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汇总版-0608终板

更新时间:2023-11-01 03: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川产道地及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地

加工技术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四川佳能达攀西药业有限公司 项目联系人: 廖琦 手机: 18086854577 电 子 信 箱: 58 3294558@qq.com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广安市凯瑞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四川上善银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四川省科皇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四川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四川印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四川宝同中药材生产有限公司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渠县新市贡和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四川蜀科药业有限公司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巴中市巴州区渔溪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四川原子能研究院

编写日期: 二O一六 年 六 月 一 日

一、项目总体执行概况

项目主要针对川产道地药材川附子、川明参、川柴胡、桔梗以及川产特色药材银杏、茯苓、白芍、白及、丹参等进行规范化种植和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以完善川产道地及特色药材产业链,带动中药材行业质量和产量的同步快速发展。

项目着力于解决川产道地药材附子无公害产地加工标准,依托全国最大附子GAP种植基地,建立附子炮制加工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即附子生产“三规七标”。同时,对银杏、桔梗、茯苓、柴胡、川牛膝、白芍、白及、川明参等进行全面GAP规范种植研究,筛选专用型叶用银杏优良新品种株系1-2个,依托自建叶用银杏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建立银杏核心示范种植区1500亩,建立桔梗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4300亩(含300亩桔梗快繁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川明参标准园和核心基地4000亩,示范带动50000亩;建立川牛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建设川柴胡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200亩,示范带种植5000亩,建立白芍、白及各150亩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在产地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制定桔梗产地加工技术规程1套,同时采用“羧甲基化”生产茯苓聚糖,对茯苓附产品采取加工转化为水溶性茯苓多糖,建立茯苓的中药指纹图谱鉴别药材真伪。

截止目前,项目依托全国最大附子GAP种植基地,完成了附子产地加工过程中7项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同时,对银杏、桔梗、茯苓、柴胡、川牛膝、白芍、白及、川明参等进行全面GAP规范种植

研究,依托自建叶用银杏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建立银杏核心示范种植区608.15亩,建立桔梗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735.3亩,桔梗快繁种苗繁育基地159.7亩;建设川明参标准园和核心基地1330余亩,示范带动50000亩;建设川柴胡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200亩,示范带种植2600亩;建立白芍、白及各5亩实验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并推广至白芍、白及各150亩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立茯苓的中药指纹图谱鉴别药材真伪。编写川牛膝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7项(SOP),采收、加工标准操作规程2项(SOP);已完成建立效益型的川牛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50亩,建立了500平方米川牛膝育苗种植实验区。

二、项目各进度指标完成情况

2.1、项目研究执行情况

2.2.1、课题1:川产道地药材附子的无公害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佳能达攀西药业有限公司

项目已完成对公司所属种植基地的布拖附子良种繁育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种植密度和种根大小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还对不同肥料用量和比例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完成不同作物套作附子生产的影响的初步研究;在布拖附子无公害产地加工方面,通过对加工过程的考察,项目已完成了附子产地加工过程中7项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

2.2.2、课题2:桃树下高效优质复合种植丹参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通过对在龙泉驿长松村桃树下套作的丹参安全性、产量、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配套的丹参良种繁育技术,制定良种繁育标准操作规范(SOP),建立丹参的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30亩以上,实现了丹参的种苗优质化,保证源头质量。通过引进丹参优良品种,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分户种植的管理模式,实施丹参从育种、栽培、采收的质量控制,制定了桃树下套种丹参的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范1套。采用“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建立丹

参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截止2016年5月累计培训务农人员500余人次,印发《中药材种植技术》6000余份,印发科普资料10000余份。

2.2.3、课题3:桔梗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广安市凯瑞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项目已完成中药材桔梗标准化、规范化种子种苗基地建设159.7亩,在岳池县乔家镇南山村、酉溪镇寇家坝村、白庙镇拱桥村、粽粑乡粽粑村完成桔梗GAP基地建设735.3亩。

