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计算题库

更新时间:2024-05-30 15: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例1-1】 钻床如图1-6a所示,在载荷P作用下,试确定截面m-m上的内力。 【解】(1)沿m-m 截面假想地将钻床分成两部分。取m-m 截面以上部分进行研究(图1-6b),并以截面的形心O为原点。选取坐标系如图所示。

(2)为保持上部的平衡,m-m 截面上必然有通过点O的内力N和绕点O的力偶矩M。 (3)由平衡条件

【例1-2】 图1-9a所示为一矩形截面薄板受均布力p作用,已知边长=400mm,受力后沿x方向均匀伸长Δ=0.05mm。试求板中a点沿x方向的正应变。

【解】由于矩形截面薄板沿x方向均匀受力,可认为板内各点沿x方向具有正应力与正

应变,且处处相同,所以平均应变即a点沿x方向的正应变。

x方向

【例1-3】 图1-9b所示为一嵌于四连杆机构内的薄方板,b=250mm。若在p 力作用下CD杆下移Δb=0.025,试求薄板中a点的剪应变。

【解】由于薄方板变形受四连杆机构的制约,可认为板中各点均产生剪应变,且处处相同。

第二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

【例题2.1】 一等直杆所受外力如图2. 1 (a)所示,试求各段截面上的轴力,并作杆的轴力图。

解:在AB段范围内任一横截面处将杆截开,取左段为脱离体(如图2. 1 (b)所示),假定轴力FN1为拉力(以后轴力都按拉力假设),由平衡方程

?Fx?0,FN1?30?0

得 FN1?30kN

结果为正值,故FN1为拉力。

同理,可求得BC段内任一横截面上的轴力(如图2. 1 (c)所示)为

FN2?30?40?70(kN)

在求CD段内的轴力时,将杆截开后取右段为脱离体(如图2. 1 (d)所示),因为右段杆上包含的外力较少。由平衡方程

?Fx?0,?FN3?30?20?0

得 FN3??30?20??10(kN)

结果为负值,说明FN3为压力。

同理,可得DE段内任一横截面上的轴力FN4为

FN4?20kN

40kN80kN40kNC40kNAF(a)30kNA(a)30kN80kND80kN20kNC20kN30kNE30kND30kNB20kN

(b)(a)30kN30kN30kN(a)40kN40kN30kN80kN20kNE(a)

30kNB80kN(b)B(b)30kNA30kNBD(a)(c)A(b)30kNA30kN30kNB30kN(b)(c)F(c)A30kN40kN(d)(c)30kN30kN(e)40kN(b)(a)(d)FN2F(b) 40kN80kNDEC30kN40kN(c)FFN340kN30kNC20kNCFN1EDE

20kNFN2E30kN30kNB30kND20kN30kN20kN40kNCFN2FN3(d)FN2FN2F

(c)

30kNFN2FN4FN320kN30kNFN420kN20kN(d)(d)(c)(f)30kN(e)FN370kN30kN20kN20kN70kNFN340kN(e)30kN(e)(e)(d)(f)70kN30kNFN4FN420kN70kN30kN30kNFN320kN10kN(d)

20kNFN420kN 20kN20kN(f)70kN30kN (e) 20kNFN4(f)(f)(e)30kN10kN20kN20kN (f)30kN10kN70kN10kN20kN10kN20kN10kN

(f)

图2. 1 例题2.1图

【例题2.2】 一正方形截面的阶梯形砖柱,其受力情况、各段长度及横截面尺寸如图2.8(a)所示。已知P?40kN。试求荷载引起的最大工作应力。

解:首先作柱的轴力图,如图2.8(b)所示。由于此柱为变截面杆,应分别求出每段柱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从而确定全柱的最大工作应力。

Ι、ΙΙ两段柱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别由已求得的轴力和已知的横截面尺寸算得

FN1?40?103N?1????0.69(MPa)(压应力)

A1(240mm)?(240mm)FN2?120?103N?2????0.88(MPa)(压应力)

A2(370mm)?(370mm)由上述结果可见,砖柱的最大工作应力在柱的下段,其值为0.88MPa,是压应力。 【例题2.3】 一钻杆简图如图2.9(a)所示,上端固定,下端自由,长为l,截面面积为A,材料容重为?。试分析该杆由自重引起的横截面上的应力沿杆长的分布规律。

解:应用截面法,在距下端距离为x处将杆截开,取下段为脱离体(如图2.8(b)所示),设下段杆的重量为G(x),则有

G(x)?xA? (a)

设横截面上的轴力为FN(x),则由平衡条件

?F将(a)式值代入(b)式,得

x?0,FN(x)?G(x)?0 (b)

FN(x)?A???x (c)

即FN(x)为x的线性函数。

当x?0时,FN(0)?0

当x?l时,FN(l)?FN,max?A???l

图2.8 例题2.2图 图2.9 例题2.3图

(a) (b) (a) (b) (c)

式中FN,max为轴力的最大值,即在上端截面轴力最大,轴力图如图2.9(c)所示。那么横截面上的应力为

?(x)?即应力沿杆长是x的线性函数。

当x?0时,?(0)?0

当x?l时,?(l)??max???l

FN(x)???x (d) A式中?max为应力的最大值,它发生在上端截面,其分布类似于轴力图。

【例题2.4】 气动吊钩的汽缸如图2.10(a)所示,内径D?180mm,壁厚??8mm,气压p?2MPa,活塞杆直径d?10mm,试求汽缸横截面B—B及纵向截面C—C上的 应力。

解:汽缸内的压缩气体将使汽缸体沿纵横方向胀开,在汽缸的纵、横截面上产生拉应力。

(1) 求横截面B—B上的应力。取B—B截面右侧部分为研究对象(如图2.10(c)所示),由平衡条件

??Fx?0,4(D2?d2)p?FN?0

当D??d时,得B—B截面上的轴力为

FN??2Dp 4B—B截面的面积为

A???(D??)?????(D???2)??D?

