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更新时间:2024-01-27 04: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1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

2

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资源环境考核目标。资源环境要素效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充分考虑不同技术经济水平下资源环境要素效率及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包如:粮食单产增长、产业转型对水资源节约的影响等。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类型、因子修正及取值 1、评价类型

基准承载力:基于粮食安全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基于耗地率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参照承载力:基于水资源约束、环境负荷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选评承载力:基于生态足迹、碳排放峰值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 2、关键因子修正

各类承载力评估是基于各类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的,为了保证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进行以下修正:土地污染、水资源、地质环境。 3、取值范围

不同类型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是基于多种情景测算的结果,因此,表述为区间值(原则上在±10%,若突

3

破,另作说明),并据此确定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规模以及最大建设用地规模(可为区间值)。

基准承载力用地规模及结构取值范围:最低耕地保有量的中间值不得低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生态用地不得低于环保部门确定的面积(生态用地占辖区国土面积的比例≥30%,若低于这一标准,作特别说明);最大建设用地规模的中间值不得高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五)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分析

1、资源环境人口承载量测算

测算现有条件下(2014年)或科学预期的2020和2030年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量状况或潜力。分析不同情景下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规模的承载状况及合理性,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2、资源环境经济承载量测算

测算现有条件下(2014年)或科学预期的2020和2030年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量。分析不同情景下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规模的承载状况及的合理性,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

4

3、合理用地规模测算

依据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分别测算2014年、2020年和2030年的最低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最适生态用地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并对照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相应用地规模,分析耕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并提出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建设用地规模。

4、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及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区分为:超载、临界承载、不超载三种类型,其划分区间为临界承载±10%。超过资源环境基准承载力中间值10%,即为超载;处于【10%,-10%】之间为临界承载;低于-10%为不超载。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分析,主要是:承载状况判断的科学性;承载状况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超载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实现临界、不超载状况的主要措施。

(六)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整治与空间调控

根据不同区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及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承载水平等,针对不同区县提出相应的国土整治和空间管制政策或具体措施,促进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5

化硫排放量测算结果与人口变化预测,分析各评价年区域人均环境负荷变化规律。预测方法可采用BP神经网络、模糊预测方法,基础数据采用1990-2014年历史数据。

(4)计算人口承载力。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与人均环境负荷,计算人口承载力。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4、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

(1)测算总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持续维持人类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标准化的土地单位,表现为生态盈余、生态平衡和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计算采用供给模型,即区域实际拥有的所有生物生态学土地表示该区域生态总承载力。

EC??aj?1nj?yj??j

式中,EC为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j为第j种土地类型,aj为群也同样第j类生物生产性土地总面积,γ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用区域第j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该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值表示)。

(2)测算人均生态足迹。通过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赤字的比较,来判断各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可持续度,并据此测算人口承载力。

ec?EC/N

11

式中,ec为人均生态足迹,N为目标年的预测人口规模。 (3)计算人口承载力。根据不同情景的生态足迹,测算相应的人口规模,并与现状、规划人口规模进行对照分析。

R??1?0.12?EC/ec

式中,R为目标年的人口承载力,0.12是指生态空间中应该扣除12%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5、基于碳排放峰值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 (1)确定碳峰值与碳排放量。根据各区县发改、环保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计划或经济发展计划,提取碳排放的现状及目标年度的规划控制值。对于尚未明确碳峰值年的区县,可以根据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碳减排情景下的碳峰值年。

(2)计算人均碳排放量。第一种方法,首先计算现状条件下人均碳排量,再根据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目标年的人均碳排放量,预测过程考虑技术进步、观念改变对于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第二种方法,能源消费核算法,计算时,根据目标年的能源结构预测各类能源使用量,同时设置不同情境。

EiCiEYA?????

EiYPi?1E式中,A为目标年的人均碳排放量,E为一次能源消费总

12

n

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Y为GDP,P区域人口,Ci/Ei为排放强度(可根据煤、石油等的推荐排放因子确定)。

(3)计算人口承载力。根据节能减排计划确定的不同情境的碳排放总量目标、人均碳排放量,可以计算得到人口承载力。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CR?

A式中,R为目标年基于碳排放峰值约束的人口承载规模,C为目标前碳排放规划控制值,A为不同水平的人均碳排放量。

(二)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测算

1、基于耗地率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测算

(1)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现状及规划规模以国土资源部门确定的为依据。可以根据耗地率提升水平预测,并结合发展和改革部门规划的经济发展规模,设置不同情景测算对应的建设用地总规模,并与国土资源部门规划数据进行对照分析。

(2)计算耗地率。首先计算现状条件下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的数量,再根据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目标年的耗地率,预测过程考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技术进步与政策强化

13

的影响。耗地率还可以直接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考核目标来确定。

(3)计算经济承载力。根据目标年能供给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耗地率计算目标年的经济承载力。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

CE?

G式中,E为目标年基于耗地率的经济承载规模,C为目标年度的建设用地规模,G为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的建设用地占用。

2、基于水资源效率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测算 (1)确定水资源消耗总量。水资源消耗总量现状值及规划值,以水利部门确定为准(根据未来水资源利用规划和控制目标为准)。也可以通过对耗水部门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计算水资源效率。第一种方法,计算现状条件下单位GDP耗水数量,再根据历史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目标年的耗水率,预测过程考虑社会技术进步和节水观念深化的影响。第二种方法,耗水率还可以直接从节水利用目标来确定,还可以参照全国、江苏的平均水平设定。

(3)计算经济承载力。根据水资源效率和水资源消耗总量可以计算得到经济承载力。由于水污染将导致承载力折

14

减,具体计算依据参加“基于水资源约束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

WE???

C式中,E为目标年基于水资源效率的经济承载规模,W为目标年度的可供消耗水资源总量,C为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的水资源占用,α为水资源质量折减系数。

3、基于环境负荷的资源经济承载力测算

(1)污染物排放量预测与分析。根据市区县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目标年度SO2排放的规划控制总量;也可以设定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情景,预测未来SO2排放部门的规模,得到目标年SO2排放总量。

(2)计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第一种方法,计算历史、现状条件下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再根据历史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目标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预测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二种方法,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还可以直接从环境保护目标来确定,也可以参照全国和江苏的平均水平。

(3)经济承载力测算。根据不同情景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目标,测算相应的经济承载力,并与规划经济规模进行对照分析。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xs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