成“花园”,还需要大量的投入。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的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3、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以黄陂区为例,黄陂区的农业总体上也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除了极少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使得黄陂区目前仅有精武、新辰等少数知名品牌,且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
14
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矛盾时有发生,订单履约率较低。
4、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由于我国农业整体上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直接导致了广大农民普遍收入较低,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虽然国家近年来采取了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免征农业税、进行农作物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结构上还未发生根本改变,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未能缩小,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2004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在逐年扩大。在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1,收入差距为6485.2元,而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收入差距达到12022元。如果估算实际的差距,恐怕比上述比值还要大出不少,因为目前统计的城镇居民收入只包括可支配性收入,不包括城镇职工享有的公费医疗、教育补贴、养老待遇等项收入,而这些农民要么没有,要么数量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比已是世界第一。而众所周知的是,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民,这么庞大的人群如果收入长期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势必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黄陂区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状
15
况,黄陂区人口113万,其中农业人口82万,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2元,收入比为1.8∶1,收入差距为3285元;而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这种差距的存在乃至扩大就导致了部分农民产生不满情绪,非正常上访、聚众斗殴、抗拒拆迁等事情时有发生,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社会的和谐受到较大影响。
5、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由于幅员辽阔,加上农民自身素质、传统观念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大部分是普通砖瓦房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导致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国家近年来开展了村湾环境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依然不容乐观。正因为上述的原因,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比较困难。黄陂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黄陂不仅农业人口多,农村面积大,而且有许多山地,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较一般地区更难以治理,来到黄陂,尤其是往北部走,许多乡镇村落都是东一排房子,西一排房子,道路杂乱无章,厕所陈旧、房屋乱建、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横流、人畜混居现象比较普遍,这些落后的农村面貌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6、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16
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文化水平低,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达到甚至未能达到小学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黄陂区也是如此,近年来虽开展不少的农业培训,但因为人数多、历史遗留问题大,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整个农民的素质依然偏低,特别是黄陂地处我国中部,又靠近武汉市中心城区,导致很多当地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出外打工,使得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更低,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任务和政策了解不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劳动能力弱,文化水平低,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难
17
以发挥。
7、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1)、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虽已开展,但尚未覆盖全国,且报销比率还不够高;由于农村医疗经费投入较低,医务人员待遇较差,导致农村医疗设备差、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黄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参保率尚未达到100%,而且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虽然办理了新农合,但依然有部分人因为一场大病因病返贫;黄陂区虽属于武汉市区,但其医疗保险未能与武汉市中心城区接轨,无法通用,使得中心城区优良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共享;黄陂本地的医院,尤其是各乡镇的卫生所,医疗设备配置和水平都较差,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要。
(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依然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黄陂区也有同样问题,科技和文化的培训不足,教育成本增加,不少农村家庭因供养孩子上学而因教致贫返贫。
(3)、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黄陂区虽然在全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保障覆盖率还未达到100%,而且由于经费原因,除国家硬性规定
18
外,社会保障的资金尚未能统一纳入区财政的计划,只能由各乡镇承担,导致了保障的水平有高有低,
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韩国“新村运动”给予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如何开展,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笔者看来,韩国所开展的“新村运动”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
所谓“新村运动”,是指1970年4月22日, 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在旱荒对策会议提出了灾民再建对策,发起了以自助、自立精神为基础的改变村庄运动,即“新村运动”,目标是将“所有的村庄都能从落后的停滞的传统村庄发展成先进的现代村庄”。这项运动最初在农村推行,后来扩展到城市、工厂和学校,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管理改革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成为一场席卷全韩的全方位社会改革运动。该运动一直持续至今。
笔者之所以选择它来分析,不仅是因为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仿,更是因为韩国“新村运动”的实施背景与当前我国的背景颇为相似。一是农村建设基础差,农民生活水平低。1962年农民人均GDP仅为82美元,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二是国家实行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工农、城乡差距拉大。韩国的城乡差距在殖民地时期就有,解放后的一段时间仍未得到缩
19
小。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工农业的增长速度差距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由1962年的1:0.71扩大到1970年的1:0.61,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贫富差距的拉大,加剧了社会矛盾。三是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濒临危机。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批流失,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间的差距,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村运动出台了。
“新村运动”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一是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彩钢顶的房屋,绝大多数的农户装上了电灯。到1993年,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123.6台、电冰箱105台、汽车20.9辆、燃气炉100.4个、电话99.9部、计算机6.7台。村庄的卫生状况也很好。二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韩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低,从1960年的40%降至2000年的4%,但农民的收入却越来越高。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1970年为75%,1980年为95.8%,1990年为97.4%,2000年为83.6%。2004年,韩国人均GDP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0.84。三是农业生产得到了明显发展。1970~1998年,韩国大米产量由393.9万吨增加到509.7万吨,增长了29.4%,大米产量在
20