那么横截面B—B上的应力为

?2FN4DpDp180?2?x?????11.25(MPa)

A?D?4?4?8?x称为薄壁圆筒的轴向应力。

图2.10 例题2.4图

(2) 求纵截面C—C上的应力。取长为l的半圆筒为研究对象(如图2.10(d)所示),由平衡条件

??D?p??d??l,F?0??sin??2FN1?0 ?y?0?2?得C—C截面上的内力为

2FN1?plD

C—C截面的面积为

图2.38 例题2.6图

解:

(1) 利用静力平衡条件求二杆的轴力。由于两杆受力后伸长,而使A点有位移,为求出各杆的伸长,先求出各杆的轴力。在微小变形情况下,求各杆的轴力时可将角度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以节点A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38(b)所示,由节点A的平衡条件,有

?Fx?0,FNCsin30°?FNBsin45°?0

?F解得各杆的轴力为

y?0,FNCcos30°?FNBcos45°?F?0

FNB?0.518F?15.53(kN), FNC?0.73F2?21.9 6kN(2) 计算杆AB和AC的伸长。利用胡克定律,有

FNBlB15.53?103?2?lB???1.399(mm)

?EAB200?109??(0.01)24FNClC21.96?103?0.8?2?lC???1.142(mm)

?EAC92200?10??(0.014)4(3) 利用图解法求A点在铅垂方向的位移。如图2.38(c)所示,分别过AB和AC伸长后的点A1和A2作二杆的垂线,相交于点A??,再过点A??作水平线,与过点A的铅垂线交于点

A?,则AA?便是点A的铅垂位移。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得

?l?lB?cos(45°??), C?cos(3°?0? )AA??AA??可得

tan??0.12, ??6.8°7

AA???1.778(mm)

所以点A的铅垂位移为

??AA??cos??1.778cos6.87°?1.765(mm)

从上述计算可见,变形与位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位移是指其位置的移动,而变形是指

构件尺寸的改变量。变形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例题2.11】 两端固定的等直杆AB,在C处承受轴向力F(如图2.37(a)所示),杆的拉压刚度为EA,试求两端的支反力。

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结构为一次超静定问题,须找一个补充方程。为此,从下列3个方面来分析。

图2.38 例题2.11图

(1) 静力方面。杆的受力如图2.38(b)所示。可写出一个平衡方程为

?Fy?0,FRA?FRB?F?0 (a)

(2) 几何方面。由于是一次超静定问题,所以有一个多余约束,设取下固定端B为多余约束,暂时将它解除,以未知力FRB来代替此约束对杆AB的作用,则得一静定杆(如图2.38(c)所示),受已知力F和未知力FRB作用,并引起变形。设杆由力F引起的变形为?lF(如图2.38(d)所示),由FRB引起的变形为?lB(如图2.38(e)所示)。但由于B端原是固定的,不能上下移动,由此应有下列几何关系

?lF??lB?0 (b)

(3) 物理方面。由胡克定律,有

?lF?将式(c)代入式(b)即得补充方程

FlFa,?lB??RB (c) EAEAFaFRBl??0 (d) EAEA最后,联立解方程(a)和(d)得

FbFa,FRB? ll求出反力后,即可用截面法分别求得AC段和BC段的轴力。

FRA?【例题2.12】 有一钢筋混凝土立柱,受轴向压力P作用,如图2.39所示。E1、A1和E2、A2分别表示钢筋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及横截面面积,试求钢筋和混凝土的内力和应力各为

多少?

解:设钢筋和混凝土的内力分别为FN1和FN2,利用截面法,根据平衡方程

?Fy?0,FN1?FN2?P (a)

这是一次超静定问题,必须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再列出一个补充方程。由于立柱受力后缩短?l,刚性顶盖向下平移,所以柱内两种材料的缩短量应相等,可得变形几何方程为

?l1??l2 (b)

由物理关系知

?l1?FN1lFl , ?l2?N2 (c) E1A1E2A2将式(c)代入式(b)得到补充方程为 FN1lFl?N2 (d) E1A1E2A2联立解方程(a)和(d)得

FN1?E1A1P?E1A1?E2A2E2A2P?E1A1?E2A2P E2A21?E1A1P E1A11?E2A2FN2?可见

FN1E1A1? FN2E2A2

图2.39 例题2.12图

即两种材料所受内力之比等于它们的抗拉(压)刚度之比。

FE1P 又 ?1?N1?A1E1A1?E2A2?2?可见

FN2E2?P A2E1A1?E2A2?1E1? ?2E2即两种材料所受应力之比等于它们的弹性模量之比。

【例题2.14】 如图2.42(a)所示,①、②、③杆用铰相连接,当温度升高?t?20°C时,求各杆的温度应力。已知:杆①与杆②由铜制成,E1?E2?100GPa,??30°,线膨胀 系

E3?200GPa,数?1??2?16.5?10?6/(°C),A1?A2?200mm2;杆③由钢制成,其长度l?1m,

A3?100mm2,?3?12.5?10?6/(°C)。

解:设FN1、FN2、FN3分别代表三杆因温度升高所产生的内力,假设均为拉力,考虑A铰的平衡(如图2.42(b)所示),则有

图2.42 例题2.14图

?Fx?0,FN1sin??FN2sin??0,得FN1?FN2 (a)

FN3 (b) 2cos??Fy?0,2FN1cos??FN3?0,得FN1??变形几何关系为

?l1??l3cos? (c)

物理关系(温度变形与内力弹性变形)为

?l1??1?tl?cos?FN1lcos? (d) E1A1?l3??3?tl?FN1l (e) E3A3将(d)、(e)两式代入(c)得

?1?t?FN1lFl?l????3?tl?N3?cos? (f) cos?E1A1cos??E3A3?联立求解(a)、(b)、(f)三式,得各杆轴力 FN3?1492N FN1?FN2??FN3??860N 2cos?杆①与杆②承受的是压力,杆③承受的是拉力,各杆的温度应力为