同时,修建了桔梗GAP基地技术指导站286平方米,设臵了桔梗植物标本室、产品留样室,建立了基地土壤、肥料、大气环境、灌溉水、气象观测点及重金属及农残检验室,并配臵了相关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此外,收集到四川、重庆、贵州等周边省市桔梗资源17个,建立资源圃面积0.8亩,良种提纯复壮选育试验田2.5亩,种源繁育基地13.2亩,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27亩。取得了桔梗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的国家(技术)标准。

2.2.4、课题4:叶用银杏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四川上善银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已完成核心种植基地约700亩,其中优良种苗繁育基地约180亩,此外与其它农业合作社等合作完成示范推广叶用银杏种植基

地约2000亩。目前,收集优良种质资源8份,建立种质资源圃2亩。初步建立GAP文件管理体系,拟定文件402个。正在筹备申请银杏叶前处理加工或质量控制相关发明专利和论文。

已完成肥料(8个小区)、地膜覆盖栽培对比(2个小区)、播种期(4个对比)、种植密度(9个小区)、移栽苗龄(2个对比)、截干修枝(6个对比)、催芽播种(9个小区)、采收期(8个对比)、扦插(2个对比)等关键技术环节对银杏叶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工作,为种植技术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的补充完善工作,为进一步优化银杏叶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2.2.5、课题5:中药材茯苓无公害栽培及加工技术集成——四川省科皇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在已有茯苓菌株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研究菌种衰老退化等问题,选育出产量高的茯苓优质菌种,并植入种植基地,建立茯苓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同时,已通过HPLC方法,建立茯苓的中药指纹图谱鉴别药材真伪。

2.2.6、课题6:人工养麝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已完成248个麝圈舍的基地建设,120平方米基地实验室的主体建筑工程和50米长的场内道路建设;400平方米饲料晒场、多功能用房180平方米;疾病研究按要求完成了影响麝生产的病原微生

物种类和感染的寄生虫种类调查;引种麝36头。

目前,已完成论文投稿3篇(均已接收待发表),申报专利1项(已受理)。

2.2.7、课题7:川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四川印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6月该项目实施以来,现已完成收集全国主要道地产区的栽培及野生柴胡资源类型,采集了柴胡近缘种野生植物资源及人工驯化繁育柴胡近缘种属植物资源,并进行了集中种植保存,完善了柴胡及其近缘种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柴胡种质资源圃。

筛选出的柴胡优良品系有效成分含量高、无机元素含量符合药典规定、长势好、产量高,为川柴胡规范化种植及示范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将进一步研究纯化无性繁殖定向培育形成稳定新品系。

申报了川柴胡实用新型专利1项。 进一步研究纯化无性繁殖定向培育即将形成稳定品种1个。总结了1套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高产栽培技术。完成道地通江柴胡新品种的规范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应用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优良柴胡新品种(系),完善川柴胡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

在柴胡新品种选育及野生资源驯化繁育的基础上,开展了规范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系统开展了栽种技术(播种与栽种、直播与移栽)、栽培技术(用种量、密度、施肥、套种、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规范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实现亩增产10% 以上,为实

现柴胡规范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产学研模式,在规范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培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柴胡新品种和优质柴胡种质资源实行规范化生产管理,按GAP建立规范种植示范基地2200亩,年繁育新品种(品系)30万公斤(鲜重),培训农户600余人次,辐射带动周边1000户农户推广科学种植柴胡2600亩,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经过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应证了发展中药材产业,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2.8、课题8:川牛膝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四川宝同中药材生产有限公司

对川牛膝现有资源进行品种质量稳定性评价研究,已经完成这段时期的样品采集任务,在低海拔地区进行对照样品的栽培。利用分子生物学进行品种质量稳定性评价研究完成川牛膝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贮藏标准操作规程(SOP)的优化初稿,并送生产单位检验。对依托公司的川牛膝基地的种源圃、良种苗圃及核心优质种源示范基地提出了全面的规划,制定了生产基地环境检测记录、栽培生产记录、生产成本核算等表格,已交公司审查和执行。制定了川牛膝种子质量标准(草案),已由依托公司开展种子质量检测工作。主要进行了样品采集,已经进行对比研究和选育。进一步完善了川牛膝规范化种植技术,编写川牛膝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7项(SOP),主要包括种植技术总规、播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灌溉和排水技

