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关爱独居老人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2-11 16:0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以沂水镇为例

姓名:李雨薇学号:20132542 专业班级:环工1302

【摘要】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我省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空巢老人”问题尤其突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而社会在这时候就应给予我们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关怀。就此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调查,调查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问题,如何去帮助空巢老人。

【关键字】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原因 解决办法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什么是空巢老人,它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而在农村,许多老人虽和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及有关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对我镇范围内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我镇范围内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亲朋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通过此次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让这些空巢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注。

二、空巢老人现象出现的原因

据了解,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通过一些走访调查、上网了解我们从中得到,我们镇上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生活十分艰苦,通过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决定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家庭情况所致,还与这些老人生活经历和受到的政府帮助有关。从这些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子女入城务工,无法回家与老人相处

由于生活在农村,经济上得不到很大的满足,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进入城市,通过打工赚取工资补贴家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在农村以务农赚取较低的收入,于是选择进入城市,才获得高额的报酬,但是他们在进入城市以后,离家远了,无法及时回家。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二)计划生育影响,几代同堂情况减少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使得人们对老

人的关注越来越少,有些独生子女在结婚之后不会选择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去看望自己的父母,使得一些老人只能自己生活在一起。

(三)重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孝

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转变,人们更加看重自己的利益,对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情他们会十分的重视。而在以前,传统的家庭文化,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父母,因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的很多东西,他们必须依靠父母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在那个年代,万事以孝为先。但是在现在,人们为了自己有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面临抉择时他们往往会放弃孝。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使得老人们得不到生活所必需的物品,是他们的处境更加恶化,使得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大多数农村老人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

三、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但由于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务农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

(二)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佳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很空巢老人多病缠身。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 57.1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还是无法支付高额的看病费用。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三)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

养老保障在农村的很多地方都无法很好地体现,并且有很多老人无法领到养老金,虽然有些地方可以领到一些养老金,但是养老金太少,无法满足老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很多地方还出现了克扣老人养老金的情况。目前,在有些地方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还不完善。虽然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有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

不起病的难题仍待缓解。

四、空巢老人问题应对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减少老人的生活负担

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使国家尊老爱老政策深入人心,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氛围,提高后辈关爱空巢老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空巢老人所属的社区居委会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要让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空巢老人,减少老人的劳动量,主动帮助老人,让他们开开心心安度晚年。

(二)依靠各自然村自身的力量,关心老人生活

一方面,各地可以以村为单位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娱乐环境,既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让老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归属感,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以一个或者多个自然村为单位建立队伍,在生活上给空巢老人以全面充足的照顾,让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关照,也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让空巢老人从生活上减轻负担。减少他们看病的负担。让他们有病及时看。

(三)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

对于一些生活有条件和有重病在身的空巢老人,政府可以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供其生活,建立养老社区,以给这些老人养好身体,享受到快乐的晚年。进一步完善医疗及养老问题,把关心空巢老人生活作为重要服务内容。妥善解决社会从事养老服务所存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难点问题。要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努力为空巢老人服务,维护他们的权益。

【结论】: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然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却越来越高,空巢老年人也越来越多,如何关爱空巢老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快乐,一直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和提供心灵关爱的温暖,营造家庭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为空巢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一种充实。这些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参考文献】:

[1]“空巢老人”呼唤关爱 大众日报, 2008

[2] 陈宇秦 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挑战,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龚文君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西北人口, 2007

[4]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5]李迎生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过渡模式”设计社会保障制度, 2009

[ 6 ]全国老龄办 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 天津老年时报, 2009

篇二:关于空巢老人的几点思考

关于空巢老人的几点思考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人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进入老龄社会。我国早在13年前,既已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已达313197 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7% ,老龄社会已悄然而至,并在进一步深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现代程度加快、工作变动频繁、生活习俗改变,一些因素导致现代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居家养老、家庭赡养的难度逐渐增加。据报道,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现实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