F860?1??2?N1????4.3(MPa)

A1200?3?FN31492??14.92(MPa) A3100【例题2.13】 两铸件用两钢杆1、2连接,其间距为l?200mm(如图41(a)所示)现需将

制造的过长?e?0.11mm的铜杆3(如图2.41(b)所示)装入铸件之间,并保持三杆的轴线平行

且有间距a。试计算各杆内的装配应力。已知:钢杆直径d?10mm,铜杆横截面为20mm?30mm的矩形,钢的弹性模量E?210GPa,铜的弹性模量E3?100GPa。铸铁很厚,

其变形可略去不计。

解:本题中三根杆的轴力均为未知,但平面平行力系只有两个独立的平衡方程,故为一次超静定问题。

因铸铁可视为刚体,其变形协调条件是三杆变形后的端点须在同一直线上。由于结构对称于杆3,故其变形关系如图2.41(c)所示。从而可得变形几何方程为

?l3??e??l1 (a)

图2.41 例题2.13图

物理关系为

FN1l (b) EAFl ?l3?N3 (c)

E3A3?l1?以上两式中的A和A3分别为钢杆和铜杆的横截面面积。式(c)中的l在理论上应是杆3的原长l??e,但由于?e与l相比甚小,故用l代替。

将(b)、(c)两式代入式(a),即得补充方程

FN3lFl??e?N1 (d) E3A3EA在建立平衡方程时,由于上面已判定1、2两杆伸长而杆3缩短,故须相应地假设杆1、

2的轴力为拉力而杆3的轴力为压力。于是,铸铁的受力如图2.41(d)所示。由对称关系可知

FN1?FN2 (e)

另一平衡方程为

?Fx?0,FN3?FN1?FN2?0 (f)

联解(d)、(e)、(f)三式,整理后即得装配内力为

??eEA?1??l?1?2EA?E3A3???? ???FN1?FN2????eE3A3?1FN3???

EAl33???1???2EA?所得结果均为正,说明原先假定杆1、2为拉力和杆3为压力是正确的。

各杆的装配应力为

?FN1?eE?1??1??2??Al?1?2EA?E3A3?????????????(0.11?10?3m)?(210?109Pa)?1? ?????0.2m2?(210?109Pa)??(10?10?3m)2??41???9?3?3?(100?10Pa)?(20?10m)?(30?10m)??74.53?10?6Pa?74.53(MPa)????FN3?eE31?3?????19.51(MPa)

EAA3l?33??1???2EA?【例题3.6】 两块钢板用三个直径相同的铆钉连接,如图2.44(a)所示。已知钢板宽度

b?100mm,厚度t?10mm,铆钉直径d?20mm,铆钉许用切应力[?]?100MPa,许用挤压应力[?bs]?300MPa,钢板许用拉应力[?]?160MPa。试求许可荷载F。

图2.44 例题3.6图

解:

(1) 按剪切强度条件求F。

由于各铆钉的材料和直径均相同,且外力作用线通过铆钉组受剪面的形心,可以假定各铆钉所受剪力相同。因此,铆钉及连接板的受力情况如图2.44(b)所示。每个铆钉所受的剪力为

FS?根据剪切强度条件式(3-17)

F 3??可得

FS≤[?] AS?d23.14?202F≤3[?]?3?100??94200N?94.2kN

44(2) 按挤压强度条件求F。

由上述分析可知,每个铆钉承受的挤压力为

FFbs?

3根据挤压强度条件式(3-19)

F?bs?bs≤[?bs]

Abs可得

F≤3??bs?Abs?3??bs?dt?3?300?20?10?180000N?180(kN)

(3) 按连接板抗拉强度求F。

由于上下板的厚度及受力是相同的,所以分析其一即可。如图2.44(b)所示的是上板的受力情况及轴力图。1—1截面内力最大而截面面积最小,为危险截面,则有

FF??N1?1?≤[?]

A1?1A1?1由此可得

F≤[?](b?d)t?160?(100?20)?10?128000N?128kN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应选取最小的荷载值作为此连接结构的许用荷载。故取

[F]?94.2kN

【例题3.7】 两块钢板用铆钉对接,如图2.47(a)所示。已知主板厚度t1?15mm,盖板厚度t2?10mm,主板和盖板的宽度b?150mm,铆钉直径d?25mm。铆钉的许用切应力

????100MPa,试对此铆接进行校核。

解:

(1) 校核铆钉的剪切强度。此结构为对接接头。铆钉和主板、盖板的受力情况如图2.47(b)、图2.47(c)所示。每个铆钉有两个剪切面,每个铆钉的剪切面所承受的剪力为

FS?FF? 2n6

图2.47 例题3.7图

根据剪切强度条件式(3-17)

FSF/6300?103?????101.9(MPa)>[?]

AS?d26???25244超过许用切应力1.9%,这在工程上是允许的,故安全。

(2) 校核挤压强度。由于每个铆钉有两个剪切面,铆钉有三段受挤压,上、下盖板厚度相同,所受挤压力也相同。而主板厚度为盖板的1.5倍,所受挤压力却为盖板的2倍,故应该校核中段挤压强度。根据挤压强度条件式(3-19)

FbsF/3300?103?bs????266.67(MPa)<[?bs]

Absdt13?25?15剪切、挤压强度校核结果表明,铆钉安全。

(3) 校核连接板的强度。为了校核连接板的强度,分别画出一块主板和一块盖板的受力图及轴力图,如图2.47(b)和图2.47(c)所示。

主板在1—1截面所受轴力FN1?1?F,为危险截面,即有

?1?1FN1?1F300?103????160(MPa)?[?] A1?1(b?d)t1(150?25)?15主板在2—2截面所受轴力FN2?2?有

2F,但横截面也较1—1截面为小,所以也应校核,3?2?2FN2?22F/32?300?103????133.33(MPa)<??? A2?2(b?2d)t13?(150?2?25)?15盖板在3—3截面受轴力FN3?3?F,横截面被两个铆钉孔削弱,应该校核,有 2?3?3FN3?3F/2300?103????150(MPa)<[?] A3?3(b?2d)t22?(150?2?25)?10结果表明,连接板安全。

