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3-12-14 04: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中日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种深刻的社会整体性交革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农业大国向新型工业化国家迈进;由相对封闭型社会向以加入WTO为标志的全面开放型社会转变.这种深刻的社会整体性变革不仅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给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西方文化大量流入,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出现了一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抵毁与否定、持“全盘西化”主张的人,尽管正如美国学者欧文·拉兹洛所指出的那样:“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摧毁,是令人不快的.这是减少差别的过程,而差别与整合相连正是一切成长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再如,在物质繁荣的光环下,人们普遍感受到精神的失落。人们越来越陶醉于由经济改革和物质丰富所带来的物质享受中,可物质上的成就并未能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同等提升,反而由原来的由于物质匮乏导致的信仰危机,转化为物质诱惑下的精神的丧失,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以上种种严重问题冲击着我们的社会,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道德教育作为塑造灵魂的科学,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德育工作,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呢?笔者认为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把我国与别国的道德教育工作进行比较研究,吸取其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德育创新之路。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和斗争才能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 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尽管中日两国历史背景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道德教育的阶级属性不同,但是,两国德育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对两国学校德育进行深入比较,既可以借鉴日本道德教育的成功做法,更好地发挥自身德育优势,又可以为我国学校德育的未来发展与创新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国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
王丽荣(2003年)在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中指出:中日是两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在道德教育的传统、历史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又有着共同之处。研究这些不同点和共同点,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她总结出中日在道德教育中的不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教育表现的显性化与隐性化的不同。
日本一直都有“心灵的教育”的用语,这不仅表明了日本重视道德教育,而且还表明日本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情感和内化的倾向。相比较,中国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的道德教育界注重“灌输”的理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注重学生的内心和情感的教育,但是道德教育的“内心化”还是不够的。
2、道德教育理论来源的多元化和单一性的不同。
日本是一个在世界上少有的较为单一民族国家,有着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文化传统,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日本又有着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和服与洋服、塌塌迷与席梦思同时并存。日语就很有特色,既有日本独自的平假名,也有西洋的外来语,还有大量的汉字,同样的单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表现。这种特色就决定了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来源的多样性。日本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德目主义”,即从各种学说中,根据本民族道德的需要,从东西方道德思想理论中,提取一个一个的德目,从而构成了日本特有的多元化的道德教育理论。中国的道德教育是有很鲜明的思想体系的,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是儒家伦理,其他国家、民族的伦理思想吸收的不多。新中国成立后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道德教育的思想体系,受到了两个挑战。一个是西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一个是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面对中国在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思想价值观的多样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何既坚持中国特色,又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中国的道德教育界正在探索 3、道德教育形式的实践性与说教性
日本道德教育一贯有重视实践的传统,在道德授课的理论中,指导过程和指导方法论占了中心的地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在具体的指导技术和价值的解释方面甚至比美国的道德教育还发达。相形之下,中国的道德教育不太重视实
践性,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缺乏创意,多于说教,授课的语言也比较枯燥乏味。政府虽然非常重视德育的实施,但在进学热的高压力下,学校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甚至有的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主义。更谈不上开展如日本那样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道德教育的特别活动。 4、道德教育途径的多样性与单一性
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地域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下进行的。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目前在中国,道德教育活动主要还是在学校进行的学校里道德教育课程,虽然有很严格的考试制度,但是学生、老师和家长在巨大的进学的压力下,这类课程都放在了附属的地位,为考试而死记硬背。至于家庭的道德教育活动,地域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几乎没有。 而中日道德教育的共同则表现为:
1、道德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化到科学化的变迁过程 2、都有着重集体(集团)主义的道德教育的传统 2、道德教育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4、都存在着经济的国际化与道德文明的民族化的问题
高巍(2007)在当代中日学校德育比较研究中指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深受儒教文化熏陶、同属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在学校德育方面有许多可比之