(一)百无聊赖,心情抑郁,孤独空虚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一大特征。在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比例远远超过10%,空巢老人的比例达到5%,这些老人退休或失去劳动力之后,子女不在身边,逐渐与社会疏远,甚至“与世隔绝”,一个人待在家中,无人交往,无人聊天,无事可做,精神无所寄托,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话语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无依无靠,病无所医,无所指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究其原因:第一,对离退休后或失去劳动力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不知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特别是跟随子女到异地生活或子女在外地的老人,由于多数同龄人已不在身边,认识的人很有限,无人交往,整天呆在家中,融入社会已经很难;第二,对子女依赖性强,精神无所寄托。受“养儿防老”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待到真正需要子女照顾时,子女却不在身边,随之将产生强烈地失落感,无所依、自悲、自怜、失望等消极情感日渐加剧;第三,心情抑郁,行动受限,交往不便。有的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经济状况的制约,有的是丧偶、病残的影响,兴趣爱好很少,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失去晚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质量不高,生活规律性不强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二大特征。有的老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堪忧,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不能自理;有的老人丧偶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子女不在身边,孙辈人又不爱与老人在一起,生活更是逐渐缺乏规律性,缺医少药,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生活质量日渐下降;有的老人呆在家中无事可做,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甚至有“开水管听声音玩”的事情发生;有的大半辈子忙于工作,没有培养个人爱好和情趣,一旦退休,手头无活,本身又是闲不住的人,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境地,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三)处理突变能力差,应对变化能力弱,行动迟缓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三大特征。一般地,老人爱在清静、避吵杂的环境而居。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衰退,动作迟缓,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前能完成的动作,现在“望洋兴叹”。遇到天气变化,易出现滑倒、摔伤等境况,加之无人照料,危险性就可想而知;若遇到地震、火灾、漏电、煤气泄漏等意外情况极易处理不当,导致意外的可能性更大。

(四)未富先老,经济条件差,生活贫困成为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的第四大特征。大多数“空巢老人”在家有退休工资,虽然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生活,但这部分老人经济生活条件较好,生活自理,短时间内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年轻时把钱花在子女身上,自己没有什么积蓄,年纪大且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子女生活状况也不太好,许多空巢老人基本生活难以为继,若再碰上疾病,没有子女在身边,老人的境况将是难上加骓,至于精神慰藉更是无暇顾及,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水平上,这部分老人的生活,更需要社会、社区和个人的关注和改观。

二、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模式。空巢现象所折射出的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家庭养老日益弱化;机构养老

不够完善;护理服务急需发展。“空巢老人”问题对现有的养老服务模式提出三个方面的挑战:生活保障服务,日间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

(一)生活保障服务。目前,新农保水平处于低层次层面,难以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等诸多问题,况且远离城镇,缺医少药,信息不灵通,基于以上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服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城市“空巢老人”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就医方便快捷、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跟得上时代步伐,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服务将会进一步提高。

(二)日间照料服务。现在,从统计数据上预测,全国有五百万以上的空巢老人,而养老护理员只有不足三万人,空缺太大。全社会老年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养老专业管理公司匮乏,更缺乏大批养老专业护理员,为此,加大以老年为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三)精神慰藉服务。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常看到子女,子女常陪他们说说话,也就心满意足了!一些事情看似简单,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老人望眼欲穿,特别是“空巢老人”,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思念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想法,本来很普通的想法,让大部分“空巢老人”成为奢望!老人看中的是子女的陪护和关爱。正像我们小的时候哭闹,别的大人如何哄,甚至拿平时见不到的东西来劝我们不要哭,都不奏效,但只要一见到父母,即使没有好的东西作引诱,也会立即停止哭闹。道理很简单,人看重的不是物资,而是精神关爱,无论老人与孩子,这是通用的。在养老期间,老人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照料陪护责无旁贷;但是,我们在老人面前又是他们的大人,必须无条件地提供一切需求,这里的我们包括社会、社区、个人三个层面。