第三章 扭转

【例题3.1】 传动轴如图3.9(a)所示,其转速n?200r/min,功率由A 轮输入,B、C两轮输出。若不计轴承摩擦所耗的功率,已知:P1?500kW,P2?150kW,P3?150kW及P4?200kW。试作轴的扭矩图。

图3.9 例题3.1图

解:

(1) 计算外力偶矩。各轮作用于轴上的外力偶矩分别为

500??3 M1??9550??N?m?23.88?10N?m?23.88kN?m

200??150??3 M2?M3??9550??N?m?7.16?10N?m?7.16kN?m

200??200??3 M4??9550??N?m?9.55?10N?m?9.55kN?m

200??(2) 由轴的计算简图(如图3.9(b)所示),计算各段轴的扭矩。先计算CA段内任一横截面2—2上的扭矩。沿截面2—2将轴截开,并研究左边一段的平衡,由图3.9(c)可知

?Mx?0,T2?M2?M3?0

4.32kN? m得 T2??M2?M3?1?同理,在BC段内 T1??M2??7.16kN?m 在AD段内 T3?M4?9.55kN?m

(3) 根据以上数据,作扭矩图(如图3.1(d)所示)。由扭矩图可知,Tmax发生在CA段内,其值为14.32kN?m。

【例题3.2】 某传动轴,轴内的最大扭矩T?1.5kN?m,若许用切应力[?]=50MPa,试按下列两种方案确定轴的横截面尺寸,并比较其重量。

(1) 实心圆截面轴的直径d1。

(2) 空心圆截面轴,其内、外径之比为d/D?0.9。 解:

(1) 确定实心圆轴的直径。由强度条件(3-13)式得

T WP≥max

[?]?d13而实心圆轴的扭转截面系数为 WP?

16那么,实心圆轴的直径为

16T316?(1.5?106N?mm)d1≥3??53.5mm

?[?]3.14?50MPa(2) 确定空心圆轴的内、外径。由扭转强度条件以及空心圆轴的扭转截面系数可知,空

心圆轴的外径为

16T16?(1.5?106N?mm)D≥3?3?76.3(mm)

?(1??4)[?]3.14?(1?0.94)?50MPa而其内径为

d?0.9D?0.9?76.3mm?68.7mm

(3) 重量比较。上述空心与实心圆轴的长度与材料均相同,所以,二者的重量之比?等于其横截面之比,即

?(D2?d2)476.32?68.72???2??0.385

4?d153.5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空心轴远比实心轴轻。

【例题3.3】 阶梯形圆轴如图3.18(a)所示,AB段直径d1?100mm,BC段直径d2?80mm。扭转力偶矩MA?14kN?m,MB?22kN?m,MC?8kN?m。已知材料的许用

切应力[?]?85MPa,试校核该轴的强度。

解:

(1) 作扭矩图。用截面法求得AB、BC段的扭矩,扭矩图如图3.18(b)所示。 (2) 强度校核。由于两段轴的直径不同,因此需分别校核两段轴的强度。 AB段 ?1,maxT114?106N?mm???71.34(MPa)<[?]

?WP1?(100mm)316T28?106N?mm???79.62(MPa)<[?]

?WP23?(80mm)16BC段 ?2,max

图3.18 例题3.3图

因此,该轴满足强度要求。

【例题3.4】 一汽车传动轴简图如图3.19(a)所示,转动时输入的力偶矩Me? 9.56kN?m,轴的内外直径之比??

1

。钢的许用切应力[?]?40MPa,切变模量G? 80GPa,2

许可单位长度扭转角[?]?0.3(?)/m。试按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选择轴的直径。

图3.19 例题3.4图

解:

(1) 求扭矩T。用截面法截取左段为脱离体(如图3.19(b)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

T?Me?9.56kN?m

(2) 根据强度条件确定轴的外径。

?D3?D34由 WP?(1??)?1616和

Tmax≤[?] WP??1?4??D315? ?1?????21616??????16T16?(9.56?103N?m)?16得 D≥3?3?109?10?3m?109mm 46?(1??)[?]15?(40?10Pa)(3) 根据刚度条件确定轴的外径。

?D4?D44由 IP?(1??)?3216和 得

D≥4??1?4??D415? ?1?????23216??????Tmax180?≤[?] GIP?1801???[?]G?(1??4)32?T

32?(9.56?103N?m)?161801 ?4??(80?109Pa)??15?0.3(°)/m?125.5?10?3m?125.5mm所以,空心圆轴的外径不能小于125.5mm,内径不能小于62.75mm。

第四章 弯曲内力

【例题4.1】试求图4.5(a)所示连续梁的支反力。

解:静定梁的AC段为基本梁或主梁,CB段为副梁。求支反力时,应先取副梁为脱离体求出支反力FB;然后,取整体为研究对象,求出A处的支反力FAx,FAy,MA。

图4.5 例题4.1图

(1) 取CB梁为脱离体,如图4.5(b)所示,由平衡方程 得

FB?29kN (2) 取整体为脱离体,如图4.5(a)所示,由平衡方程 得

FAy?81kN

?MC?0,FB?5?Me?q?3?2.5?0

?Fx?0,FAx?0

?Fy?0,FAy?FB?F?q?3?0

?MA?0,MRA?96.5kN?m

上述求得的约束反力为正值,说明假定的约束反力方向与实际情况一致。为了校核所得支反力是否正确,也可取AC梁为脱离体,验证所求的支反力是否满足平衡条件。

【例题4.2】 梁的计算简图如图4.8(a)所示。已知F1、F2,且F2?F1,以及尺寸a、b、l、c和d。试求梁在E、F点处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