术、中耕除草技术、追肥施用技术;编写了川牛膝采收、加工标准操作规程2项(SOP),主要包括采收技术、加工技术。申请了川牛膝相关种植技术专利,主要有川牛膝种植技术方法、川牛膝选种技术、川牛膝的育种技术,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受理申请。

项目已完成如下实验研究及科研文本:川牛膝种子质量的鉴定;利用MSAP技术鉴定不同川牛膝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形态特征等筛选优良种质资源;不同遗传背景川牛膝DNA甲基化表观遗传学研究;不同产地、不同海拔川牛膝DNA甲基化表观遗传学研究;白锈病侵染下川牛膝表观遗传变化;川牛膝抗病种质的筛选;川牛膝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论文的撰写及结果的汇总。

2.2.9、课题9:白芍、白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渠县新市贡和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

项目已完成白芍、白芨前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开展了品种优化和繁育技术相关研究,对栽种过程中的参数进行了收集分析,初步制定了白芍、白芨的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依托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研究,合作社在渠县新建立了白芍、白及规范化种植试验基地各5亩,正在进行示范化基地的推广。同时,在渠县新市乡租用土地300亩,根据白芍、白及的生长需求,进行坡地改梯田等整地操作,并利用人畜粪水等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规划出300亩的白芍、白及种源基地及试验基地。完成栽培白芍、白及质量检测完成白及与黄精套种试验基地5亩、完成白芍与丹参套种试验基地5亩、完成白芍、白及

300平方米业务研究用房、完成白芍、白及晾晒药材建设晒场5000平方米、完成白芍、白及795米基地交通公路硬化建设、开展白芍、白及种植及套种技术培训3次、完成白芍、白及专利4项、检测报告2份、质量报告2份。已经完成中国发明专利4项的申请,进入实审。 2.2.10、课题10:川明参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四川蜀科药业有限公司

项目已完成多点位布局实施了川明参的育种育苗、商品栽培示范等研究工作,总的栽培面积达200余亩(其中育苗120亩,示范种植80多亩);专题调研了野生和栽培川明参的产地生态及不同种质资源类型,采集了产地川明参土壤、药材、植株等专题样品并进行了样品整理与处理工作;初步确立了川明参大叶和细叶两大类群6-8种生态型种质资源;参照《中国药典》相关药材标准、2010年版《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川明参标准及文献资料方法,对采集川明参资源、种植及加工专题样品的主要品质指标检测方法展开了系统的预实验研究。 2.2.11、课题11:川明参GAP建设中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巴中市巴州区渔溪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项目采用农业防治与生物农药、土壤消毒、性诱剂诱杀、色板诱杀等病虫害防害技术,在病害发病初期进行检测和及时防治。对川明参采用优质壮苗培育新技

术,合理密植、播种时破根

尖播种、复盖地膜、土壤施肥和叶面施肥相结合。采用安全环保型肥

料选择与高效平衡施肥技术 ,保障川明参叶高产优质关键要有良好的枝叶生长。以上技术保障了GAP基地的顺利实施。

2.2、项目技术提升情况

2.2.1、课题1:川产道地药材附子的无公害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佳能达攀西药业有限公司

在布拖附子栽种过程中,项目已完成对公司所属种植基地的布拖附子良种繁育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不同地块样品;同时,为了对种植密度和种根大小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已于2014年底规划实验地块,通过不同栽种密度、不同种根大小以及不同肥料用量和比例区别栽种,对影响布拖附子产量和质量的栽种条件进行考察。此外,通过前期附子轮作的研究基础,于附子实验区套种马铃薯、苦荞两种作物,目前本实验正在进行中。

在布拖附子产地无公害加工方面,公司对无公害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结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附子炮制用胆巴、川乌、泥附子、白附片、黑顺片、盐附子、刨附片建立了质量控制标准。

2.2.2、课题2:桃树下高效优质复合种植丹参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项目通过与成都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在桃树下套作丹参,形成了一套桃树下套作丹参的复合种植川丹参的栽培技术规

范;广泛引种,建立了龙泉驿水蜜桃种植区丹参种质资源圃,结合组培快繁,提纯复壮,建立了丹参良种的繁育基地。及一个30余亩的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在桃树下套作丹参的栽培技术上,培养了10余名技术能;撰写的两篇相关的研究内容科技文章,分别投稿于《北方园艺》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处于审稿阶段。

