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样菜

更新时间:2024-02-18 17:0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民俗风情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 , 是客家人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二十五日“入年架” : 锣鼓鞭炮从此日起天天不断, 一直响到年宵过后; 家家户户大搞卫生, 屋里屋外全部打扫得干干净净, 俗称“扫屋” ; 购置新衣新帽新鞋, 腌制腊鱼腊肉腊肠, 制作年糕煎堆甜角, 俗称“办年货”。除夕日: 上午贴门神对联, 敬天地祖宗和过往神灵, 家家响鞭炮; 午餐后洗澡穿新衣, 俗传“年三十日不洗澡来年会变牛” ; 晚餐一般提早, 一家汇聚一堂, 餐桌上猪肉、鱼肉、鸡肉“三牲” 齐备,并有大盆大盆“炒鸡姜酒” , 隆重而丰盛, 俗谓“团年饭” ; 临近入夜, 家家户户灯烛辉煌, 一直亮到子夜过后, 谓之“接财神” ; 夜幕降临, 每室起码要有一盏灯亮到通宵, 谓之“点年光” ; 长辈们给小儿女发“压岁钱” , 多少不等, 取“人人有钱” 的吉利; 未过子时,大家都不入睡, 谓之“守岁” ; 至子时, 家家户户鞭炮烟花一齐鸣放,震耳欲聋, 灿烂辉煌,整个天地为之沸腾, 谓之“接新年” , 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大年初一: 大家早起拜年, 晚辈祝长辈健康长寿, 同辈之间互相恭贺新禧, 说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等吉利话, 不争吵, 不骂人, 不讲粗话, 取一年吉利; 舞龙队、舞狮队大清早就出动, 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拜年, 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迎接, 并馈赠红包。

年初二和年初四: 亲戚朋友互相拜访, 妇女们“转妹家” (回娘家) 和新女婿上门, 大路小路上人们来来往往, 大家喜气洋洋。

年初三: “送穷日” , 客家人初一初二不动扫帚, 初三大清早即起来拿起扫帚扫除垃圾, 谓之“送穷神” , 取一年吉利发财。

年初五: “出年架” , 从这天起, 春节算基本度过, 大家可以出门的出门, 开市的开市, 各奔前程了。

此外, 年初七客家人还要吃七样菜, 一般是葱、芹、蒜、芫荽、韭、豆腐、鱼, 希望吃了后聪明、勤快、会划算、有缘分、幸福长久、年年富足有余。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丸, 取团圆和睦之意; 春节前生了男孩的家庭要备“三牲” 到祠堂祭祖, 希望祖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然

后在祠堂前挂上写“丁” 字的大红灯笼, 以示添了新丁, 中午或晚上宴请宗族亲朋, 请大家以后对孩子多加照顾, 这一俗谓之“上灯” (取灯与丁谐音) ; 晚上, 有些村庄或人家举办放焰火、烧烟架、舞狮头、舞龙灯等活动, 男女老少围着观看, 非常热闹。

天穿节:正月二十日为天穿节。传说女娲于此日开始补天。妇女们此日不下田劳作, 在家中煎用糯米做的又香又韧的年糕或蒸煎堆, 煎好后在年糕或煎堆上插上针线, 说是帮女娲补天。苏轼诗: “一枚煎饼补天穿。”

观音诞:佛教传说阴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生的日子, 信仰佛教的人在这一天食斋, 并在祠堂或家里点上香烛和摆上糖果、糕饼、水果、面条等斋盘敬奉观音, 欢度观音诞。