解:为求梁横截面上的内力——剪力和弯矩,首先求出支反力FA和FB(如图4.8(a)所示)。由平衡方程

?M和

解得

FA?A?0,FBl?F1a?F2b?0

?MB?0,?FAl?F1(l?a)?F2(l?b)?0

F1(l?a)?F2(l?b)Fa?F2b,FB?1

ll

图4.8 例题4.2图

当计算横截面E上的剪力FSE和弯矩ME时,将梁沿横截面E假想地截开,研究其左段梁,并假定FSE和ME均为正向,如图4.8(b)所示。由梁段的平衡方程

?F可得

y?0,FA?FSE?0

FSE?FA

由 可得

?ME?0,ME?FAc?0

ME?FAc

结果为正,说明假定的剪力和弯矩的指向和转向正确,即均为正值。读者可以从右段梁(如图4.8(c)所示)来计算FSE和ME以验算上述结果。

计算横截面F上的剪力FSF和弯矩MF时,将梁沿横截面F假想地截开,研究其右段梁,并假定FSF和MF均为正向,如图4.8(d)所示。由平衡方程

?F可得

y?0,FSF?FB?0

FSF??FB

由 可得

MF?FBd

?MF?0, ?MF?FBd?0

结果为负,说明与假定的指向相反(FSF);结果为正(MF),说明假定的转向正确。将FA和FB代入上述各式即可确定E、F截面的内力值。

【例题4.3】 如图4.9(a)所示为一在整个长度上受线性分布荷载作用的悬臂梁。已知最大荷载集度q0,几何尺寸如图所示。试求C、B两点处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

图4.9 例题4.3图

解:当求悬臂梁横截面上的内力时,若取包含自由端的截面一侧的梁段来计算,则不必求出支反力。用求内力的简便方法,可直接写出横截面C上的剪力FSC和弯矩MC。

FSC??Fi??i?1nqCa 2MC??有三角形比例关系,可得 qC?qC1qa?a??Ca2 236aq0, 则 lFSCq0a2??

2lq0a3 MC??

6l【例题4.4】 如图4.11(a)所示的悬臂梁,自由端处受一集中荷载F作用。试作梁的剪

力图和弯矩图。

解:为计算方便,将坐标原点取在梁的右端。利用求内力的简便方法,考虑任意截面x的右侧梁段,则可写出任意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方程:

FS(x)?F (a)

M(x)??Fx (0≤x≤l) (b)

由(a)式可见,剪力图与x无关,是常值,即为水平直线,只需确定线上一点,例如x?0处,FS?F,即可画出剪力图(如图4.11(b)所示)。

由式(b)可知,弯矩是x的一次函数,弯矩图是一斜直线,因此,只需确定线上两点,如x?0处,M?0,x?l处,M??Fl,即可绘出弯矩图(如图4.11(c)所示)。

图4.11 例题4.4图

【例题4.5】 如图4.12(a)所示的简支梁,在全梁上受集度为q的均布荷载作用。试作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对于简支梁,须先计算其支反力。由于荷载及支反力均对称于梁跨的中点,因此,两支反力(如图4.12(a)所示)相等。

FA?FB?任意横截面x处的剪力和弯矩方程可写成

ql 2FS(x)?FA?qx?ql?qx (0≤x≤l) 2xqlxqx2 (0≤x≤l) M(x)?FAx?qx???222由上式可知,剪力图为一倾斜直线,弯矩图为抛物线。仿照例题4.4中的绘图过程,即可绘出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4.12(b)和图4.12(c)所示)。斜直线确定线上两点,而抛物线需要确定三个点以上。

图4.12 例题4.5图

由内力图可见,梁在梁跨中点横截面上的弯矩值为最大,MmaxFS?0;两支座内侧横截面上的剪力值为最大,FS,max?ql2,而该截面上的?8ql(正值,负值)。 2【例题4.6】 如图4.13(a)所示的简支梁在C点处受集中荷载力F作用。试作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首先由平衡方程?MB?0和?MA?0分别算得支反力(如图4.13(a)所示)为

FbFa,FB?

ll由于梁在C点处有集中荷载力F的作用,显然,在集中荷载两侧的梁段,其剪力和弯

FA?矩方程均不相同,故需将梁分为AC和CB两段,分别写出其剪力和弯矩方程。

图4.13 例题4.6图

对于AC段梁,其剪力和弯矩方程分别为

FS(x)?FA (0≤x≤a) (a) M(x)?FAx (0≤x≤a) (b)

对于CB段梁,剪力和弯矩方程为

FS(x)?FA?F??F(l?b)Fa (a≤x≤l) (c) ??llFa(l?x) (a≤x≤l) (d) lM(x)?FAx?F(x?a)?由(a)、(c)两式可知,左、右两梁段的剪力图各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由(b)、(d)两式可知,左、右两段的弯矩图各为一条斜直线。根据这些方程绘出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4.13(b)和图4.13(c)所示。

由图可见,在b>a的情况下,AC段梁任一横截面上的剪力值为最大,FS,max?集中荷载作用处横截面上的弯矩为最大,Mmax?上的剪力值不相等。

【例题4.7】 图4.14(a)所示的简支梁在C点处受矩为Me的集中力偶作用。试作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由于梁上只有一个外力偶作用,因此与之平衡的约束反力也一定构成一反力偶,即A、B处的约束反力为

MMFA?e,FB?e

ll由于力偶不影响剪力,故全梁可由一个剪力方程表示,即

M FS(x)?FA?e (0≤x?a) (a)

l而弯矩则要分段建立。

MAC段: M(x)?FA?ex (0≤x?a) (b)

lFb;而lFab;在集中荷载作用处左、右两侧截面lMe(l?x) (a?x≤l) (c) l由式(a)可知,整个梁的剪力图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由(b)、(c)两式可知,左、右两梁段的弯矩图各为一条斜直线。根据各方程的适用范围,就可分别绘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4.14(b)和图4.14(c)所示)。由图可见,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左、右两侧截面上的弯矩值

Mb有突变。若b>a,则最大弯矩发生在集中力偶作用处的右侧横截面上,Mmax?e(负值)。

lCB段: M(x)?FAx?Me??