三、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

作家毕淑敏说过“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善待老人,尤其对待“空巢老人”,承担责任义不容辞!社会、社区、个人都应当支持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社会更加和谐。

(一)建立“空巢老人”档案,有重点的实施帮扶。对生活难以自理或患病的老人,要做到心中有数,完善帮扶机制和措施,广泛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实行重点帮扶,实行无偿服务。对经济宽余的“空巢老人”,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固定专人陪护,实行有偿服务。

(二)加强“空巢老人”的精神自助和安全保护教育。首先提倡老年人精神自助。要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应及早将家庭重心从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父母应降低对子女的回报期望值,在生活中注入新的和值得关注的内容。老年人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居住空间内,要主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找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寄托,减少寂寞和孤独感。提倡“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活态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余热。同时,要加强“空巢老人”的安全保护教育,帮助配备必要的自救药品和救护设施。组织“空巢老人”学习防火、防盗和防治一些突发病的救护知识,包括怎样拨打火警、匪警、急病救助电话等,以便在危急时刻实行自救。动员有条件的家庭装防盗门、灭火器和电话设施,有的还可以安装紧急呼叫器,以防发生不测,进行及时报警救助。

(三)倡导家庭养老。“空巢老人”是一个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的特殊群体。中国自古讲“孝”道,作为子女,首先要负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责任。无论身处何方,时刻想到抚养自己成长的父母,尽量多抽出时间关心父母生活,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与父母多交流,即使工作的原因不能每天陪伴父母,也应该利用先进的通讯方式尽可能多和父母交流,努力帮助父母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帮助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

(四)完善基层养老服务体系,依靠社会力量养老。增加对基层老年活动室的投入,增添设备,完善设施,吸引老人们或下棋、玩牌、搓麻将,或聊天、看书、看报,或唱歌、演奏、健身,使老人陶冶情操,消除寂寞。在集中住宅区,可以为那些生活尚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协助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品、家庭就医等。可以充分发挥义工(志愿者)

的作用,提倡义工到一些“空巢老人”家中慰问、聊天、过节过年等。

(五)加大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在政府筹集资金建设敬老院、老人福利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鼓励私人企业开办老年公寓等养老助老服务实体,对“空巢老人”实行有偿服务,合理收费,集中管理,动员和吸引“空巢老人”入寓入院。既可以解除在外工作子女的后顾之忧,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六)健全和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努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要更多关注城镇低收入老年人口的医疗问题。

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渐渐长大成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将步入中年,进入晚年。“空巢老人”的一生为社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和汗水。今天,“421”家庭结构越来越凸现,“空巢老人”将不再是小群体。我们相信,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全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的“空巢老人”都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作者系保山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永纯)

篇三:独居老人分析

独居老人由于多种原因,身边缺少子女的陪伴,在精神方面缺乏支持和引导,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容易引起孤独、抑郁、暴躁等精神疾病。所以我们对老人的心理问题要与物质提供一样高度重视起来,但面对城市独居老人在心理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靠单一途径是不能有效解决的,想要构建一个包括老人自己在内的,以家庭、社会为主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和社会的各个部分各有其责,从各个方面有针对的进行关爱措施,以此来满足城市独居老人的心理需求。

1.1 加强心理支持,满足独居老人的心理需求

尊老敬老不仅是传统的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社会应加强全民的传统道德建设,通过社会媒体大力宣扬尊老爱老的光荣传统,尤其是我国城市地区,相较于农村,城市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大,更应该花大力气去营造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的文化氛围,重拾孝道文化。更要加强对城市老人的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无论身在何方也不能忘记亲情之所在,自己不仅有提供老人物质供养的义务,还要关注老人精神上的需求,尽量要做到“常回家看看”,另外,独居老人自己也要转变观念,在心理问题方面不能得过且过,要尝试与子女沟通,要学会自我慰藉。运用社会支持的方式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1 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空巢心理