2.2.3、课题3:桔梗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广安市凯瑞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项目设臵了桔梗植物标本室、产品留样室,建立了基地土壤、

肥料、大气环境、灌溉水、气象观测点及重金属及农残检验室,并配臵了相关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对桔梗栽培过程中的多种要素进行了考察;同时,收集到四川、重庆、贵州等周边省市桔梗资源17个,建立资源圃面积0.8亩,良种提纯复壮选育试验田2.5亩,种源繁育基地13.2亩,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27亩;取得了桔梗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的国家(技术)标准。

2.2.4、课题4:叶用银杏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四川上善银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在当地传统的种植基础上,优化栽培技术,确立种植密度、采

收时间、施肥量及次数等关键技术环节;同时,优化田间管理,实施较低地块挖深沟,确保银杏苗正常生长; 初步建立GAP文件体系,拟定标准操作规程(SOP)71个,标准管理制度(SMP)152个, 标

准技术规范(STP)20个,记录文件(REC)159个。

2.2.5、课题5:中药材茯苓无公害栽培及加工技术集成——四川省科皇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在在已有茯苓菌株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概述菌种衰老退化等问题,选育出产量高的茯苓优质菌种,并种植入种植基地,建立茯苓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已通过HPLC方法,建立茯苓的中药指纹图谱鉴别药材真伪。

2.2.6、课题6:人工养麝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的技术提升主要集中在对麝的疾病研究方面,项目完成了

发病死亡动物的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完成了麝养殖环境中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还完成了感染寄生虫种类耐药性及致病性研究以及种类的分子鉴定和林麝鼻腔棉拭子细菌分离鉴定,完成了林麝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致病性研究,完成了寄生虫种类的分子鉴定。此外,还完成了林麝饲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致病性研究以及多拉菌素和芬苯咪唑对林麝肺线虫的驱虫试验。

2.2.7、课题7:川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四川印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对柴胡及其近缘种植物资源进行了引种栽培及驯化繁育,并对其

进行研究应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原子吸收分析技术,测定柴胡种质资源的有效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同时对这两种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优良柴胡新品种(系),完善川柴胡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制定川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形成一套与新品种相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通过技术培训,指导药农的生产种植。

2.2.8、课题8:川牛膝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四川宝同中药材生产有限公司

对已初步编制完成的《川牛膝农民培训实用手册》进行了部分章节内容的增添,修定完善了部分数据。对川牛膝的种植技术选地整地、选育良种、种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加工、包装、运输、质量标准进行了规范,编制了针对药农的讲义,共计培训农民160余人次,提升了农民种植川牛膝的技术水平。

同时,公司为提升科研水平,组建了林业工程技术中心,编制完成了技术中心的建设方案,目前技术中心拥有高压灭菌锅、超纯水机、光照培养箱、远红外线水分测定仪、农用软x射线机等仪器设备。中心围绕川牛膝项目开展的各种检测实验80余批次。

2.2.9、课题9:白芍、白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渠县新市贡和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

项目在种源优化及良种繁育过程中,对全省范围内的白芍、白及进行资源调查,种源涉及各种子公司,还包括散种农户,除了传统的

经典生物药学鉴定外,还利用了现代化生物技术进行全面鉴定,最终确定6种来源的白芍和4种来源的白及作为种源,进行种植研究。

同时,在开展种植技术规范化研究中,采用白芍与桃树套种的模式。在充分利用白芍和桃树的生长周期及生长习性,按照白芍:桃树为100:1的密度进行套种;并在白芍药地上茎叶枯萎后,采集枯萎茎叶腐熟后作为生物肥料埋入桃树下,待桃叶掉落后,收集桃叶腐熟后作为生物肥料埋入白芍药下,实现生物有机肥的合理利用,提高白芍药甙和白芍花中黄酮的含量。

