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最新酸碱盐综合练习

更新时间:2024-06-18 01: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酸碱盐综合练习

1.实验室中的试剂常因与空气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发生变化。对下列试剂在空气中发生变化的分析错误

的是

A.浓硫酸变稀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 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空气中水蒸气有关 C.氧化钙的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 D.浓盐酸变稀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 2. 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A.用食盐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 用水鉴别碳酸钙固体和氯化钠固体 C.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D. 用无色酚酞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3. 下列食品显碱性的是 食物 A.苹果 B.番茄 C.牛奶 D.豆制品 6.3~6.6 7.4~7.9 pH 2.4~3.3 4.0~4.4 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B.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5.右图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Na和OH

+-C.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

D.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则此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36:883

6.向Na2CO3溶液里滴加稀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向稀盐酸里

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Na2CO3跟稀盐酸不反应

B.产生的气泡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C.稀盐酸不足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D.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HCO3+NaCl

7. 将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混合后溶液的pH<7 B.混合后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C.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是混合前两种溶液的质量之和

D.混合后溶液中水的质量大于混合前两种溶液中水的质量之和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 页 共 36 页

8.下列实验内容中的横、纵坐标表示的量符合下图所示变化趋势的是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内容 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稀释 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横坐标表示的量 加入水的体积 时间 时间 盐酸质量 纵坐标表示的量 溶质质量分数 红磷质量 二氧化锰质量 剩余固体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9.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正确的是 序号 ① ② ③ ④ A. ②

A 物质 Fe CO CaO NaCl溶液 B.①②

B 杂质 Fe2O3 CO2 CaCO3 Na2CO3 C.①③

C 选用的试剂 稀盐酸 NaOH溶液 H2O Ca(OH)2溶液 D.②③④

D 10.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晶体 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至过量

12.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若先将甲中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

11.下表列举了四组待鉴别的物质和对应的鉴别方法,其中合理的是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纯碱和熟石灰 加入无色酚酞,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B H2、CO、CO2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C 食盐水和烧碱溶液 滴加稀盐酸溶液,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D 硝酸铵和生石灰 加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 页 共 36 页

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滴管甲 双氧水 盐酸 水 水 烧杯① 二氧化锰 镁 氢氧化钠 氧化钙 滴管乙 水 盐酸 水 盐酸 烧杯②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硝酸铵 镁

13.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水7.65%,含Na2CO3 4.32%,其余是NaOH。若将

此样品1 g放入100 g3.65%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残余的酸再用10 g 30.9%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A.5.85 g B.4.52 g C.2.62 g D.1.33 g 14.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反应原理的是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去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②用稀氨水涂抹在被蚊虫叮咬处(分泌出蚁酸)止痒;③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现有铁、氧化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五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和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铁 Y X A.X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B.Y一定是稀盐酸 C.N转化为铁的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

D.Y、M反应一定无现象

M

16.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化学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前后不会改变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D.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17.有以下说法:①烧碱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②浓硫酸暴露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③石

灰水暴露在空气中溶液的质量会增加;④浓盐酸暴露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⑤久置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会增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⑤

18.某物质能与水反应,将少量该物质加到饱和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可能是二氧化碳

B.反应后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 C.反应前后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

D.反应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19.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

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则X是 A.水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20.某化学反应可表示为:A+B → C+D,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N

初三化学试卷 第 3 页 共 36 页

A.若A为酸,C为水,则B一定为碱 B.若A为锌粒,C为氢气,则B一定为稀硫酸 C.若A为一氧化碳,C为金属,则D一定为CO2 D.若A为蓝色溶液,C为Cu(OH)2,则B一定为NaOH

21.(6分)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实现绿色排放(使废液呈中性排放)。某实验小

组在进行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之后,将废液收集在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进行绿色排放。请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碳酸钠溶液滴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若观察到废液缸里的废液澄清,用pH试纸测得废液的pH为2。废液显________性;废液中溶质为

________。

(3)若观察到废液缸里的废液呈白色浑浊状态,用pH试纸测得废液的pH为13,废液中可能有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碳酸钠 C.氢氧化钠、碳酸钠 D.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E.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