图4.14 例题4.7图

【例题4.9】 图4.19(a)所示为一悬臂刚架,受力如图所示。试作刚架的内力图。

解:计算内力时,一般应先求支反力。但对于悬臂梁或悬臂刚架,可以取包含自由端部分为研究对象,这样就可以不求支反力。下面分别列出各段杆的内力方程为

FN(x)?0??FS(x)?qx??BC段: ? (0≤x≤l)

qx2?M(x)??2?????FS(x1)?F? BA段: ? (0≤x1≤l)2?qlM(x)??Fx1?2??FN(x1)??ql在BA段中假定截面弯矩使外侧受拉为正。

根据各段的内力方程,即可绘出轴力、剪力和弯矩图。如图4.19(b)、图4.19(c)和图4.19(d)所示。

qqlBxCqlqlAll (a) (a) (b) (b)xqlFN 图FS 图

(c)图4.19 例题4.9图

ql22qlxM图FN 图FS 图l

(b)(c)322ql

(c) (d) (d)

图4.19 (续)

【例题4.10】 一端固定的四分之一圆环在其轴线平面内受集中荷载F作用,如图4.20(a)所示。试作曲杆的弯矩图。

解:对于环状曲杆,应用极坐标表示其横截面位置。取环的中心O为极点,以OB为极轴,并用?表示横截面的位置(如图4.20(a)所示)。对于曲杆,弯矩图仍画在受拉侧。曲杆的弯矩方程为

?) 2在上式所适用的范围内,对?取不同的值,算出各相应横截面上的弯矩,连接这些点,

M(?)?Fx?FRsin? (0≤?≤即为曲杆的弯矩图(如图4.20(b)所示),由图4.20可见,曲杆的最大弯矩在固定端处的A截面上,其值为FR。

xFBmφM图RACFRm

(a) (b) (a) (b)图4.20 例题 4.10 图

第五章 弯曲应力

【例题5.1】 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工字形截面等直外伸梁如图5.2(a)所示。试求当最大正应力?max为最小时的支座位置。

解:首先作梁的弯矩图(如图5.2(b)所示),可见,支座位置a直接影响支座A或B处截面及跨度中央截面C上的弯矩值。由于工字形截面的中性轴为截面的对称轴,最大拉、压应

M力相等,因此当截面的最大正、负弯矩相等时,梁的最大弯矩的绝对值为最小,即?max?maxWz为最小。建立 Mmax?Mmax

??

图5.2 例题5.1图

ql2qlaqa2 ??822得 a?(?1?2)l2 由于a应为正值,所以上式中根号应取正号,从而解得

a?0.207l

【例题5.2】 跨长l?2m的铸铁梁受力如图5.3(a)所示。已知材料的拉、压许用应力分别为[?t]?30MPa和[?c]?90MPa。试根据截面最为合适的要求,确定T型截面梁横截面的尺寸?(如图5.3(b)所示),并校核梁的强度。

图5.3 例题5.2图

解:要使截面最为合理,应使梁的同一危险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如 图

My15.3(c)所示)之比?t,max?c,max与相应的许用应力之比[?t]/[?c]相等。由于?t,max?和

Iz

?c,max?My2[?]301?,所以 ,并已知t?Iz[?c]903

?t,maxy11?? (a) ?c,maxy23式(a)就是确定中性轴即形心轴位置y(如图5.3(b)所示)的条件。考虑到y1?y2?280mm(如图5.3(b)所示),即得

y?y2?210mm (b)

显然,y值与横截面尺寸有关,根据形心坐标公式(见附录A)及如图5.3(b)中所示尺寸,并利用式(b)可列出

60??280?60??(280?60)?????60?220?280????22???? y?(280?60)???60?220 ?210mm

由此求得 ??24mm (c) 确定?后进行强度校核。为此,由平行移轴公式(见附录A)计算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Iz为

24?2203 Iz??24?220?(210?110)2?

12220?60360???220?60??280?210?? 122??2 ?99.2?106(mm)4?99.2?10?6(m)4 梁中最大弯矩在梁中点处,即

Fl80?103?2Mmax???40?103(N?m)?40(kN?m)

44于是,由式(5-7a)、式(5-7b)即得梁的最大压应力,并据此校核强度:

Mmaxy140?103?70?10?3?t,max??

Iz99.2?10?6 ?28.2?106Pa?28.2MPa?[?t]

?c,maxMmaxy240?103?210?10?3??

Iz99.2?10?6 ?84.7?106Pa?84.7MPa?[?C]

可见,梁满足强度条件。

【例题5.3】 试利用附录C的型钢表为如图5.4所示的悬臂梁选择一工字形截面。已知F?40kN,l?6m,[?]?150MPa。

图5.4 例题5.3图

解:首先作悬臂梁的弯矩图,悬臂梁的最大弯矩发生在固定端处,其值为

Mmax?Fl?40?103?6?240(kN?m)

应用式(5-7b),计算梁所需的抗弯截面系数

Mmax240?103Wz≥??1.60?10?3(m3)?1600(cm3) 6[?]150?10由附录C型钢表中查得,45c号工字钢,其Wz??1570cm3与算得的Wz??1600cm3最为接近,相差不到5%,这在工程设计中是允许的,故选45c号工字钢。

【例题5.4】 一外伸铸铁梁受力如图5.5(a)所示。材料的许用拉应力为[?t]?40MPa,许用压应力为[?c]?100MPa,试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解:(1) 作梁的弯矩图。