此外,项目采用白芍与丹参套种的模式。在充分利用白芍和丹参的生长周期及生长习性,将白芍和丹参进行相邻拢错位种植;并在白芍地上茎叶枯萎后,采集白芍地上枯萎茎叶腐熟成生物肥料埋入拢间的沟内,待丹参地上茎叶枯萎后,采集丹参地上枯萎茎叶腐熟成生物肥料埋入白芍药株距间。白芍与丹参套种,防止因为种植同一种作物对土壤造成微量元素急剧下降的影响,并且利用丹参和白芍药的茎叶枯萎时间不同,相互作为生物肥料使用,提高两者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化肥的使用,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经济价值。

最后,采用盆栽白芍、白及试验区。由于盆栽种植的营养、水分、光照、虫害等都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对探索白芍、白及最佳的种植环境、种植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价值,对白芍、白及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初步探索。

2.2.10、课题10:川明参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四川蜀科药业有限公司

项目专题调研了野生和栽培川明参的产地生态及不同种质资源类型,采集了产地川明参土壤、药材、植株等专题样品并进行了样品整理与处理工作;同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集成了川明参规范化种植技术和产地绿色加工技术体系;初步确立了川明参大叶和细叶两大类群6-8种生态型种质资源;参照《中国药典》相关药材标准、2010年版《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川明参标准及文献资料方法,对采集川明参资源、种植及加工专题样品的主要品质指标检测方法展开了系统的预实验研究。

2.2.11、课题11:川明参GAP建设中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巴中市巴州区渔溪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项目采用生物农药等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理念,利用生物农药等病虫害防控技术、川明参优质壮苗培育新技术、安全环保型肥料选择与高效平衡施肥技术较彻底避免了传统自然生长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等弊端,开辟了一条产业高端化的道路。

国内首次研制开发的从瑞香狼毒草本植物中分离纯化的天然产物角鲨烯生物农药在川明参中药材GAP建设中的技术转化。本项目将角鲨烯生物农药应用于川明参的GAP基地的建设中,既对川明参的产量进行了保障,也对GAP基地的建

设进行了创新。传统川明参的种植技术落后,现代化生产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本项目对生产技术进行创新,将从瑞香狼毒草本植物中分离纯化的天然产物角鲨烯生物农药在川明参中药材GAP建设中后,对川明参基地建设进行了创新,促进川明参中药材的发展。

2.3、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情况

截止目前,项目已完成建立桔梗、银杏、川明参、川牛膝等规范化种植基地5500亩,示范推广50000多亩;通过项目的实施,生产提供优质种苗、规模化种植与示范将辐射带动当地其余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0000余户农户;通过项目的示范推广,扩大栽培面积,安排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为当地带来200余名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的治安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培养技术骨干5名,项目区核心区和示范区的种植农户的科技培训率达100%;项目共计申请专利9项;项目产品“好医生牌”附片已获得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地方名优产品荣誉称号。