如果将此种情况下废液缸里的废液实现绿色排放,加入的试剂依次是________。

22.(6分)有A~E五种稀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请根据一下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Ⅰ.将适量A分别滴入少量的B、C、D、E中,均没有明显现象;

Ⅱ.将适量B分别滴入少量的A、C、D、E中,C中有气泡出现,其余均没有明显现象; Ⅲ.将适量D分别滴入少量的A、B、C、E中,均没有明显现象。

⑴根据实验现象能判断出的液体是 (填字母及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⑵对还没有确定的液体,下列几种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分别滴加稀盐酸

B.分别通入CO2

初三化学试卷 第 4 页 共 36 页

C.分别滴加少量水 D.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⑶从上述溶液中任选两种,将其混合后溶液质量减轻的所有组合是 (填序号)。

23.(6分)化学实验室有ABCDEF六瓶无色透明溶液,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酚酞、盐酸中的一种。为了区别它们,化学小组同学分别进行下列实验(实验步骤略去):

A B C D E F

Ⅰ.将B分别滴入ACDEF中,A有气泡产生,E显红色,C产生白色沉淀,其余均无明显现象。 Ⅱ.将E分别滴入ABCDF中, BCD均显红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B ,D ,E , F 。 (2)写出A与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当E滴入B中显红色后,再将A逐滴滴入混合液中,充分反应后的实验现象是

(4)假设所取六种无色溶液相互反应后的所得溶液的pH<7,则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24.(7分)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的每一步

均有明显现象,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溶液一定呈 性(填“酸”或“中”或“碱”)。 (2)气体D的化学式为 。 (3)步骤②的实验现象为 。 (4)E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5)B溶液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④中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实验后将盛有C固体烧杯中的上清液取出少量,继续加入E溶液,仍有C固体析出,已知A与

E中的阳离子相同,则实验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质为 。

初三化学试卷 第 5 页 共 36 页

滴加适量2号溶液 _____ 4号溶液是Na2CO3溶液 5号溶液是Na2SO3溶液。 【实验反思】同学们经过分析认为4号溶液还可能是变质的NaOH溶液。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验

证。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号溶液是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 【拓展提高】那么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呢?请你帮他继续完成实验,写出探究的实验方法:

31.(7分)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

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g; ③准确称得6g纯碱样品并放入容器B中;

④关上K1,打开K2,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关上K2, 打开K1,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g。 试回答:

(1)已知装置A中试剂为碱性溶液,其作用是 。 (2)实验步骤⑤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

(3)C装置的作用是 ,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_ __ (填“偏大”或“偏小”) 。 (4)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5)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纯碱样品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 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1 页 共 36 页

数)。

(6)经精确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实际质量分数略小于上述所求数值,其原因可能是 。 32.(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稀盐酸 K2

K1

NaOH溶液

(滴有酚酞)

A B

(1) 写出A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B实验用于确认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实验前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请写出实验中K2处于关闭状态下打开K1时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实验全过程观察到的现...象 。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 烧杯中,观察到液体呈红色,由此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烧杯的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一定含有的物质:酚酞、水和 ,还含有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同学们猜想能

使酚酞变红的物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猜 想】废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是:

A.只有氢氧化钠 B.只有碳酸钠 C.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猜想。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 取一定量的废液,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 【结论解释】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确切的结论。

(右图为同学们根据部分实验现象绘制的关系曲线)。

猜想中一定不成立的是 (填序号)

【表达与交流】请你分析他们能得出确切结论的理由 。

生成沉淀的质量 0 滴加氯化钙的质量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2 页 共 36 页

33.(8分)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同学们为

确认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来源学§科§网]

取样, 滴加稀盐酸

少量样品

加足量水 使物质充 分溶解

无色气体

过滤 滤渣B

混合物A 滤液C

后续实验

查阅资料:1.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2.CaCl2+Na2CO3=2NaCl+CaCO3↓。 3.CaCl2溶液呈中性。

(1)滤渣B中一定含有_____,产生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滤液C成分的探究。

【猜想】滤液C中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Na2CO3;④____。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无色酚酞,液体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丙同学:取滤液C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 【反思与评价】