由图5.5(c)可知,最大负弯矩在截面B上,其值为MB?20kN?m,最大正弯矩在截面E上,其值为ME?10kN?m。

图5.5 例题5.4图

(2) 确定中性轴的位置和计算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Iz。横截面形心C位于对称轴y上,C点到截面下边缘距离为

yC?Szy1CA1?y2CA2200?30?185?30?170?85??AA1?A2200?30?30?170

?139(mm)故中性轴距离底边139mm(如图5.5(b)所示)。

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可以利用附录A中平行移轴公式计算。

200?30330?17032Iz??200?30?46??30?170?5421212 ?40.3?10?6(m4)(3) 校核梁的强度。由于梁的截面对中性轴不对称,且正、负弯矩的数值较大,故截面

E与B都可能是危险截面,须分别算出这两个截面上的最大拉、压应力,然后校核强度。

截面B上的弯矩MB为负弯矩,故截面B上的最大拉、压应力分别发生在上、下边缘(如图5.5(d)所示),其大小为

?t,max,BMBy220?103?61?10?3???30.3(MPa)Iz40.3?10?6

?c,max,BMBy120?103?139?10?3???69(MPa)Iz40.3?10?6截面E上的弯矩ME为正弯矩,故截面E上的最大压、拉应力分别发生在上、下边缘(如图5.5(d)所示),其大小为

?t,max,EMEy110?103?139?10?3???34.5(MPa)Iz40.3?10?6

?c,max,EMEy210?103?61?10?3???15.1(MPa)Iz40.3?10?6比较以上计算结果,可知,该梁的最大拉应力?t,max发生在截面E下边缘各点,而最大压应力?c,max发生在截面B下边缘各点,作强度校核如下。

?t,max??t,max,E?34.5MPa?[?t]?40MPa ?c,max??c,max,B?69MPa?[?c]?90MPa所以,该梁的抗拉和抗压强度都是足够的。

【例题5.5】 如图5.12所示两端铰支的矩形截面木梁,受均布荷载作用,荷载集度q?10kN/m。已知木材的许用应力[?]?12MPa,顺纹许用应力[?]?1.5MPa,设

h3?。试b2选择木材的截面尺寸,并进行切应力的强度校核。

图5.12 例题5.5图

解:

(1) 作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木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5.12(b)和图5.12(c)所示。由图可知,最大弯矩和最大的剪力分别发生在跨中截面上和支座A,B处,其值分别为

Mmax?11.25kN?m,FS,max?15kN (2) 按正应力强度条件选择截面。由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得 Wz≥Mmax???11.25?103??0.00094(m3) 612?10又因h?3b,则有 2bh23b2 Wz? ?68故可求得

38Wz8?0.00094??0.135(mm) b?333 h?0.2m?200mm

(3) 校核梁的切应力强度。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中性层,由矩形截面梁最大切应力公 式

(5-9)得

3FS,max3?15?103??? max2A 2?0.135?0.2?0.56(MPa)?[?]?1.5(M Pa)故所选木梁尺寸满足切应力强度要求。

第六章 弯曲变形

【例题6.1】 如图6.4所示一弯曲刚度为EI的简支梁,在全梁上受集度为q的均布荷载作用。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和转角方程,并确定其最大挠度wmax和最大转角?max。

解:由对称关系可知梁的两支反力为

FA?FB?梁的弯矩方程为

M(x)?将式(a)中的M(x)代入式(6-1b)

ql 2ql1qx?qx2?(lx?x2) (a) 222qEIw????M(x)??(xl?x2)

2

图6.4 例题6.1图

再通过两次积分,可得

q?lx2x3????C (b) EIw????2?23?q?lx3x4????Cx?D (c) EIw???2?612?在简支梁中,边界条件是左、右两铰支座处的挠度均等于零,即 在x?0处,w?0 在x?l处,w?0 将边界条件代入式(c),可得

D?0 和

q?l4l4? EIw|x?l??????Cl?0

2?612?从而解出

ql3 C?

24于是,得梁的转角方程和挠曲线方程分别为

q ??w??(l3?6lx2?4x3) (d)

24EI和

qx3 w?(l?2lx2?x3) (e)

24EI由于梁上外力及边界条件对于梁跨中点是对称的,因此梁的挠曲线也应是对称的。由图6.4可见,两支座处的转角绝对值相等,且均为最大值。分别以x?0及x?l代入 式(d),可得最大转角值为

?max?ql3??A????

24EI???B

又因挠曲线为一光滑曲线,故在对称的挠曲线中,最大挠度必在梁跨中点x?l2处。所以其最大挠度值为

wmax?wl2x?ql2?3l2l3?5ql4 ??l?2l????24EI?48?384EI【例题6.2】 如图6.5所示一弯曲刚度为EI的简支梁,在D点处受一集中荷载F作用。

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和转角方程,并确定其最大挠度和最大转角。

解:梁的两个支反力为

baFA?F,FB?F? (a)

ll对于Ⅱ和Ⅱ两段梁,其弯矩方程分别为

bM1?FAx?Fx (0≤x≤a) (b?)

lbM2?Fx?F(x?a) (a≤x≤l) (b??)

l分别求得梁段Ⅰ和Ⅱ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及其积分,见表6.1。

表6.1 梁段Ⅰ和Ⅱ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梁段Ⅰ(0≤x≤a) 挠曲线微分方程: 梁段Ⅱ (a≤x≤l) 挠曲线微分方程: b????M2??Fx?F(x?a)EIw2l(c??) 积分一次: 积分一次: EIw???Fb?x?F(x?a)?C22l22(d??) 再积分一次: bx3F(x?a)3 EIw2??F???C2x?D2l66(e??) 22????M1??FEIw1b (c?) xl

???FEIw1(d?) bx2??C1l2

再积分一次: bx3EIw1??F??C1x?D1l6(e?)