2.4、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情况对比表

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对比表 1 1.1 技术考核指标 完成附子规范化种植研究 完成种植基地的布拖附子良种繁育资源情况调查 对种植密度和种根大小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完成不同作物套作附子生产影响的初步研究; 不同肥料用量和比例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2 建立布拖附子产地加工“三规七标” 已完成对附子炮制用胆巴、川乌、泥附子、白附片、黑顺片、盐附子、刨附片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 1.3 探索一套适宜的栽培模式,建立已完成桔梗种苗繁育基地建设159.7100亩桔梗种苗繁育基地,制订一亩。 套桔梗种子的发芽技术规程;通过制订桔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标准,发表相关论文2篇 1.5 建立桔梗的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模型,总结形成桔梗施肥技术(SOP)规范,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建立桔梗的适宜采收期技术标准;制订出桔梗SOP技术规范 1.6 研究制订叶用银杏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和叶用银杏优质高产优质种已完成种质资源收集,完成肥料配比对银杏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完成正在实施中 植管理技术体系 优质高产叶用银杏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1.7 建立叶用银杏规范化种植核心示完成建立建立良种繁育基地60亩,范基地1000亩;示范推广叶用银种植示范地608.15亩,推广面积1000杏种植基地3000亩 1.8 发表叶用银杏相关研究论文1-2篇,申请叶用银杏相关专利1-2项 亩。 正在实施中 1.9 建立茯苓的中药指纹图谱,并可将达州宣汉的茯苓与其他地方茯苓的有效成分进行区别 已完成指纹图谱的建立。 1.10 全面推广茯苓加工“四改”新技术,经过扩建的茯苓加工厂,茯苓的加工量由原来1000吨增加到6000吨 正在实施中 1.11 采用“羧甲基化”生产茯苓聚糖,对茯苓附产品(苓皮、苓粉、碎苓)采取加工转化为水溶性茯苓多糖,项目完成后,每年可加工提取多糖10万公斤 正在实施中 1.12 采用常规方法和PCR检测方法相结合完成圈养麝主要疾病种类及流行特征调查,并完成麝的相关研究报告(论文)2-3 篇,申请麝相关国家专利1-2项 正在实施中 1.13 完成针对危害圈养麝的主要疾病种类,正在实施中 筛选出预防和控制麝主要疾病的高效药物2种左右,发表麝疾病相关研究论文1-3篇,申请相关国家专利1-2项 1.14 研究和制订圈养麝主要疾病综合防制技术规程; 正在实施中, 1.15 申报川柴胡相关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订川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企业标准; 已完成川柴胡实用新型专利申报1项,技术标准正在制定中 1.16 1.17 完善川柴胡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 鉴定和培育出1-3份高产、有效成分含量高、长势较好的优良柴胡遗传种质资源类型(或优良品系) 正在实施中 已完成 1.18 对雅安地区川牛膝产地的生态学特性与种质特性进行研究,进行川牛膝现有资源进行种子质量稳定性评价研究,筛选出川牛膝优质种质1~3个 完成取样检测 1.19 进行川牛膝优质种源的防杂保纯、良种繁育等关键技术的优化研究,优化川牛膝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贮藏标准操作规程(SOP)5-6项;制定经济、符合规范的川牛膝种植和质量评价体正在实施中

四、组织管理经验

项目组在总结前期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对整个项目进行了合理规划,子课题分配专人负责项目指标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为后续申报专利工作、技术材料总结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

同时,各单位都建立了相应的项目运行措施,制定了相应《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员工创新激励奖励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人员培训制度》、《研发费用管理制度》等各种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项目。

此外,各子课题单位对项目运行实行了奖惩制度,对于保质保量完成指标工作的员工予以嘉奖,提高其积极性。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措施及有关建议

5.1、合作项目整体实施推进问题

由于项目子课题单位较多,共计11家。截止目前,已出现少数子课题单位未按要求、按时提供项目相关材料(未按时提交项目中期总结报告;专项经费使用不符合要求)。

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再次出现,我司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处罚条例,对项目子课题单位应尽义务进行约束,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5.2、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目前,各子课题反应出来较大的问题便是对于专业人员需求量很大。由于中药材特殊的质量要求以及种植规范,需要引进不同专业的人才,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对中药材进行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制定。

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科研过程中的扶持与关心,提供产学研合作的机会,也为企业招纳优秀的专业人才提供好的平台。

5.3、项目投资较大,望加大扶持力度

项目实施以来,在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完成了本阶段各项任务的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于部分课题属于山区,中药材产业化示范推广难度较大、农村劳动力缺乏、运输成本高、科技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影响了项目各