丁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三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他认为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可能含有NaOH。 为进一步确认猜想③正确,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_____ 实验现象 _____ 实验结论 猜想③正确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综合对滤液和滤渣成分的探

究,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 样品中一定含NaOH ② 样品中一定含Na2CO3 ③ 样品中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3 页 共 36 页

34.(6分)某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得知:市售纯碱样品常混有氯化钠杂质。

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定市售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夹持装置已略去)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称量5.5 g市售纯碱样品放入烧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③从分液漏斗滴入稀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④缓缓鼓入一定量的N2;

⑤称量B瓶及溶液的质量,发现增重2.2 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鼓入一定量的N2的目的是 。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3)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换成浓盐酸,测试的结果(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 (4)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5)若用与上述实验反应原理不同的实验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原理 。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4 页 共 36 页

35.(5分)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装置 来源:Z&xx&k.Com]实验步骤及操作 ① 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② 向外拉注射器2的活塞 实验现象 气球鼓起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无明显现象 瓶中液体变浑浊,气球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现象 ③ 将注射器3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④ 向外拉注射器2的活塞 (1)此实验不能证明CO2能和NaOH反应的原因是 。 ..

(2)若仍要用此装置完成实验证明CO2能和NaOH反应,则步骤③注射器3中的溶液应更换为 ,

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

(3)步骤③注射器3中的溶液更换后,步骤④中对应的实验现象应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36.(5分)某学习小组利用右图装置完成如下实验,

以验证所学物质的性质。

(1)若A中盛有浓盐酸,B中盛有紫色的石蕊试液,

将A、B中液体分别滴入烧杯①、②中,一段 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

度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若A中盛有稀盐酸,烧杯①中盛有固体氢氧化钠,将A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①,观察到气球变瘪,则证明反应发生了。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填一种即可)

(3)若将集气瓶中充满CO2,先将B中盛放的NaOH溶液滴入烧杯②中少量,会看到气球微微变鼓;....再将A中的液体滴入烧杯①。请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现象 装置 ① 气球变瘪又恢复原状网Z*X*X*K]来源学*科*② 气球变瘪 固体Na2CO3 ③ 气球先变瘪后又变得更鼓 H2O 滴管A 烧杯① H2O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5 页 共 36 页

37.(9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资料1〉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化工产品为纯碱(化学式为 ① )和氯化铵。(“侯氏制碱法”是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一种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工艺。) 〈资料2〉生产原料粗盐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MgCl2和CaCl2)及不溶性杂质。 〈资料3〉部分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上述流程中涉及的部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CaCl2

CaCO3↓+2NaCl;NH4Cl

NH3↑+HCl↑

Mg(OH)2↓+2NaCl;Na2CO3+

生产原理:将氨气(NH3)和二氧化碳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得到小苏打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饱和溶液)+NH3+CO2+H2ONaHCO3(晶体)↓+NH4Cl;分离出NaHCO3,使其充分受热即可分解制得纯碱及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 【问题讨论】

(1)溶液A中的溶质为 ① ,操作Ⅱ的名称为 ② 。 (2)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______(填序号)。 A.CO2 B.NH3 C.HCl D.NaOH E.Na2CO3

(3)根据上述信息,请你设计实验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含量测定】

同学们为了测定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实验。

甲组:取10.0 g纯碱样品(假定杂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发生变化),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直至样品中无气泡冒出。充分加热蒸发所得物质并干燥、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10.9 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①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乙组:取10.0 g纯碱样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出反应后装置C增重了3.5 g(所加试剂均足量)。 实验结束后,发现乙组测定的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 ② 。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6 页 共 36 页

38.(5分)老师用下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兴趣实验。已知装置B、C、D中依次盛有紫色石蕊试液、

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小资料:HCl气体极易溶于水。

(1)打开A中的玻璃塞和活塞,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小聪认为通过B中的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你认为他的看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② 。

(2)一段时间后,关闭A中的活塞和玻璃塞,打开弹簧夹K2及E中的玻璃塞和活塞,待 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流入锥形瓶后,立即关闭E中的活塞,并用弹簧夹K2夹紧橡皮管。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C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② 。