图6.5 例题6.2图

在对梁段Ⅱ进行积分运算时,对含有(x?a)的弯矩项不要展开,而以(x?a)作为自变量进行积分,这样可使下面确定积分常数的工作得到简化。

利用D点处的连续条件:

??w2?,w1?w2 在x?a处,w1将式,(d?)、(d??)和(e?)、(e??)代入上边界条件可得 C1?C2,D1?D2

如前所述,积分常数C1和D1分别等于EI?0和EIw0,因此有 C1?C2?EI?0,D1?D2?EIw0

由于图中简支梁在坐标原点处是铰支座,因此,w0?0,故D1?D2?0。另一积分常数C1?C2?EI?0,则可利用右支座处的约束条件,即在x?l处,w2?0来确定。根据这一边界条件,由梁段Ⅱ的式(e??)可得

EIw2即可求得

x?lbl3F(l?a)3??F???C2l?0

l66Fb2(l?b2) 6l将积分常数代入(d?)、(d??)、(e?)、(e??)四式,即得两段梁的转角方程和挠曲线方程,见表6.2。

表6.2 梁段Ⅰ和梁段Ⅱ的转角方程和挠曲线方程 C1?C2?EI?0?梁段Ⅰ?0≤x≤a? 转角方程: Fb???1?w12lEI梁段Ⅱ(a≤x≤l) 转角方程: Fb?? ?2?w22lEI?1222??3(l?b)?x???(f?) 挠曲线方程: Fbx2w1?[l?b2?x2] (g?) 6lEI 将x?0和x?l分别代入(f?)和(f??)两式,即得左、右两支座处截面的转角分别为

12?l22 (x?a)?x?(l?b2)??b?3?(f??) 挠曲线方程: Fb?l?w2?(x?a)3?x3?(l2?b2)x? (g??) ?6lEI?b?Fb(l2?b2)Fab(l?b) ?A??1x?0??0? ?6lEI6lEIFab(l?a) ?B??2x?l=?

6lEI当a?b时,右支座处截面的转角绝对值为最大,其值为

Fab(l?a)?max??B??

6lEI??0,由现确定梁的最大挠度。简支梁的最大挠度应在w??0处。先研究梁段Ⅰ,令w1式(f?)解得

l2?b2a(a?2b)? x1? (h) 33当a?b时,由式(h)可见x1值将小于a。由此可知,最大挠度确在梁段Ⅰ中。将x1值代入式(g?),经简化后即得最大挠度为

wmax?wx1?x1?Fb93lEI(l2?b2)3 (i)

由式(h)可见,b值越小,则x1值越大。即荷载越靠近右支座,梁的最大挠度点离中点就越远,而且梁的最大挠度与梁跨中点挠度的差值也随之增加。在极端情况下,当b值甚小,以致b2与l2项相比可略去不计时,则从式(i)可得

Fbl2Fbl2?0.0642? wmax? (j)

EI93EI而梁跨中点C处截面的挠度为

Fbl2Fbl2 wC? ?0.0625?16EIEI在这一极端情况下,两者相差也不超过梁跨中点挠度的3%。由此可知,在简支梁中,不论它受什么荷载作用,只要挠曲线上无拐点,其最大挠度值都可用梁跨中点处的挠度值来代替,其精确度能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

l当集中荷载F作用在简支梁的中点处,即a?b?时,则

2 ?maxFl2 ??16EIFl3 wmax?wC?

48EI【例题6.3】 一弯曲刚度为EI的简支梁受荷载如图6.6(a)所示。试按叠加原理求跨中

点的挠度和支座处截面的转角?A和?B。

图6.6 例题6.3图

解:梁上的荷载可以分为两项简单荷载,如图6.6(b)和图6.6(c)所示。由附录D可以查出两者分别作用时梁的相应位移值,然后按叠加原理,即得所求的位移值。

中点最大挠度为

wmaxMel25ql4?? 384EIz16EIMlql3??e 24EIz6EIMlql3???e

24EIz3EI?A??Aq??AM?B??Bq??BM【例题6.4】 一弯曲刚度为EI的外伸梁受荷载如图6.7(a)所示,试按叠加原理求C截面的挠度wC。

图6.7 例题6.4图

解:在附录D中给出的是简支梁或悬臂梁的挠度和转角,为此,将这外伸梁沿截面截开,看成是一简支梁和悬臂梁(如图6.7(b)和图6.7(c)所示)。其中,MB?Fl/2,F作用在B支座不会使梁产生弯曲变形;由附录D可分别查出由力偶矩MB和集中荷载2F引起的?B(如图6.7(d)和图6.7(e)所示),得

Fl2 ?B1??8EIMl?B2?B

3EI由叠加原理得

?B??B1??B2Fl2MBl ???8EI3EI原外伸梁BC的C端挠度wC也可按叠加原理求得。由图6.7(a)、图6.7(b)和图 6.7(c)可见,由于截面B的转动,带动BC段作刚性转动,从而使C端产生挠度wC2,而由AB段本身弯曲变形引起的挠度,即为悬臂梁(如图6.7(b)所示)挠度wC1,因此,C端的总挠度为

wC?wC1?wC2Fl3l???B 24EI2将前面?B的结果代入上式,得

?Fl2MBl?lFl3Fl3 wC???????24EIz?8EI3EI?216EI【例题6.5】 一弯曲刚度为EI的悬臂梁受荷载如图6.8(a)所示,试按叠加原理求C截面的挠度和转角wC,?C。

解:求C截面的挠度和转角,可以将力F向C点简化,简化结果是作用在C处的一个

l力F和一个力矩MC(如图6.8(b)所示),MC?F?。C截面的挠度和转角可以按叠加法求

2得(如图6.8(c)、图6.8(d)所示),由附录D查得

Fl2 ?C1?8EIFl3 WC1?24EIFl2 ?C2?2EIFl3 WC2?8EI则C截面的挠度转角分别为

?C??C1??C25Fl2 ?8EIFl3 WC?WC1?WC2?6EI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x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