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为清明节。客家人于清明节前后三天的上午为上坟扫墓时间。到墓冢后, 清除墓场杂草, 在坟堂摆上“三牲” 等供品, 把用雄鸡血涂抹过的草纸挂在坟头上, 在坟场周围按一定的距离摆放草纸(俗谓扫墓为“挂纸” , 即指此而言) , 在墓侧后土神位上依照“男左女右” 的规矩供一份三牲。安排妥当后, 按辈分排好拜祭, 先拜祖宗再拜后土, 俗谓“先正穴再后土” 。拜祭后, 焚烧纸宝, 燃放鞭炮, 然后辞坟。清明日, 不少人家门上插艾草、茅草或桃枝, 谓以之驱邪。还要吃用苎叶、艾叶、鸡屎藤、狗贴耳等, 用开水浸泡后捣碎, 拌上糯米粉或面粉, 再加上红糖蒸熟而成的香韧可口的“清明粄” 。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不少人家在大门上贴钟馗像, 或把桃枝、艾枝、菖蒲、葛藤挂在门上, 谓之挂青, 传说可驱鬼辟邪; 祭祖、敬天神和龙神; 喝雄黄酒; 用苏叶、秣草或用“挂青” 的草、树枝煮水洗澡, 传说可消灾祛病; 裹粽子, 祭屈原;近梅江的村庄还举办龙舟比赛, 其时, 江面挂红旗, 扎彩楼, 沿江两岸围观者人山人海, 十分热闹; 客家妇女正午时多采艾。艾, 多年生草本植物, 作药用, 可治妇女经血不调、痛经、胎漏下血等症, 端午日正午采艾。不惟入药, 还寓祛除不祥之意。此外, 初六日, 妇女多“转妹家” , 亲戚朋友之间也多互相拜访。

天贶节:阴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俗谓“伯公(土地神) 生日” 。这时早稻已登场, 人们用新米蒸糕粄敬山神、土地、社官、公王等土地神明, 祈祷

丰收。

乞巧节:阴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姑娘姐妹们清早起来洒扫庭院或禾坪,傍晚在那里摆上八仙桌, 桌上列七色花卉和瓜果糕饼, 晚上围坐一起一边唱歌一边引线穿针, 礼拜牵牛星和织女星, 希望赐给她们聪明智慧和美满良缘。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又称盂兰盆节。相传原为佛教节日,“盂兰盆” 是梵文音译, 意思是“救倒悬” 。《盂兰盆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不忍母亲在地狱受倒悬之苦, 求佛相救, 释迦牟尼要目莲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之食, 斋供十方诸佛, 借佛恩光使母亲解脱。佛教徒于是借此兴起了这个节日。客家地区超度亡灵的“打莲池” , 相传即是由目莲救母演化而来。解放后, 此一佛教节日演化为过“七月半” , 家家准备了丰盛的酒菜, 亲友之间互相走动, 痛痛快快地聚会吃喝一番。

灶君节:阴历八月初二是灶君生日、阴历十二月二十日是灶君上天日, 客家人传说灶君掌管一家人的饮食和生死祸福, 每年腊月二十日他都会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各人平日的善恶功过, 玉帝则据其所奏降下祸福。故大家对灶神爷不敢懈怠, 在他的生日和上天日, 在灶头上摆上美酒和“三牲” , 恭恭敬敬地为他祝寿或壮行, 希望灶神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几句好话。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日家家户户煎芋丸、做月饼庆团圆; 晚上在庭院、阳台、门坪摆茶桌, 放上花生、糖果、糕饼、柚、桔、柑、橙“接月华” ,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赏月。

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秋高气爽, 适于登高和放风筝, 风景名胜地方人流熙熙攘攘; 天空中五花八门的风筝争奇斗胜。

冬至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为冬至节。客家人冬至前后喜欢吃羊肉煮酒, 俗谓“冬至羊夏至狗” , 认为此时吃羊肉对身体很有补益。酿冬至酒, 认为冬至水味醇厚, 酿酒可以藏久, 所酿之酒往往藏之数年, 贵客来时方取出款待

篇二: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引题:黄河之水,一泻千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从唐宋逐渐形成的客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条支流。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客家人的世界,了解并且感受客家文化。 提问:什么是客家?