(3)上述实验过程中,C中玻璃管K1的作用是_________。

39.(5分)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

反应。

(1)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 ,A、B中均无明显变化。B 中盛放_____溶液。 (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此步实验目的是_____。

小丽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

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 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

500 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7 页 共 36 页

40.(7分)小立在家洗衣服时,发现一瓶刚过期的漂白液,对漂白液的漂白原理和该漂白液是否还有漂

白作用产生了疑问.于是将其带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一起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①制取漂白液的原理:Cl2+2NaOH═NaClO+NaCl+H2O,其中有效成分是NaClO; ②漂白液的漂白原理:

NaClO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 生成的HClO能使有色布条(含有机色素)褪色; ③HClO不稳定,易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④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提出问题】刚过期的漂白液是否失效? 【实验探究】该小组的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该漂白液与烧杯中, 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小组同学对失效后漂白液的主要成分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猜想并作进一步探究. 【提出猜想】小立猜想有:NaCl

小英猜想有:NaCl、Na2CO3 小洁猜想有:NaCl、Na2CO3、NaOH

【设计方案】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 的猜想是否成立. 为验证另两位同学的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步骤①;取少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产生白色沉加入 ,静置,观察 淀 目的: 结论: 猜想成立;否则,另一位同学猜实验目的或预期结论 步骤②: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 ,观察 想成立. 最后,他们综合小组同学的设计,经实验得出了结论.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8 页 共 36 页

41.(7分)“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实验室有一瓶放置了较长时间的过氧化钠粉末,已知发生了部分变质,同学们取3.00g变质粉末决定探究其中的成分及其质量。

【提出问题】变质的过氧化钠粉末中有哪些成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

①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②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③Na2CO3+ CaCl2═CaCO3↓+2 NaCl 【猜想与假设】

(1)粉末成分是Na2O2和NaOH的混合物

(2)粉末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3)粉末成分是Na2O2、NaOH 和Na2CO3的混合物

?? 【设计实施方案】

实验步骤 ①取3.00g变质粉末于一支大试管内, 加入适量的水,共收集到0.32g气体,然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 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充分反应。 ③将②中物质过滤,得到滤渣,将其洗涤、干燥并称量,得固体1.00g。 【解释与结论】同学们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粉末中含有的成分及质量 成分(填“有”或“没有”) 质量(g) Na2O2 NaOH Na2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完全溶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9 页 共 36 页

【反思与评价】(1)实验室在保存过氧化钠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提出把第②步实验中足量的石灰水改为足量氯化钙溶液,至沉淀不再生成时过滤,向滤液中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液体变红,则证明原粉末中有NaOH。你认为该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8分)碱石灰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干燥剂。

[资料] ①碱石灰是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易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提出问题] 对实验室中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

[进行猜想] 久置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上述五种物质中,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Na2CO3的原因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 [实验过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

(2)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样品中加水后容器壁发热,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O B.样品加足量水后仍有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C.溶液A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D.溶液C加入酚酞变红,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OH

(3)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的操作中,判断加入试剂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溶液C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该久置碱石灰样品中肯定含有的成分是(填化学式) ,其它成分尚不能确定。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0 页 共 36 页

作业:8.(7分)有一包未知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硫酸铜六种

物质中的四种。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定性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粉末部分溶解, (1)取少量该未知粉末于烧杯中,得到白色滤渣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和无色滤液。 表示)。 (2)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3)向(2)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定量探究。

21 g未知 粉末 加入100 g 15%的稀盐酸 恰好完全反应 溶液A 8.8 gCO2 溶液变红 滤液中存在碱性物质。 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 钙,其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白色滤渣不一定是原粉末中的碳酸实验结论及分析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 蒸发 固体B

实验测得固体B中含15 g氯元素。试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进行分析。

(1)乙组实验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2CO3+ 2HCl=2NaCl + H2O+ CO2↑和 。 (2)该未知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

5.(7分)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其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