1978年和1988年达到高峰,超过600万吨;同期,乳牛、猪、鸡的饲养量大幅度增长,部分农产品实现了由满足自给到出口创汇的转变。四是乡村文明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韩国在新村运动中很注重树立新风尚,引导人们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他们灌输“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促成乡亲、邻里间的团结与合作。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村民住宅的院墙不高,且很难见到防盗门窗。例如,济州郡卧屹里已经建成了“三无村”:无失业者村、无酒村、无堵村。五是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韩国政府重视小城镇的建设,以便吸纳农村劳动力,并使其成为周围农村地区的生活、文化、流通、行政等多种职能的复合中心地区,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960年韩国的城市化率为28.0%,1970年为55.3%,1980年为71.6%,1990年为84.4%,2000年达90.2%,城乡发展已无太大差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对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与城市化、工业化同步进行的理念。
起初,为了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韩国也实行了率先发展工业化的偏斜政策,但当他们发现城乡差距拉大的危害后,就很快矫正了政策,做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的年份农村发展比城市还快,农民收入比城市居民的收入还高。韩国的经验表明,只要方向正确,
21
政策有效,措施得当,城乡发展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甚至消除的。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所以,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只能采取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政策措施,而不能成为损害农民利益的借口。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国家、农民和市场的关系。 从韩国新村运动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处理好国家、农民和市场的关系,事业发展就顺利;否则,就会遇到困难。韩国的成功做法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做到政府扶助与村民自立相结合,逐步以村民自立为主;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始终以市场调节为主。即在新村运动的初期,国家在物质上予以扶持,在行政上予以推动;当新村运动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时,政府的力量就要减小,农民的力量就要加大,市场的作用就要突出。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完备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韩国政府长期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政策呈现出了较好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我们要顺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三农”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使农业政策不发生大的波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不仅包括农业本身应该如何做,还应该把政府的责任列在其中,强化公务员对新农村建设的责任;要借鉴韩国政府的奖优机制,激发基层和农民的活力与创造力;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22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的目标性与实施的阶段性结合起来。
韩国新村运动实行了近四十年才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不能试图一蹴而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综合性的措施和战略决策,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把发展战略的长远性与当前工作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发展的目标性与发展的阶段性结合起来。不能再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老毛病。在这方面,韩国既有其值得学习的经验,也有值得引以为戒的教训。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城乡统筹。
韩国新村运动不是孤立的“乡村”和“农民”的运动,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城乡统筹解决农村问题的运动。其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载体。1970~2000年间,韩国农业就业人口从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0%降至8.5%。所以,尽管韩国的农业资源总量较小,但由于农村人口少,农民人均的农业资源相对增多。其二,国家实行了保护农业的政策。韩国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产品生产,2000年农产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5%。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进行保护,以维持农产品的高价格;国家还对农产品实行“保底价格”,即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价格底线时,政府给予价格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可以做到“增产就可以增收”。其三,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政府统一解决了中小学教育费用问题,农民不会因病致贫、因
23
学致贫。其四,全社会广泛参与。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一个包括农民、城镇居民、厂矿、学校等各行各业在内的“泛国民建设新国家运动”。所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仅仅停留在“三农”上,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享受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成果,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尽早改变种田无地、做工无岗、保险无份的“三无”状态;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机制,财政、信贷、企业、民间组织等都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对广大农民的精神培养。 精神教育与增加收入、改善环境一起,成为韩国新村运动的三大法宝。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其实也是对农民进行再教育的过程,还是对农民精神面貌的提升过程。我们要借鉴韩国的经验,增强农民的“勤勉、自助、协同”意识,激发他们改变农村面貌的内在冲动和活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农民尽快接受新观念、新文化、新知识;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奖优”机制,把有限的政府扶助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能吸引农民投入的激励点上。同时,公务员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要带头学习和接受教育。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只有领导干部及全体公务人员学习好了,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我们还要预料到,中国的农民过去遭受过
24
挫折,不少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能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我们一定要有耐心,通过实践和时间,来促其转变态度。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重视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韩国的新村运动始终注重、且越来越重视增加农民收入, 让农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因而新村运动就得到了农民的普遍理解和支持,并将这一运动扩展到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这一伟大事业最终获得成功。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 韩国新村运动是从农村公共产品的生产起步的,如修路、架桥、通水,后来扩展到建农民会馆、建敬老堂以及解决上学、看病、养老等问题,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强化公共服务,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实现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卫生整治、看病、养老、上学等方面多做工作,尽早取得成效。
(二)我们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
25
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8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4-5倍,而我国只有1-2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例如黄陂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产品如茶叶、葛粉、芦笋等生产在华中乃至全国都具有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
26
培植黄陂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27
3、加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上个世纪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数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加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工业反哺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
28
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29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
30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1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1
正在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4-15
生物化学期末复习题06-08
《液压传动与控制》模拟试卷及答案DOC12-17
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栏目架构表(全)10-20
段强:制造“市场化首旅”06-16
一般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案05-30
爸爸妈妈为我喝彩作文600字07-13
宿舍规章制度范本03-15
诺门坎战役08-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对策
- 现状
- 农村
- 建设
-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