答1客家人在历史上几乎一直处在漫无止境的迁移中,一直被视为做客他乡的族群,在辗转客居的过程中,土著居民用“客人”,“客“,客仔”来称呼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惯和接受了“客人、”的名称,自称为“客人”或者“客家”。 答2”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它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自北方南迁移的大量汉人,第二,南迁汉人在迁入某一地区,以其人数,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居民,又吸收原住居民的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形成具有自己发言,习俗,精神,自觉意识,和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社会群体一种新文化载体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之源

客家人的“源“是在河洛。也就是黄河,洛河流域这一广阔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带。

客家人迁移之因

1犁地面积与人数的逆向发展。早在东汉时,河洛地区,就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十亩共桑之迫”“人稠地土狭,不足相供。”

2自然灾害,外族压迫,战乱使得数以百计的人背井离乡,去寻找较为安宁的环境。

3官职迁调

4,游学经商

5争斗,

客家迁移不是一次性迁移到闽,赣,湘三省交界地区,而是逐渐迁移,并且不断加入新的百姓。

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

1女劳男逸。自宋灭亡以后,元朝为了根绝后患,企图搜素追随宋室迁移,进行抗元斗争的客家人,被搜捕到的都有诛九族的危险,受男尊女卑的思想,男的都不敢外出,所有的耕作,搬运,劳动,不得不由妇女来替代,男的在家中负起读书,手艺,营商,抚育,烹饪的责任。先代如此,后代也就相沿成习,所以客家妇女没有不从事耕作和劳动的。 2平等意识。在农忙时候,家里人手不够,不是去雇请工人,而是去找左邻右舍来帮工,也就是你来替我做工,不是我用钱买来的,而是你发挥友爱精神来给我帮忙。这种平等精神是孕育于长期的移民生活,在客家人逃难迁移的时候,一路上经历不少的艰难困苦,毒蛇猛兽,土匪强盗,碰到危险的时候只有你帮我,我帮你才能共度难关,请是请不来的,也没有人愿意受请。还有,客家人到了一个地方,土人一定会成群结对的用武力赶跑他们,每当土人出动欺辱他们时,全

村的左邻右舍都不请自来帮忙打仗,因为今天你帮我打土人,说不定明天你也靠我帮你打土人,这是玩命的事情,不是请得来的,只能说帮,还有客家人居住的都是别人不要的贫瘠丘陵和山地,大家都有地,但是都不多,没有佃农,所以只有靠帮。

3浓厚的乡土情谊文化

乡土情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虽然客家人饱经迁移之苦,但是客家人的乡土情谊却没有消失,

首先表现的是血亲情谊,客家人以家族庞大为荣,以手足少为耻辱,一荣具荣,一耻俱耻。这也是客家人迁移的一个原因,家族如果有人发达了,那必定要带动家族的其他人一起发达。其次乡党的团结友爱之情,乡村如果有人收欺辱了,全村人变会团结起来与其抗衡,这也是很多村庄排斥外姓的根源,

再次族谱家乘和地方志,个姓氏大都有编族谱或家谱,无论迁移到国内各省,或播迁到海外,历代子孙都要继续编写。 最后是方言,客家人屡经迁移,分布地区广大,又很分散,客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客家人内部凝聚力强,主义保持自己的方言,新媳妇进门不会说客家话的要学习客家话,小伙子外出工作,回家探亲更得说客家话,女儿远嫁,或娘家也必须说客家话。否

则会被斥为“忘了祖宗,忘了本

4圆的文化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饱经离乱播迁之苦,是客家人更具有圆的文化心态。崇拜天,敬重神灵的精神气氛,思想环境,铸就了圆的文化心态。祭祀的天坛呈圆形建筑地坛呈方形建筑,象征着天圆地方,市间流通的钱币也是外圆内方写字用的砚台,也是外方内圆,筷子也是圆的。等等,这些都是圆的观念在支配。