加入

一定量 溶液C ③

无浑浊 溶液蓝色

浑浊

滴加 石蕊溶液

A溶液

通入少量 气体B

搅拌 溶液蓝色

过滤 ④

加入 溶液D ⑤

溶液蓝色

产生气体B

溶液红色

(1)A的水溶液呈____性(填“酸”、“中”或“碱”)。

(2)气体B的化学式是 ,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溶液C中的溶质可能是 ,③中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溶液D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⑤中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1 页 共 36 页

(5)实验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指示剂除外)。

9.(7分)实验课上,老师从碳酸钠、碳酸氢钠、食盐、氢氧化钠、碳酸钙、淀粉六种白色固体中取出三种,从碘和高锰酸钾两种紫黑色固体中取出一种,让实验小组同学进行鉴别。 【相关资料】 ①淀粉:难溶于水。

②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紫红色。

③碳酸钠、碳酸氢钠:均易溶于水,水溶液均呈碱性;碳酸氢钠溶液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有浑浊现象;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实验验证】

⑴实验小组同学实验验证过程如下,请填写相关内容:

实验步骤 ①取四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四种固体,再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 ②向无色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③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一支试管内出现浑浊 少量未被检验出的两种白色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固体,再分别加入 ▲ ⑵通过上述实验过程,还有一种白色固体不能确定,请你设计检验第三种白色物质的实验方案 ▲ 。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2 页 共 36 页

实验现象 固体均溶解,一支试管内实验结论 紫黑色固体是 ▲ 溶液呈紫红色,其余三支白色固体一定不是 ▲ 试管内溶液均为无色 ▲ 白色固体之一是:食盐 ▲ 10.(8分)实验室有5种白色固体,老师让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固体 (1)调查研究

①5种白色固体分别是:NaOH、Na2CO3、CuSO4、Ca(OH)2和NaHCO3。 ②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查阅了NaOH、Na2CO3和NaHCO3的一些性质。 性质 溶解性 NaOH 20℃时溶解度109g Na2CO3 20℃时溶解度21.5g 溶解时放热 不分解 NaHCO3 20℃时溶解度9.6 g 溶解时放热 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加热 不分解 (2)实验探究:同学们的探究报告如下,请你帮助完成。

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5种白色固体,分别标上A、B、C、D、E,然后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并振荡。 第二步:向上述A、C、D溶液中分别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C、D的溶液为无色;B是 B的溶液为浑浊;E的溶液呈蓝色。 三支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均变红。 结论:

E是 第三步: 依据右图装置,对A、B、C进行实验。 ①加热固体A ②待①停止加热后,通过长颈漏斗向C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B溶液无明显现象。 A是Na2CO3 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B溶液中发生反应的B溶液中有气泡逸出并有白色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第四步:依据右图装置,对B、C进行实验。 被加热的试管口有无色液滴生成,B溶液中有气泡逸出且溶液变浑浊。 C是 利用排除法得出: D是NaOH (3)实验反思: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发现实验结论仍有不确定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3 页 共 36 页

性,不能确定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请用物理方法继续鉴别。

实验步骤

11.(7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未贴标签的Na2CO3、NaOH、Ca(OH)2、稀盐酸四瓶溶液进行鉴别。老师给他们提供的药品只有紫色石蕊试液,实验仪器只有试管和胶头滴管。 (1)甲组同学利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四种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和结论 步骤1:用四支试管,各取少量四种溶液,一支试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则原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步骤2:另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未确定的是 ① 溶液。其余三支试管溶液变蓝。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则原溶液是 三种溶液,分别滴加步骤1检验出的溶液。 ② 溶液。其余两支试管无明显现象。 步骤3:另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未确定的 ④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 。 两种溶液,分别 ③ 。 (2)乙组三位同学认为,不用紫色石蕊试液也能鉴别出四种溶液,他们分别选定四种待测溶液中的一种,然后分别取其他三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各自选定的溶液。三位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论记录如下:

同学 小峰 液中无现象。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其余两支试小伟 管溶液中无现象。 小明 三支试管溶液中都无现象。 所滴加的是Na2CO3溶液。 所滴加的是NaOH溶液 实验现象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所滴加的溶液是稀盐酸。 结 论 乙组三位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 ①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所滴加的溶液应是 ② 溶液,由此鉴别出了四种溶液。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4 页 共 36 页