处。我国德育面临着创新和发展时代课题,与日本学校德育进行罚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优势,借鉴日本有益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为德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因此,他对当代中国学校德育(1949年以后)及日本学校德育(1945年以后)的情况作以比较研究,内容包括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的理论基础、目标、课程设置及内容、途径,评估体制等五方面的比较,具体如下:
一、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理论基础的比较 l、相同点。
(1)都强调德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2)都对从国外吸收过来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整合。 2、不同点。
(1)从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德育理论基础属于发展型的典型,中国古代德育理论基础是产生于本土的理论,对现代虽然也有影响,但现代主要是接受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而东方的日本,其德育理论基础除本士思想以外,还有吸收外来思想的理论,是一种内外融合的理论,属于混合发展型。
(2)从表现形式看,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基础;而日本则以“神国主义”和“国民教育论”以及对外来文化加以以改造、吸收所形成的理论为基础。
(3)从性质的差别上看,中国的德育的理论基础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而日本的德育理论基础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
二、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 1、当代中日道德教育目标的共相
(1)社会本位的目标价值观占据主导。
他认为在中目两国道德教育的目标上虽然都存在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个方面的价值观,但更多是以社会本位为主导的教育价值观。
(2)当代中日道德教育确立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者兼顾的目标。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日本战后的民主主义改革,两国在德育的目标价值观上有了质的飞跃,个人本位的道德教育目标逐渐突显。中
2、当代中日道德教育目标视野的殊提
(1)君子型与大众性目标。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培养君子型的人才,其实质就是一种精英主义教育。相比较而言,日本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提高能力型的,也即大众性、非功利性的道德教育目标.笔者认同日本学者依田熹家的看法,他指出:与中国的“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目标相反,日本的教育形态是“普及提高能力型”的。
(2)宽泛性与狭义性的目标理解。从中国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来看也显得非常宽泛,其主要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长期以来,在这些教育
中,中国更加重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日本道德教育目标,战前也曾有重视培养皇国臣民,培养武士道精神的政治目的。但从明治维新以及战后的道德教育发总体来看,道德教育的目标还主要是指向单纯的、狭义的道德教育,也即“培养适合于2l世纪的社会生活的道德意识”。 (3)德育目标的笼统性与层次性.
道德教育应该具有目标上的层次,即使是同一目标,在不同级次学校班级的德育过程中,也应该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的标准。但是目前在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中,还是明显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甚至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日本道德教育的且标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制定的,在每个不同时期都强调有不同的侧面和要求。
三、中日两国德育课程设置及内容比较
l、两国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及内容的相似之处。
(1)都涉及社会政治制度、现行的方针、政策教育内容。社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不同。
(2)都有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律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贯彻、落实其方针、政策的保障。中日两国在学校德育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小就有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3)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的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指导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两国通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一个总的方向.树立人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寻求人生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乐趣,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2、中日两国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和内容的相左之处
(1)爱国主义的内涵不同。我国的爱国主义主要强调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国家归属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而日本的爱国主义除了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之外,还包括虔敬天皇、忠诚于国家的教育。这些带有一些民族沙文主义色彩和军事色彩。
(2)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而日本强调集团主义教育.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的出发点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日本德育课程,内容设计注重次序性、层次性,由浅入深,由身边的小事到世阃的大事、由具体行为到抽象理论,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实施。大、中、小学之间道德教育的衔接自然、紧密。我国的这些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四、当代中日学校德育途径比较 l、中日学校德育途径的共同点
(1)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且计划性强,并专设德育课。中日两国都在道德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采用大一统的方式,显示出了强烈的国家干预性。
(2)两国的学校德育都比较注重道德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的相结合。
显性的德育表现在:两国都开设了专门的道德教育课。隐性德育表现在:中国在历史、地理、劳动、社会发展史、时事政策等教学活动中也都有道德教育的渗透,日本学校的各学科教学同样也担任着道德教育的任务,以感化学生的德性、培养学生的志气.
2、中日两国道德教育途径的不同点
(1)中国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日本重“德性养成,实践训育”。在知、情、意、行方面,中国比较重知、意,日本则重情、行.中国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日本注重道德能力的实践,以养成道德性,这表现在道德实践指导教材多、学校开设“特别活动”和提倡体验学习三个方面.