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希望上级部门在政策上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扶持力度,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系2-3项 1.20 建立川牛膝种源圃、良种苗圃及核心优质种源示范基地5-8亩 完成建成技术中心、配套基地34亩 1.21 建立川牛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00亩,带动农户种植150-600亩 新增种植面积200亩,带动种植川牛膝农户1000亩 川牛膝种植、选种、育种技术,已完1.22 制定川牛膝相关标准1~2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川牛膝相关文章2篇,成编撰,已进入申报审验阶段 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活动1~2次,培养研究生2名,申报川牛膝相关专利2项 1.23 建立白芍、白及规范化种植试验基地各5亩 已完成 1.24 建立白芍、白及各150亩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已完成 1.25 撰写白芍、白及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各1套,并完成研究技术报告1份 初步拟定种植技术规程探索 1.26 初步建成万源川明参种质资源圃,收集整理川明参野生和栽培种质资源20-30种,并从其中系统筛选川明参优质高产种质资源1个,并进行产业化科技示范 已完成 1.27 通过川明参规范化种植技术和产地绿色加工技术的试验研究,本项目将形成正在进行中 川明参国家发明专利技术2-3项,完成专题研究论文5-6篇,制订川明参规范化种植技术企业标准(SOP)和产地绿色加工企业技术标准(SOP) 1.28 项目初步建成绿色川明参规范化种植基地3000亩,集成新技术生产的川明参商品产量增加>10%,商品规格和内在质量显著提高 栽培面积达200余亩(其中育苗120亩,示范种植80多亩)。 1.29 项目完成万源有机(绿色)川明参的申报认证,初步构建蜀科川明参商标-品牌 正在进行中 1.30 建设川明参标准园和核心基地1000亩,示范带动50000亩 建设川明参标准园和核心基地1130亩,示范带动50000亩 开发通用川明参优质壮苗培育新技术3个,建立川明参优质壮苗生产体系1个,完成育苗和种植标准规程各1个 1.31 开发通用川明参优质壮苗培育新技术2-3个,建立川明参优质壮苗生产体系1个;实现生产效益提升10%以上,生产成本下降5%以上;形成川明参相关标准2-5个 1.32 优选适合当地的川明参生长肥料及组合1-3种,建立高效配方平衡施肥体系1个 正在进行中 1.33 培养川明参加工和种植高级人才5名培养川明参加工和种植高级人才3以上,发表川明参相关论文3篇以上,名,已投稿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川明参相关发明专利2项以上,其中授权1项 2项 1.34 集成1套桃树下高效优质复合种植川丹参栽培技术规范,形成相应研究报告1份 正在进行中 1.35 分别建立丹参1个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建立50亩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 种质资源圃正在完善中; 良种繁育基地已建成; 50亩的产业化科技示范地正在扩大中,目前尚未达到规定的面积。 1.36 1.37 培养丹参乡土人才数3-5名 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丹参相关文章1~2篇 已完成5名。 关于“丹参快繁技术的研究”论文正在整理中 2 2.1 经济及社会效益指标 项目总投资2895.47万元 已完成投资2020.34万元 已完成投资379.446万元 2.1.1 项目专项经费到位325万元,完成投资 2.1.2 项目自筹经费完成投资 2.3 建立桔梗、银杏、川明参、川牛膝等规范化种植基地5500亩,示范推广50000多亩; 已完成投资1640.89万元 已完成建立桔梗、银杏、川明参、川牛膝等规范化种植基地5500亩,示范推广50000多亩; 已完成推广应用麝疾病综合防治措施 2.4 推广应用麝疾病综合防治措施可大大降低发病死亡率,保障种群的壮大与发展,提高麝香的产量,因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5 通过项目的实施,生产提供优质种苗、通过项目的实施,生产提供优质种苗、规规模化种植与示范将辐射带动当地其余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20000余户农户,新增农户人均年增收2500元 模化种植与示范将辐射带动当地其余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0000余户农户,新增农户人均年增收2500元 2.6 通过项目的示范推广,扩大栽培面积,通过项目的示范推广,扩大栽培面积,安安排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为当地带来400余名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的治安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排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为当地带来200余名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的治安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培养技术骨干5名,项目区核心区和示范区的种植农户的科技培训率达100% 2.7 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施,预期培养研究生8-20名,企业技术骨干10-30名,项目区核心区和示范区的种植农户的科技培训率达100% 2.8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人类需求和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保护桔梗的种质资源,实现中药材可持续开发利用,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人类需求和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保护桔梗的种质资源,实现中药材可持续开发利用,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2.9 项目实施过程中,共计发表研究论文17-22篇,包括叶用银杏、川明参、麝、川牛膝、桔梗等相关研究内容 正在进行中 2.10 项目共计申请专利9-13个,包括叶用银杏、茯苓、川明参、麝、川柴胡、桔梗等相关内容 共计申请5项 2.11 研究报告11个,包括项目中的所有子课题内容 正在进行中 2.12 2.13 获得1个有机(绿色)川明参认证 正在进行中 2014年,项目产品已获得四川省名牌产品和地方名优产品称号 项目产品获四川省名牌产品和地方名优产品称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wf2.html

Top