12.(8分)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食盐、水垢、纯碱、淀粉和洗衣粉5种物质。老

师从中取出3种固体,研磨混合均匀(如右图所示),让小组 同学检验其成分。他们在查阅资料后,用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 验作参照,探究未知粉末的成分。 (1)小组同学用5种已知物做性质实验。

每次取样方法如下图所示:

5种已知物的实验记录:

实验过程 实验1:加水溶解 取样,分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 实验2:加酚酞溶液 洗衣粉、纯碱:液体呈红色 向实验1所得液体中分别滴入 其余物质:均无明显变化 2滴无色酚酞溶液 洗衣粉:有洗涤剂泡沫浮于液面 实验3:加稀盐酸 水垢:有大量气体逸出 另取样品,分别加入2 mL稀盐酸 食盐、淀粉:均无气体产生 实验4:加碘水 另取样品,分别滴入2 滴碘水 根据上述实验记录回答:

①该洗衣粉溶液pH_____7 (填“>” 、“<”或“=”); ②写出纯碱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小组同学用未知粉末重复上述实验进行成分探究。

未知粉末的实验记录:

淀粉:变蓝 其余物质: 均不变蓝 部分实验现象 淀粉、水垢:均有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不溶物 洗衣粉:溶解,有洗涤剂泡沫浮于液面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5 页 共 36 页

实验1 加水溶解 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未知粉末 有不溶物,有洗涤剂实验现象 泡沫浮于液面 实验2 加酚酞溶液 实验3 加稀盐酸 实验4 加碘水 液体呈红色 有大量气体逸出 变蓝 参照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分析未知粉末的成分:

一定含有的两种物质是_____和_____,还含有的第三种物质是_____或_____,请你设计检验这种物质的实验方案_____。

13.(7分)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右图),想通过探究确定其成分,以便重新利用。

【初步分析】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标签破损,能造成标签破损的不当操作有 (写一点)。

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

A.酸

B.碱

C.盐

【查阅资料】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NaCl、NaOH、Na2CO3、NaHCO3。有关四种物质的信息如下:

物质 20C溶解度/g 水溶液的pH oNaCl 36 7 NaOH 109 14 Na2CO3 21.5 11 NaHCO3 9.6 9来源:Z&xx&k.Com] 【实验探究】为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芳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过程:

[来源:学科网ZXXK]

① ②

图丙 石蕊试液 图乙 稀盐酸

(1)实验①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由此得出结论是 。

(2)实验②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还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活动,小刚认为不能确定瓶中试剂的成分,小芳认为可以,小芳的理由是 。 【拓展应用】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组同学联想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设计了如图丙所示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是 。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6 页 共 36 页

14. (8分)制作馒头时常加入泡打粉,在制作过程中由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变得松软可口。小明对泡打粉的发面原理产生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泡打粉是一种复合膨松剂,又称为发泡粉,可作为快速发面剂用于制作面食。某种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粉和酒石酸氢钾。 【提出问题】泡打粉为什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

猜想1: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2:酒石酸氢钾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来源学|科|网Z|X|X|K]

猜想3:小苏打和酒石酸氢钾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小明利用以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装置1 装置2 序号 Ⅰ 实验方案 在装置1的a试管中放入小苏打,加热 实验现象 a试管口内壁有无色液滴,_________。 实验结论 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猜想1正确 Ⅱ 在装置1的a试管中放入酒石酸氢钾,加热 Ⅲ 在装置2的c试管中放入小苏打和酒石酸氢钾的混合物,滴加________。 【实验反思】(1)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小明又查阅到碳酸氢钠分解的反应为: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小明对探究问题又提出了第4个猜想,

a试管口内壁有无色液滴,石灰水不变浑浊 , 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3正确 ______________ 并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装置2完成实验验证,其实验方案为____。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7 页 共 36 页

(2)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下列关于泡打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泡打粉保存时要注意防潮 B.使用泡打粉前不需要将面进行发酵

C.用纯碱替代泡打粉能起到完全相同的效果

D.泡打粉在加水揉面与蒸馒头的过程中均能起到发面作用

15.(8分)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

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实验装备

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

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5、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