(2)中国德育多采用“外化”,日本德育多用“内化”方式。
中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常用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日本道德教育的内面化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两个方面。 五、中日两国学校德育评价的比较 l、两国学校德育评估的相似之处
(1)尽管两国德育衡量的标准和评估的方法,在表现形式上各异,但其实质相同,都是国家对公民总的要求的具体化。
(2)两国学校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知”和。行”的道德状况两方面进行评估。这也就是说既注重对学生德育知识进行评估,又注重学生道德行为表现方面的评估。
2、两国学校德育评估的不同之处
(1)日本学校德育评估除了对学生的评估外,还比较重视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估。
在我国,学校德育的评估,从评估的标准到评估的方法。主要都是针对对学生的考核展开的。而在日本,学校德育的评估除了着重对学生进行评估外,还非常注重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估。
(2)日本学校德育评估的标准更具体,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较高。我国的学校德育评估的标准不够具体,一般学校就是以德育的总目标为标准。
白浩强(2013)在论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中阐述了: 中国和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受儒家思想之深刻影响,同经“西学东渐”之文化冲突,同历“现代化”之过程,皆有现代德育之危机。 另一方面,中国同日本的道德教育又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从历史发展来看,两国道德教育受儒家道德思想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不同,两国摄取外来文化的形态不同;从现状来看,两国道德教育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刘璐嘉(2006)在浅析中日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差异性中提到;中国与日本是邻邦,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国家,两国小学道德
教育内容有诸多的共性。但由于国家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文化水平、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上的差异,又使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存在明显区别。
1、德育内容的微观性与宏观性
日本小学德育内容主体是更微观和注重细节的,不仅仅是有日常生活中具体的道德规范,更细化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层面。我国小学德育主体是一种较为宏观的、大方向的政治教育。
2、德育内容层次清晰性与模糊性
从教育角度讲,合格且有效的教育是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日本小学德育大纲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日本小学德育内容注重层次性。它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出发来制定的。中国小学德育大纲在此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层次模糊。我国德育内容并没有循序渐进,没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身心发展而分出有效的德育层次。在这种层次模糊的前提下,教育的有效性就大大的降低了。 3、德育内容出发点整体性与单一性
日本小学德育内容制定的出发点是科学的。日本的德育内容的制定是建立在社会和学生个体二者基础之上,其德育更注重学生个人品质的形成。中国小学德育内容按照社会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而制定。更看重的是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重视不够。从以上的宏观性以及层次模糊性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从整个出发点显得略微单一。
李志强(2006)中日德育途径方法的异同比较中阐述了中日道德教育途径的异同:
一、中日道德教育途径方法的共同点
1、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且计划性强。中日两国都在道德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采用大一统的方式, 显示出了强烈的国家干预性。
2、注重道德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的相结合在中日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中, 都有直接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3、注重道德教育的整合化与社会化
所谓整合化, 是指两国学校德育的形式都已经逐渐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趋向两者的综合, 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 讲授基本美德和道德准则, 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中日两国道德教育途径方法的不同点
1、中国重“ 知识传递, 理论教化” , 日本重“ 德性养成,实践训育”; 2、中国德育“ 外在化” , 日本德育“内面化”; 3、中国道德教育途径的相对单一和日本的“三位一体”。
赵庆光(2011)中日不同的德育目的的思考德育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德育目的是活动的内在动因,它调动主体的全部热情和力量,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奋斗。中日德育有不同的德育目的类型,这种不同的德育目标导向使中日德育产生不同的德育方式。中国德育强调目标,日本德育强调隐性因素对德育的影响,注重德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我们应从日本德育的长处中学习,以克服我们的德育的功利化倾向。
上述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中日道德教育之间的异同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中日道德教育之间的比较,还可以寻找其他的方面去探究,寻找不同的角度。这样也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22.
[2] 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9. [3]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3.
[4][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M].卞立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1.
[5] 白浩强.论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基础教育发展,2013,(05):45-48. [6] 李志强.中日德育途径方法的异同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6,(01):80. [7]陈文斌,刘学.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信息, 2006, (11): 16.
[8]李萍.日本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浅议[J].道德与文明, 2003,(01): 60-61.
[9]宫珂.当代中西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6): 18-26.
正在阅读:
文献综述12-14
中国PVC电缆料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目录) - 图文04-08
石油工程公司2014年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实施方案030512-26
开学的第一天作文400字06-23
有妈妈真好作文450字06-29
广电OSS规范-资源管理系统_资源分类属性规范分册04-2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综述
- 文献
- 计算机基础
- 全南中学高二生物奥赛讲座(一) - 图文
- 2014年巴西世界杯完整版赛程表 - 图文
- 江苏省历年日平均气温变化图
- 酸化剂资料3
- 房建工程自查报告范文3篇
- 2018四年级希望杯考前100题word版
- 2019届高考全国卷人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二)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基因的本质 Word版含解析
- 一年级方向与位置练习题
- 电气安全管理规程 机械工业部(86)机生字76号
- 行测数字推理-错题、难题集
- 2012年球类运动会秩序册
- 福建省武平县城郊初级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 烧结配料
- 北京交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真题解析(1)
- 中学教育收费自查自纠报告
- 城市执法大队开展系列活动情况汇报
- 机械设计作业题
- 电工学模拟试题1及答案
- 运用交互一体机实现幼儿区域游戏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