和合是谷神话里的象征团结友爱的神名,年画里的“和合二仙”蓬首,笑面,其一手持荷花,另一手捧圆盒,取和谐,合好之意。人们用于婚礼时张贴或作为中堂悬挂,以图吉利。 围楼,作为客家人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客家人圆的文化形态

大家都知道中秋拜月是期求团圆,但是在客家人眼中除夕年夜饭才是真正实现团圆,在除夕夜,在外谋生的男人,远在国外的亲人,一般都会赶回来斥年夜饭,一碗碗肉丸,鱼丸,腐卷都意味着团圆,而除夕夜,意味的是一年到头的最后一个夜晚,是年之末尾,所以称为除夕,而天明即大年初一为’一元复始’是新的一年的开头,头尾相接,如同一个圆圈,除夕夜作为圆周的焊接点,在客家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1客家衣食

客家饮食的主要特点:粗糙,节俭

原因:遭受战乱,灾祸,饥荒而背井离乡,长途转迁,到了谋生地方,因为要从事开垦,建家园,所以生活不得不节俭,刻苦。、

客家的主食是稻米和番薯,一日三餐中。中上人家两顿吃干饭,晚餐吃粥,或者早晚两顿斥粥,中午吃饭,一般贫苦人家,除了农忙时可得一粥二饭的享受外,其余时间三餐都吃粥,一般人家都是吃熟米饭或熟米粥,因为熟米无论做成粥或者饭数量都比生米多,许多清苦人家会在饭里加入番薯芋头,萝卜等,节约粮食。

粉条类食物是客家人一大特色,米粉,冬粉,薯粉,河粉,西粉,冬粉牛丸是客家人的一道名菜。

咸菜更是客家饮食不可缺少的一角。萝卜干,菜干,芥菜干,酸菜,豆腐乳都是客家的主要咸菜。

客家特殊饮食风俗

七色菜

客家人每逢正月初七要煮食“七色菜”。何谓“七色菜”?七样菜者,即葱子、芹菜、蒜子、韭菜、芫姜、豆腐、鱼肉等合共一锅煮熟,全家老幼大小齐齐吃。此种岁时食俗,今人看来类似“打火锅”,纯属是一种饮食习惯。其实不然,究其内蕴,它有着深邃的食俗文化内涵。 :葱子之“葱”,是以客家话“聪明”之“聪”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聪明”;芹菜之“芹”,是以客家话“勤劳”

篇三:陆丰的名俗文化

陆丰是我的故乡,在长辈们的讲述下,了解了我的故乡——陆丰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及民间美食。

英歌舞是一个著名的潮汕民间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英歌舞以108名演员构成舞蹈队列,根据梁山泊107名好汉为营救被朝廷军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打进大名府的故事而创作表演。表演时气势恢宏,既强烈又豪放,既潇洒又壮观,是汕头文化不可缺少的。

在传统节日中,陆丰甲子镇都有特定的饮食,可谓无食不成节。

陆丰民俗中正月初一吃斋菜,白萝卜搓丝拌薯粉加上炒熟捣碎的花生,团成丸子,蒸熟。家常材料制成美味佳肴,而且寓意美好——团团圆圆、生生不息。至于粉丝和豆腐干,分别寄寓长命和升官的美好祈愿,祈求一年平安美好。

正月初七是人日,要吃“七样菜”。七样时令菜蔬一般是厚合菜、蒜仔、芥蓝、卷心菜、真珠菜、香菜、大菜芯,其中厚合菜必不可少,妇女吃七样菜,说是“食了厚合菜,做人合人意,得到众人爱”;因厚合另名“百合”,又有“百合百合,百事好合”的意思,体现了中国的“和合”文化观念。

另外,正月十五吃甘蔗,三月初三吃青草饭,四月初八吃擂茶饭……

陆丰的民间习俗是多么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w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