提供参考。

加入稀盐酸 加入澄清石灰水 加入CaCl2溶液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NaHCO3溶液 现象Ⅰ 溶液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NaOH溶液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Na2CO3溶液 产生气泡 现象Ⅱ 溶液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_________,现象Ⅱ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实验过程

【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

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

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_________。

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

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

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_________。

(3)实验反思

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

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8 页 共 36 页

16(7分)研究盐类物质的性质时,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均产生白色

沉淀。他们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对自己过滤后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准备】

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加入酚酞溶液 加入CuSO4溶液 加入CaCl2溶液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查阅资料】

(1)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2)滤液中所含的溶质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NaOH;②Na2CO3;③NaOH和Ca(OH)2;④Na2CO3和NaHCO3;⑤Na2CO3和NaOH

【实验及分析】

甲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少量CO2,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

Ca(OH)2。

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将另一支

试管中的滤液加热至沸腾,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HCO3。

【反思与评价】

(1)老师认为乙、丙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合理。

① 丙同学的实验中,加入CaCl2溶液的目的是 。

② 根据乙同学的结论,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老师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存在不足。丁同学通过以下实验帮助甲同学确认了滤液中溶质

的成分。 实验操作 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 实验结论 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OH NaHCO3溶液 溶液变红 产生气泡和蓝色沉淀 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NaOH溶液 现象Ⅰ 现象Ⅱ 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Na2CO3溶液 溶液变红 产生气泡和蓝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 ;现象Ⅱ为产生蓝色沉淀,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盐溶液可能显碱性

b.化学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c.碱和盐反应一定生成另外一种碱和另外一种盐

d.判断溶液混合后的成分不仅要考虑产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9 页 共 36 页

8.(7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有气泡生成 实验结论及分析 一定不含 硫酸铜 , CaO+H2O=Ca(OH)2 Na2CO3+ Ca(OH)2=CaCO3↓+2NaOH 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分析: (1)CaCO3+ 2HCl=CaCl2 + H2O+ CO2↑

(2)Na2CO3 、NaCl、CaCO3、NaOH 或Na2CO3 、NaCl、CaCO3、CaO (2分) 9.(7分)⑴ ① KMnO4 淀粉和碳酸钙

② 一支试管内无明显变化,另两支试管变红

③ 澄清石灰水 白色固体之一是:氢氧化钠

⑵ 取试管加入少量此白色固体,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塞紧带导管的胶塞,并把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加热试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此白色固体为碳酸氢钠;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则为碳酸钠。(2分) 10.

实验结论 B是Ca(OH)2 E是CuSO4 结论:溶液均呈碱性 Ca(OH)+CO CaCO ↓+ HO 2232 NaHCO3 (3) NaOH 和Na2CO3 ;

实验步骤 20oC时,分别取25 g的A、D两固体于烧杯中,再分别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 实验现象和结论 若A有部分未溶, D全部溶解, 则A是Na2CO3,D是NaOH。 若A全部溶解, D有部分未溶, 则A是NaOH,D是Na2CO3。 11.(7分)

(1)①稀盐酸 ②Na2CO3 ③滴加步骤2检验出的溶液。 ④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是Ca(OH)2溶液;另一支试管无明显现象,则原溶液是NaOH溶液。⑤ Na2CO3+Ca(OH)2=CaCO3↓+2NaOH

初三化学试卷 第 30 页 共 36 页

10.(7分)嫩肉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使

肉质松软,达到鲜嫩爽滑的目的。小明发现将拌了嫩肉粉的肉类放到锅中加入食醋调味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她对此颇感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I. 小明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猜测:气体中除了醋酸气体和水蒸气之外,还可能含有气体A,A

是 。

II. 小明对气体A的来源做了两种猜测: 猜测1: ;

猜测2:气体A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 针对以上猜测,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1 实验2 取碳酸氢钠样品少许加入试管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结论:猜想①②都正确。

III.实验2中,小明发现充分反应后,试管中仍留有一些白色粉末,他猜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请用物理、化学方法各一种进行鉴别。

(1)物理方法: 。 (2)化学方法: 。

试管口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初三化学试卷 第 36 页 共 36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xn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