政府工作者可学习社工理论,帮助空巢老人重新建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体系,协助老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状态以及接受现为独居老人的事实,回顾整个生命历程,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以此来提升独居老人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我满足感,抛弃那些“老无所用,是拖累,是负担”的消极想法,主动去适应空巢家庭的老年生活,克服空巢心理。

1.1.2 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社会参与率

社区工作者在培养独居老人兴趣爱好方面做一个鼓励者和引导者,鼓励农村的独居老人“因地制宜”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城市虽不如农村环境好,不适合户外运动,但也有一些农村不具备的优势:1,文化氛围浓郁,适合老人培养爱好,如书法、围棋等;2,交友范围广泛,城市人口集中,更有利于老人交友,摆脱孤独感,老人们还可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结交新朋友,扩大交际圈,提高社会生活参与率。

1.1.3 正确对待子女“离巢”,减轻依赖心理

心理咨询师应引导空巢老人认识到子女外出打工并不是切断了与老人的一切联系,还是有赡养老人物质和精神的义务的。让老人看到子女外出打工的积极方面,就是能改善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还能满足精神赡养的成就安心方面,也就是子女在外打工,可视为有正当的谋生手段,满足了老人对儿女的期待心里。老人们要多以这些方面来自我安慰、自我劝导,减轻对子女的依赖心理,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实现自我慰藉。

1.2 构建独居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外出子女对父母性感上的支持一直是一个问题。空间上的距离,弱化了子女对独居老人的心理支持作用,为了弥补独居老人情感上的空白,加强社区对独居老人的支持作用。完善城市社区的设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城市社区是独居老人晚年心理归宿之家,是社区养老中的一部分,对独居老人心理问题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加强社区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2.1 完善城市基础养老设施

根据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国家还没有能力给每一个城市都配置一套完善的养老设施。但是,政府正在逐渐去建立和完善城市最基础的养老设施,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室内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一个室外老年人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配备一些基本的实施,如一些简单的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一些休闲类的报纸和书刊。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配置一台多媒体播放器,用来放映那些老年人喜爱的戏剧,电影等,逐步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树立老人新的生活目标。

1.2.2 开展社区娱乐文化活动

城市社区虽然场地有限,不能举办大型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但可以考虑开展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首先在本社区内选出一位至几位比较活跃的老人,由区政府出资,把他们培养成社区活动的领袖,主动把赋闲在家的独居老人给召集起来,然后根据老人们的个人意愿分成几个兴趣小组,喜欢棋类的老人可以组建一个棋类兴趣小组,爱好唱歌的老人可以成立一个歌唱小组。区政府乃至市政府可以直接给予这些社区资金支持,用以举办棋类比赛,声乐歌比赛等,以发奖品的方式动员老人积极参加。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不仅能为老人提供社交平台,帮助老人构建自己的社区支持网络,还能减轻在外子女以及社会相关机构在对老

人精神赡养方面的压力。

1.2.3 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家庭的心理支持作用

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上,无论是从传统道德,还是社会公德,子女有责任也有义务照顾老人,奉养老人。在这里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将发挥着重要作用,舆论宣传能提高子女对赡养义务的认识,从意识角度,督促子女多关心老人,形成一种孝敬老人和关心老人心理问题的社会氛围。在过去老人们的心理问题被掩盖于物质需求之后,那时侯子女能够很好的履行物质供养的义务,在经济上给予父母一定的帮助,让他们丰衣足食,这就让城市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了。而当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城市的老人们在物质方面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这时老人对心理需求的渴望被凸显出来,尤其是儿女在外的空巢老人来说,这种需求日趋强烈。有鉴于此,有必要在全社会开展针对子女的有关心理问题方面的宣传,提高子女对老人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让他们意识到,对于远在城市“空巢”中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老人的精神寄托,家庭的亲情和关怀可以发挥最好的心理支持作用,可以安抚老人那颗日益孤独的心。对于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理应定期打电话给家里的父母,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人的心理孤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ze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